小儿推拿手法、穴位

合集下载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40个小儿推拿手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快来跟着学两招吧!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中医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中医课件
3
望诊
二、望形态:
指观察病儿的形体与动态。包括头囟、躯体、四肢、毛发、指、趾。
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 活泼,皆是健康的表现。若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萎黄,囟 门逾期不合,或囟陷、囟填、囟隆,解颅,鸡胸,龟背,神态呆滞者为病态。
1、望头部:
头方发稀,囟门闭迟,或头大颈细,头发枯黄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多见 于疳证、五迟证;囟门宽大闭迟,颅缝开解,眼珠下垂,是为解颅,或因先天 不足或因风痰所致;囟门高隆,多伴抽搐呕逆为风火痰上攻;囟门凹陷,眼眶 凹陷,多为腹泻耗伤气虚液脱;头面眼睑浮肿多为阳水;耳垂、腮颊肿胀,多 为痄腮、湿毒蕴结所致。
反之,精神萎靡,两目无神,面色晦暗,疲乏嗜睡,表情呆滞或痛苦烦躁、 呼吸不匀,为有病且病情较重的表现。 2、面部气色: 一般以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的方法来进行望面色的。
2
望诊
五色主病
①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
若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面色惨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面白无华、唇色淡 白为血虚;外感初起,风寒束表,也可见面色苍白。
5、察二阴: 阴囊紧缩不弛,为外感风寒或肾气不足;阴囊弛而不张,为气虚体弱或 外感热病。阴囊睾丸肿大不红,照之透红,为鞘膜积液之水疝;阴囊肿 物时大时小,上推可消,为小肠下坠之狐疝。阴囊通体肿大光亮阴凉, 常见于阳虚阴水;阴囊肿痛阴部潮红灼热,常见于湿热下注。 肛门周围粘膜皮肤色红为热,色淡为虚。肛周灼热燥褐为阳明里热伤津; 糜烂潮红为大肠湿热下注。肛口弛而不张为元气不足;直肠脱出肛外为 中气下陷。肛门瘙痒,会阴部搔痕潮湿,常是蛲虫病
功效:清胃,降逆,通腑。
主治:
1.胃热所致的牙痛,口臭,口疮,消谷善饥,口 渴,烦躁。

小儿推拿咳嗽手法教程

小儿推拿咳嗽手法教程

小儿推拿咳嗽手法教程
小儿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儿童咳嗽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手法教程,希望能帮助您缓解小孩的咳嗽症状。

1. 温热推拿法:用双手轻轻搓热,然后分别放在小儿的背部上部和下部的肺俞穴上,向下推拿至腰部。

每个穴位按压约3~5
分钟,可重复数次。

此法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缓解咳嗽。

2. 捻揉推拿法:用双手捏住小儿的肩部,轻轻旋转肩膀进行捻揉。

然后,用掌心在小儿的胸部两侧交替推拿,以刺激胸部的穴位。

每个穴位按压5~10秒钟,重复数次。

此法可缓解胸部
痰湿堵塞引起的咳嗽。

3. 轻拍推拿法:用双手轻轻拍打小儿的背部,从上往下分别在左右两侧拍打。

每个部位拍打约1~2分钟,可重复数次。

此法有助于刺激小儿的肺部,促进咳嗽痰液的排出。

4. 指压推拿法:用拇指轻轻按压小儿的手掌中心,即“劳宫穴”,每次按压约5~10秒钟,可重复数次。

此法有助于缓解肺热引
起的咳嗽。

5. 足底反射区推拿法:用拇指轻轻按压小儿的足底后跟部位,即肺反射区,每个区域按压约5~10秒钟,可重复数次。

此法
有助于促进呼吸系统的血液循环,缓解咳嗽。

请注意,如果小儿持续咳嗽或有其他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以上手法应由专业人士指导或协助进行。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1原理:通过推拿按摩特定部位及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脾胃,达到去病、强身壮体的作用。

2手法的基本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2.1轻快:用力轻速度快。

使手法力度由肌肤小量而快速向深部传入。

2.2柔和:要有明显的气感,又要操作轻柔灵巧、变换自如。

2.3平稳:操作时应不急不躁、勿快勿慢,用力适宜、勿轻勿重。

2.4着实:操作时选取穴位、部位要准确,手法有一定力度,不可浮躁,滑移不稳,使力度直达深部而起治疗作用。

总之操作要选准穴位、轻快柔和、不急不躁,又要有一定力度,明显气感。

3基础手法3.1推法:直推、分推,单拇指、二指推。

3.2揉法:一指、双指、大、小鱼际、全掌。

3.4摩法:往返揉按。

3.5拿法:两指、四指拿3.6按法:拇指、中指指腹、掌面着力3.7掐法、捣法、运法、搓法4手法的补泻要求及应用4.1掌握施术操作方向:如推上气节为补,推下气节为泻,否则可致虚则愈虚,实则愈实。

4.2手法力度的补泻作用:力度大,刺激性强有泻的作用,力度小,刺激性弱有补的作用。

5注意事项5.1术环境要保持一定温度和安静。

5.2者要注意手的卫生,勤修指甲,不得戴戒指。

5.3前应细心检查,明确诊断,辨证用穴,对于急腹症、出血症、骨折均不宜施术。

皮肤病、糜烂等均不宜施术。

5.4操作者手要保持温暖,手法轻柔适宜,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着力均匀,达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快而不乱、慢而不涩。

5.5术时应依次先从身体上部穴开始操作,先推主穴,后推次穴。

5.6应使用按摩介质以润滑皮肤,减轻摩擦,且需辨证使用。

5.6术后应避风,出汗者汗退后方可离去。

6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6.1开天门法:既天庭,自两眉至前发际。

两手扶头,自眉心起用两手拇指交替上推至发际。

30—50次。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6.2推坎宫:在眉上一寸,直对瞳仁。

先以拇指掐坎宫一下,再以两拇指尖侧面自天心(额正中略下于天庭),向外推至坎宫,20—30。

感冒头痛、惊风、昏迷6.3推印堂:两眉间。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如上图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穴位:太阳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

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

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

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

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育儿课堂】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

【育儿课堂】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

【育儿课堂】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40个小儿推拿手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快来跟着学两招吧!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 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 阿是穴、推拿特定穴。
特点:
1、形态——点状、线状、面状。 2、分布——大多数在头面和四肢(特别 双手) 3、联系——散在的,没有经络样的联系。 4、理论——初步的、朴素的、部分的, 尚未连贯成系统。(直接来源于实 践)。
名称
1、五脏六腑——心经、大肠、膀胱等 2、人体部位——五指节、腹、脊等 3、作用功能——端正、精宁等
要领:
↗捻动(食指、中指) 捏住→提起→ ↘推动(拇指)
八、捣法
屈曲中指指端或以食、中指屈曲的之间关节 髁击打。 1、瞬间作用,快起快落,注意部位的固定与 准确性。 2、用于点状穴处,四肢关节处,可震惊定志。 3、还可用于头面部,有醒脑开窍的作用。
九、拿法
以拇指与食中二指或其余四指相对捏住一定 部位,再向上提起。 1、拿起方向为朝向后方,快拿快放。 2、重要的放松及消除疲劳的方法。有舒筋通 络,活血化瘀之功。 3、提拿时手指不要屈曲,不能用指甲抠掐。
七、捏法
两手拇指置于脊柱两侧,从下向上推进,边 推边以食中二指捏拿起脊旁皮肤。 1、均从龟尾向上推进,至大椎。 2、操作时,拿捏皮肤要适度,遵循捏单不捏 双,每捏3提1,有皮肤与筋膜剥离的声响。 3、攻补兼施,强身健体的常用方法。 4、强刺激手法,可用于化积,化痰等,尤以 治疗疳积显著。
捏法
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①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 中指前按,三指同时对称用 力捏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 向前 ②用食指中节桡侧缘顶住皮肤, 拇指前按,两指同时对称用 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 向前
捏脊部位
主要在背部脊柱及两旁,背部的 正中,即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 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经 络穴位有风府、大椎、腰俞、至 阳、命门、腰阳关、八髎、背俞 穴等。
• 1.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 2.推法分几类?其中直推法和旋推法各自的 补泻手法如何操作? • 3.五经穴在手指是如何分布的? • 4.描述四横纹的手法操作? • 5.运内八卦中顺运和逆运的功效各是什么?
头面四大穴 (外感表证)
天门(攒竹)
位置 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手法 两拇指交替从两眉正中推向前 发际,称开天门。可推200次左右。 功效 调节阴阳,祛风散邪,通鼻窍
胎粪: 出生3-4天内,粘稠糊状,褐色,无臭 气,2-3次/日 纯母乳喂养: 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 3 次左右/日 动物乳品喂养: 淡黄色,较干硬,有臭气,1-2次/日
大便燥结: 实热、阴虚内热 大便稀薄+白色凝块: 乳食内伤 大便赤白粘冻:痢疾 大便成果酱色+阵发性哭闹:肠套结 大便灰白不黄:胆道阻滞
指纹
①一般用于三岁以下
②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缘所显露的一 条脉络。 按指节分为三关: 近掌侧一节为风关, 第二节为气关, 第三节为命关。
③中医上是属于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 支;现代医学认为是浅表静脉。 ④检查方法:将小儿的手放在光线较 亮处,医生用手指轻轻从命关推 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
⑤临床意义:
• 呼吸系统:感冒咳嗽、发烧、鼻炎、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 消化系统:疳积、肠炎、吐奶、厌食、 腹泻、呕吐等 • 其他类:惊风、夜啼、汗证、遗尿等 • 保健类:益智、助长、增强免疫功能
操作时间与疗程
每次操作时间以20-40分钟为宜。 时间太短达不到阈上刺激,时间太长 恐小儿烦躁。急性期可每日操作一次, 有时可操作2次,3-5天为一疗程;慢 性病每日操作1次,或每周2-3次,以 周或月为一疗程。
4、五行学说——脾土、肝木等
5、山谷河流——山根、洪池等
6、建筑物体——天庭、三关等
7、动物名称——老龙、龟尾等 8、哲学名词——阴阳、八卦等
五经穴
(1)位置 :五指末节罗纹面 拇 食 中 无 小指 脾土 肝木 心 火 肺金 肾水 (2)手法 :旋推为补,直推向指 根方向为清 次数:100到500次。
十、捏挤法
以双手拇、食二指共四指,对称置于穴位周围, 同时用力向穴位中央推挤称捏挤法。 1.两手四指要对称 2.捏挤时,为沿正方形的对角线同时向中央运动 3.手指在皮肤表面并无摩擦,但却推挤皮下组织 4.节律性强
十一、搓法
双手掌夹住一 定部位,相对 用力作快速搓 揉,同时上下 往返移动。 用力对称,快 搓忙移。
耳后高骨
位置 耳后,耳廓中下部突出骨性 标志为乳突,即“高骨”,

下约1寸许凹陷中。 手法 两拇指或中指端揉。揉3掐1 为 1遍,50遍。 功效 疏风解表,镇静安神,定惊
止泻四法 (龟尾七节,摩腹揉脐)
龟尾
位置 尾椎骨末端 手法 行点、揉法,点10次左 右,揉3-5分钟 功效 止泻、通便
3、补泻:
结合所刺激的穴位和部位
4、介质: 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葱姜汁 5、顺序:
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后 下肢
6、处方: 手法+穴位+时间(操作次数) 如:揉太阳100次、捏脊10遍、摩腹2 分钟
推拿手法分类:
1、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推、摩、运、揉、按、掐、捏、 捣、拿、搓、捻、摇、抖等。 2、复式操作法: 黄蜂入洞、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打马过河、水底捞月、揉脐及天 枢龟尾并擦七节骨等
(3) 作用 : 脾常不足,宜补不宜清 肝为将军,只清不补 心多有余,宜清不宜补 肺为娇脏,可清可补 肾无实证,只补不清
腑之穴
(1)位置: 胃—— 拇指桡侧二指节,亦有拇指第 一掌骨桡侧缘 大肠 ——食指桡侧 小肠 ——小指尺侧 膀胱 ——第五掌骨和指骨的尺侧 胆和三焦无特定部位 (2)手法 : 上推为补,下推为泻,来回推为调, 平补平泻,保健用调法。
(3)作用: 大肠虚寒:用补法 大肠湿热:用泻法(30min有效) 小肠:泻法,代清下焦湿热 胃:清法,食滞中焦
四横纹
(1)位置 :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 指间横纹 (2)手法 : 掐揉,3-5次;以拇指甲掐1次, 依次捻掐完四指为一遍,操作10遍; 或往返直推,约50-100次 (3)主治: 咳喘、腹痛、惊风
三、运法
多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无名三指操作。 1、此法做弧形或环形推动。 2、弧形运动时,动作不要突然转折,要自然、 流畅。 3、不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 运法有平衡起点与终点的关系,也是消除积滞 的常规手法。
四、揉法
多由拇指、掌根、鱼际揉。 1、吸定基础上的回旋运动称揉法。 2、指下吸定,不得移动。 3、频率、方向、和深浅要根据症状来确定。 4、指揉多用于穴位;掌揉多用于腹部;鱼际 揉在面部运用较多。
3、分推与合推法:中央向两边推称合推, 反之,称合推。 两侧用力对等,部位对称,多用于起 式,即分阴阳或合阴阳。
二、摩法
摩法又分为指摩和掌摩。 1、手法为典型的圆形运动;指腹或手掌应紧贴与皮 肤;圆周各处的操作力度与速度要均匀;力度较 轻,即不带动深层组织运动。 2、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3、古有;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 补法的代表,能消食化积、和中行气。
五、按法
稍大面积的垂直下压为按法。 1、多用指腹和掌根,先轻后重,适当停留数 秒后放松,再按。 2、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及痛点,可聚元气、 散寒邪也可用于积滞的消散化积。 3、临床上常与揉法相结合。称揉3按1.
六、掐法
掐以甲入,即指甲刺入皮肤 1、快进快出,垂直使力。 2、借其强刺激作用于外感,有发汗驱邪,急 救醒神的作用。 3、中病即止,严格控制次数,不要掐破皮肤。
小儿推拿
【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纯阳之体”
【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辨证论治特点】
四诊:望、闻、问、切 儿科主张四诊和参,但特别重视望诊
《幼科铁镜》:而小儿科,则惟以望 为主,问继之,闻次之
望诊主要内容:
• • • • 望神色 察舌象 察大便 察指纹★

(木-肝)
寒、痛、瘀、 惊

(水-肾)

大凡小儿面青, 一般病情较重, 应注意观察
(火-心)
寒、痛、瘀、 水饮


(金-肺)

(土-脾)
寒、虚
脾虚、湿重
观察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
注意: 1. 新生儿舌红无苔, 哺乳期婴儿乳白苔 均属正常。 2. 进食药物或某些食物会影响舌苔。 黑:橄榄、乌梅、铁剂 青:青黛 白:牛奶、豆浆 黄:橘子、蛋黄
肾顶
(1)位置 : 小指顶端 (2)手法 : 可旋推、可掐,旋推100圈, 掐10次。 (3)主治: 自汗、盗汗、解颅、肾虚 骨弱、五迟五软等
内八卦
(1)位置 : 掌心四周,以内劳宫为圆心, 内劳宫至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 径作圆 (2)手法 : 顺时针或逆时针做运法,3分 钟 (3)主治: 咳喘胸闷、呕吐泄泻
十二、摇法
使关节作被动的环转运动 的方法
十三、捻法
捻法:拇指和食指相对,先捏住, 再均匀和缓来回捻揉的方法; 主要用于四肢小关节
十四、拍法
拍法:虚掌拍 (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 掌心内凹)
穴位
定义: 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 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 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的刺激 点。
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 手指同身寸法法 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用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 推至眉梢,一般分推3分钟。 功效 疏风解表,调节阴阳,醒脑 明目。
太阳
位置 外眼角与眉梢连线的中点后 方的凹陷处 手法 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 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 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 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 泻。—般运24次,每运3次 后轻轻按一下。 功效 疏风解表,调节阴阳,清利头目
小横纹
(1)位置 : 掌面,五指根节横纹处 (2)手法 : 掐,3-5次;或往返直推,50100次 (3)主治: 发热,烦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