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参数计算表
玉林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

玉林市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2017年11月说 明1.本计算公式和图表是根据玉林国家气象站30年(1987-2016年)的连续自记雨量记录为基础,采用“年最大值法”对暴雨样本资料进行选样,由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拟合数据,得到P-i-t 关系表,再由最小二乘法求解公式参数得到。
2.以重现期2、3、5、10、20、30、50、100(年)相应的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制表。
设计暴雨强度可按选定设计重现期直接查用表列数值(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见表二)。
3.若采用其它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可用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计算:n b t Aq )(167+=式中:q —设计暴雨强度[升/(秒·公顷)],t —降雨历时(分钟),A —雨力,b 、n —地方常数(A 、b 、n 按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计算,公式见表三)。
4.考虑到绘制全国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等值线图,列出包含重现期在内的暴雨强度总公式:457.0)16.065()lg 672.01(3544.319++=t P q 因总公式精度不及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故建议推求其它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时使用区间参数公式。
5.本计算公式和图表适用的时间范围是1~200分钟,重现期范围是2~100年,空间范围是玉林市玉州区(含玉东新区)和福绵区。
应用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计算暴雨强度实例:求P=25年,t=50分钟的暴雨强度q 。
从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II ,得:)7.842ln(030.00.729--=P n =0.72047(取0.720) )842.7ln(334.014.169-+=P b =15.39979(取15.400) )870.2ln(4.18823.890-+=P A =36.85996(取36.860) 配得P=25年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如下:0.720)15.400(36.860167+⨯=t q 可按上式计算1~200分钟中任何时段的暴雨强度。
暴雨产流计算(云南省)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地面径流过程底宽T计算中间过程
求地面径流过程ㅡ洪水历时的中间过程
暴雨分区
历时 h
αt(%) 计算值
1
24
#NAME?
2
24
#NAME?
3
24
#NAME?
4
24
#NAME?
5
24
#NAME?
6
24
#NAME?
7
24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1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200
mm
180
mm/h
暴雨查算手册

7.52
0.90
20.70 1.35 51.25 1.80
155.19 129.78 101.52
2.25 157.4 2.70 132.5 3.14 104.7 80.7 61.5 45.6 35.7 26.8 24.2 23.4 21.3 15.9 12.4 10.7 10.0 9.7 9.8 10.1
段设 雨计 量二 位十 置四 及小 所时 占降 百雨 分各 数时
59.8
40.2 51.1 20.5 42.2 19.0 29.8 45.1 13.4 30.6 9.6 18.5 5.8 17.6 5.5 8.4 31.5 2.6 13.6 5.0 13.6 5.0 5.0 5.0 3.5 9.1 36.6 3.3 3.3 3.3 2.3 263.1 238.1 166.7
Q地底宽B= 27h ΣQi Q地
0.45
Δt
(1h)
t/K
s(t)
q
(t,Δ t)
各时段净雨产生的径流Qi
4.3 8.8 21.4 69.2 14.4 13.3 9.4 6.7 4.1 3.9 1.9 3.5 3.5 2.3
Qt
0.4 8.4 22.1 53.0
1 0.642 2 1.283 3 1.925 4 2.567 5 3.208 6 3.850 7 4.491 8 5.133 9 5.775 10 6.416 11 7.058 12 7.700 13 8.341 14 8.983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肖溪山以上流域暴雨洪水查算
B1
(纳希瞬时单位线法,P=1%)
n2= 0.621 H1=H24面*24 H3=H24面*24 n3= 0.784 ψ = 0.7
暴雨洪水计算

时段 纵标 时段 纵标
该部分需查阅“瞬时单位线S曲线查用表”并计算总标段值
0 0
9 0.022
1 0.05 10 0.013
2 0.17
11 0.007
3 0.21
12 0.004
求1mm径流深折合流量
1*F/△t(m²/s) F为汇流面积
△t(s)
206.9444444
745
q(t)=s(t)*206.94
1 H6P-H5P
2.09
不同保证率下各时段面雨量
2
3
4
33.33 22.12
37.09 24.98
40.02 27.23
2 H4P-H3P
2.93
3 H2P-H1P
5.57
4 H1P 27.76
5
42.45 29.12
5 H3P-H2P
3.76
P=10%
1.64
2.25
4.15
第五步 产流计算 确定分区后按下列公式计算损失量
P=2%
Q1(t)=q(t)*R 清
小计
0
0
41
41
138
138
171
171
151
151
114
114
77
77
50
50
31
31
18
18
11
11
6
6
6
6
2
2
1
1
1
1
0
0
浑比,则可计算设计洪水流 该工程取值
0.82
.82,P=2%设计洪水过程计算表
4 380.45
第一步
积水面积 745
暴雨产流计算(推理公式_四川省)

2
盆地丘陵区
相对高差在200m以下,地势较平缓,植被较差,开垦度大,多为水平梯田
3
盆缘山区、川西南山地 同上。土层较薄,石灰岩分布较普遍
四川省小流域暴雨径流关系综合成果表
计算编号 α24计算值
1
#NAME?
2
#NAME?
3
#NAME?
4
#NAME?
5
#NAME?
6
#NAME?
7
#NAME?
8
#NAME?
点面系数 αt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面雨量设计值 PtP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暴雨强度衰减指数
β0.1-1
#NAME?
β1-6 β6-24
#NAME? #NAME?
n0.1-1 n12 n1-6 n6-24
#NAME? #NAME? #NAME? #NAME?
东部地
沱江 长江上游干流区、乌江、沅江 涪江、嘉陵江、渠江
4.55 2.97 1.81
法计算τ1n) 流参数
修正系数K 最小
参数m修正 否
损失系数μ mm/h 1.41
hP mm #NAME?
超限面积流域αt折减系数
K6
K24
0.94
1
QPm取值 m³/s #NAME? #NAME?
汇流型式
全面汇流 部分汇流
0.79
0.8
0.81 0.6
0.83 0.63
0.84 0.66
0.85 0.69
0.87 0.71
0.88 0.73
东部地区
暴雨产流计算(推理公式_四川省)

Ⅰ
地区
Ⅰ1
洪水过程线
雨型
3
计算参数
编号
5
东部地区 双峰 Ⅱ 金沙江
时段
10′ 1h 3h 6h 24h
点雨量均值 Ht(mm) 18 46 60 86 110
变差系数 Cv
0.35 0.42 0.45 0.53 0.55
偏差系数 Cs/Cv 3.5 3.5 3.5 3.5 3.5
模比系数 KP
1.67 1.82 1.88 2.05 2.09
Ⅰ
0.94
1
Ⅱ
1
1
Ⅲ
1
1
Ⅳ
1
1
Ⅴ
1
1
雨型
历时T
单峰洪水
44.03
双峰洪水
61.92
洪水过程线计算参数
东部地区
单峰
川西南地区
双峰
设计洪水流量 WP(万m3) #NAME?
Q0(m3/s)
确定以日还是以时计算暴雨
1.83
日
2.58
日
计算参数
是
否
值m=0.2J-1/3,m范围为m=0.3~2.5。
影响因素
25
0.811
110
1
0.63
70
1
0.734
70
1
0.473
40
1
6h面深折减系数αt
100
300
0.966
0.901
0.924
0.802
0.932
0.822
0.888
0.7
0.851 0.887 0.795 0.811 0.868 0.763 0.738 0.84 0.4 0.78
暴雨产流计算(推理公式湖南省)

0.489 0.489
径流分配系
F(km2)
湖南省最大24小时降雨概化过程线(计算取值)
湖南省最大24小时降雨概化过程线(一区)
湖南省最大24小时降雨概化过程线(二区)
湖南省最大24小时降雨概化过程线(三区)
湖南省最大24小时降雨概化过程线(四区)
湖南省最大24小时降雨概化过程线(五区)
湖南省最大24小时降雨概化过程线(六区)
湖南省最大24小时降雨概化过程线(七区)
湖南省最大24小时降雨概化过程线(八区)
湖南省暴雨点面关系表:设计暴雨的点面关系系数α~流域面积F(km2)~降
t ~流域面积F(km 2)~降雨时间t关系
Q m/∑Q i。
暴雨洪水计算表格

二十二 P=0.5% 2.00 2.00 2.04 2.04 2.04 2.04 6.05 Ht 二十三 P=5% 1.08 1.08 1.10 1.10 1.10 1.10 3.26
二十四 P=10% 0.85 0.85 0.87 0.87 0.87 0.87 2.56
二十五 P=0.5% -23.00 -21.00 -18.95 -16.91 -14.86 -12.82 -6.77 R总 二十六 P=5% -23.92 -22.84 -21.74 -20.63 -19.53 -18.43 -15.17
3 0.323 0.97 0.61 1.92 0.88 21.49
4 0.365 0.97 0.73 1.26 0.33 21.82
5 0.383 0.97 0.78 1.01 0.14 21.96
6 0.389 0.97 0.80 0.85 0.05 22.01
7 0.389 0.97 0.80 0.74 -0.00 22.01
Qm2 6.19
τ2
1.88
第三 次试算 设t3值(t3=τ2) 1.88 查图求Rt/t 53.00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求洪水过程
Qm3 6.19
τ3
1.88
检验τ3是否等于τ2
是
R上 203.06
F
ΣQi Qm/ΣQi
0.42 23.69 0.261
根据Qm/ΣQi的值查表(十二)中峰量 0.26 适当调整时段分配系数,并填入下表
200年
时段T 试算H0 ε 泄量q 入库Q △V 库容V
0
1.00 0.00 0.05
19.06
1 0.111 0.99 0.12 4.60 0.81 19.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h 84.000 0.660 3.500
Q00.2.728F1781mJ/4L1SJ/sL3nQ1•/13/Fn4
四
设计洪水
(一 )
设计洪量
(二 )
洪峰流量及洪水过程线
推理公式法计算洪峰流量(用于20
1 基本公式:
公式1
L F 1/ 4 J 1
项
目
t时段点雨量均值
变差系数CV
CS/CV
10min 16.000 0.380 3.500
1h 41.000 0.480 3.500
6h 66.500 0.630 3.500
p=1%
模比系数kp
p=2% p=5%
p=10%
p=1%
设计点雨量
p=2% p=5%
p=10%
点面折减系数α
p=1%
设计面雨量
0.408
0.643
0.429
0.672
域设计暴雨计算
偏态系数 CS=3.5CV 公式:Htp= Ht·Kp 005年版《河南省暴雨参数图集》相应历时等
公式:Hp= a ·Htp
n1p=1-1.285Lg n2p=1-1.285Lg
H 1 p H 10 ' p
H 6 p H 1 p
n3p=1-1.661Lg H 24 p H 6 p
一 设计暴雨计算 (一) 设计点雨量
1 2
适用范围:200平方公里以下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
t时段多年点雨量均值Ht 1.00 mm 频率为P的模比系数Kp 1.00
3
t时段设计频率为P的点雨量Htp 1.00 mm
注:
Ht和CV分别在1984年《河南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图集》或2005年版《河南省暴雨参数图集》相 值线图上的流域重心处读取。
则计算出Ψ
H H H 6 2 1 p 4 p p
H H H 1 1
0 6 p '
p p
计算洪峰流量(用于200平方公里以下)
L
F 1/ 4 J 1/ 3
278 s • F n
m3/s
n
S
L
mJ
1 /3Q
1/4
h
3 4
mJ
L
F 1 / 3
1/ 4
4
) 4n
1
1
S 4n
干流长度L(Km)
3 洪峰流量计算
5.000 2.900 2.320 1.840 420.000 243.600 194.880 154.560 1.000 420.000 243.600 194.880 154.560 n3 0.832 0.841 0.819 0.824
试算(一): (1) 令μ=0,Ψ=1
(2)
二 设计面雨量 1 2 3
设计流域水文分区u 不同历时暴雨的点面折减系数a
设计频率面雨量Hp
Ⅱ 1.00 1.00
查河南省 山丘水文 分区图 查短历时 暴雨时面 深(t-F
mm
注: 5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流域,面雨量可采用点雨量。
三 暴雨递减指数n
1h以下设计暴雨递减指数(n1p)
1.00
1~6h设计暴雨递减指数(n2p)
公式2 公式3
Q 0.278
1
S
公式4 0 . 278
mJ
1/
公式5 ΨS=S'=S-μtn
0.278 公式6 (
3
L
4
mJ
F 1 / 3
1/ 4
)
2 基本计算参数
流域面积F(Km2)
2.560
L的平均坡度(以小数计)
1h以下设 计暴雨递 1~6h设 计暴雨递 减指数 6~24h设 计暴雨递 减指数
在τ=1~6h时 代入n2
79.950
(μ=0,Ψ=1的τ以τ02表 示)
0.643
τ02= 2.235
秒立方
则S’=S-μτ02=
76.968
τ2= 2.260
若τ2= 2.260
则计算出Ψ= 若计算τ2=
则S’=S代入公式6 n3=
0.890
Qm=
28.870
2.260
在τ=6~24h 时代入n3
0.004 0.408 0.643
0.819
①F、L、J在流域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从1/5万地形图上量算;汇水面积
注: ②当τ<1h时代入n1,当τ=1~6h时代入n2,当τ=6~24h时代入n3,
③平均入渗率u由u值分区数值表选取84图集P4页。 ④汇流参数m,由θ~m相关线查得;θ值的范围5-100,若小于5或大
p=2% p=5%
p=10%
设计暴雨递 减指数np
p=1% p=2% p=5% p=10%
5.000
5.000
5.000
2.020
2.350
2.940
1.730
1.950
2.280
1.510
1.640
1.820
80.000
205.000 332.500
32.320
96.350 195.510
27.680
79.950 151.620
24.160
67.240 121.030
1.000
1.000
1.000
80.000
205.000 332.500
32.320
96.350 195.510
27.680
79.950 151.620
24.160
67.240 121.030
n1
n2
0.475
0.730
0.390
0.605
1.00
n1p=1-1.285Lg n2p=1-1.285Lg
6~24h设计暴雨递减指数(n3p)
1.00 n3p=1-1.661Lg
n1p、 n2p 、n3p分别为三种时段的设计暴雨递减指数;H10p、H1p、H6p、H24p分别为同频率P的 注: 10min、1、6、24h设计点雨量。
四 计算成果表
设计最大1h的雨量平均 强度S(mm/h)
5.000 79.950
平均入渗率u(mm/h)
5.000
汇流面积小于5平方公里从1/万地形图上量算。
,当τ=6~24h时代入n3, 集P4页。 的范围5-100,若小于5或大于100可采用θ等于5或等于100的m值,查84图集p26。
先假设τ<1h 则S’=S代入公式6
n1
79.950 0.408
代入n1 (μ=0,Ψ=1的τ以τ01表
示)
τ01= 2.120
则S’=S-μτ01=
69.348
τ1= 2.206
若τ1= 2.206 在1h以内。
则计算出Ψ= 若计算τ1=
则S’=S代入公式6 n2=
0.900
Qm=
32.177
2.206
79.950
(μ=0,Ψ=1的τ以τ03表 示)
0.819
τ03= 2.337
秒立方
则S’=S-μτ02=
77.455
τ3= 2.360
则τ3= 2.360
则计算出Ψ= 0.870
Qm=
23.728
秒立方
(3)
试算 (二):
(1)
令μ=0,Ψ=1
(2)
(3)
试算 (三):
(1)
令μ=0,Ψ=1
(2) (3)
先假设τ<1h 则S’=S代入公式6
n1 则S’=S-μτ01=
则计算出Ψ 若计算τ
则S’=S代入公式6 n
则S’=S-μτ02= 若τ
则计算出Ψ 若计算τ
则S’=S代入公式6 n
则S’=S-μτ02= 则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