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实验小专题(必修3)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 必修3 第6章 实验大本营[配套课件] 含答案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 必修3 第6章 实验大本营[配套课件]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64a8e658f5f61fb73666aa.png)
4.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观察工具,下列相关的实 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设法提高细胞环境温度,有利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植物
攻略
实验中常用器材和药品的作用
作用 过滤或纸层析 过滤(DNA 的提取) 用于吸收 CO2 或改变溶液的 pH 鉴定 CO2(变浑浊) 鉴定 CO2(由蓝变绿再变黄) 解离或改变溶液的 pH 提供 CO2 配制生理盐水(0.9%)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 液,可用于动物细胞观察或用于提取 DNA 用于消毒处理,提纯 DNA,叶片脱色或配 制解离液 酸性条件下,鉴定酒精(由橙色变灰绿色)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A.若图①表示用高倍镜观察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 表皮细胞,可见其液泡逐渐变小, 颜色逐渐变深 B.若图②是用低倍镜观察洋葱根尖某视野中的图像,则要 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右移动 C.若图③表示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则视野中观察到 的细胞数目增多 D.若图④是利用 2 m×2 m 的样方调查双子叶植物车前草的 种群密度(圆圈表示个体), 则该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为 2.5 株/m2 [答案]AD
易错的操作 直接用高倍镜观察 把圆形、周边黑暗、中央光亮的物体称 为细胞(实际上是气泡) 显微镜安放时,镜臂背着身体方向 物镜没对好通光孔,视野一片黑暗
不加盖玻片观察容易弄坏、弄脏镜头和 加盖玻片观察 载物台 扳动物镜进行转换 用手直接旋转转换器本身 观察时一眼睁开一眼闭合 双眼同时张开 观察临时装片时镜筒与镜座成一定夹角 观察临时装片时镜筒与镜座应垂直 用手擦镜头 要用专用的擦镜纸 收镜时将物镜伸入通光孔内,再放入镜 把两个物镜偏到中轴两旁,再放进镜 箱里 箱里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5篇)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5篇)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篇1一、指导思想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综合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重点讲解和练习能够拿分的知识点。
二、学科目标1、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提高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抓好二轮专题复习,研究考试说明,捕捉高考信息。
三轮作好模拟训练,增加高考经验,争取__年取得优异成绩。
三、具体措施1、备课中对每节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材料的选择,怎样呈现给学生要进行充分研究。
教学中要及时反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不断改进和修正教学方案。
教师要多作题,多参考资料。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课堂效率。
2、认真搞好练习和试卷讲评,每次训练测试全批全改,分数登记入册。
有练必改,有考必评,练考必讲。
引导学生去分析每一个问题及原因。
考后及时巩固。
3、钻研考纲和教材,研究近5年高考试卷。
总结高考经验,指导好复习4、二轮专题复习时间3月13日至4月30日,共分12个专题。
注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重、难点。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综合、探究的能力。
强化学科用语、规范用语。
三轮复习时间5月1日至30日,这段时间主要是查漏补缺,全面巩固,综合训练,深化知识,加强学生应考能力。
四轮复习5月30日至6月3日,进入考前知识再现阶段。
主要是回归基础和课本,教师答疑解惑,增强应考信心。
5、教师广泛搜集资料,选择最适合学生的习题进行练习,每练必改,每考必评。
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收到更大效果。
6、认真做好辅优工作,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引导,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参加高考。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色专题三实验与探究课件新人教版

b.因变量观测指标。因变量观测指标是实验现象与结果出现的直接观 测指标,如在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动物新陈代谢的作用时,甲状腺激 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从而使耗氧量和活动量加 大,故因变量为动物新陈代谢速率,因变量观测指标为耗氧量和活动量。
c.因变量检测指标,如观察特异性颜色变化、溶液浑浊度等,观察形 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等,测量生长发育速度、生化反应速度等。实.验.原. 理.一.般.由.三.段.组.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因.变.量.的.观.测.指.标.+.实.验.过. 程.概.括.。在表述时一般使用陈述句而不用疑问句,用肯定句而不用否定句。
有时也会出现“预测最可能的结果” 的预测 要么不是
的问题。此种情况应根据已有知识推
测最合理的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做出肯定或否定 根据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出不同的结 实验结论
的结论,即结论是唯一的 论,即结论不是唯一的
2.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程序
3.实验程序详解 (1)审目的 ①变量法寻找实验目的 根据试题提供的文字、表格或曲线信息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后,再寻 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即实验目的。 ②探究性或验证性实验的“实验题目或目的”的描述。 a.句式一:“探究(或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b.句式二:“探究(或验证)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c.句式三:“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类型
设置对照实验
实例
空白 对照
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对照组动物不 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做任何处理,让其自然生长
类型
自身 对照
条件 对照
相互 对照
设置对照实验
实例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在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实验总攻略课件(必修3)

①改变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 细胞; ②使染色质中 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 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
观察根尖细胞有 质量分数为 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 丝分裂,低温诱 95%的酒精按 1∶1 混合成解离液,使 导染色体加倍 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第七页,共89页。
3.酒精在生物(shēngwù)实验中的作用:
第十九页,共89页。
2.材料(cáiliào)的处理方法:
临时装片
将材料在载玻片水滴中展平→放盖玻片时应从 一侧慢慢盖在水滴上,防止气泡产生→对材料染 色或改变溶液浓度→观察。如“观察植物细胞的 质壁分离和复原”等
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研 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 研磨、过滤 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及其他必要物质,充分研 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常用的 过滤器有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③CO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第九页,共89页。
(续表)
颜色
有关实验
①DNA+甲基绿溶液→绿色 ②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 绿 ③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灰 绿色 ④叶绿素 a→蓝绿色;叶绿素 b→黄绿色
蓝 淀粉+碘液→蓝色
①染色体(质)+龙胆紫溶液→紫色 紫 ②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浓度
作用
实验
脂肪鉴定中洗去多余
50%酒精
浮色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75%酒精 95%酒精 (无水乙醇)
用于杀菌消毒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绿叶中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95%酒精
与浓盐酸(质量分数 15%)按 1∶1 混合成解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低温 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 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相互分离开来
【金版教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实验3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名师精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3)由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含叶绿体,为避免色素的干扰, 该实验不宜选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 少不同。
必修一 第一单元 走近细胞和组成细胞的分子
2.某些特定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走近细胞和组成细胞的分子
参考答案:(1)49'(2)888 (3)注射 胰岛素是蛋白质分子,若口服,会被蛋白酶消化 为氨基酸,从而失去药效 (4)哺乳动物和人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 (5)猪 (6)C
必修一 第一单元 走近细胞和组成细胞的分子
必修一 第一单元 走近细胞和组成细胞的分子
1.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 DNA甲――基→绿绿色;RNA吡――罗→红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 中的分布。 (2)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 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3.在利用DNA中脱氧核苷酸数或RNA中核糖核苷酸数求 其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时,一般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问题,所求出的氨基酸数为其最大值。
必修一 第一单元 走近细胞和组成细胞的分子
4.环状肽如图所示: 根据图示可知: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环 状肽主链中无氨基和羧基,环 状肽中氨基或羧基取决于构成 环状肽氨基酸R基团中的氨基或 羧基数,因为环状肽首尾氨基 酸彼此相连,故形成一个环状 肽时,比形成一条直链肽要多 生成一个水分子。
②用8%的盐酸目的之一是使DNA与蛋白质分开,利于甲 基绿染色,并不是水解DNA,否则就观察不出DNA分布状况。
③酒精灯烘干临时装片的目的是杀死并固定细胞,否则口 腔上皮细胞在死亡时,溶酶体中的水解酶会破坏细胞内的物质, 包括DNA、RNA等。
高三生物复习精讲精练课件之专题十七考点3必修3实验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1.(2016 年 6 月·广东学考·单选Ⅱ)进行“探究培养液
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不需要的试剂或用
品是( )
A.琼脂
B.试管
C.血细胞计数板 D.显微镜
答案:A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2.(2018年1月·广东学考·单选Ⅰ)下列关于“土壤中 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2)样土塑料袋上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3)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 (4)调查的指标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例9】 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植物生长素类似物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时,应特别注意( )
A.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要用蒸馏水 B.扦插所用的土壤要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C.不同植物的枝条可能要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 似物溶液处理 D.选择多年生且带有多个芽体和嫩叶的枝条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解析:生产实践中,操作不像平常实验的要求那么 严格,因此配制时可不用蒸馏水,用清水即可;扦插所 用土壤不需要高温消毒;不同种类的植物、不同的生长 部位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往往不同,因此不同的植物枝条 可能要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处理;一年生 且带有多个芽体和嫩叶的枝条往往细胞分裂旺盛、生命 力强,产生的生长素较多,扦插易生根存活,是作扦插 枝条的首选。
答案:B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3.为了研究酵母菌群体生长规律,将少量酵母菌菌 种接种到培养液中,定期取样测定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 目,以时间为横坐标,以酵母菌数目为纵坐标,得到生 长曲线图。酵母菌数目的测定方法是( )
A.取样并用显微镜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 B.取样并用放大镜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 C.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D.通过放大镜直接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答案:A
高三复习生物必修三实验

高三复习生物必修三实验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实验十五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P51一原理: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
其影响存在一个_________,在此浓度下插条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二方法步骤: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 mg/mL 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比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3.制作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扦插后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将插条随机分成等量10组并编号为1~10组。
4.处理插条:用配制的上述不同浓度的2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1~9组插条,用蒸馏水浸泡第10组插条。
处理一天。
处理插条的方法①_________: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
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
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_________,并且最好是在_________和空气_________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_________: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即可5.培养插条: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
6.观察记录:观察各组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自行设计表格记录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
注意事项: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等2 扦插枝条的处理: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背诵知识点

选择性必修3第1章 发酵工程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第40天 时间: 月 日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酒精发酵是由活的 引起的。
此后,人们才开始了解发酵的本质。
这里所说的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 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产生不同代谢物的能力,因此利用它们就可以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多种产物。
(P5)2.千百年来,腐乳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是因为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 ,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而腐乳本身又便于保存。
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酵母、曲霉和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P5)3.像这种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化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一般称为 技术。
传统发酵以 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P5)4.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的情况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 (反应简式①),可用于乳制品的发酵、泡菜的腌制等。
乳酸菌种类很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的肠道内都有乳酸菌分布。
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 。
①C 6H 12O 6――→酶2C 3H 6O 3(乳酸)+能量(P5) 5.酵母菌是 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酒精发酵(反应简式②),可用于酿酒、制作馒头和面包等。
温度是影响酵母菌生长的重要因素,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 。
②C 6H 12O 6――→酶2C 2H 5OH (酒精)+2CO 2+能量(P6) 6.制作传统泡菜是利用植物体表面天然的 来进行发酵的。
发酵期间,乳酸会不断积累,当它的质量百分比为0.4%~0.8%时,泡菜的口味、品质最佳。
(P6“探究·实践”)7.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会有 产生。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如果人体摄入过量,会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方案不合理,具有浓度和时间两个变量,不符合实验设 计要求。
丙方案合理,设计中既控制单一变量又有对照实验,是可 行的实验方案。
项目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 mL 0.5 mL
提取液 提取液
C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 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①中加入的 C 是____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 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 品种是_________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 芽率越______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 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
(2)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称取两等份同一品种的蓝莓果实,分别装入甲、乙两个 容积相同的瓶内,然后密封。
②将甲、乙瓶分别置于 25 ℃和 0.5 ℃条件下储存,每隔一 段时间测定各瓶中的 CO2 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 CO2 生成速率。 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请给出两条建议,以完善上述实验 方案(不考虑温度因素)。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小麦子 粒,则“加样”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所以步骤①中 加入的C是 0.5 mL 蒸馏水作为对照;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调节 pH;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结果,颜色越深,说明淀粉被分解得 越少,则种子的发芽率越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 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缩短。据图分析可 知,X 处理的目的是使β-淀粉酶失活。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 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 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 因。
[解题思路] 第一步 明确实验目的 关键信息: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 推断结论:实验目的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 系”。 第二步 理解实验原理 结合题干联想课本相关知识得出实验原理: 1.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不 同程度的水解。
2.淀粉遇碘液变蓝,蓝色越深表明淀粉含量越高。 第三步 明确实验变量 表格主要分为单自变量和双自变量表格,单自变量表格横、 纵坐标分别是自变量和因变量,双自变量表格横、纵坐标均为 自变量,表格内的数据为因变量。 关键信息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 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表格的行、 列标题。 推断结论 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小麦子粒”。
实验小专题
专题1 信息读取题
1.信息读取题: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图表,正确地读取 相应的信息进行解题。
2.解题策略:
(1)由图可知,与 25 ℃相比,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________浓度越来越 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________ 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
举例说明: 为了研究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是否对植物的开
花具有影响,有人设计了以下实验:取
,随机分成
两组,一组 10 个不做任何处理,任其自然增长,作为对照;另 一组 10 个水仙头均剥去部分鳞片叶,露出花芽,并用 0.1 mg/mL 的萘乙酸处理。两组放在相同温度和温度环境下培养。实验组 的 10 个水仙头除 2 个死 开花,平均比对照组早开花一个月。
1
1
1
37 ℃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 ④
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
步骤①中加入的 C 是____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 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 品种是_________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 芽率越______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 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
举例说明: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 物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提出了甲、乙、丙三种设计方案, 请 判断是否合理。 甲方案:将生长素类似物配制成10-10 mol/L的浓度溶液, 剪取某种植株大小相似的枝条若干,随机分成 A、B、C 三组, 浸泡一定时间,将其扦插在校园生物角的土壤中,观察枝条的 长势情况。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促进植物生长的生长素类似物 的最适浓度。
(1)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 CO2 O2 (2)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还应一致 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 3 个平行重复实验
专题2 实验分析题
解答此类题目,要能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理解所考 实验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 行解释和分析。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核心。 弄清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1)在题目中往往以“验证……”“ 证明……”“探究……” “观察……”“调查……”“鉴定……”等形式呈现。
(1)据此得出萘乙酸可以促进水仙开花的结论,实验还有哪 些不够严密的问题。
(2)请你重新设计合理方案。
答案:(1)①对照组也应与实验组一样剥去部分鳞片叶。 ②两组放在相同环境下培养,其条件不仅是温度和湿度, 还有光照、pH 等。 ③水仙的品种和大小应当一致。 (2)取 20 个相同品种、大小一致的水仙头,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 10 个水仙头均剥去部分鳞片叶,露出花芽,并用 0.1 mg/mL 的萘乙酸处理;对照组 10 个处理方式除不用萘乙酸处 理外,其他均与实验相同,作为对照,两组放在完全相同且适 宜的环境下培养。
乙方案:将生长素类似物配制成
、
三种浓度,剪取某种植株大小相似的枝条若干,分
为A、B、C三组,A组枝条浸泡在10-14 mol/L溶液中
,
B组枝条浸泡在10-10 mol/L溶液中
,C 组枝条浸泡在
10-6 mol/L溶液中
,然后将其扦插在校园生物角的土壤
中,观察枝条的长势情况。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促进植物生长
(1)0.5 mL 蒸馏水 控制 pH 红粒小麦 低 缩短 (2)β-淀粉酶失活 深于
专题3 实验设计题
1.实验设计题的一般要求:
2.实验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有八大原则,着重强调常考 的几个。
(1)对照性原则: ①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
②自身对照: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 ③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无
实验结论
无
对应所给实验目的,得出肯 定结论
2.明确实验原理——实验的依据。 实验原理来源于课本中的相关知识(题干较短)或来源于题 干(题干较长),因此可通过联想相关知识或解读题干来解题。 3.明确实验变量——解题的关键。 变量是实验设计可以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具体分类如下:
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不论一个实验有几 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
④条件对照:给对照组部分实验因素,保证除了要研究的 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2)单一变量原则:生物的生命活动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影 响某一个生命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变
化的原因和规律,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 信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是一种研究问题的常用的科学实验方 法。
项目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 实验目的 属性、特征以及与其
他因素的关系
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 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实验假设 往往具有多种可能 因结果已知,故不存在假设
实验过程
不定
模仿已经做过的
实验对象 未知,可以不描述
已知,应准确描述
实验结 果预测
对应假设,分类讨论。 采用“若 A 则 B”的 形式表述
(3)等量性原则: ①生物材料要相同:
a.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 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b.即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洁 净度等要完全一样。
②实验试剂要相同:即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 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③处理方法要相同: 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 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还 是要作同样的处理。 (4)另外还有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重复性原则、随 机性原则等。
[解题思路]第一步 明确实验目的 关键信息:探究不同温度(25 ℃和 0.5 ℃)条件下密闭容器 内蓝莓果实的 CO2 生成速率的变化。 推断结论: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25 ℃和 0.5 ℃)条 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 CO2 生成速率的变化”。 第二步 读取图(表)信息 关键信息 1:变量——25 ℃和 0.5 ℃;条件——密封。 推断结论 1:不同温度条件下 CO2 生成量不同。 推断结论 2:随着反应,若CO2 生成量越来越多,则O2 的 量则相应减少。
关键信息 2:与25 ℃相比,0.5 ℃条件下果实的CO2 生成 速率较低。
推断结论 3:CO2 生成速率跟温度有关,0.5 ℃条件下低。 第三步 分析实验结果 推断结论 1:CO2 生成速率跟温度有关,0.5 ℃条件下低→ 生成CO2 的细胞呼吸是酶促反应,受温度影响。0.5 ℃低温降低 了呼吸酶的活性,导致果实的 CO2 生成速率低。 推断结论 2: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O2 含 量减少→细胞呼吸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