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综述

合集下载

盈余管理论文计量模型论文计量方法论文: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计量模型述评

盈余管理论文计量模型论文计量方法论文: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计量模型述评

盈余管理论文计量模型论文计量方法论文: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计量模型述评摘要:盈余管理是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主要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项目法、分布检测法三种。

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和模型进行了介绍和述评,希望能够为中国资本市场盈余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计量模型述评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术界对其概念的定义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但从scott和schipper的权威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内涵。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schipper 认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

虽然盈余管理得研究方法较多,但总的来说主要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项目法、分布检测法,相关模型也大体围绕这三种研究方法展开。

1、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模型概述1.1总体应计利润法1.1.1healy模型healy(1985)作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拓者,首先构建了计量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模型,healy认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总应计利润和总资产有关,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应计利润总额来检验盈余管理,并假设在任意会计期间都会发生系统性的盈余管理行为且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等于估计期总应计部分(tat)和滞后总资产(at-1)比值的平均值。

因此,年份t的不可操控性应计部分(ndat)应该为:其中,ndat表示在时间t经过总资产调整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表示估计年份的个数,表示估计年份。

1.1.2随机游走模型deangelo(1986)提出随机游走模型,该模型假设当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只与前一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相关,且把上一年的实际利润作为本年度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琼斯模型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琼斯模型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琼斯模型盈余管理是会计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

关于盈余管理研究,从实证研究角度来讲,一个关键问题便是如何计量盈余管理程度。

国外有关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侧重点集中于管理者当局更倾向于运用的可操纵性应计项目。

所谓应计利润是指那些不直接形成当期现金流人或流出,但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的那些收入或费用(或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部分),比如折旧费用、摊销费用、应收账款增加额等等。

研究者发现应计项目可以分为两部分:可操纵性应计项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通过对前者的操纵进行,而后者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司信用政策无重大变化时,在消除了公司增长的影响的前提条件下,应保持稳定。

一、应计利润分离法国外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应计利润分离法,即用回归模型将利润分离为非操纵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并用操纵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

此类研究通常包括两个期间:估计期间和研究期间。

研究的中心是根据估计期间(假定不存在盈余管理)利用数学模型来预测不可操纵性应计项目,从而计算出可操纵性应计项目的值,通过统计分析,作为判断盈余管理是否存在的依据。

二、琼斯模型——结合案例分析分离应计利润的计量模型非常多,琼斯模型是通过回归方法将应计利润分离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复杂模型。

琼斯(Jones,1991)对处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产业损害调查中的公司调低报告净收益的行为进行了研究。

针对ITC提出的进口救济调查中,被调查行业公司负向盈余管理的动机,他提出假设如下:相较于非调查年份,美国有可能获取进口救济的公司在进口救济调查的过程中,会通过调低盈余水平的盈余管理来增加获取进口救济的可能性或数量。

琼斯从1980年到1985年ITC的6次进口救济调查中的5种行业里,选出23家公司做为样本。

他的研究设计一共分四个层次:1、用DeAngelo模型检验非正常应计利润的平均值在事件期间是否显著为负这是一个将总应计利润作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估计值的简单模型,主要验证所选样本的大体变化趋势与假设是否相符。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内容提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 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的问题。

本文对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及实证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模型一、概述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 and Wahlen ,1999)。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操控非正常应计项目,管理层还可以操控经营、筹资和(或)融资等实际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

学界把这种通过操控真实的交易活动,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并使其相信企业是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盈余目标的盈余操控行为称为真实盈余管理。

比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受企业会计弹性和外部监管的约束较大,其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主要是应计项目的反转以及盈余在不同期间的平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对企业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本文对近年来盈余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些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实证研究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是盈余管理)。

而应计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主要有:随机游走模型、Jones 模型以及修正的Jones 模型。

(一)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和考虑成长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1.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这一模型假设公司上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为未经管理的应计利润额,本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与上年度的差额部分,为被管理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

换句话说,该模型假设公司历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其表达式为: t t t TA TA ξ+=-1或t t t t TA TA TA DA ∆=-=-1其中,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总额;t DA =第t 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变动额。

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doc

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doc

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摘要】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计量盈余管理程度,总体应计利润法是目前西方盈余管理研究文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但同时也是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方法。

本文对总体应计利润法计量的原理、具体模型和优缺点作全面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总体应计利润;琼斯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后,盈余管理成为西方实证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实证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量化反映。

一、总体应计利润法的常用模型总体应计利润法是西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类方法。

该类方法目的是从应计利润总额中别离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

总体应计利润法下,提出了众多的模型,包括: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Jones截面模型、Jones修正模型等。

这些模型的主要差异是非操纵性应计的假设与处理不同,各模型简介如下:(一)Healy模型Heal(1985)假设非操纵性应计服从均值为零的白噪音过程,因此预期非操纵性应计等于零,总应计的任何非零值归于管理层操纵。

EDAit=TAit/Ait-1(1)(二)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假设非操纵性应计服从随机游走过程,也就是,对于一个稳定状态的企业,t时的非操纵性应计被假设等于t-1时的非操纵性应计,因而t时与t-1时总应计之间的差异被归于会计操纵。

EDAit=(TAit-TAit-1)/Ait-1(2)(三)根本Jones模型Jones(1991)认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会带来营运资本变动导致企业应计利润的变动,固定资产会产生折旧从而带来应计利润的减少,因此Jones模型用销售收入增量(△REV)以及固定资产原值(PPT)作为自变量,建立总应计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参数估计,预测事件期的可操纵性应计。

具体的计算是分为两步,首先利用估计期(P)的时序数据,将总应计(TA)回归到总应计的非操纵性成分决定因子(△REV和PPT),TAip/Aip-1=α1(1/Aip-1)β1(△REVip/Aip-1)β2(PPTip/Aip-1)εip (3)利用上述模型,求出各参数的系数估计值(a,b1,b2),然后运用事件期(t)的数据,计算出非操纵性应计的预期(EDAit)。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对于这个议题,目前的众多研究至今尚没有一致的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了混乱。

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一、引言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

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了混乱。

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第一,William R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盈余管理测度研究及评价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测度研究及评价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测度研究及评价理论综述论文关键词:盈余管理测度综述论文摘要:在投资者保护方面,盈余管理是一大重点。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测量方式、和相关评价等方面因素等方面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现状,结合具体情形提出建议和改良方式。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近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许多不同意见。

Schipper(1998)将盈余管理概念为:“有目的地干与对外财务报告程序,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些私人利益”;而Healy 和Wahlen(1999)的概念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应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计划交易和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Scott (2000)一样以为,盈余管理是管应当局利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和会计估量权)来扩大自己的效用或公司价值的行为。

这些都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角度来概念盈余管理的,从这些概念能够看出他们以为盈余管理是管应当局为企业或自己取利而采取的一种欺骗公众的行为。

我国的学者陈雪洁(2002)对盈余管理做出一下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应当局为了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预期盈利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

二、盈余管理测度方式实证会计以为,企业盈利(Earnings)分为两个部份:一部份是已经实现现金流人的盈利,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Cash From Operations),另一部份则是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盈利,由于这部份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没实现现金流人,故称之为整体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由于现金流量是企业实实在在发生的,企业难以对其进行操纵,因此假定盈余操纵只能通过应计利润进行,但并非是全数的整体应计利润都能进行操纵,在整体应计利润各组成项目中,有些是依照现行会计规范强制处置的结果(如固定资产折旧额),有些则是利用现行会计选择的余地调剂、操纵的结果(如人为地提前确认收人和递延费用)。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

对研究企业没有特殊要求, 依其得出的 最多。 因为它能够从总应计利润中将非操纵性 用于研究某些或某个特定行业的盈余管理行 简单,
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分离 出来 。 其所用 为。 因此能够做到在 目标盈余数字狭小 的范 围 研 究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 的原 理是将非 操纵 的应 计利润 看成 总应计 利 内强有力地 描述可操 纵性应 计盈余 和非 可操 这 一方法 最大 的缺 陷是 : 第一 , 现 有 的模 润模型的数 学期 望。另外, 将总应计利润 与非 纵性应计盈余 的行为特征 。 具体分布模型是集 型计量 结果存 在误差 , 导致 了研 究人 员对 这种 操纵性应计利润两 者相减, 得到 的差作 为操纵 中研究特定产业环境下应计利润的总体特征, 方法 极大 的质 疑与不 信任并且 从检测 盈余 管 性应计利润 。在这 个理论基础上 , 研究人 员提 研 究前提是研 究人 员事先 能够知道 盈余 管理 理 的能力上来 看, 现有的各种应计利润模 型都
模 型, 他们 分别是应 计利润 分离模 型 、 盈 余频 为阈值 处盈余分布 函数 的光滑 与否 。 盈余管理 有 关盈余管理 的实证文献进 行了调查, 发现有
率分布模型 、 特定应计利润模型 、 收入模型 。
的动机 不同, 阈值点 的确 定也不同。常用两种 2 5 篇使用总体应计利润法,有 1 0 篇使用具体
盈余 管理 计 量方 法评 述
口文 /李 晓龙
( 新疆财经 大学会计 学院 新疆 ・ 乌鲁木齐)
o n e s 认 为应该将 非 计的, 因此 区分可操纵性 利润部分与非可操控 [ 提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 盈余管理 来衡量盈余管理 的程 度 。J
的计量方法也逐渐扩展多种视角, 目前主流的 操控性应计利润看成是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和 性部分所依据 的假设 , 与包含 不 同行业和不 同 方法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利润法、 其销售收入增加额两者的函数。 他将非操纵性 应计项 目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所依据的假设

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_一个综述

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_一个综述

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3吴联生 王亚平 内容提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要研究在经济上具有意义的盈余管理,其前提是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

本文对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方法及其相应的经验证据进行评述,文献评述结果表明,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能够估计出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它无法估计经济上具有意义的盈余管理程度;盈余分布法是目前估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核心方法,它能够估计出整体上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它假设真实盈余分布是光滑的。

盈余管理程度估计的未来研究,需要剔除盈余指标选择以及标准化方法选择等因素的影响,解决在同时存在多个阈值情况下不同阈值之间相互关联的影响问题,并放宽模型的假设或者给假设提供直接的证据。

关键词:盈余管理 非预期应计利润 盈余分布 投资者保护 会计准则3 吴联生、王亚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电子信箱:wuls @ ,邮政编码:10087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项目批准号:05B J Y 016)的研究成果。

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伍利娜教授、岳衡教授、罗炜教授和张然教授的宝贵建议,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

一、概述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 )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 and Wahlen ,1999),它是一个既与投资者保护紧密相关,又直接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问题。

Shleifer and Vishny (1997)以及LaP orta ,Lopez 2de 2Silanes ,Shleifer and Vishny (2000)证明了投资者保护是一个影响公司政策选择的关键性制度因素,而Leuz ,Nanda and Wys ocki (2003)则发现投资者保护是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公司对投资者保护的重视程度越低,控制权收益越大,那么,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票 市场 盈 余 管理 提 供 借 鉴 。
关键词 : 盈余 管理 计 量模 型 综述
盈余管理 的实证研究一直是学术界 、 实务界和监 管部 门关注的热点 。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 国外学 者开始关 注盈余管理的研究 ,o 9 年代则得 到了较 为全面的发展 , 其中 , 盈余 管理的计量是众多文献研究 的核心 , 迄今 为止 , 结合研究角度 的不 同 , 国外文献 已经形成 了 众多的盈余管理计 量模型 。 本文试 图回顾 国外早期 、 中期及最新 的盈余 管理计 量模 型 , 以期对其发展历程 提供一个较 为完整 的思路。 在 此基础上 , 本文对这 些计 量模 型进行 了简单评论 , 为我国学者进行盈余 管理研究 提供有益 的参考 。
适用 于国家间研究的宏观模 型。应计 法中的总应计项 目( o lA cul T 为公司报告 的净 收益 ( e Icm , I 与经营活动净现 T t cra, A) a N tno e N ) 金流 ( ahFo p rt n C O) C s rm O ea o , F 的差额 , T = IC O i 即 A N - F 。应 计项 目在会计上定义 为那些不 直接 形成当期现金流入或流 出, 按照权 但
( D N A一) N A- D 。其模型如下 :A = I c AT T t A一 : D ,D ) N A- D ) k T N E; A:( A— )பைடு நூலகம்( A- A~ 一( D ,N A k - T k k
其中 , D N A 是公 司经过第 t 1 一 年期 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 t 的非操控性 应计利润 ; A 是 经过 t1 期 D - 期期末 总资产调整后 的第 t 期 的操控性应计数 ;I 1 A是公司第 t 的总体应计利润 ; 是公司第 t 期 眦 期净收益 ; 公司第 t c 期经营现金流 ; 表示总体应计利润的变化。 AT Hel at h模型和 D A g 模型的贡献在于提出 了对总应 计利 润的分离 , e nl o 为后期出现的各种应 计利润分离法奠定 了理论基础 。 但两个


应 计 利润 分 离 法 概 述
国外学者从契约 、 政治成本 , 红利计划等方 面对盈余 管理 动机进行研究 时, 因研 究的侧重点和环境不 同, 对盈 余管 理的计量存在差 异。目 前这些计量方法大体上 分为三类 , 分别是总应计 项 目分离 法 、 具体项 目法和分布检测法 ,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和侧重点。 现在最 为常用 的是应计利润分离法 , 而且也适合于 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介 绍应计利润分离法 的盈余计量模型 , 然后介绍一个
模型均存在缺陷 : 一是均假定 N A 在 事件 的前后期 内连续不会发生改变 ; D 二是对 N A 和 D D A 的确认是模糊和不确定 的。 ( )oe 模型 ( 9 1 Jns 19 ) 三 Jns 19 ) oe ( 9 1 放松 了非操控应计 利润是常数的假设 , 并且控制 了经 济环境变化对非操控性 应计利润 的 影响 ,oe 模型假定非操控应计利润和其它解释变量是一种稳定的线性关 系 , Jns 其计量模型为 :
目。因此 , e t模 型假定 , H ah l 非操控应计利润是不会 发生改变的 , 在整个事件的前后期 内企业各年 可操 控应 计利润代数和的均值为 0 。
基于此 , 其计量模型为 : D A N A / 产ZT d T A t A ( x )
其中 , D N A 是公 司经过第 t1 - 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 的第 t 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 ; 是公司是第 t1 A 一 期期末 总资产 ; 是公司 T
模型计算 出 N A, 而间接求 出 D D 从 A的大小 , D = A N A。 即 AT—D 二、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 ) ah 一 He t 模型 ( 9 5 He t( 9 5) l 18 ) l ah 18 因无法取得公 司的会计记 录和账 薄 , 也无 法确定公 司管理人员可 以操纵 的具体应计项
维普资讯
财会- 通 ・学术2 0 年第 1 08 期
盈余管理计 量模 型综 述
汤 小琴
( 重庆三峡学 院 重庆 440 0 0 0)
摘 要: 盈余 管理一直是 国 内外学术界研 究的热点 。本文 回顾 了以应 计利润分 离法为主 的微观 盈余 管理计 量模型 , 以及从宏观 角度研 究不 同国家间的盈余操 纵计量模型 , 并对这 些模 型进行 了评 述 , 以期 为研 究 中国股
责发生制和配 比原则应计入 当期 损益 的收入或费用( 或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部分 ) 如折旧费用 、 , 摊销 费用 、 收账 款增 加额 等。所谓 应 总应计项 目分离法 , 是将总应计项 目分离 为操控性应 计项 目 ( i rt nr A cul, A) Ds e oay cras D 和非操控性应计项 目 ( o— i rt nr A — c i N n ds e oay c c i e asN A) u rl , D 两部分 , T = A N A 即 A D + D 。操控性应 计项 目( A) D 代表 了公司盈余操 控的程度 , 由于 D A具有不可观测性 , 因此 , 只能通过
第 t 的总体应计利润 。 期
( ) e nl 模型 ( 96) D A go 18 ) tk期的总应计利 润作为正常 的总应计利润 , 二 D A go 18 e nl( 9 6 将 - 非正 常应 计利润 △T 是 当期 总应 计利润减去 tk - 期总应计利润 , l  ̄AT T r ) 因此 , A 分离成可操控 的应 计利润和非操控的应计利润 。D A go A:( A一 A一 , AT e nl 模型基于 这样的假 定即非操控的应计利润平均变化 ( D N &~) 0 这样总应计利润 的变化 ( A- A~ 即反 映出操 控性应计利 润的变化 N A- D 为 , T , ,)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