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沟通风格--组织行为学(2)
第六章 沟通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三、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二)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
正式规范
✓人的基本价值观,判断是 非的标准 ✓正式规范引起的摩擦往往 不易改变。
非正式规范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 ✓ 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 来克服
技术规范
✓可通过人们对技术知识的 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
三、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三)区分高情境文化和低情境文化 高情境文化
✓ 高情境文化中的沟通过程常常是含蓄的,沟通中重视的是“情境 ”而不是“内容”。
低情景文化
✓ 沟通常常是直接的,不太重视个体之间的关系。
三、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四)发展双向沟通 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 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同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
第二节 组织沟通的种类
本节主要内容 一、根据沟通渠道划分:正式沟 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根据沟通媒介划分:语言沟 通与非语言沟通 三、根据信息反馈划分:单向沟 通与双向沟通 四、信息技术与组织沟通
一、根据沟通渠道划分
(一)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在组织内,根 据组织的明确规定进行信息的传 递和反馈,包括正式会议、定期 汇报、书面沟通,如公函、文件 等。正式沟通的优点是沟通效果 好,有较强的约束力;缺点是沟 通速度慢。
➢ 有效沟通是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出发点 ➢ 跨文化的沟通技巧更是决定其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影响跨文化沟通的主要因素
✓霍夫斯泰德文化 五维度模型
价值观因素
行为取向因素
✓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 ✓宗教规范
✓语义层面 ✓语言运用层面 ✓身体语言层面
方式
语言因素
风俗习惯因素
组织行为学 重点(2)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导论组织行为学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个体心理和行为知觉定义: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具备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整体性的四个规律:连续性规律:将对象看成是有连续性的事物的倾向。
组成字母X的形状。
接近性规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易被作为整体来感知。
看成一个三点和一个四点。
封闭性规律:视野中的封闭的曲线容易组成图形。
一个三角形没有完成封闭。
相似性规律:视野中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一排空心圆和一排实心圆,竖着看更加舒服。
2,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者在知觉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会有选择性地挑选知觉对象,也称为只觉得相对性,即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是相对的。
3,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4,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发生变化。
错觉的定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产生错觉的原因主要有知觉者生理和心里的状况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人际知觉的常见偏差: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是指知觉者最初得到的信息,对于知觉的形成具有强烈影响。
晕轮效应:指对一个人形成的整体印象或评价,受到个体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而普遍偏高或偏低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交往环境中,时间上离知觉最近的,也就是最近的信息,容易给人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对认知和评价有着较大的影响。
定型效应:刻板效应,指对某人进行知觉时,可能会依据一些明显得特征,对某人进行归类(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国籍、职业、所属组织、所属宗教)根据这群人已有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某人的依据。
投射: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l、自尊的需要指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对自己的工作、人品和才于给予认可,希望自己在同事之间()。
A、成为佼佼者B、有较高的地位、声誉和威望C、很受欢迎D、关系融治正确答案: B2、以下哪种类型的领导对员工追随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A、变革型领导B、仆从型领导C、理想型领导D、机会型领导正确答案: A3、归因理论是关千知觉者解释和()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A、观察B、推断C、了解D、总结正确答案: B4、期望理论的启示之一是对千效价应当理解为()的。
A、多样化B、局限性C、丰富化D、综合性正确答案: D5、依据领导环境划分的原则,与社会要素对应的是。
()A、微观环境B、宏观环境C、自然环境D、人文环境正确答案: D6、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学者是()。
A、加德纳B、斯皮尔曼C、斯滕伯格D、瑟斯顿正确答案: A7、电视会议、即时信息、聊天室属千电子化信息沟通主要方式中的()。
A、同步通信B、异步通信C、单向沟通D、双向沟通正确答案: A8、下列哪种类型的领导萌芽千20世纪20年代,福利特千1942年出版的《创造性经验》一书中。
()A、道德型领导B、破坏型领导C、共享型领导D、魅力型领导正确答案: C9、下列不属千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的是()。
A、从众心理B、合理化动机C、群体效应和小团体意识D、科学准备正确答案: D10、以下不是根据任务分类的团队是()。
A、管理团队B、生产团队C、服务团队D、互助团队E、项目团队正确答案: D11、团队的多元化是指团队成员在()上的差异。
A、个体特征B、技能特征C、心理特征D、个性属性正确答案: A12、多向的()有利于克服组织创新的潜在障碍。
A、组织沟通B、组织文化C、组织互动D、组织环境正确答案: A13、以下关于民主、专制、放任自流领导作风描述正确的是。
()A、民主型工作效率最高,不但能完成工作目标且组织成员之间关系融洽,而且工作积极主动,有创造性B、专制型领导虽然管理严格但不能完成工作目标,追随者没有责任感,情绪消极,士气低落,争吵较多C、放任自流型领导工作效率最高,能达到社交目标和工作目标D、最佳的领导行为风格是放任自流型领导正确答案: A14、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
组织行为学试题一

《组织行为学》试题一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2.管理是协调、(控制)和指挥共同劳动的人们,为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的过程。
3.(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4.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5.属于需要型激励理论的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C)A。
20—30年代 B.30-40年代 C.50—60年代D。
70-80年代2.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B)A。
人与事的关系 B.人与机器的关系C。
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
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 C )A.敏捷活泼B.小心迟疑C。
缓慢稳定D。
迅猛急躁4.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是(B)A.经济性价值观B。
政治性价值观C。
审美性价值观D。
社会性价值观5.当情况紧急、果断的活动极其重要时,应采用的处理冲突的策略是(A)A.竞争(强制)策略B.回避策略C。
迁就策略(克制策略) D.合作策略(解决问题策略)6。
菲德勒模式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爱、忠诚和(A)A。
愿意追随的程度B。
任务的结构C。
参与支持D。
职位的权力7.在布莱克和莫顿的领导(行为)方格图中,属于(9,1)格的领导方式是(C)A。
贫乏型领导 B.俱乐部型领导 C.任务第一型领导D。
中间型领导8.领导者究竟要选择哪种领导方式,除了考虑下级的个性特点因素,还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D)A。
经济 B.人际关系 C.政治D。
环境9.决策的前提是(C)A。
决策民主化B。
信息C。
预测D。
法律规范10.期望理论的提出者是(A)A.弗鲁姆B。
洛克 C.斯金纳D。
佛隆11.表扬、奖励员工,并让人他们参与管理,这能满足员工的( A )A。
组织行为学(二)练习题8-9

组织行为学(二)练习题8-9一、简答题1.何谓压力缓和剂?正确答案:人们遇到压力时所表现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能向压力挑战,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有人却一蹶不振,精神崩溃。
这种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即受到压力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叫做压力缓和剂。
2.谈谈对冲突的理解。
正确答案:冲突有多种含义,从静态上看,是指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况而感知到的不一致性(差异);从动态上看,冲突是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起源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冲突就是“差异”,就是“不一致”。
当然,这种差异是否真实存在并没有关系,只要人们感觉到差异的存在,则冲突状态也就存在。
3.简述群体内部冲突的表现形式。
正确答案:群体内部冲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身份的矛盾,开放的矛盾,信任的矛盾,个性的矛盾,权威的矛盾,退化的矛盾,创造力的矛盾。
4.冲突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可以把冲突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认知和个性化,行为意向,冲突行为及冲突结果。
5.简述调和—冲突模型对冲突过程的阶段划分。
正确答案:布坎南—哈克任斯基的调和—冲突模型认为组织内部冲突的产生和解决大致经历组织中差异、调和差异、认知和感知及管理冲突四个阶段。
6.群体内部调和差异的措施包括哪些方面?正确答案:群体内部的调和措施包括:制定规则、政策和程序,使用组织层次,设立临时任务小组,组建固定项目团队,派驻联络员,委任综合协调员。
7.何谓谈判?正确答案:谈判是指双方或多方互换商品或服务并试图对他们的对换比率达成协议的过程,是解决意见分歧和处理冲突的重要措施。
8.何谓学习型组织?正确答案: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
正如人要学习一样,组织也要学习。
所有的组织都在学习,不管它们是否有意识这么做,这是它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
9.何谓分权管理趋势?正确答案:企业内部实行分级管理体制,由职能化组织管理向流程化、网络化组织管理转换,通过权力下放和建立责任制来提高责任心、自主权和应变能力,克服企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这就是同信息时代的频繁变化相适应的分权管理趋势。
组织行为学(作业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一、选择题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调查法)。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个体;群体;组织;环境)3.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50—60年代)4.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经济人)5.下面哪些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激励;人际关系和沟通;团队建设;组织变革与冲突;组织学习与发展)6.下面哪个是组织行为学古典理论时代的代表人物?(马科斯·韦伯)7.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人性假设,即(社会人假设)。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绩效)9.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面谈法)10.下面哪种组织行为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经常用于推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11.以应用广度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工作性研究)1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1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14.在决策的众多模型中,完全的理性模型有(经济理性模型),完全的非理性模型有(社会模型)。
15.下列哪项不是明茨伯格所提出的决策过程阶段?(计划阶段)16.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晕轮效应)。
17.知觉的特性有哪些?(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18.正强化(增加行为频率),负强化(降低行为频率)。
19.社会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投射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20.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1.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如果一名员工今天上班迟到,但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说明其行为(一贯性低),而且今天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说明其行为(一致性高)。
电大2016秋《组织行为学》-任务2:失误题分析与题库

2016春《组织行为学》任务2简答题失误分析C第21题(已答). 成就需要理论对企业家对企业的科学管理有何重要意义?【作答结果】成就需要理论对企业家对企业的科学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成就需要理论告诉大家成就需要强烈的人无法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关于追求成就并不能导致有效的领导行为这一观点,在企业日常考核管理中,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很难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
另外,领导人物的责任是鼓励众人去取得成就,而不是只专注于个人的成就。
企业家激发他人产生成就需求,同自己具有成就需求相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错误分析:泛泛而谈。
要按照文本)【参考答案】鼓励全社会成员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家的才能。
激励具有成就需要的人做出更大成就。
确立追求卓越和完善的高标准。
J第22题(已答). 激励的含义?【作答结果】“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
——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
如何在工作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目标。
作为企业,需要塑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思想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三是强化企业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四是要求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并好好的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技术的新动向。
同时做到在员工心里,使他们知道工作行为的实际效果,产生员工高效工作、高满足的结果。
(错误分析:答非所问)【参考答案】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
J第21题(已答). 激励具有哪些作用?【作答结果】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人感到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从而增强自觉努力工作的责任感。
《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试题库一、填空题1.我国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基本理论的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的研究;领导心理的研究;组织心理的研究。
2.组织行为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案例分析法。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4.能力差异表现为:水平差异;类型差异;早晚差异。
5.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有: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
6.动机的产生主要依赖两个条件:其一是个体因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要(驱力或欲望);其二是个体之外能满足需要的客体、情境、条件等诱因。
7.激励的理论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
8.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双因素理论实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简称为“双因素理论”10.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高层次需要由权力需要;友谊需要和成就需要构成。
11.“生存、关系、成长”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种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12.期望理论认为,决定行为动机的因素有两个,即期望与效价。
13.从公平理论来看,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14.强化的类型有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15.行为主义的激励论强调外在激励(如奖惩性措施)的重要性。
认知派激励论则强调内在激励(如人的需要、期望、公平感)的重要意义。
但它们都侧重以某一个方面研究激励的问题。
综合激励是指一种同时考虑到人的需要、人的活动目标和人的活动结果的激励方法。
在西方组织行为学中,综合激励是在对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进行概括和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激励理论。
16.综合激励理论主要包括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和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理论。
17.挫折发生的三个必备条件是个体所期望或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个体认为该目标是有可能达成的;在目标与现实中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