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以沈阳为例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沈阳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

城市化进程中沈阳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

城市化进程中沈阳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沈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对其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不仅可以展示和弘扬历史文化,还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首先,沈阳市政府应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

加强对历史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全面的历史建筑名录,并制定相应的修缮和保护计划。

同时,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监管,严禁破坏和违法改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对历史建筑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确保历史建筑的安全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提高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水平。

通过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历史建筑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吸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可以将历史建筑改造成为旅游景点,通过改善交通、增加服务设施、开辟游览线路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访,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可以将历史建筑改造成为文化教育基地,用于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和讲座,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进行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项目。

同时,要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共同制定项目规划和管理方案,确保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要加强文化保护意识的普及和宣传。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和讲座,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培训,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知识的传播,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素养和认知水平。

总之,城市化进程中,沈阳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活化利用历史建筑。

通过加强保护力度、提高活化利用水平、引入社会资本和加强文化保护意识的宣传,可以有效保护历史建筑,弘扬历史文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

沈阳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沈阳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沈阳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李爽+金阳【摘要】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红色旅游已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存在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因此应当提出切实可行地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红色旅游;沈阳;现状我国的红色旅游起源于建国后初期,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民族精神,很多与抗日战争相关的标志性建筑兴起。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柳条湖桥,就是七十六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

为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残历碑”,1999年又扩建成“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沈阳还有很多这样有纪念意义的符合红色旅游主题和精神的场地,但是没有得到人们较多地关注。

因此,针对红色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提出合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沈阳市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沈阳市的红色旅游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背景下,开发辽宁省沈阳市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对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沈阳除了影响力比较大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还包括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以及新乐遗址博物馆等红色旅游资源。

2016年,沈阳市启动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初步确定53处革命遗址。

其中既包括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也包括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以及能够反映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的各种遗迹等。

经过市委党史研究室筛选甄别,在新确定的53处革命遗址普查考证名单中,有近20处为新列入的革命遗址。

其中有上世纪20年代多次发生过工人罢工斗争的“奉天满蒙毛织株式会社”、“奉天制麻株式会社”、“奉天皇姑屯铁路修车厂”等遗址,以及“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旧址:上世纪30年代的“中共奉天特委(夏尚志任书记期间)”、“中共奉天特委(张有才任书记期间)”旧址和“中共奉天留日军官候补生党支部”旧址等遗址。

论文: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论文: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75337 旅游管理论文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本课题主要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根据《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将其与沈阳的旅游产业联系起来,使沈阳在保护文化街区的同时,发展旅游行业,促使更多人了解文化街区的历史,一起为保护这一区域做出贡献。

由历史文化中心的保护引出旅游行业,由旅游行业的发展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如此这一方案切合实际。

一、历史文化街区概述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无理由的保护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对其进行保护是为了使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在1986年,由国务院给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其是指具有良好的文化古迹遗址或者当地的特色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这样的地区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在2008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进一步定义,其是指经由省、市或者直辖市直接公布具有良好文化遗留、丰富的历史文物,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风貌,并且具有相当大面积的地方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二、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2009年,沈阳市新颁布了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条例,题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制定的条例,该条例指出要对沈阳存在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特殊保护,使其不受到任何程度的毁坏。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在沈阳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区包括方城、慈恩寺、铁西工人村等。

方城所包括的区域为东、西、南、北顺城街之内的部分。

慈恩寺所包括的区域为富教巷和般若寺巷、龙凤寺巷、东至大佛寺巷和慈恩寺东巷、大南街之内的部分。

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所包括的为肇工街、南十一西路、重工街、南十西路之内的部分。

三、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1.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旅游开发的现状(1)政府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旅游开发给予高度重视沈阳市政府对于重现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力度,目标使沈阳各处的文化街区重现往日的光彩。

沈阳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沈阳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沈阳名胜古迹调查报告沈阳名胜古迹调查报告1000字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沈阳名胜古迹调查报告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溧阳建郡县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漫长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十多处。

地上地下文物丰富,上黄水母山的4500万年前古动物化石证明了当时古动物世界的多姿多彩;沙河出土的旧石器生产工具及新石器生产工具比比皆是;旧县出土的先秦及秦汉时期钱币;杨庄沙涨的元代墓葬等足以证明溧阳历史悠久,充分反映了溧阳史前文化及文明时代物质文化。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对于教育全市人民认识家乡历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

溧阳的文物古迹主要有如下几处:一:淳化阁帖石刻溧阳甓桥镇虞氏的一间平房墙壁上,镶嵌着举世闻名的《淳化阁帖》刻石。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出秘阁所藏历代书法,并派人到民间购摹古帝王名臣手迹,再命侍书学士王著将所有名迹编次,摹勒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这就是《淳化阁帖》的由来。

共十卷。

第一帖为历代帝王书法,第二至第四卷为历代名臣书法,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为王羲之书法,第九、第十卷为王献之书法。

到了明代,原拓本大都残佚,而甓桥虞氏珍藏本保存完好。

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通令全国残存的阁帖拓本送京会审,重新摹刻上石,史称“肃本”。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四起,虞氏族人将刻石分而护之。

之后返回者十不到五。

现存刻石刻石完整者47块,破损的71块。

共118块。

分上下六层。

刻石每块均高432米,长06~1米不等。

“淳化三年十一月四日奉圣旨横勒上石”等原题刻五处仍在。

二:高静御石“高静御石”正对高静园大门,巍然屹立。

高静园的园名就因“高静石”而得之。

据溧阳地方志记载,相传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一生搜集民间各种奇石怪岩,数量之多,不可估量,待宋高宗(赵构)继位,迁都临安时,就把徽宗最爱之三块湖石,亲笔题词后御赐给丞相赵癸(宋代溧阳人),一是“苍云”,二是“高静”,三是“忠义”。

沈阳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探讨

沈阳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探讨

sb t loteeao d sr ii zt n T i p p ra aye ec re t rtc o n tiainstaino e id s il e tg n u s r fi u ta cvl ai . hs a e n lzst urn oe t n a duiz t i t f n ut a r a eo a h n i l i o h p i l o u o h t r hi h ai frve iga u teb sso eiwn d smma zn ehsoia h rce s c f h n y n n u t a e tg , a de pan h u tia l t tge n i r igt itr l c aa tr t so e g a gid srl h r a e h c i i S i i n x l stes san es ae is i b r
Ab t a t h n a g i d sr e tg , ih i t e p e iu o r n wa l e o r e ,r f cs n t n y t e h so c h n e fS e g a g sr c :S e y n n u t a h r a e wh c s h r c o sn n e e b e rs u c s e e t o o l i r a c a g s o h n y n i l i l h ti l
产旅 游与工厂观光旅游结合 等基本对 策。 关键词 : 工业遗产 ; 旅游特 点 ; 开发对策 ; 阳 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 ei v sia in o d t il e i g r tc o n o rs s h n a g h e t t fi u ra rt ep o e t n a d t u i u ei S e y n n g o n s h a i m n

世界遗产景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沈阳故宫为例

世界遗产景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沈阳故宫为例

世界遗产景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沈阳故宫为例-旅游管理世界遗产景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沈阳故宫为例李婉娜作者简介:李婉娜,女,1977年5月,汉族,辽宁沈阳,硕士研究生,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区管理、旅游地理课程研究。

项目来源:辽服院级教改课题《“项目教学法”在我院《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1004。

申遗成功后,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量,如何在确保古建筑和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保护,为游客提供更优越和轻松的游玩观光体验,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实现智慧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文针对沈阳故宫景区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相关对策建议。

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杰作,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有效的保护世界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生存环境。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掀起“申遗”热,截止到2014年6月,随着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我国共有47处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仅次于意大利,成为世界遗产的第二大国。

沈阳故宫于2004年7月1日作为中国明清故宫扩展项目申遗成功,成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员。

“申遗”成功十多年来,沈阳故宫游览人次由2004年的67万人次上升为2013年的128万人次,游客增长率为91%,接近翻番。

2014年8月,沈阳故宫一个月内接待的参观人数达到26.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创历史新高。

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量,如何在确保古建筑和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保护,为游客提供更优越和轻松的游玩观光体验,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实现智慧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沈阳故宫景区发展概况沈阳故宫又名盛京宫阙,是清入关前的帝王宫殿和入关后的留都宫殿,坐落于沈阳古城中心,紧邻中街繁华地带,是国内仅存的两座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之一。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清前文化背景下,沈阳故宫神秘而多彩,集满、汉、蒙等多民族文化于一体,是融合关东少数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杰作。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沈阳城的建设始于1625年,自此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本文将以沈阳为例,详细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

一、沈阳城的建设与发展沈阳城的建设始于1625年,当时的皇帝是明朝后期的明思宗朱权。

由于明朝当时经济、政治继承困难和对辽东地区的特殊战略需求,沈阳成为了国家防御的前哨。

1623年朝廷在这里开始了筑城工程,耗费巨资建成了长城、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禁城等城池,同时修建了一系列的官署、寺庙、府第等设施。

沈阳城的建设历时15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之一。

沈阳城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经历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多次改变和补充。

从沈阳城最初的城池布局可以看出,沈阳城遵循“八卦”城池布局。

城池以长城为整体,由东南、西南、南、西北、东北、北、东、西等八个方向的城门和城墙组成。

这种城市空间布局直接反映了古代中国重视“天人合一”,将宇宙的方位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

沈阳城的建设也受到当时的军事策略的影响。

其城池系统紧密结合驻防的军事需求,城墙高大厚实,城门笃固有力。

明清两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沈阳城也迎来了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建筑样式更趋多样化,如明代的遗址、清代的古建筑、近现代的军事设施等。

二、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是指一座城市在长时间底层历史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及其发展演变方式。

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空间布局模式体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文化、时代特点。

1. 大马路住宅区沈阳城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中,大马路住宅区是一个非常独立和具有特色的空间。

它由一条长约1600米、宽约20米、铺着青石板的宽广街道组成,建设时期在清朝康熙年间。

在这条大马路上,许多富家大户、名人雅士的府第围绕而建,形成了成排的砖木结构、青灰瓦面的高大大院落,这里成为了清代沈阳城最具特色的住宅区之一。

结合沈阳市二战遗迹,开发旅游资源,铭记日本抹不去的侵华罪证

结合沈阳市二战遗迹,开发旅游资源,铭记日本抹不去的侵华罪证

结合沈阳市二战遗迹,开发旅游资源,铭记日本抹不去的侵华罪证摘要:沈阳在二战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沈阳即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点,民族苦难的开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沈阳有很多的抗战遗迹,包括北大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中国审判日本战犯法庭陈列馆等,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抗战遗迹十分重视,那么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发挥这种独特的旅游优势,推动沈阳旅游业更进一步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资源;二战;沈阳沈阳的现在变得挺拔与现代,似乎与八十多年前的那场硝烟毫无关系,但是走在沈阳的大街小巷,就会把你带回到属于这个城市独有的记忆中去,那些遗迹是这个城市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承载二战所带来的痛苦记忆,对于这座城市的人民来说,那段峥嵘历史不容忘却,现在的沈阳有多辉煌,当时就有多耻辱。

沈阳主要的二战遗迹: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九一八事变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无法忘记的屈辱历史,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反污蔑是中国军队所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此后14年间,大片国土沦陷,3500万同胞伤亡。

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二战盟军战俘营体现了二战期间沈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它是用于关押日军从太平洋战场上俘虏的盟军战俘。

曾先后关押过2000多名美,英,荷,澳等国战俘,被称为“东方的奥斯维辛”,它是日本在二战期间所建战俘营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如今已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见证。

中国审判日本战犯旧址: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审判日本战犯为主题的博物馆。

1956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审判法庭审判了36名日本战犯,该馆通过复原陈列和史实陈列的有机结合,全面展示了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院在沈阳公审日本战犯的历史。

沈阳二战旅游资源的特点:教育性:人们通过参观二战遗址可以更加真实的感受二战这段历史,而不是仅仅通过书本和影视剧获得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以沈阳为例
发表时间:2009-02-12T10:24:38.123Z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9月下供稿作者:杨韬谢持琳
[导读] 主要阐述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狭义的遗址类旅游资源提出了一些开发的模式与保护的措施。

摘要:众多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有力鉴证,对于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如何去发展遗存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历史遗存能更好得到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主要阐述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狭义的遗址类旅游资源提出了一些开发的模式与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利用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它是我国旅游产业开发较早的旅游资源之一,曾经成为国外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窗口、国内游客初期旅游的主要对象。

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历史遗址旅游出现市场萎缩,目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保护问题成为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将以沈阳为例阐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此类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1 历史遗址概念的界定
对于历史遗址概念的理解,可解释为三个层面:广义的历史遗址,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各类社会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一切活动痕迹和遗物,包含除现代人类活动产物之外的所有历史时期、所有表现和存在形式的历史产物。

一般意义上的历史遗址,是指人类历史时期所形成和利用、现在已经废弃或掩埋于地下、或残缺不全的人类活动痕迹和遗物,排除了保存完整的或仍在使用的或得以发展的人类历史产物,如古代建筑ご仅有一些出土的文物以及遗址地,在沈阳这类历史文化资源中以新乐遗址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

2.1突出重点,进行遗址地真实场景开发
突出重点,做好旅游开发的筛选工作地历史遗址展示的是人类社会演变的进程,同时代同类型遗址的大范围重复开发,既容易导致产品雷同削弱市场竞争力,也不利于遗址的保护。

各地应选择具有历史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遗址,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新乐遗址是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处母系氏族公社的聚落遗址,距今已七千二百多年,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陵以西“新乐”地区、古河道北岸的高台地上,占地面积为十七万八千多平方米,聚落集居地为二万五千多平方米。

做为旅游开发仅仅是较为简单的小规模的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在新乐遗址博物馆中也只是陈设了为数不多的出土文物和进行复原的建筑,但这些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显然是缺乏吸引力的。

为了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除了可以展示出土文物和复原的建筑以外,我们还可以增设几乎不加以修整的遗址地,选择具有这一时段代表性的遗址地真实场景让游客参观,让游客感觉更为真实。

如成都的杜甫草堂中唐代遗址就是将一处发掘唐代遗址地不加修整的展现在古河道北岸的高台地上,占地面积为十七万八千多平方米,聚落集居地为二万五千多平方米。

做为旅游开发仅仅是较为简单的小规模的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在新乐遗址博物馆中也只是陈设了为数不多的出土文物和进行复原的建筑,但这些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显然是缺乏吸引力的。

为了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除了可以展示出土文物和复原的建筑以外,我们还可以增设几乎不加以修整的遗址地,选择具有这一时段代表性的遗址地真实场景让游客参观,让游客感觉更为真实。

如成都的杜甫草堂中唐代遗址就是将一处发掘唐代遗址地不加修整的展现在游客面前,加以文字的解说以及生活复原图。

游客置身其中看着那隐约可见的房屋基础、一口残破的水井、一个破碎的陶盆,仿佛能感受到唐代祖先生活的情景,给人以无限的暇想,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2.2文化体验旅游开发
适当地开展一些文化体验旅游,让游客能更好地参与到其中。

目前国内历史文化旅游多以参观讲解为主,游客被拦在外面只可远观不可近瞧,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旅游形式使游客没有亲身的体验,显得过于被动。

历史遗址旅游,要突破传统的游览观赏方式,改变游客只能通过导游的讲解和有限的文字说明了解遗址文化的旅游途径。

从现代游客追求参与和体验的角度出发,可通过复制品制作、亲自操作试用等形式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让游客都参加到其中,如可以让游客坐在草房中,体验远古祖先筚路蓝缕的艰辛;可以拿着小铲亲自进行考古“发掘”,在复原的原始社会陶器作坊中,自己动手烧制仿古陶器,或者让游客假扮成这一时期的先人进行生活,守猎等各种活动,增加历史文化旅游趣味性并能让游客更好的了解这些历史文化。

2.3注重社会效益的旅游开发
对于这类历史文化资源我们不仅仅要从它身上获得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应该考虑的是它带来的社会效益,合理的开发利用能更多地让人了解沈阳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让居民更多的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

为了更多地服务于周边的居民,我们甚至可将其建设成一个具有周边居民公园和展示历史文化功能的博物馆公园,即:集考古、教育、旅游、居民休闲等于一身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主题公园。

如四川德阳的三星堆博物馆就是一个类似这种公园的博物馆,两个主博物馆建筑在公园之内,周边居民可以凭借月票或年票进入除两个主博物馆之外的公园内休息散步。

这样既美化的博物馆的外围环境也服务了周边居民。

3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保护
历史遗址既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重要的文物资源,因此在历史遗址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需求与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历史遗址的保护,既可满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适应遗址地保护的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

3.1历史遗存的保护
历史遗址的各类遗存构成遗址价值的具体体现。

历史遗址保护首先是要积极保护这些遗存物、遗存状态。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评估旅游活动方式的影响后果,杜绝游客触摸、践踏、攀附、拍照、呼吸等行为可能产生的破坏。

同时,要严格审查旅游建设项目,通过法制保障、监控系统、行政干预手段,建立严格的保障系统防止对遗迹的毁坏。

3.2遗存环境的保护
环境是历史遗存形成的空间和基础,在对历史遗存直接保护的同时,不可忽视遗存环境的保护。

在历史遗址的周围,应根据保护的要求,划定遗址保护控制区,维护环境的原貌和自然状态,注意历史景观特色和环境氛围的延续。

3.3出土文物的保护
历史遗址出土的可移动文物,通过建立专题性博物馆等形式,组织相关的人才,建立专门的机构置于积极的保护之下,避免遗失、损坏、盗窃、风化等现象的发生。

如有些地方由于出土文物众多,地处偏远,同时政府没有太大的财力去组织更多好的专门人才对出土的文物进
行保护,有部分地方居然连保护文物的单位没有一个是专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

3.4历史遗址的修复
在旅游开发中,应严格按可靠的历史中的原状恢复。

在缺乏可靠历史或考古学依据、难以做到“修旧如旧”时,切不可盲目修复。

对于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遗址,应以保护性修缮为主,不得全面重建。

参考文献
[1]阮仪三,严国泰.历史名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J].城市规划,2003(4):48-51.
[2]阮仪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梁明珠.广州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新探[J].经济地理,2000(6):110-114.
[4]徐嵩龄.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J].旅游学刊,2003(4):30-37.
[5]石秀华.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类型及其特征[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2(3):93-95.
[6]张溪.西部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28-30.
[7]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