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合集下载

中药的基本常识

中药的基本常识

中药的基本常识什么是中药?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炮制加工,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传统药物。

中药历史悠久,使用广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中药饮片四大类。

植物药是指以植物为原料制成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

动物药是指以动物为原料制成的中药,如鹿茸、龟板等。

矿物药是指以矿物为原料制成的中药,如雄矢膏、珍珠粉等。

中药饮片是指将中药炮制加工后制成片剂或颗粒剂供人们服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来起到治疗作用。

比如,刺五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理气药物能舒缓消化系统的不适,清热药物能降低体内炎症反应。

中药的炮制技术中药的炮制是指通过煎煮、炒制、蒸制、熏制等技术将原料进行加工,以提高药效和减少毒副作用。

炮制技术可以改变中药的性味、药效,使其适应不同的疾病治疗需要。

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例如,麻黄可以治疗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当归可以治疗妇科疾病和贫血等。

同时,中药也可以用于保健和调养,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药的副作用中药虽然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但仍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个体差异、慢性使用等因素都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因此,使用中药时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防范副作用。

中药的发展前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正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现代药物都是从中药中提取和改良而来。

中医药已经开始走向全球,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健康保障。

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中药的基本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同时也想起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生命健康的探索和贡献。

以上为中药的基本常识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简单小知识

中药简单小知识

中药简单小知识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药的种类繁多,其应用和疗效已经得到广泛验证。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药的简单小知识:
中药的分类:中药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其中,植物药是最为常见和广泛应用的,包括草药、花、果、根、茎等;动物药包括虫类、贝壳类等;矿物药则包括各种矿石和金属等。

中药的功效: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渗湿、祛风除湿、补益气血等。

这些功效与中药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如抗菌、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主要包括煎煮和口服。

煎煮是将中药放入锅中加水熬煮,以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口服则是将中药煎煮后饮用药液或制成药丸服用。

此外,还有一些外用法,如敷贴、熏蒸等。

中药的注意事项: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随意使用药物;其次,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谨慎;最后,不要随意使用未经科学验证的偏方和秘方。

中药的储存:中药的储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般来说,中
药应该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同时,不同种类的中药应该分开存放,以避免互相影响。

总之,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应用经验。

了解一些关于中药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这一宝贵的资源。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材资源。

正确了解中药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应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定义、分类以及制剂等方面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

一、中药的定义中药,又称为中药材,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通过一定的采集、加工、制备等工艺制得的药品。

中药以其药性平和、疗效确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二、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和矿物性中药三大类。

1. 植物性中药植物性中药是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位为药材,经过晒、炙、炮、煮、浸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加工制成。

常见的植物性中药有黄芪、当归、枸杞、生姜等。

根据药材的性味和功效,植物性中药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等不同的药性。

2. 动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是以动物的骨骼、内脏、皮毛等部位为药材,多经过炖煮、晒干、蒸制等加工处理制成。

常见的动物性中药有麝香、牛黄、龟板、鹿茸等。

动物性中药具有温补、补肾壮阳、活血化瘀等功效。

3. 矿物性中药矿物性中药是以矿石、矿物质为药材,经过研磨、提取等加工制备而成。

常见的矿物性中药有雄黄、石膏、磁石、硫磺等。

矿物性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治疗。

三、中药的制剂中药的制剂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和制备后得到的药品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1. 汤剂汤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后煎煮成液体,常见的形式有煎剂、脑脊液、煎膏等。

汤剂服用时,需要将其以一定比例稀释后饮用。

2. 丸剂丸剂是将中药材加工成丸状或小球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水蜜丸、浓缩丸、糖丸等。

丸剂具有服用方便、储存稳定的特点。

3. 散剂散剂是将中药材经过研磨后形成细粉末的制剂形式,常用的散剂有细末、研末和研磨后再进行浓缩成粉等。

散剂使用时,可以直接口服或者调配成汤剂使用。

4. 膏剂膏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制备成胶状或膏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软膏、糊剂等。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来源、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分析、炮制以及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二、中药的来源中草药以植物为主,也包括一些动物或矿物的组分。

中草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大部分草药来自于各种植物,如砂仁、黄芩、薏苡仁等。

2. 动物:一些草药由动物组分提取,如熊胆、鹿茸、蝮蛇胆等。

3. 矿物:一些草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药效分类根据中草药的功效不同,中草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药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温阳类:具有温热效果,适用于体寒、阳气不足的情况,如附子、肉桂等。

2. 寒凉类:具有清凉效果,适用于体热、发热、炎症等情况,如麻黄、连翘等。

3. 补益类:具有滋补效果,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如人参、黄精等。

4. 祛湿类:具有祛湿效果,适用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情况,如薏苡仁、荷叶等。

5. 止血类:具有止血效果,适用于出血、血瘀等情况,如土木香、蚕豆花等。

6. 安神类:具有安抚神经、镇定情绪的效果,适用于失眠、焦虑等情况,如丹参、郁金等。

四、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不仅仅是指整个植物,还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对于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根:如人参的根部,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2. 茎:如天麻的茎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叶:如绿茶的叶部,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4. 花:如蒲公英的花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果实:如枸杞的果实,具有补肾明目的作用。

6. 种子:如葛根的种子,具有祛湿解毒的作用。

五、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有以下几种: 1. 金银花与大蒜:二者不宜合用,因为同时使用会降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

2. 当归与阿司匹林:当归能抑制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学习中药,你要了解的基础知识

学习中药,你要了解的基础知识

学习中药,你要了解的基础知识
1.中药的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3.道地药材举例:
产地道地药材
甘肃当归
宁夏枸杞
青海大黄
内蒙黄芪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山西党参
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云南三七、茯苓
四川黄连、川芎、乌头
山东阿胶
浙江白术、乌药
江苏薄荷、苍术
广东陈皮、砂仁
4.四气: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5.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药味,因而具有
不同的治疗作用。

五味的作用
6.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降浮沉
7.归经: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8.十二经引经药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石膏
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
足阳明胃经白芷、石膏、葛根
手少阴心经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
足少阴肾经肉桂、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
足厥阴肝经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注: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诊疗依据。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一、中药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作用的天然药物。

中药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和疗效,同时也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

二、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产于特定地域、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这些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以保证其药效和质量。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道地药材,如人参、黄芪、枸杞、丹参等。

三、四气四气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这四种药性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不同而有所区别。

寒性药物适用于热性疾病,如清热解毒;热性药物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温中散寒;温性药物适用于寒热夹杂或阳气不足的疾病;凉性药物适用于热毒或阴虚火旺的疾病。

四、五味五味是指中药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这五种味道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联。

酸味药物多用于收敛、固涩;苦味药物多用于泻下、燥湿;甘味药物多用于补益、和中;辛味药物多用于发散、行气;咸味药物多用于软坚、润下。

五、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药对机体气机的影响,具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运动特性。

升是指上升于身体上部,如升阳药;降是指下降于身体下部,如降逆药;浮是指向外发散,如解表药;沉是指向内收敛,如收敛固涩药。

六、归经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中药的归经理论主要依据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来确定。

如心经药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系疾病;肝经药可治疗胁痛、目疾等肝系疾病;肺经药可治疗咳嗽、喘息等肺系疾病;脾经药可治疗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脾胃疾病;肾经药可治疗遗精、阳痿等肾虚疾病。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它基于中草药作为药材的研究和开发。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等。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的类别。

其中,植物药是指用整株或部分植物作为药材的药物;动物药是指用动物或动物部分作为药材的药物;矿物药则是指用矿物或矿石作为药材的药物。

植物药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材,其中包括草本药、木本药和菌类药等不同的类型。

二、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味道和归属的经络。

中药的性味主要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分别表示药物的性质。

中药的味道主要包括辛、酸、苦、甘、咸五种,表示药物的味觉特征。

中药的归经则是指药物对应的经络系统,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中药的合理运用和配伍。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毒性、药效和药物代谢等。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以及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方式。

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品质稳定和药效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和制剂质量控制。

药材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药材的鉴定、贮藏和加工等环节的监控;制剂质量控制则是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疗效评价的科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取洗淨的生地,置適宜容器內,隔水蒸至黑潤, 取出,曬至八成幹,切厚片,乾燥,篩去雜屑。
• 生地炭 取生地片,用武火炒至焦黑色,發泡,鼓起 時,噴灑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放涼,或用悶煆法煆炭。
• 熟地炭 取熟地片,用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為 度,噴灑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放涼,或用悶煆法 煆炭。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生地黃清熱凉血 熟地黄(補血藥)
• [来源]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 •[来源]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
块根,经加工而成。
经加工而成。
• [性味归经] 甘,苦,寒。歸心、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肝、肾经。
肝、肺经。
•[功效]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 [功效] 清熱凉血,養陰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 用於熱入營血,口乾舌絳。本 •[應用] 1. 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
品甘寒質潤,苦寒清熱,入營 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症。為補血要
分、血分,為熱凉血養陰生津 之要藥。治温熱入營血,壯熱 神昏,口乾舌絳,常與玄参等 同用如清營湯。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中藥的發展
• 中藥是我國傳统藥物的總稱。中藥的認 識和使用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具有獨特 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 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特點。其 來源以植物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 以古來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及至近 代,隨着西方醫藥學在我國的傳播,本草 遂逐漸改稱為“中藥學”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2.制首烏
• 2.制首烏 取生首烏片或塊,用黑豆汁拌勻, 潤濕,置非鐵質蒸容器內,密閉,蒸或燉 至汁液被吸盡,藥物呈棕褐色時,取出, 乾燥。

何首烏每100斤,黑豆10斤。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首烏【炮製作用】
• 2.用於血熱妄行,斑疹吐衂。 本品清熱瀉火,凉血止血。
• 3.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
藥。 •2.用於腎陰不足的潮熱骨蒸、盜汗, 遺精、消渴等。為滋陰主藥。如六味地 黃丸。 •3.用於肝腎精血虧虛的腰膝酸軟,眩 暈耳鳴,須髮早白等。能補精益髓。
本品甘寒,清熱養陰,生津止
渴。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Fra bibliotek生首烏苦泄性平兼發散,具解毒,消
腫,潤腸通便的功能,用於瘰癧、風疹瘙
癢、腸燥便秘、高血脂症。

經黑豆汁拌蒸後,味轉甘厚而性轉溫,
增強了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強筋骨
的作用。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294.何 首 乌303 (補血藥)
• [来源] 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 [性味归经]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 • [功效]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生首乌补益作用较弱,但有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地黃【炮製作用】
• 生地黃性寒、為清熱涼血之品、具有養陰清熱、涼血生津 的功能。

蒸制成熟地黃後使藥性由寒轉溫,味由苦轉甜,功
能由清轉補,熟地黃質厚味濃,滋膩碍脾。酒制其時轉溫,
主補陰血,且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藥勢,通血脉的作用。
• 崩漏。

熟地炭以補血止血為主,用於虛損性出血。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
•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是《神農本草經》(簡稱《本 經》)。該書並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經歷了 較長時期的補充和完善過程。其成書的具體年代 雖尚有爭議,但不會晚於公元二世紀。原書佚, 目前的各種版本,均系明清以來學者考訂、整理、 輯复而成。其“序例”部分,言簡意賅地總結藥 物的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劑型選擇 等基本原則,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的基礎。
• 【炮製研究】實驗証明,生地經長時間加熱蒸熟後,部分 多糖和低聚糖可水解轉化為單糖,單糖含量熟地比生地高 兩倍以上。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熟地黃
• (1)取洗淨的生地,加黃酒拌勻,置罐內或適宜容器 內,密閉,隔水蒸至酒吸盡,顯烏黑色光澤,味轉甜,取 出,曬至外皮粘液稍乾,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
行散之功,兼能解毒、润肠通便。 • [使用注意]煎服,10~30g。補益精血宜用制首鳥,截瘧、
潤腸、解毒宜用生首鸟。 • [應用] 1. 用於血虛而見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萎黃乏力,
肝腎精血虧的眩暈耳嗚,腰膝酸軟,遺精崩帶,須髮早白 等証。 • 2.用於體虛久瘧,腸燥便秘及痈疽、瘰癧等証。
PPT文档演模板
• 新修本草》的載藥數是:844種。 • 本草綱目》共收載藥物:1892種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炮制的目的歸納有七點
• 1.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 2.改變或緩和藥性。 • 3.提高療效。 • 4.改變或增强藥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 • 5.便於調劑和制劑。 • 6.保證藥物凈度,利於貯藏。 • 7.有利於服用。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中藥的起源
• 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由於採食和狩 獵,得以接触並逐漸了解這些植物和動物 及其對人體的影響。
• 從古籍中記述的•中藥“的神起源農嘗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動而形象地概括了藥 物知識萌芽的實踐過程。這就是藥食同源。
• 藥食同源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中藥的起源
• 隨着文字的創造和使用,藥物知識也由 口耳相傳發展為文字記載。文物考古表明, 在數千年前的鐘鼎文中,已有“藥”字出 現。《說文解字》將其訓釋為:“治病草, 從草,樂聲”。明確指出了“藥”即治病 之物,並以“草”(植物)類居多的客觀事實。
• 《神農本草經》:中國第一部藥學專著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浅谈中药常识入门OU
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炮炙論》
• 南朝劉宋時期雷斆著《炮炙論》,叙述
藥物通過適宜的炮製,可以提高藥效,减 輕毒性或烈性,收錄方300種藥物的炮製方
法。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也標志
着本草學新分支學科的產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