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方案】雁门太守行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雁门太守行示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力;(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悟忠诚、勇敢、正义等传统美德;(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3)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2)朗读《雁门太守行》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查找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

3. 文本分析:(1)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韵律、情感等方面;(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拓展延伸:(1)介绍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诗歌或历史故事;(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忠诚、勇敢、正义等美德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同学对古代诗歌的态度,总结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赏析文章和调查报告的完成质量;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享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场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雁门太守行》的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

(2)学生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诗歌背景作者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

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

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四、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诗歌背景李贺生活在唐朝中期,当时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李贺虽身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歌。

《雁门太守行》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通过描写战争的惨烈和将士的英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二)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极其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接着,诗人用“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则描写了将士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奋勇前行的场景。

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

(三)诗歌特点1.意境雄浑:诗人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战争意境。

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将敌军比作黑云,形象地表现了敌军的强大和气势汹汹。

2.色彩鲜明: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如“黑云”“金鳞”“燕脂”“紫”“红旗”等,使诗歌画面感极强。

3.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情感真挚动人。

二、教学目标依据2022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3.赏析诗歌的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战争场面。

3.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第26课《雁门太守行》教案

第26课《雁门太守行》教案
其次,在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时,学生们对雁门太守的忠诚和担当精神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不够了解。因此,我决定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积极,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深入了解唐代边塞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寓意,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课堂任务,提升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忠诚和担当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4.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夸张等,体会其艺术效果。
5.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通过对《雁门太守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分析和品味,培养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八年级
教材版本: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材分析】
《雁门太守行》是八年级上册的一首课内古诗,诗歌描绘了敌人大兵压境来势汹汹,守城将士身披坚执锐,临危不乱,蓄势待发,将士临危亦不乱。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场面,而是侧面描写了“角声冲天”战争时间从白天到晚上,将士们牺牲惨重,正在进行你死我活的拱手之战,一个“凝”字更是动态的斜出了战争的惨烈,更形象地反映了爱国将士为保卫雁门而洒下的一摊摊鲜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的珍爱之情。

敌方虽大兵压境,但守城战士终于保住了雁门,赢得了胜利后,又鼓起勇气追歼敌人,“半卷”和“霜重”写出了行军的急促和环境的艰苦。

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誓死报效祖国的决心。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李贺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贺诗歌的风格。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领会诗歌内容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理解诗意,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难点: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的妙处。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争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战争诗,豪情也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就连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曾高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今天,让我们通过《雁门太守行》一起感受李贺笔下的奇景、奇情。

二、读懂诗歌
设计意图——读懂诗歌掌握节奏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

一读:请一位学生读,读准字音。

二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自由读,把你的疑问提出来?
三读:请一位同学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方法指导
古诗一般按照意义结构进行划分:第一种,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

(杜甫《望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三、品析诗歌
设计意图——作者塑造了慷慨激昂,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群体。

1、读懂诗歌之-----赏色彩之美
明确: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胭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2、读懂诗歌之-----听雄壮之音
明确: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3、读懂诗歌之-----临苦寒之境
明确:将士们所处环境的艰苦
四、读懂诗人------悟诗人之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内容,感受本诗的情感: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

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知人论诗
【投影展示】
知人论诗----- 诗人李贺
写此诗时李贺17岁
家境贫寒
体弱多病
勤勉写诗
扬名诗坛
热衷功名
桀骜不驯
五、读出自我
设计意图——明白此诗咏唱了一个古老的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

此诗咏唱了一个古老的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

17岁的李贺家境贫寒,体弱多病,被拒之于仕途之外,但他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

你从李贺身上学到了什么?
六、拓展学习
设计意图——积累爱国诗句
中国古代文人的英雄情节,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代家国,在作品中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你能梳理出本册书中英雄们的爱国诗句吗?
【投影展示】
辛弃疾词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苏轼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西北望,射天狼。


你在本册书学过的爱国诗歌?(齐读)
杜甫这样爱国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牧这样爱国的: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陆游这样爱国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文天祥这样爱国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七、布置作业
1、积累边塞诗。

2、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增加一些细节,将诗歌中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把本诗改成一个有意境的小故事。

字数在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以色示物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以声感人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教学反思】
八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李贺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贺诗歌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