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小儿四诊概要——闻诊

合集下载

最新儿科四诊概要

最新儿科四诊概要
儿科四诊概要
问 诊 ——个人史
生产史—胎次、产次 是否足月 顺产或难产 接生方式 出生地点 出生状况 孕期母亲的营养和健康情况等
儿科四诊概要
问 诊 —个人史
喂养史—方式 添加辅食 是否断奶 断奶后情况 饮食习惯 现食物种类和食欲等
儿科四诊概要
问 诊 —个人史
生长发育史—体格、智力发育 坐、立、语、行等开始时间 出牙和囟门闭合时间 学习情况等 推测智力发育情况
象、6种基本病理脉象各是什么?
儿科四诊概要
儿科四诊概要
儿科四诊概要
二、闻诊
咳嗽声:畅利;清扬;重浊;干咳无痰; 阵作回声;嘶哑如犬吠声
呼吸声:气粗有力;急促哮鸣;急促鼻煽; 窘迫面青不咳;低微;双吸气如哭泣 声;稍促用口呼吸
嗅气味:口气—臭秽;臭腐牙疳;伤食;腥 臭。大便—秽臭;酸臭而稀;下利清谷无臭 气 。 小便—短赤,清长少臭,常为脾肾虚寒
面部望诊有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
儿科四诊概要
五色主病
五色:红、白、黄、青、黑 白:寒证、虚证、吐泻 红:热证 黄:虚证、有湿、疳证、积滞、虫证、黄疸 青紫: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黑:寒证、疼痛、惊痫、水湿停饮
儿科四诊概要
五部配五脏
钱乙的面上诊 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颏部 肝 肺 心 脾 肾
儿科四诊概要
审苗窍—舌象
舌质—淡白 淡红 绛红
儿科四诊概要
•舌苔—白为寒 黄为热 腻为湿 剥苔津伤 地图舌胃之气阴不足 霉酱苔 染苔
儿科四诊概要
舌质暗苔白厚腻 舌质红苔黄垢 舌质嫩红苔花剥
儿科四诊概要
特殊舌象
新生儿—舌红无苔 乳婴儿—乳白苔
儿科四诊概要
望目
望目:目光、黑睛、瞳神、白睛、 上下眼胞、目内外毗及五脏在目 睛的分布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曲目1:四诊歌诀
四诊贯通寒热湿,
脉象舌苔闪光辉。

望闻问切四合一,
辨别病机定治归。

曲目2:四诊治法概要
1. 望诊法:观察患儿面色、目光、舌质、舌苔等,了解病情,辨别病机。

如面色苍白可见寒症,面色发红可见热症。

2. 闻诊法:嗅闻患儿体味、口臭等,辅助判断病证。

如口臭可见湿症,体味浓重可见热症。

3. 问诊法:询问家长患儿症状、病史等,全面了解疾病情况,判断病因。

如咳嗽喘息可见风症,大便稀溏可见湿症。

4. 切诊法:触摸患儿皮肤、脉搏等,辨认脉象情况,辅助判断病证。

如脉浮数可见风症,脉沉
细可见寒症。

总结治法:根据四诊结果,结合中医理论,采取相应治疗方案。

病机辨明后,可选用寒凉中药
治热症,温热中药治寒症,利湿化痰中药治湿症,疏风清热中药治风症等。

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能够帮助中医儿科医师全面诊断患儿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四诊与小儿病情观察

四诊与小儿病情观察

四诊与小儿病情观察【摘要】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手段。

近几年来,儿科护理临床应用四诊辩证,从病儿客观病情的动态变化中发现问题,做出正确判断,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配合了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根据小儿疾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生理特点,为观察内容介绍如下。

【关键词】四诊病情观察临床应用1四诊的具体内容1.1望:(1)查阅病历,了解发病经过及治疗用药的情况,对病情做到心中有数。

(2)观神智:是否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结合病史如出现神智改变时,要考虑缺氧、电解质紊乱或颅内有感染等。

(3)观形态:颈强肢搐,角弓反张,要考虑颅脑疾患;如翻滚不安、呼叫哭闹,两手捧腹多为急性腹病;新生儿少吃邵东少哭,说明病情危重。

(4)观审五官:如患儿在有卡他症状的同时,口腔两颊部出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要考虑麻疹可能;应用激素时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假膜为霉菌感染;舌面舌尖出现小溃疡面为口腔炎;缺氧的患儿可出现口唇周围发紫,鼻翼扇动;脑脉管炎时一侧鼻唇沟可变浅。

临床观察要注意瞳孔比正常缩小,有机磷中毒时瞳孔可缩小至针尖样大;抽搐的患儿眼球呈水平震颤,或向一侧斜视;巩膜黄染要考虑肝胆疾患。

(5)观二便及呕吐物;大便的观察:①食物不当引起大便异常;过量可致大便次数增多;偏食淀粉类食物则大便量多、伴有泡沫;偏食脂肪类食物则便次增多并外观发凉如奶油状含皂块。

②肠道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大便次数增多,呈黄色水样便含粘液有臭味偶见血丝;霉菌感染多为黄色稀水便,有时呈豆腐渣状,有的带绿色泡沫较多;病毒感染大便呈蛋花样或水样便,带少量粘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便呈黄绿色;痢疾杆菌感染大便次数增多,含有粘液及脓血。

小便的观察:注意观察色与量,红色要考虑肾炎或膀胱炎;黄褐色要考虑肝胆疾病、溶血性贫血。

量增多可见糖尿病、尿崩症;尿量少见于肾脏疾病或肾脏功能衰竭或休克、微循环灌注不足;胃肠疾病大量呕吐、腹泻,严重脱水患儿尿量明显减少。

呕吐物的观察:呕吐物带血或呕血,可能为食道或胃肠道出血疾患;呕吐物中含胆汁可能为为十二指肠狭窄、小肠梗阻、腹膜炎;剧烈而频繁的呕吐,需严密注视病情发展。

『小儿四诊』中医如何进行小儿四诊?

『小儿四诊』中医如何进行小儿四诊?

『小儿四诊』中医如何进行小儿四诊?孩子生命很麻烦,因为她们不能准备的描述出自己的症状。

而中医上有个小儿四诊能帮助小孩子准确的看清病情。

小儿四诊是望、闻、问、切。

诊小儿病,以望为主:望神、望色、望形态、望苗窃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望诊由于婴幼儿不会说话,即使较大儿童往往也不能正确叙述病情,况且寸口脉短小,就诊时又多不能与医生很好合作,哭闹乱动而影响脉息,因此望诊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代中医儿科医家都把望诊列为首位,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

因此可以通过望神色、苗窍、指纹、二便等,来诊察内脏的疾病。

1、望神色:就是观察面部的神态与颜色,家长应尽量让患儿面部神态、颜色保持自然。

就诊前要尽量安抚病儿,缓解病儿的紧张心理,力求使孩子在平静状态下就诊;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化妆,如给孩子搽红脸蛋、红嘴唇、染指甲等,这些都会遮盖患儿面部的本色,不利于病情检查。

2、审苗窍:包括察望目、舌、口、鼻、耳、前后阴。

中医望舌,要看舌苔与舌质。

在病儿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吃过热、过冷和有颜色的食物及饮料。

3、辨斑疹:小儿许多疾病均可发疹。

病儿就诊前,家长需看看周身有无出疹,就医前最好给孩子穿松软、易解、好脱的衣裤,便于医生检查。

4、查指纹:中医对3岁以下小儿进行检查时,都要看指纹颜色变化。

孩子就医前,要把小手洗净,候诊时要保持小手干净。

5、察二便:孩子大小便的变化对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尤其是腹泻的病孩,来看病时,家长要带一份新鲜的大便,给医生看看,并便于做化验检查。

若发现尿有不正常时,就需带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化验检查。

闻诊就是听声音、闻味道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听声音,包括小儿咳嗽、啼哭、语言等;闻气味,除医生能感触闻到的气味外,还要家长配合口中气味、大小便气味等,以提供医生参考。

问诊儿科问诊往往要家长代述,这就要求家长对病儿情况全面了解:1、病孩的准确年龄。

2、病孩的畏寒、发烧情况,包括体温高低、发烧时间长短等。

3、病孩出汗的情况,白天出汗还是夜间出汗,出汗后退烧还是不退。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诊法,包括四诊诊查方法和证候辨别方法,是中医临证基础的重要内容。

一、儿科四诊应用儿科疾病的诊查,与其他各科一样,也应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但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应用有其特殊情况。

闻诊诊查范围有限;婴幼儿不会叙说病情,较大儿童的主诉也不一定可靠;切脉按诊易因小儿啼哭叫闹而受到影响。

所以,历来儿科医家在四诊中最为重视望诊。

现代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尝试将听诊器、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查方法取得的疾病信息资料,充实到四诊检查结果中来,正在摸索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型辨证方法。

(一)望诊望诊,即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情。

望诊的内容包括就全身状况诊察的整体望诊,如望神色、望形态;就局部状况诊察的分部望诊,如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诊诊查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

但是也要注意,儿科望诊时,要尽量使小儿安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查既全面又有重点,细心而又敏捷,才能提高诊查的效果。

1.望神色望神色,包括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神色望诊,可以对小儿患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

神是脏腑气血精津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在小儿尤为重要。

望神包括望精神、意识、体态、面目等。

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主,目内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故望神以察目最为重要。

望神主要辨得神与失神。

若形体壮实,动作灵活自如,活动睡眠如常,表情活泼,反应灵敏,面色红润光泽,目睛明润灵动,呼吸平顺调匀,语声啼哭清亮,是为得神,表现正气尚充,脏腑功能未衰,无病或病轻。

若形体羸弱,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哭笑反常,面色晦暗,目睛呆滞不活,呼吸浅弱或气促不匀,寡言声轻含糊或惊啼澹语,是为失神,表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重或病危。

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

中国小儿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

面部气色有五色之偏,所主证候各有区别。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诊法概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诊法概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诊法概要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诊法概要医生运用视、听、嗅、触等感觉功能以及与病人或知情者交谈,全面了解系统掌握疾病各种相关信息,以探求致病原因、病变部位、病势转归和病证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中医方法。

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4种方法,称为四诊。

【儿科望诊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望诊包括整体望诊和局部望诊两部分。

1.整体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四部分。

(1)望神:神,是脏腑功能与气血津液的外在表现,也指意识、精神状态和思维活动。

神,反映在目光、面色、表情、意识和体态上,故应从局部到整体仔细观察。

目为心之使、肝之窍,内通于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察目是望神的重点。

有神:黑睛圆大,目光炯炯,转动灵活,精神充沛,表情活泼,常可逗乐。

其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四肢活动自主,此为脏气清灵,气血调和。

有神是健康的表现,即使有病,也轻浅易治。

无神:目光呆滞,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疲乏嗜睡,呼吸不匀,肌肉痿软,为有病或病情较重。

(2)望色:小儿面部皮肤薄嫩,故气血盈亏、色泽变化易于显露。

色泽即颜色与光泽,皮肤颜色分青、白、黄、赤、黑五种,简称五色。

面呈红色,多主热证;面呈白色,多主寒证虚证;面呈黄色,多为体虚、湿盛;面呈青色,主寒、主痛、主惊、主瘀;面呈黑色,主寒证、肾虚、痛证、瘀证、水饮内停。

(3)望形体:应按顺序观察头囟、躯干、四肢、毛发、指甲等部位。

凡毛发润泽、皮肤柔韧、肌肉丰满、筋骨强健、神态灵活者,属胎禀充足,营养良好,是身体健康的'表现。

毛发萎黄、皮肤干桔、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神态呆滞者,多为禀赋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

头方发少、囟门迟闭,可见于佝偻病。

头大颈缩、前囟宽大、头缝裂开、眼珠下垂者,见于解颅。

皮肤干燥、缺少弹性、伴眼眶凹陷者,为脱水征象。

(4)望姿态:“阳主动,阴主静”。

喜伏卧者,多为内伤乳食;喜蜷卧者,多为内寒或腹痛;翻滚不安,呼叫哭吵,双手捧腹,多为腹痛;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气促鼻煽,胸肋凹陷,常为肺炎喘嗽。

小儿中医四诊

小儿中医四诊

小儿中医四诊一、中医“指纹”诊断小儿病中医诊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诊大人病,以号脉为主,诊小儿病,以望为主:望神、望色、望形态、望苗窃等,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方法,就是望“指纹”。

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多用于3岁以下小儿,这是由于3岁以内小儿的皮肤娇嫩,“指纹”显示清晰,易于观察。

3岁以上小儿或成年后,其“指纹”隐伏于皮肉之内或基本消失往往不易观察,故不再用“指纹”诊断疾病,而以诊脉代替之。

“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青筋。

前人将“指纹”称作“虎口三关”,所谓三关是指风、气、命三关,即可将食指上的“指纹”分为三部分,命名为风、气、命(如右下图),靠近拇指一方为风关,靠近食指尖一方叫命关,风关与命关之间叫气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应该红黄相间,隐隐见于皮肤之中。

如果有病缠身,则“指纹”的颜色、部位、浮沉,都会随疾病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古人将小儿“指纹”的这种变化,概括为四句话: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疾病在表,则小儿的“指纹”浮浅于表面,显露在皮肤之上。

而感冒之初,疾病在里,则小儿的“指纹”沉于内,深伏于肌肤之内。

又如小儿食滞内伤,病属寒,则“指纹”呈红色。

如外感风寒,“指纹”应鲜红而表浅。

若“指纹”淡红而沉于内,则为脾胃虚寒。

病属热,“指纹”应见紫色。

如外感风热“指纹”紫而表浅。

若“指纹”紫暗而沉于肌肤之内,则显示邪热郁滞于体内。

“指纹”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

“指纹”颜色淡淡,以手推之则“指纹”消失,推后复见,多指示病为虚证,淡红为气血不足,为体虚;淡紫为体虚而有热,显示有虚火。

“指纹”推之不动,颜色无变化,多说明病为实证,或病邪稽留体内。

如痰湿内蕴、食滞内伤、邪热蕴结等病。

假如患病较轻,“指纹”一般仅见于风关。

若“指纹”延至气关之上,说明病情较重。

如果命关也见到了“指纹”,甚至“指纹”穿过命关,向指尖延伸,古代医家称之为“透关射甲”,预示疾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节选)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节选)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节选)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节选)作者/区少章一、望诊概要(一)望面色风淫所胜面色青,面色淡白肺寒形。

火淫所胜面色赤,湿淫所胜面黄呈。

面色枯暗知久病,面白无神病不轻。

(二)望唇色唇红而亮为风热,红而焦暗实热征。

淡白脾胃虚寒候,淡黄脾胃虚湿成。

湿热色深黄带暗,枯如朽骨脾绝形。

唇焦而干急增液,唇红破裂快凉清。

(三)望鼻鼻流清涕风寒袭,鼻流黄涕风热征。

鼻孔液干风热闭,鼻涕黄臭鼻渊成。

鼻孔扇张痰上涌,风温上受犯肺经。

久病汗多喘鼻扇,此病多危肺绝型。

(四)望眼眼有清泪为风虚,若是风热泪黄结。

双眼直视或上呈,肝风发搐病可决。

眼白蓝为肝有风,闭目露睛为虚脱。

眼白黄为湿热蒸,眼白红为肺火越。

眼如鱼目定其睛,肝风甚兮危可必。

(五)望头发发肉色蓝儿多壮,儿若虚弱发疏黄。

若有自汗或盗汗,调补气血可安康。

发若疏密或长短,头发如穗积须防。

(六)望舌苔舌苔白为风所侵,白而润滑是寒淫。

黄干为热不干湿,舌起红星火在心。

黑苔湿润为寒极,黑苔而干热灼阴。

苔润流涎胃寒湿,虚则无苔此要谙。

又有舌光如腰子,此为亡液细推寻。

舌苔垢腻为痰积,舌苔若厚湿滞深。

(七)望肚皮肚皮光滑为儿壮,青筋隐隐者次之。

皮薄不滑青筋现,如此乃为最弱儿。

腹大筋青胀如鼓,叩诊有如弹鼓皮。

气郁有积宜消导,日久则宜消补施。

更有肿由四肢起,后肿入腹每难医。

病邪由腑传入脏,温补兼行效亦稀。

(八)望肾囊肾囊结小为儿壮,软大长垂是弱儿。

光如玻璃袋水样,膀胱气弱水湿羁。

治当化气而利水,水邪一去病当离。

睾丸肿大宜分治,既有实时亦有虚。

(九)望指纹小儿有病看指纹,左血右气要详分。

血热左手纹多紫,右纹粗紫气热因。

关纹紫现知为热,青色为风古所云。

淡红为寒虚淡滞,模糊不现虚湿真。

若开长丫为食积,短丫为惊会吓人。

浮而夹紫风热病,带开短丫风热惊。

风关纹轻气关重,纹透命关病不轻。

亦有小儿禀赋弱,无病纹常命关呈。

为医若能详察审,四诊同参无遁情。

二、闻诊概要(一)闻诊诊儿之法听音声,细心聆察始能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小儿四诊概要——闻诊
听声音主要包括小儿的啼哭声、呼吸声、咳嗽声、语言声等。

小儿患病时,凡声高有力,连续不断,多属实证、热证。

若声低无力,时断时续,多属虚证、寒证。

啼哭声语言声咳嗽声呼吸声
啼哭是小儿的一种“语言”,婴儿啼哭可因饥饿、口渴、欲睡、尿布潮湿、蚊虫叮咬等原因引起。

若哭声绵长无力,或口作吮乳之状,多属饥饿表现;哭声尖锐,时作时止,忽缓忽急,多为腹痛;哭声嘶哑,呼吸不畅,多为咽喉水肿;哭叫拒食,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婴儿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


正常小儿语声应清晰响亮。

若语声低微,多为气虚;语声宏亮,多言躁动,为实证、热证;呻吟不已,多为身体不适或疼痛;语声嘶哑,多因咽喉或声带疾患;谵语狂言,神志不清,为热扰心神;语言蹇涩,多为温病高热伤津,或痰涎壅盛。

咳声轻扬而流清涕,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不爽,痰稠色黄,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声音嘶哑,多为燥邪伤肺,或肺热伤阴;咳声空空,有如犬吠,常为喉炎或白喉;咳声连续不已,并有回声,为百日咳之症。

小儿肺脏娇嫩,肺系疾患居多。

若呼吸气粗有力,多为外感热证;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喘息鼻煽,为肺气闭郁,多见于肺炎喘嗽;呼吸低弱,双吸气如哭泣状,为肺气将绝的险证,多见于呼吸衰竭时。

嗅气味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消化不良或口腔不洁;伴嗳气酸腐,多为食积化热;伴牙龈肿痛溃烂,则为牙疳。

大便臭秽,或矢气奇臭,多属湿热积滞;下利清谷,无明显臭味,多属脾肾两虚。

小便短赤而臊臭,为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臭,为脾肾虚寒。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