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意思: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
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④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⑦长烟:荒漠上的烟。
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⑨羌qiāng管:羌笛。
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渔家傲·秋思》写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渔家傲·秋思》鉴赏: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宋词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宋词全文及译文及注释以下是宋词《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及译文和注释,希望您能够满意:《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⑦羌管:羌笛。
军中号角用之。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⑧人不寐:战士军人不睡觉。
寐:睡觉。
⑨归无计:无法计算回家的时间或回家的计划。
指思乡情切,归家无日。
⑩羌管悠悠霜满地:此句为互文,“羌管悠悠”即“悠悠羌管”;“霜满地”即“满地霜”。
实际意思为“霜花铺满大地,在悠扬的羌笛声中战士们愁白了头发留下了伤心泪”。
羌管:羌族的管乐器;霜满地:比喻白发如同霜雪一般斑白。
希望您能够满意上述回答。
如您需要其他宋词的内容及译文和注释,欢迎继续向我提问。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1.衡阳雁:谓南归之雁。
湖南衡阳县南衡山有七十二峰,七十二峰之首名回雁峰。
相传大雁南飞至此而止,明春即北归。
2.燕然未勒:谓功业未就。
《后汉书·窦宪传》载,东汉车骑将军窦宪追击北单于,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未勒:未曾刻石纪功。
【译】塞外秋天的风景,与内地迥然相异。
就连鸿雁也陆续飞去,毫无留恋之意。
只听胡笳吹动,牧马悲鸣、四面边声,连同军营的鼓角,此伏彼起。
落日的最后一抹余辉消失,烟气笼罩着大地,在重重叠叠的险峰里,一座孤零零的古城吱呀呀地将城关紧闭。
饮一杯,消愁的浊酒,唉!归乡之路呀,千里万里。
唉!我还没能像东汉的窦宪,在燕然山刻石铭记。
是谁吹起那悠悠扬扬的羌笛?月华如霜铺满大地。
映照着,那失眠的将军,白发如银,泪花闪动在眼眸里。
【赏析】《渔家傲》词调不见于唐、五代人词,一般认为始自晏殊。
《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延安市),守边四年,“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魏泰《东轩笔录》)。
此词描绘了边声连角、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的边塞风光,展露了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境,豪放阔大、遒劲苍凉。
范仲淹此一组词作,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这说明此四字的内涵是词人感发诗兴的原因,它是词人创作此组词的背景,也是每一篇词的眼目。
“塞下”二字点明地点,“秋来”二字点醒时间,此四字组合在一起就立刻有莽原浩野、肃穆萧杀之气。
其中“秋来”二字,尤为全篇之脉络,以下,无论是“边声连角”、“羌管悠悠”的听觉描写,还是“衡阳雁去”、“长烟落日”的视觉描绘,都以“秋来”二字主旋,倾诉词人一腔心曲。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渔家傲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衡阳雁去:相传大雁飞至衡阳不再南去,城南有回雁峰。
③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④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
勒:刻。
⑤羌管:笛也,因出自羌中,得名。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写作背景】: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翻译二】:边塞的秋天来了,风景异乎内地,雁群南归,义无返顾地去了衡阳。
四面一片边塞之声,与号角互相呼应,层层叠叠的群峰之中,晚霞映照,烟埃迷蒙,孤城紧闭。
在离家万里的边关端起浑浊的酒杯,尚未刻石燕然,无法返回故乡。
寒霜铺满大地,羌笛是那样悠扬,难以入眠呀,将军白了头发,战士泪洒衣裳。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译文]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出典]范仲淹《渔家傲》注: 1、《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3、【译文】1: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译文2: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3: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画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90ce6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0.png)
[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赏析第一篇渔家傲赏析:范仲淹《渔家傲》原文及赏析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渔家傲范仲淹原文及翻译

渔家傲范仲淹原文及翻译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家傲范仲淹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抒怀词。
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
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上阕写景。
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已自夺人。
千峰连亘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
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
下阕抒情。
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计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
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
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
【原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范仲淹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
四面边声③连角起,千嶂④里,长烟⑤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⑥归无计。
羌管⑦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②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③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④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⑤长烟:荒漠上的烟。
⑥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⑦羌管:羌笛,因出自羌中,得名。
⑧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写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讲解】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
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
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
“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接下来的“燕[yān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
“勒”,刻的意思。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
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
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赏析】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他在当时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sài]”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词的上片写塞上秋天的景色。
边塞地区本来就较落后,又遭到长期战乱的破坏,春夏两季国有绿杨青草的点缀,人们不会觉得它太荒凉。
但秋风一来,草木雕零,四处光秃秃的。
景象顿然改变了。
作者是江南人,对西北之秋特别敏感。
他觉得这里和自己家乡的秋天是不同的,所以说“塞下秋来风景异”。
“异”,不同。
不用说人会思念家乡,连长空不时飞过的雁群也显得那么匆忙,它们似乎也不愿停留,想早早离开这里飞回到衡阳去,因此,又说“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是倒装句,正常的词序应是“雁去衡阳”。
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天成群往南飞,衡阳城南有一座回雁峰,传说大雁到此为止。
作者大约是巡视归来,在途中望见了南飞雁。
这时天色已近黄昏,边城的军营中响起了召唤部队的号角声,即所谓“四面边声连角起”。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的乐器。
角声应和着四面八方的边声在耳畔鸣响。
“边声”,指形成边地悲凉气氛的声音,如风吼、马嘶、少数民族的音乐声等等。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象屏风一样的山叫“嶂”。
群山莽莽,重重叠叠,所以词里用“千嶂”来描写。
“长烟”,形容雾气一大片。
这时一大片雾气弥漫在落日的孤城上空。
边地戒备森严,城门已经关闭了。
词的上片所写的凄凉景象,显然是染上了作者当时的感情色彩。
词的下片转入直接抒写作者忧国思家的苦闷心情。
他长时间镇守西北,不免动了思家的念头,产生了思想上的矛盾:“浊酒一怀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就是江米酒一类的酒。
因为这种酒的酒汁和酒糟混在一起,色浑,所以习惯上叫做浊酒。
万里,是形容相隔遥远。
他思家,但保卫国家的责任感和他的职务又使他不能象大雁那样自由飞走。
他认为在还没有赶走敌人之前,是“归无计”的。
“燕[yān]然未勒”指抗击敌人的大功还没有完成。
“燕然”,山名,在今蒙古高原。
这里用了东汉窦宪的典故。
公元八十九年,窦宪打败匈奴,乘胜追击到燕然山,在那里立碑,刻(勒)了歌颂汉朝威德和记功的碑文。
范仲淹借用古代英雄的事迹来打比喻,写他优国思家的矛盾心情。
“归无计”等于说无计可归。
“羌管悠悠霜满地”。
是说他正在这心神不宁的时候,忽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一阵的音乐声,把他从沉思中惊醒。
于是他放下酒怀,踱出室外,只见繁霜满地,夜已深了。
细听,那悠悠的乐声原来是士兵在吹奏羌(qiāng〕管。
悠悠[y ōu],这里是形容音乐声音飘忽不定。
羌是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兄弟民族,传说他们用竹管制造了羌笛。
他写到这里,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苦闷和士兵的痛苦联系起来,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束,表现了国家贫弱时代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
“寐[mèi]”,睡。
不寐就是睡不着。
将军是作者自称。
他的苦恼前面已作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所以这里只刻画他白发苍苍。
白发自然也是长期忧思的结果。
“征夫”,远征的士兵。
他们离乡背井被宋王朝征来打仗。
由于政治、军事上积弊未除,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着,他们的痛苦更深于将帅。
词中说他们流泪,不一定是范仲淹当时看见的,很可能是那如怨如诉的羌笛声,使作着想到了他们的不眠、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眼泪。
作者不是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所以他能关心士兵的痛苦。
原载:《唐宋词选讲》(陆永品)【点评】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
现仅存一首。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