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粗浅解读
解读黄河三角洲发展战略

解读黄河三角洲发展战略核心提示日前,国务院审议通过并正式批准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这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开发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进入深入实施阶段,对于增创我省发展新优势,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重重要意义规划的批复实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有利于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加速环渤海地区的振兴与崛起,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有利于加快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1、黄河三角洲是山东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调控政策、投资项目与建设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东部沿海及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梯次转移的趋势明显。
黄河三角洲地区处于天津滨海新区引发的产业北移的中间地带,拥有大量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和荒草地,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突出高效生态主题,进一步优化环境,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黄河三角洲地区将进入快速崛起阶段。
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已超过15%,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9300亿元,建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经济文化强省提供强力支撑。
2、黄河三角洲是促进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突出瓶颈制约的逐步突破,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
山东省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黄河三角洲是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文化产业基本概况(一)文化产业现状分析1.文化沿革及独具特色生态优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6,总人口约985万。
区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独特的黄河文化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共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气势磅礴的九曲黄河、黄河口湿地公园、海岛金山寺、杨家埠、孙子文化园、陈庄西周古城遗址等,是黄河自然风光与山东古齐文化特色结合区。
本区形成了以黄河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历史遗存文化、军垦文化、红色经典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的现代文化的“八大文化”。
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以浑然天成的漫卷书画形式擦亮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精神底色,集中表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演进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成果,使本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
2.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成绩“十一五”期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民营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市场逐步规范繁荣。
杨家埠、孙子文化园、黄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
打造了包括现代吕剧《梨花雨》、动漫片《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品牌。
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寿光市大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滨州北方文化有限公司、山东惠民孙子兵法城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东营中齐文化用品有限责任公司、邹平范公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本区现已初步形成以生态观光、影视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教育业等为代表,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体系。
3.文化体制改革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区内各级政府为推进文化产业均衡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围绕黄河三角洲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规划和政策,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现状及发展重点研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现状及发展重点研究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现状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地级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六分之一,区内总人口985.3万人。
1.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发展速度快于全省。
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5014.8亿元,占全省的14.8%,同比增长12.9%,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228.1亿元,占全省的10.4%,增长15.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3.5个百分点。
2.工业支撑能力较强,发展后劲较足。
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58.4亿元,占全省的16.2%,比重高于GDP1.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3.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2年的6.64%提高到2008年的24.44%。
3.三大需求稳步扩大,经济增长动力强劲。
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2711.6亿元,占全省的14.2%,增长27.0%,比全省平均水平快3.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39.8亿元,占全省的9.2%,增长18.5%;进出口总额111.9亿美元,占全省的8.1%。
4.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37元,高于全省918元。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1.地理区位优越。
黄河三角洲是山东“北大门”和黄河入海口的交汇区,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毗邻天津滨海新区,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地处黄河入海口,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推荐下载】浅谈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策略

浅谈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策略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是共和国一块年轻的宝地,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浅谈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策略。
山东省的规划中指出:沿黄产业经济带要依托黄河口和自然保护区等特点,重点发展优质粮棉、畜牧、林果等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结合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和依据,贯彻国家、省、市规划中对于黄河三角洲的产业规划,积极构建该区的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和各产业的发展策略。
第一,发展现代石油加工业。
黄河三角洲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石油、天然气,东营市最发达的工业也是石油、天然气加工业,但是,就目前胜利油田石油加工业来说,污染严重、能源损耗量太大。
这必须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步伐,节能减排,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首先,要大力提倡企业创新。
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石油化工企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重点抓好胜利工业园和华泰集团、万达集团、利华益集团等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试点企业工作,提升主导产业循环经济水平。
第二,发展现代港口产业。
黄河三角洲是以石油开采而兴起的,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恶化。
必须转变观念,由以油兴城到以港强城,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东营港的扩建将给城市转型带来新的机遇。
港口及其附属加工业基地将是黄河三角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为黄三角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三,发展制造业。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基础,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延长产业链。
一是工业生态链模式。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努力使每一生产链上游产出的废弃物用于下游生产的原料,实现循环经济。
二是绿色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集农、工、贸、种、养、加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环保工业产品模式。
以各类植物、废弃物等为原料,开发和引进先进生产工艺,生产绿色环保产品,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一省有两个国家级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黄河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全部及潍坊市、德州市、淄博市、烟台市部分地区;2011年1月7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为国家发展战略。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两个国家级经济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所谓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
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该区域将形成"四点"、"四区"、"一带"的布局框架。
"四点"是指东营、滨州、潍坊港和莱州港区,"四区"是指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一带"是指以四个港口为支撑,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形成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

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区域,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实现黄河三角洲的高效生态经济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需要加强生态保护。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采取环保行动。
其次,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惩罚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首先,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需要加强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需要加强城市化建设。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城市化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首先,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建设的品质和水平。
其次,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需要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第四,需要加强产业转型升级。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需要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首先,需要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广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其次,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的高效生态经济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城市化建设,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黄河三角洲的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发展分析

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发展分析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展规划》。
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进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进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可以根据相关管理方法,建立黄河三角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国家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在流转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和海疆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先行先试;支持进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健全农夫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乐观稳妥进展产权交易市场。
国家还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创新合作进展机制,完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
包括整合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条件成熟后适时上市;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加快进展信托公司信托业务、金融租赁公司租赁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以及丰富保险服务品种,拓展保险市场,加快进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进展总体战略、爱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进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进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进展。
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领先转变进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在促进区域可持续进展和参加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依据《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规划》明确了黄河三角洲进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22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进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进展新模式;到2022年,领先建成经济富强、环境美丽、生活富有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思考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势独特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黄河三角洲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的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同时,黄河仍在填海造陆,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
当东部沿海许多地方在为土地资源的紧缺而犯愁时,黄河三角洲优势独具,在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突出优势。
3.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该地区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多种,这里还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目前仅在东营的石油地质储量高达50亿吨,天然气储量是2300亿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近900公里,占全省的28%,是我省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之一。
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
旅游、风能、地热等资源丰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力巨大。
4.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黄河三角洲气温适中,土地肥沃,适宜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思考李硕雅各种动植物生长,生态特色明显,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堪称“鸟类的天堂”。
天然苇场是黄河三角洲独有的湿地资源。
黄河三角洲拥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生物1917种,其中野生动物1524种,植物39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