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父与子》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父与子》评课稿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父与子》评课稿1课题导入直截了当,让孩子即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不无好处。
可了解到这些孩子生活的区域,基本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对有关地震的信息关注度也不高,假如课堂前老师能对地震做一个必要的描述,让孩子了解到地震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为之后的课文学习铺上一个较好的情感基调。
2字词过关非常扎实,将文中的重点词、难词,以及多音字“血”,通过各种读的方式让孩子切实印入脑中。
3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讲了一件什么事?是陈老师的第一个语用指导,先让孩子自己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充分了解到孩子的答案后,陈老师指出,在写事的的文章中,可以通过抓住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无疑为孩子们点亮了一盏明灯。
相信学生将来碰到写事的文章时,会慢慢学着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正确的归纳与概括。
紧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来加深印象。
4第二个语用指导,即为从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中,得出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感受父亲的勇敢、伟大、坚持不懈。
这对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在自己写文章时,也会逐渐学着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可在之后,陈老师紧紧围绕着文章中的三句话展开了具体的剖析,让孩子谈感受,领悟父亲的情感。
假如在这之后能增加一个环节,再找几个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区别一下,紧接着在之后围绕一个话题,比如说描写母爱伟大的片段,用上今天学习的这三种描写方法,做一个小练笔,不知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综上所述,得体的教态,亲切的笑容,悦耳的声音,朴实的语言,陈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堂精彩的“语用”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今天听了杨静老师的这节《地震中的父与子》,她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我的思绪已经完全被牵引到课文中的每一处生动的描写,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被杨老师的精彩研读带进了课文中的每一处情景。
一、视觉感知,导入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力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生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加丰富,更深刻。
杨老师导入时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地震瞬间录像,首先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场面,再让学生去学习课文。
它带给学生的冲击就比任何语言描述所带来的效果都要好,都要大。
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孩子们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让孩子们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情感的飞跃。
这样的导入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课堂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生字词的学习方法巧妙。
生字词的学习也是紧扣文章的内容,图片上的词语通过图片让学生非常容易理解。
如:“废墟”、“砸伤”等,学生一目了然,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这样由词语到画面再由画面还原到文本的语文学习活动,是非常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的。
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地震这样灾害性的学习环境。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杨老师先让学生根据框架,补白式的填空方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四、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情感深华。
1、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本文很长,时间又很有限,而杨老师细细分析,整文阅读,巧妙整合,紧抓中心线索,首先体会父亲的坚持不懈、伟大、慈爱、坚定。
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自上的这些特点和儿子的为他人着想、善良等这些特点折射全文的语段,做到了“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信赖,使其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五年级语文评课稿-《地震中父与子》

五年级语文评课稿-《地震中父与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课件五年级语文评课稿:《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引领扎实有序这是一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通过血染的文字,无声的哭诉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作为成人,读了这样的,我们很容易被打动,被感染乃至震撼,可我们面对的是十来岁的孩子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X老师的教学就定位在“扎实、有序”,从字词到句段逐一落实,逐步深入,直击学生的心扉。
比如针对“废墟、爆炸、瓦砾”等这样抽象类的词语采用直观的画面呈现帮助理解;比如学习父亲“了不起”的片段时,师生共同找到一处重点,即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救火队长、警察的三次对话,X老师先让学生说说都有谁劝过父亲,分别说了什么话,学生齐读,此时我注意到学生的朗读一点也没情感投入。
接下来X老师又以红色字幕显眼地出示父亲的三次问话,让学生一步步体会父亲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失望,然后再让学生读。
此时,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朗读一下子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孩子们幼稚的心也被深深感染了,不再游离于文本的边缘,已经走入了文本所渲染的情境。
所以说,X 老师的点拨本领实在是高,看似不愠不火,却是暗中催熟!二、情感激发有方在上课之前与X老师探讨,上这样的,学生情绪的酝酿和激发是重要而有难度的,而且直接影响课堂中的每一步生成。
于是X老师有备在先,除了给学生充分的自我默读、朗读时间外有加以及时的言语激励和诱导,最精彩之处也可以说最佳时机在于插播了“汶川地震”的画面,一个个令人揪心的镜头令我们不忍心再去追忆,因为这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啊!此时在悲伤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心也一下子被揪住了,X老师又适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心里想对父亲说的话,孩子们也就有话可写了!总之,这是一堂扎实、平实的课,虽有一些地方还待完善,但它的效果也不比恢宏大气的“大课”来得“微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了王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听后细细品味,深有感触,更是受益无穷。
王老师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 积极的,热烈的。
王老师一句:“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简洁明了,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场不多的几句师生对话,教师的反馈仍让人眼前…亮。
•个个场景,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教师的提示,既让学生了解了突如其来的地震的可怕,也让学生认识到作者遣词用句的功夫。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文章的内容虽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
但王老师大胆选择“一个屮心”和“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纶坚定信念。
听课老师们的情感也受到强烈的震撼。
我认为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我认为她有以下几个亮点.一、视觉冲击,拉近距离。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
”教学一开始,王老师就利用课件播放地震屮的图片和一段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悲惨场面,带着对地震中生离死别的初步认识再讣学生自由读课文。
这样做有效地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让孩子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飞跃。
这样的导课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读中感悟,情感升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
王老师在本文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进入文中情景。
也让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
[专题范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精选5篇)
![[专题范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ed95e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4.png)
[ 专题范文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 精选 5 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一):《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这天,我聆听了 xx 年级 xx 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听后细细品味,深有感想,更是受益无量。
一、课堂导入,初读感知,字词授课陈老师在导入时,采用发言揭穿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斩钉截铁。
此后,让学生自由朗诵课文,以各种朗诵方式初读课文,做到在自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资料。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 小时、 12 小时、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截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充满血丝,全身上下褴褛不堪,各处是血迹。
”片断为例。
他挖了 8 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截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充满血丝,全身上下褴褛不堪,各处是血迹。
1、看看父亲挖了多少时间,谁来读一读。
2、同学们你们看到了父亲的脸了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3、若是你是废墟中的儿子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你想对爸爸说些什么?4、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吗?5、再读这句话,除了读得越来越响,还能够怎样读?二、以读代讲,品析句子,打破难点在解析最让你动人的句子时,陈老师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句子。
个性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因为曾对儿子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和“他挖了8 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再没人来阻截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充满血丝,衣服褴褛不堪,各处都是血迹。
”对这两句话,陈老师重点透过朗诵来概括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让学生在朗诵中理解父亲对孩子的爱,这是一位刚毅不拔的父亲,的难点也自可是然地解决了。
三、感情震撼,读中体验,感情升华在这节课中,语文授课要到达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地,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感情特别重要。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第一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感情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授课活动获得发挥。
在提炼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并进行朗诵训练时,陈老师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进行引读,在层层推进中增强感觉,促使感知转变成深刻的感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三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 一)周玲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就像一个大朋友,时刻随着孩子们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孩子们与文本对话,理解父亲、阿曼达的情感,老师就随着走进学生的情感中,去感悟、去对话、去交流,教师在这里“隐没”了教师的身份,学生把教师也看成是一个学习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了文本,感受了文本的真情对话,内心的情感,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康的气息,让每个孩子都在投入情感地学习。
课堂上,学生在整个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有积极的情感参与。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汶川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面对“父亲”的执着时,就会产生敬佩;当他们面对“阿曼达”的不畏艰险、沉着冷静时,就会发出赞叹。
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并且深化了孩子的情感。
孩子在与文本对话“默读、朗读、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获得了情感的飞跃。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乃至潸然泪下,学生有感而发,体会了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已被教师牵引到了课堂上,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 二)《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今天有幸聆听了大乌江小学王道琼老师的语文课,感触颇深。
与其说是评课,还不如说是学习,我是带着汲取前辈的长处以弥补自身不足的心态来学习的。
下面就刚刚听王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投一石,激起千层浪花。
教学一开始,王老师就利用课件播放地震中的一段录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悲惨场面,带着对地震中生离死别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在地震中,人们不仅要面对房屋的倒塌和物质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要面对生命的威胁和亲人的安危。
而在这样的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一次地震中,父亲和儿子被困在了一间危险的房屋里。
这座房屋已经开始倒塌,一刻都不保险。
在这关乎生死的时刻,父与子进行了一次评课,他们对过往的行动和反应进行了审视,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地震中的生存能力和保护家人的能力。
父亲首先总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他坦言自己在地震发生时,有些慌乱和无所适从。
他没有事先做好地震的准备工作,也没有掌握地震发生时的正确行动方式。
这使得他在地震中的反应有些迟钝,没有快速地保护好自己和儿子。
父亲深感自己对地震的不了解导致了自己的被动,同时也影响了儿子的安全。
儿子回答道:“爸爸,我也有不足之处。
地震发生时,我有些慌乱,没有及时找到安全的避难点。
我还没有完全掌握地震遇到时该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父亲微笑着鼓励道:“孩子,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的错误而沮丧,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
现在,我们一起总结我们的经验,找出我们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下一次地震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他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预防准备: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地震来临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预防准备工作。
他们将制定一个家庭应急计划,包括地震逃生路线、家庭避难点等信息,并定期进行演练。
这样,当地震发生时,他们就能够迅速行动,保护自己和家人。
2. 学习正确的反应方式:父亲和儿子决定在地震来临时保持镇定和冷静。
他们将学习正确的反应方式,如躲避掉落物、迅速进入避难所等。
他们还将学会在地震发生后清晰地判断环境的安全程度,并根据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
3. 紧急救援知识:父亲和儿子将学习一些紧急救援知识,如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疏散伤者的方法。
他们认识到,在地震发生后,可能会有人受伤,而这些伤者需要及时地得到救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xx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言朴实,情节简单。
这类课文看似学生一读即懂,但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老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且搞清楚答案。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康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一、彰显以学定教的教学思路。
传统的教学“采用同样的方式,选择同样的时间,针对同样的内容,追求同样的效果”,以教定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提倡以学定教。
康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思路,打破了课文叙述的顺序。
她没有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展开教学,而是由学生的学习活动决定教学过程的推进方向。
这节课包括四个大环节:一是从学生最受感动的第十二自然段切入,以此为突破口层层推进;二是抓住这段中的“没有人再阻挡他”转入研究“哪些人曾经阻挡他”;三是再往前找到并品读父亲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四是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表面上看,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跳跃性强,但是始终贯穿一个字——情!不难看出,无论是教师,是学生,还是我们听课者,都被康老师引领到感悟父爱真情之中,内心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因此,我们说,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灵活调整教学进程,使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得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强化语感训练的教学力度。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康老师除了加强读的训练之外,着重采取了以下两个策略:第一,重视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
学生的语感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浸润,教师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对提高学生的语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试想: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没有文采,没有激情,不能煽情,学生的语感发展会是怎样的效果。
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教学片段,如果把括号内的康老师教学语言删去,教学引导效果会是怎样的?片段1:绝望的父亲(想到曾经对儿子说过的这句话,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狮子场小学杨琴
今天有幸聆听了大乌江小学王道琼老师的语文课,感触颇深。
与其说是评课,还不如说是学习,我是带着汲取前辈的长处以弥补自身不足的心态来学习的。
下面就刚刚听王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投一石,激起千层浪花。
教学一开始,王老师就利用课件播放地震中的一段录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悲惨场面,带着对地震中生离死别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这样做有效地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让孩子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飞跃。
不仅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也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堂围绕“父亲了不起儿子了不起”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进行小结,让学生归纳父亲和儿子各自的了不起,抓住重点,突出主题
三、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王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有感情地读、分角色读……等等。
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四、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方法活。
在这短短的课堂里,以“了不起”一词为切入点。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体现课文人物的精神品质;课中,她以“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他的‘了不起’的”展开并深入教学;课尾,她以“课文又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儿子的‘了不起’的,并写写想对父亲说的话”结束教学。
课堂始终主线明晰、流淌自然,学生质疑解疑、自读自悟,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充分,不仅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专业知识全面、厚实,学科视野宽,教学功底深。
不难发现王老师有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听她的课是一种愉悦和享受。
她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
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情,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能力强,教学智慧丰富,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好好学习。
整堂课王老师是笑容满面,言语轻柔,如大姐姐般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是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的老师,孩子们和王老师在一起也一定是在快乐的享受着学习。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对若干细节的处理都是恰到好处,扎实到位。
如多音字“血”的辨析、文中父亲救儿子过程的“艰难”能否换成“艰辛”等,处理起来娴熟自如,游刃有余,足见功底之不凡。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常常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然而王老师熟练地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七、法制教育渗透
王老师将法制教育恰到好处地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强化了师生的法制意识,提升了师生的法律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板书设计,美观大方。
王老师板书的文字正确、清楚、端庄、匀称、美观。
这不仅有助于激起学生记忆的兴趣,提高记忆效果,而且能潜移默化带动学生写好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
/\
救子让同学
\/
了不起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祝王老师能在今后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把你的美丽带入课堂,让课堂象你一样美丽。
以上是我的听课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