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导学案一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导学案)

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导学案)
③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此处化用屈原的《九江》,《招魂》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古诗今译】
答:
【课题】: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读懂诗歌;
2能辨析诗歌所运用的各种“抒情”手法。
【试题说明】:此部分试题对应“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的讲稿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注释】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不堪:一本作“那堪”。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古诗今译】
答:
【课后反思】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课后反思】
【随笔】
【试题参考】: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学习内容】:
3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①(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②上翠楼③。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说说你的理由。
【注释】
①闺:指闺房。②凝妆:盛妆。③翠楼:指少妇居处
【古诗今译】
答:
4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①西涧(壭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②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③。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②黄鹂:黄莺。③横:指随意漂浮。

《红烛》导学案1

《红烛》导学案1

《红烛》导学案1.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红烛的意象。

2.理解诗歌的主题,探究诗歌的寓意。

1.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2.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理解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1.理解红烛的意象2.探究诗歌的寓意。

一、阅读课文(一)看本课的视屏节目(略)(二)听本课普通话朗诵(略)(三)自己对照课文朗读(略)探究1:理清这首诗的抒情脉络示例: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

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探究2: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示例: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探究3: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示例: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探究4: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示例:采用拟人化、呼告、复沓的手法。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摘要】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规定有两个考点是针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我们发现诗歌鉴赏命题有很多共同点。

在进行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确考纲规定,引导学生通过近几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把握命题的共同点,积累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技巧,开展有效复习。

【关键词】诗歌鉴赏考点阐释复习目标重点难点方法指导【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57-011 考点阐释(i)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能力层级为d级。

2 复习目标2.1明确考点内容,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

2.2了解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2.3感悟诗歌鉴赏应积累的基础知识。

2.4感悟鉴赏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技巧。

3 重难点3.1重点熟悉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3.2难点从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模式、详解,感悟解题技巧。

4 方法指导自主阅读资料,独立解答07—12高考诗歌鉴赏题,总结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5 学时安排一课时预习,一课时展示。

6 直击湖北高考6.1链接201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鉴赏诗歌人物、事物形象“导学案

”鉴赏诗歌人物、事物形象“导学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人物形象与事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梳理并了解近三年全国卷古诗词鉴赏解答题对人物、事物形象的考查情况。

2.积累鉴赏人物、事物形象的必备知识,掌握相关鉴赏方法。

3.通过当堂练习,巩固复习成果,提升解题能力。

二、考情微观三、方法指津——“三、必备知识梳理、积累(一)鉴赏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的分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的抓手(1)抓正面描写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理想、人生态度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2)抓侧面描写注意他人、他物,比如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烘托作用,或从次要人物的角度,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3)看标题、注释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

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摩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

劳停驿,驿站名。

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塑造的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4)抓作者和时代特征熟悉的作者,可借助生平境遇、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不熟悉的作者,可依据其生活的大环境判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2)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3)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二)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古诗词中被人格化,寄托着诗人的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的事物。

1.鉴赏事物形象的抓手(1)抓住与物象有关的句子,概括其特点。

(2)抓住议论、抒情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寄寓其中的情感和理想,挖掘事物和人的连接点。

(3)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2.答题步骤(1)概括物象的特点(2)找到“物”与“人”的切合点,分析运用的手法(3)知人论世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

诗歌鉴赏谋篇布局导学案答案版

诗歌鉴赏谋篇布局导学案答案版

诗歌鉴赏谋篇布局——结构技巧复习目标:1.熟悉和灵活运用诗歌专题常用的结构技巧。

2.从诗歌的谋篇布局入手,整体理解诗歌内容。

3.掌握结构类题目的解题策略。

课前预习案(一).自主学习:考纲解读:本考点属于高考《考试大纲》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内容。

结构技巧的考查,多数以考查诗句的作用为主。

1.结构技巧常用术语:统领全篇、开门见山、线索、铺垫、照应、抑扬、承上启下(过渡)、层层深入、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2.常见的设问方式: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诗的XX句在诗中的作用?②这首诗的XX句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③请结合原诗赏析XX句在结构上的特点,有何作用?(二).诊断练习: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20XX年江苏)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答题格式】答案中一定要有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性词语。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

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方法探究: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1、从前面的考题来看,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

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

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①“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1高考大纲版全国卷)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

一、诗歌鉴赏专题——如何读懂诗歌切入点一看标题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情感等,是解读诗作主旨的重要切入点。

为什么要读标题?标题有哪些作用呢?练习: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劳停驿》欧阳修(2015湖北)《月圆》杜甫(2015安徽)《雨过至城西苏家》黄庭坚(2015天津)《秋夜纪怀》陆游(2015福建)《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2015江苏)《醉翁操》苏轼(2015北京)《桃夭》诗经(2014湖南)《残春旅舍》韩偓(2015全国2)《含山店梦觉作》韦庄(2014全国2)《春日秦国怀古》周朴(2011全国)《咏山泉》储光羲(2011山东)《春日忆李白》杜甫(2011江苏)《晓至湖上》历鹗(2011福建)《清明》黄庭坚(2011江西)《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2011四川)《月》杜甫(2009广东)拓展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切入点二看作者(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论世: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

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

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拓展训练2:(09四川)阅读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中秋咏月诗词导学案1

中秋咏月诗词导学案1

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卡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习任务一、阅读“导学方案”第74页“资料整合”部分,了解作者信息及文作背景。

1.王建,代诗人。

2.苏轼,字,号,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之一。

与其父、其弟合称为“三苏”。

为派代表人物。

二、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栖.()宫阙.()绮.()户琼.()楼婵.()娟天涯.()不胜.()寒三、学习第一首《十五夜望月》1.诵读(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2.赛读(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3.品读①集体诵读《十五夜望月》。

②理解诗意(参考“文言文详解”第10页)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四、学习第二首《水调歌头》1.理解文题“水调歌头”是;“丙辰中秋……兼怀子由。

”是,它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

2.自由朗诵,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3.展示朗读技巧,注意语速、重音。

(男生朗读上阕,女生朗读下阕。

)4.理解诗意(参考“文言文详解”第11页),体会诗情。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③上、下两阕的联系何在?④小组讨论。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3)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5)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6)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7)《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五、背诵这两首诗词学习疑点●训练卡基础题(80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栖.鸦()绮.户()宫阙.()琼.楼()婵.娟( ) 不胜.寒(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中庭..落谁家..地白树栖鸦(2)不知秋思(3)把酒..寒..问青天(4)高处不胜(5)何似....在人间(6)千里共婵娟(7) 今夕是何年.. (8) 何事长...向别时圆3.文学常识填空:(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朝的(填人名);(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作者,字,号,代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一
一、考情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鉴赏。

二、高考直析
(2012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答: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答:
(2012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答:
三、知识整理(结合教材回忆归纳)
1、常见的意境类型、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常见的表现手法(导航P26)
2、再现几种典型考试题型:赏析形象(人、物)型、分析意境型、品味语言风格型、炼字型、分
析技巧型(导航P30“高考满分法则”)
3、落实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导航P30“高考满分法则”)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姑苏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

“柁”通“舵”。

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1)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2)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4分)
五、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8分)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历来被认为用得巧妙,请分析。

(4分)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2、《系统集成》作业本P278:第1、6、12小题《导航》P24“随堂演练”第1、4题
3、每日一默:
⑴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以尔车来, ____________ 。

⑵淇则有岸, ____________ 。

总角之宴, ___________ _。

______ _ _,不思其反。

⑶,长路漫浩浩。

,忧伤以终老。

⑷,悠悠我心。

,沉吟至今。

,食野之苹。

⑸,何枝可依?。

,。

,天下归心。

参考答案
考点直析
【安徽卷参考答案】
8.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

9.“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山东卷参考答案】
(1)答题思路: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
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

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课堂练习
1、(1)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

“独有”“偏
惊”两个词,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结构上引出下面对江南新春景色的描写。

(2)这首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江南新春景物,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

以乐景反衬哀情,烘托了悲伤的感情。

2、(1)①诗人以云彩、柁牙、星影、白鹭等意象,描绘了一个江水澄澈、星光明灿、归云飞动、鹭眠于沙的图画,塑造了宁谧恬淡的意境。

②远景近景相结合。

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

③动静结合。

前句写的是动景,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如描绘景物色彩等,分析合理,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2)①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

以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②表达盛衰无常之感,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课后作业
(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

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2)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

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3.⑴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
⑵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⑶还顾望旧乡同心而离居
⑷青青子衿但为君故呦呦鹿鸣
⑸绕树三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