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习俗(民俗) 陕西介绍 PPT
关于陕西文化的ppt

陕西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 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 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 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 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 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我的家乡
——
陕西
陕西概况
• 【历史概要】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是中 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 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 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文明发祥】 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 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 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 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 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自古帝王都】 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 份。大约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纪左右,传说夏部落的始祖黄帝、 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过,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 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朝时期,陕西就有扈国、骆国出现。公元前 11世纪,周武王灭商,在陕西建都。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 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 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 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 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
陕西历史文化与习俗 PPT

A handkerchief on women's head. 帕帕头上戴
House built to half. 房子半边盖
Bowls to eat are like pot. 碗盆不分家
the resounding Shaanxi Opera 高亢的秦腔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passionate percussion 激昂的锣鼓
exquisite paper-cut 精湛的剪纸工艺
very breath of life of farmers such as painting
Xi'an is the ca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Guanzhong Plain. With the Qinling Mountains to the south and the Weihe River to the north, it is in a favorable geographical location surrounded by water and hills. It has a semi-moist monsoon climate and there i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our seasons.
custom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is China's only revolutionary base, but also in Shaanxi Province is the birthplace of customs.all of its heavy and unique culture at the end of rhyme The Loess styl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陕西的民俗文化课件

由于关中地区地处 北方,这里日照强烈, 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 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 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 要头顶着手帕。
手帕既可以防止强 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 ,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 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 被风吹乱。当在外劳作 ,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 话,手帕又可以擦汗抹 灰,实在既实惠有美观 。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 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 “一边盖”的房子。据 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 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 让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 田地里,正所谓“肥水 不流外人田”。
唱腔
•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 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 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 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 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 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 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 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 无眼四种。
关中人不喜欢柔软 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 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 是和关中人憨直的秉性 分不开的。 当夏季酷热 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 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 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 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 酣然高眠。而且,关中 人亲切地把它叫做:“ 金不换”,意思就是用 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 真切了。
关中地区把饭碗不叫 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 见,这个“老”字并不 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 么悠久,而是碗中“老 大”的意思。说起这老 碗,产地耀县(今铜川 市耀州区),属于青花 粗瓷。正宗的关中地区 大老碗,碗深而圆,其 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 的小碗七八个之多。关 中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 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 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 叫做“老碗会”。
二·陕西艺术文化
1.
面条像腰带
陕
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
陕西介绍PPT

• •
1/3/2018
华山
华山海拔2154 .9米,,是我 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秦岭的 一部分。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 ,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 。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 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 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 ”,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 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 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 ,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 山”、“雨华山”、“雾华山” 、“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 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 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 之首。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2]此外华山还是 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华 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
•
•
•
1/3/2018
三秦大地的区域分布
塞外文化—陕北
中原文化——关中
秦蜀楚文化——陕南
塞外文化—陕北
红色圣地--延安
中国第一帝都--咸阳
秦蜀楚文化--陕南 十三朝古都--西安
塞外文化——陕北
• • 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是革命 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 陕北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 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 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 枣园旧址。 陕北土地原本贫瘠,因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战略后而生态环境完全改变,又因发 现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盐业、稀土等重要资源而迅速崛起
陕西风俗PPT课件

.
11
板凳不座蹲起来
关中的男人 们爱蹲在一起 “开老碗会”, 并且一蹲就是一 个多小时,再加 上人们冬天喜欢 蹲在背风向阳的 地方“晒暖暖”、 “丢方”下棋, 就养成了蹲的习 惯。
.
12
姑娘不对外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 基本上只要有种子入土, 就可以丰收,关中地区很 早就有一句谚语
“老不出关(潼关), 少不下川(四川)”。
பைடு நூலகம்
.
18
等侯迎亲队伍到来
.
19
在西安,迎亲时需要送四件礼,分别是烟、酒、肉、藕,称“四
样礼”或“送四样”,
酒只一瓶,烟是两条,仅是表达个意思,没什么可细究的。
肉,不是普通的肉。买肉时,要说明是“送四样礼”用的肉,俗话
说“一刀切下、六斤左右,四根肋条、五花三层还要连皮带肉。”这
块肉是颇有讲究的,称作“心头肉”。据好事者研究考证,大凡一般
.
10
安康紫阳人喜欢住石板房,即 房子项铺盖青石板.这种房子下雨 利水,日晒不透,盖起来容易,经济 实惠.
陕西无论关中还是陕南、陕 北,家宅与家宅之间,都有院墙相 隔.院子大小不等,修有大门.门楼 很讲究,出檐雕楣.门上刻有和为 贵、勤耕读;等字语;有些较高级 的还雕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 浮雕.门后垒一照壁,这样人在外 就难一看到家里的摆设情况.农村 人喜欢给院里栽树,树大成材,树 冠遮荫.有些在院内栽些杏、梨、 枣树,一年四季,花香果实不断。
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
烙成了饼,把这种饼称之
而锅盔。陕西人做锅盔,
将面和硬(硬到用手都揉
不动),借助木杠子,用
力压,压成圆饼以后,放
在铁锅里,用火慢慢烙烤,
做好的锅盔外脆内酥,又
PPT

魔芋豆腐、菜捞饭、海味罐罐茶、洋芋馅团子、芝麻卷子新浆包谷馍、香米凉糕、揪炸糍 粑、菜饭豆腐、等等。“汉中浆水面”是楚汉相争时,由汉王刘邦和萧何共同品尝后命名的。
•
安康地区位于汉江中游,人称“秦头楚尾”,盛产稻米和麦面,传统小吃代表品种有蜜糖糍粑、
安康窝窝面、酸菜荤素包子、杜仲饼、安康米线、炕炕酥饼、酸菜面、酸菜蒸饭、糯米糕、 甘搾酒、肉丝炒面、巴山蒸面、羊肉饼、炸面花花、米浆馍、甜米酒、柿子面、山野菜包 子,肉包子等等。安康人喜欢吃酸菜、泡菜,一日三餐中,至少要吃一次酸菜。当地俗话
馍囫囵、商南牛肉干、核桃酥饼、香苜蓿炒饭、拳菜酱肉面、牛头样粽子、莲菜饼、芝麻 魔芋饼、软柿甜馍、绿豆凉粉、面花餜子、柿餄炒面、洋芋糍粑等等。每年过端阳节前后
的粽子,在商洛也是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平川稻田里产出的糯米掺入红枣、小豆或大豆, 包成的粽子是正宗;深山里没有糯米时,则用黄小米、糜子、高梁、大麦包成粽子,这些“ 杂牌”粽子有甜有咸、有荤有素、味道各异,各具特色;直到农历的六月六,还常可看到小 夫妻领着孩子们,带上粽子和礼品,从四面八方赶到岳父家,一起过陕南式的商洛“丈人节”。
• • •
三秦传统风味小吃概述
•
•
陕西省位于大陆中原腹地,秦岭和北山把陕西分成三大自然区域,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 按照惯例分为关中、陕南、陕北三大行政区,号称三秦大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上从“炎黄 ”二帝合成华夏文明以来,曾经有过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立国都。周、秦、汉、唐的京城长安 (今西安市),及其京畿之地,由于经济、文化、交通、国际交流的有利条件,促进了陕西风味 小吃能够博采各地众家之长,吸收国内外各民族小吃之精华,因此以品种繁多,古色古香,风味 各异,营养保健而著称于世。 西安市东郊半坡古文化遗址(现为半坡博物馆),被人们誉为“华夏中国第一村”,这里考古出土 的前后火连体炉灶和谷子,说明7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一部分烹饪技 术。现今仍然遍及八百里秦川的“石子馍”,是先民们上古时期由生食发明用火熟食后,使用石子 导热,上烫下烙制作成的一种食品。《礼记` 礼运》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 豚……”⑴。这种熟制方法在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称之为“石烹阶段”。西周时把石子馍称为“糇粮”; 唐代称为“石鏊饼”,作为皇帝的贡品而常年进献朝廷;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其著作《随园食单》中, 称为“天然饼”⑵。由于石子馍具有酥脆荃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耐久储藏等特点,又被人们 称为“石炙香酥饼”,因而自古以来就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外出携带干粮的佳品,也是当地病 人、产妇的必备食品。每年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的传统节日,陕西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吃“炒豆 豆、炒糕泡泡、炒馍豆”的传统饮食习俗,这一美食习俗,实际上就是“燔黍”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和 活化石;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还衍生出了膨化系列食品,如爆米花、炸虾片、膨香酥……。 生活在仰韶文化早期的西安半坡先民们,使用着前后火双连炉灶,前火口能做饭蒸煮,后火口能烧 热水,又能保留火种以备随时用火。半坡先民陶甑的应用,是人类早期生活中使用的蒸笼形式, 上面的陶箅能蒸糕团,下面可以煮菜、熬稀饭;具有半坡烹调遗风的早点小吃“甑糕”,直到今天 还在关中各地供应着,具有柔软适口、枣甜味香的独特风味,深受国内外宾客的赞誉。1983年在 关中西部眉县杨家村,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一组陶酒壶、酒杯,说明先民们早已酿出了脍炙人口 的美酒。如今流行陕南的“甘咋酒、香米酒、甜酿酒”,流行关中的“黄桂稠酒、香醪糟、白醪酒、 甜麦酒”,流行陕北的“米黄酒、糖酒、米酒、清酒”等发酵酒,正是广泛应用陶甑和陶器的产物。 这些众多品牌利用传统工艺生产的“发酵酒”,演变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酒精含量度数低的“养生 饮料酒”。小吃不小,人人有所爱好。陕西传统小吃大约有3000多个品种,香味突出和营养保健 是其主要特色,每个城市和乡村都有传统风味小吃,伴随着当地的民风民俗,让人感觉到美的享 受。
陕西习俗(民俗),陕西介绍ppt课件

头上为什么 要扎手巾?
7
▪ 闹秧歌 ▪ 唱民歌 ▪ 唱道情 ▪ 大场子 ▪ 小场子
▪ 踩高跷 ▪ 搬水船 ▪ 打花棍 ▪ 跑汉驴 ▪ 放竹马
▪ 耍龙舞 ▪ 耍狮子 ▪ 吹唢呐 ▪ 说书 ▪ 剪纸
▪ 打腰鼓 ▪ 打蹩鼓 ▪ 打胸骨 ▪ 丑场子
8
闹秧歌是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种传统民间娱乐艺术活动,它起源于北宋时 期,在北方属于一种祭祀活动,又名“阳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是黄土地上一种特殊 的艺术品种,是陕北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美丽 夺目的奇葩。
2019/12/5
37
2019/12/5
38
2019/12/5
39
菜豆腐稀饭是汉中、安康地区一种民间家
常饭,做的方法不复杂,但已成了当地待
客的佳肴了。这种家常饭之所以被民间奉
为待客上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这种饮食极富营养,即使从现代营养学的
角度来看,豆浆、豆腐都有很高的营养价
值,且易于消化,有利体内吸收,也不失
2019/12/5
25
眉户,即眉鄂,或称“迷 糊”、“迷胡”、“曲子 戏”、“弦子戏”,是陕西 省和甘肃省的主要汉族戏曲 剧种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之一。眉户盛行于关中 和陇东、陇中一带,而山西、 河南、湖北、四川和宁夏等 部分地区也有流行。眉户以 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 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
为一种配方科学,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美味
佳肴。冬季吃这种饮食,暖和耐饥,夏天
吃止渴消暑,既美味又实惠。不但如此,
这种饮食无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都能
食用。菜豆腐还经常被做成菜豆腐稀饭,
陕西民俗_精品文档

陕西民俗陕西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独特的风貌和内涵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瞩目。
本文将从陕西的传统节日、民间婚礼、饮食文化等方面介绍陕西的民俗风情。
传统节日是陕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除夕和春节。
在陕西,除夕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每个家庭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年夜饭。
年夜饭上的每一道菜都有特定的寓意,比如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而年糕则象征着步步高升。
此外,陕西人非常重视祭祀和祈福活动,在除夕的时候,人们会上山祭拜祖先,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平安。
陕西的民间婚礼也相当具有特色。
传统的婚礼大多举行在农历的春秋两季,以春季为主。
婚礼前准备工作一般会在一个月前开始,包括打糖、缝红衣、捆花和准备嫁妆等。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各自家中上好妆,然后在双方家长的陪同下举行拜堂仪式。
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回到新郎家中,进行交杯酒的仪式,然后开始丰盛的婚宴。
婚宴上,除了传统的过大礼和敬茶等环节外,还会有各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如唱山歌、扯手绢等。
陕西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许多著名的陕西美食。
陕西的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而闻名于世,比如著名的“阳关面”和“肉夹馍”。
此外,陕西还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如油泼面、凉皮、羊肉泡馍等,这些美食无一不展现着陕西人民丰富的饮食文化。
除了传统节日、民间婚礼和饮食文化,陕西还有一些其他的民俗风情。
比如陕西的舞蹈文化,这里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如《秦腔》、《枣树歌》等。
这些舞蹈以其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音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陕西还有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皮影等,这些手工艺品既展示着陕西人民的聪明才智,又传承着悠久的民间文化。
总的来说,陕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风貌和内涵。
无论是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还是独特的民间婚礼和美味的饮食文化,陕西的民俗风情都令人赞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腰鼓,鼓框用木质成长圆形,两端小腰部教粗,双面蒙皮,是一种打击乐器,用 于民间腰鼓舞之用。
辣子一道菜 在陕西“油泼 辣子”是一道 正经八百的菜 肴。西安城里 家家户户门前 都是挂满一串 串喜人的红辣 椒。 “油泼辣子” 看着红、闻着 香、吃着辣, 既能用来调面, 又能夹馍吃。
凳子不坐蹲起来 凳子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 们一日三餐都要 蹲在一起,一蹲 就是一个多个小 时,加之人们冬 天喜欢蹲在背风 向阳的地方“晒 暖暖”于是,关 中人就养成了 “蹲”的习惯。
11
13
关中
15
关中八大怪
面条像裤带 扯面宽得像裤 带,一根面条 宽度可达两三 寸,长度在一 米上下,厚度 厚时与硬币差 不多,薄时却 如同蝉翼,一 根面条足够一 顿饭,面对大 饭量的人来说, 一顿一斤是很 轻松的。
锅盔似锅盖 做锅盔,面要 和的很硬,硬 的用手都揉不 动,要借用木 杠来压揉,然 后放到直径两 尺以上的大锅 中慢慢烤制而 成,这样烙成 的锅盔外脆里 酥,清香可口, 放上十天八天 也不会变味。
头上为什么 要扎手巾?
▪ 闹秧歌 ▪ 踩高跷 ▪ 耍龙舞 ▪ 唱民歌 ▪ 搬水船 ▪ 耍狮子 ▪ 唱道情 ▪ 打花棍 ▪ 吹唢呐 ▪ 大场子 ▪ 跑汉驴 ▪ 说书 ▪ 小场子 ▪ 放竹马 ▪ 剪纸
▪ 打腰鼓 ▪ 打蹩鼓 ▪ 打胸骨 ▪ 丑场子
8
闹秧歌是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种传统民间娱乐艺术活动,它起源于北宋时 期,在北方属于一种祭祀活动,又名“阳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是黄土地上一种特殊 的艺术品种,是陕北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美丽 夺目的奇葩。
帕帕头上戴 陕西地区盛 产棉花,当 地人习惯把 用棉花织成 的手帕戴在 头上,它既 可防雨防晒, 还可以擦汁 擦手和用来 包东西,真 可谓既经济 又实惠方便。
房子半边盖 一般的房子 房顶为人字 形,可是陕 西的房子却 是人字的一 撇。据说因 为陕西干早 少雨,所以 这一边盖的 房子能让珍 贵的雨水全 部流到自家 的田里,正 所谓“肥水 迷胡”、“曲子 戏”、“弦子戏”,是陕西 省和甘肃省的主要汉族戏曲 剧种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之一。眉户盛行于关中 和陇东、陇中一带,而山西、 河南、湖北、四川和宁夏等 部分地区也有流行。眉户以 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 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
碗盆分不开 陕西人吃饭, 喜欢用一种耀 州产的近1尺 的白瓷青花大 碗,当地人称 “老碗”。这 种老碗甚至比 小盆还大,所 以往往碗盆难 分。在关中农 村,男人们就 端着大碗蹲在 一起,边吃边 说着话
秦腔吼起来 唱戏吼起来, 指秦腔。其特 点就是高昂激 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 演唱,更是扯 开嗓子大声吼, 当地人称之为 “挣破头”, 外地人开玩笑: “唱秦腔,一 是舞台要结实, 以免震垮了; 二是演员身体 要好,以免累 病了。
陕北剪纸有着独特的传统风味,又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后,陕北有 不少的美术家对民间的剪纸进行了搜集、整理、研究和介绍,使之有了更进一步 新的发展。陕北剪纸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有不少作品在国内外获了大奖。安塞剪 纸并集成大型画册,深受外宾的欢迎,1993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名为中国民间 艺术“剪纸之乡”。
走进陕西
1、我们的故土 ——陕西
2
陕西省(Shaanxi Province):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古朴秦川,为 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省会为古都西安。陕西现有三项九处世界遗 产,分别是: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 宫、未央宫、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 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 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 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 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 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 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 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 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 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 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 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 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 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 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 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 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我们的陕西根据地形等 因素的不同分为了三个 部分——陕北、关中、 陕南。正是因为这样, 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 才孕育出了多种多样的 风俗。
陕北 黄土高原
关中 渭河平原
陕南 秦巴山区
4
接下来
让我们一同 走“近”陕
西!
陕北
6
陕北乡民的基本服饰是头扎 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 皮袄,内着白褂子、红裹肚, 脚蹬千层布底鞋,有的头戴 毡帽、腿裹‘裹腿’,脚穿 毡靴,这些均反映了在陕北 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 们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 计活动的需要,以及历史上 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 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继承。
腰鼓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表演时动作轻松活泼,愉快潇洒,幅度较小;武腰鼓 表演时动作雄猛激烈,威状狂欢,幅度较大。
提起腰鼓人们自然想到安塞。安塞县素有“腰鼓之乡”的称谓,它于洛川蹩鼓、 宜川胸鼓,形成了著名的“延安三鼓”。
安塞腰鼓它不仅打红了陕北的角角落落,曾多次上省城,京都甚至漂洋过海到外 国访问演出。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普遍欢迎和赞扬,荣盛全国,震惊全球。
咚咚的战鼓声,呜呜的唢呐音。仿佛我们每个人又好像听到那刚劲豪放,地动山 摇,耳中不息,催人振奋的腰鼓之声,它讲世世代代地回荡在陕北这块黄土高原 和世界的天涯海角。
剪纸是中国民间装饰工艺品之一,也是我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在汉唐 时期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首饰,后来逐步发展在 节日中用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者故事人物,贴在窗户或者门楣上作为装饰, 也有的作为礼品装饰或者刺绣花样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