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堂实录与评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教案word版本

三:师生共同分析:
⑴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设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协助县令的官职。文人书简往来,或者在公文上,尊称县令为“明府”,县丞为“赞府”,县尉为“少府”。
⒈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 一明一暗 对比强烈 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⒉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等。)“起承转合”分别标志了每联的作用。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承:颔联,紧承上联所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下面,我们就用“起承转合”法来分析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另一种解释:
城阙辅三秦:蜀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座城市都对三秦有着辅助之功。风烟望五津:作者遥望蜀州的风景。上句是作者安慰杜少府说你不是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做官而是到一个对朝廷有用的地方做官,下句从送行者的立场上说,你走,我只能遥望蜀州的风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知识点归纳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学问点归纳及练习【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际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文学常识王勃,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人,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首。
二、问题探究1.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画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2.分析首联中“辅”和“望” 的表达效果。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属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际假设比邻”好在哪里?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哀痛,基调消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拓了送别诗的意境,一洗往昔送别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表达出了乐观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劝慰和鼓舞。
4.诗人为什么会在尾联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呢?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
二人同为宦游,即使分别也因感情相通而不感觉距离遥远,因此在分别之时才会不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哀痛。
直言劝勉,无半点矫饰,意气昂扬,情意真实。
三、诗歌主旨这首诗虽是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
诗人的胸襟开阔,语句豪迈清爽,委婉亲切,充分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过关练习】一、根底学问1.王勃〔650-676〕,字。
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唐代诗人。
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
后往海南探父,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 25 岁。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
2.诗句默写(1),风烟望五津。
(2)海内存知己,。
(3)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劝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的句子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评课稿一、课文简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首舞词,以送别杜少府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赞美杜少府的才华品德,表达了作者对杜少府的敬佩和祝愿。
本课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通过学习本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掌握本课文的基本词汇、句式和篇章结构;–学会通过赏析诗词来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结合诗歌赏析、词语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通过评课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人才的赞美和对他人成功的祝贺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文本解读–通过阅读理解,学生可以理解梁实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生可以对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有更深入的理解。
2.词语解析和文化知识–教师通过对生僻词和文化典故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
–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文化风俗,拓展课外知识。
3.诗歌赏析和情感表达–学生通过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词,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表达对诗人和杜少府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课件–准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课文文本,以及相关的课件,便于教学展示。
2.词语解析和文化知识的材料–准备相关的词语解析和文化知识的材料,以便教师进行讲解和学生进行学习。
3.评课活动所需材料–准备讨论提纲、分组讨论顺序、评价标准等材料,便于开展评课活动。
五、教学步骤1.导入与热身–通过简要介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思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引言:杜甫与李白并列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被誉为杜甫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桥的形象引领读者去感受杜甫细腻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
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本人设计了一堂启发思维、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的优质课。
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背景及体裁。
2.掌握杜甫运用桥的意象,烘托出的广阔胸怀和坚定信仰的主旨。
3.理解诗歌中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及所表达的壮志豪情。
4.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韵律和音韵的美妙。
5.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抛出问题:每个人都会经历告别,你最深刻的一次离别是什么?然后留意他们的脸庞,看出他们的真实感受。
(2)通过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安排席位让学生有一个听课的良好环境。
2. 梳理知识点(1)分析诗歌的主体结构: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2) 分析杜甫在诗歌中所用的美学手法:诗歌运用了深刻的意象、较好的韵律和押韵、饱满的豪情。
(3) 分析桥的意象:桥的理念提高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价值,展现出杜甫崇高的人文情怀。
3. 启智训练(1)赏析文本: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笑问客从何处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语境,深刻理解诗歌中所表述的意象。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中,“少年狂”象征的是诗人充满热血和豪情的心态。
4. 理解意境通过分析桥的意象,让学生认识“桥”的特点——“连通着山川、遥远的理想与向往”。
【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1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1. 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 (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
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
《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
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2.师指名读;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入学习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
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
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评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评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评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xxx老师本学期的一堂课。
在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师的智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1.反复咏叹,步步深入。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中心突出。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伊始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阎都督的话“奇才!真是奇才!”作为本课教学的中心,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王勃的才气,并反复体会吟诵这句话,回还往复,再三咏叹,以诗歌一般的韵味,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一步步地走近王勃,了解王勃。
2.再现情景,突破难点。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有效,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教者没有做过多的'分与指导,尽量给学生创设充分读书的机会,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
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感悟,升华情感。
再适时出示诗句“落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把古文与今文对应结合,突破了理解古诗的难点,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正反对比,衬托形象。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最能从正面突出王勃的才能,这一自然段中的重点词是: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这些词从正面突出王勃的才智。
之后与第二自然段其他客人的表现进行对比,从侧面衬托出了王勃的才。
以此使得人物形象得到进一步深化。
4.拓展延伸,升华形象同时教者也注意了向课外拓展。
在配乐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
读后请学生再说说里面的千古名句,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并从中再次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才智过人。
5.写作方法,随机渗透。
值得称道的是教者非常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适时点拨。
除了引领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内涵,又暗示了写作方法,将情感态度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代文人墨客间深厚的友情,引出离别与友情的话题。
2.提问学生:“你们是否有过与好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3.简要介绍诗人王勃及其与杜少府之间的友情背景,为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做铺垫。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的描述,感受离别与友情的情感氛围。
•回忆自己与好友分别的经历,分享心情和感受。
•对诗人王勃及其与杜少府的友情背景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教师的描述和学生分享,有效地营造了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诗歌:•教师首先示范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投入。
•要求学生跟读,并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2.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讲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以及这些手法在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3.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诗人对友人的不舍、祝福和乐观豁达的态度。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4.拓展延伸:•介绍其他表达离别与友情的诗词作品,如《赠汪伦》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离别与友情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活动:•认真跟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积极参与诗歌解析和讨论,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拓展思考诗歌中的离别与友情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提升文学素养。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解析、情感体会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和译文含赏析【word版】.do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译文四:(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zhí] 尺。
译文五:三秦护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全国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
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普通儿女一样挥泪告别。
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诵读诗文,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3、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对比阅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学习诗人豁达开朗、共勉互励的惜别情怀。
[评:三维目标的确立,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鉴赏古诗文的技法,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欣赏歌曲《永远是朋友》。
(播放录音机, 创设教学情境)
2、听后,让学生自由谈听后感受。
(对友情的期盼;广交友人的心愿;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3、以学生的感受为话题导入新课:
师:(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赏识性肯定,使其有一种成就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友情是常开不败的花朵,她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友情是关怀、是祝福,有了她人生便多了几分温存,少了几分孤独。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文人雅士,为之纵情歌唱,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而其中为友人送别的诗就如同是诗苑中的一朵奇葩,散发着独有的芬芳。
但一般的送别诗总免不了悲酸之态,这不,这儿有两首诗,让我们齐声朗读品评一下: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读后)这两首诗,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浓的友情,同时也感受到了有一股悲酸凄凉之意,让人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诗人消极低沉的情绪。
但是,放眼诗苑,也不乏豁达开朗、积极乐观之作,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诗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并指名学生就自己所知向同学们简介有关文学常识,然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予以赏识性评价并补充)
[评:相关音乐的欣赏,便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一
种美好的意境之中,有关诗歌的导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
]
二、听配乐诗朗诵,提请学生注意语音、语气、语调和停顿。
[评: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情画意,明确正确的诵读方法。
]
三、诵读诗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读后师生共同评点朗读质量。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文中包含的感情。
3、再读诗文,借助于想象力再现诗中描写的画面。
[评: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
四、自主探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究。
“学习·探讨”引导:
(1)首联两句传递了哪几点信息?——起
(送别的地点,即将上任的地点。
)
(2)颔联中的“同是宦游人”有什么作用?——承
(别中之别,更添悲伤。
)
(3)颈联中诗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转
(朋友之间的离别,并不能隔断两人之间的友情,就算远在天涯,却也是近在咫尺,真正的友情可以超越地域的限制,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4)尾联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目的?——合
(勉励和安慰朋友。
)
[评: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 五、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六、小结:
这首诗以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诚挚的劝勉之情,表现了诗人豁达开朗、共勉互励的惜别情怀。
[评: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
七、速背全诗。
1、通读全诗。
2、同位同学采用对话式、提示式背诵。
3、指名背诵。
4、集体齐背。
[评: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八、触类旁通:(出示投影)
请认真阅读《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饯别王十一南游》,完成下列各题: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千古名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故人。
”它与《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所表现的意境相反。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宽慰和劝勉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
而《送元二使安西》则更多地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3、从诗体上来看,《送元二使安西》是七言绝句,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属于五言律诗。
4、音乐美是诗歌的特点之一,诗歌之所以具有这一特点,是因为它讲求必要的押韵,而具有韵律之美,请写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韵脚:秦、津、邻、巾。
5、这两首诗都蕴涵着浓浓的友情,但友情是抽象的,请张开你的想象力,仿照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美好的意象来表现友情。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例:友情是甘露,能滋润人们的心田。
友情是。
友情是。
[评:通过链接读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以收触类旁通之效。
] 九、学生交流自制卡片。
学生诵读自己制作的卡片上的送别诗(可以是诗人的诗作,也可以是自己的诗作),与师生一起品评、鉴赏。
[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诗苑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
十、课外作业:
1、继续背诵全诗;
2、以“友情”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要写出对友情的感悟和体验,应有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评:有机的作文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友情的珍贵。
[总评:这节课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探究、感悟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三维目标。
另外,音乐欣赏、师生互答、小组探究、交流卡片等形式营造出了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