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方法)
药物设计原理和方法

OR RO RO OR O R= OR OR
O O OH
O O O H3C O
H N O
CH3
13
舒它西林
• 双酯结构的前体药物
– – – – – Ampicillin与 Ampicillin与Sulbactam 1: 1:1 以次甲基相连形成 口服后 迅速吸收 非特定酯酶的作用 水解 较高的血清浓度的Ampicillin Ampicillin和 较高的血清浓度的Ampicillin和Sulbactam
24
载体联结前药
药物 载体
体内水解
药物
+
载体
• 载体联结前药是指由一个活性药物(原药) 载体联结前药是指由一个活性药物(原药)
和一个可被酶除去的载体部分联结的前药。 和一个可被酶除去的载体部分联结的前药。 • 载体联结前药通常在体内经酶水解释放出 原药
25
CarrierCarrier-linked Prodrug (Carrier Prodrug)
与肠促酶胰肽-B受体结合 与肠促酶胰肽 受体结合
9
实例— 实例—5-脂氧酶抑制剂
10
几何异构体
• 己烯雌酚
11
先导分子的碎片类似物
从可卡因到普鲁卡因
12
拼合原理(combination 拼合原理( principles) principles)
• Salol Principles • 药效基团 • 互联体前药 • 实例: 实例:
6
•
环类似物
• 刚性类似物:将双键、三键、小环引入柔 刚性类似物:将双键、三键、
性分子
哌替啶类似物
乙酰胆碱类似物
7
烃链同系化、环的大小改变及环 烃链同系化、 位置异构体
第二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
* 早期寻找新药的方法多是基于经验和尝 试,通过大量化合物的筛选与偶然发现。
* 随着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在上世纪后半 期的迅速发展,定量构效关系、合理药物 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组合化学、 高通量筛选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新药设计学也应运而生。
•上•0午7:74时6 46分21秒
•23
第三种情况是只有特异性的优势构象才产生最大活性
第四种情况是等效构象(Conformational equivalence),又称 构象的等效性,是指药物没有相同的骨架,但有相同的药效团, 并有相同的药理作用和最广义的相似构象
•上•0午7:74时6 46分21秒
药物与受体以共价键结合时,形成不可逆复合物 在大多数情况下,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上•0午7:74时6 46分21秒
•14
2.药物的各功能基团对药效的影响
在基本母体上至少含有6种功能基,各功能基分 别有不同的性质,对其活性、毒性、药代动力学等可 产生不同的影响。
卤素是强的吸电子基,引入卤素,可影响药物的 电荷分布,从而增强与受体的电性结合作用
31
三、通过随机机遇发现 (From Accidentally discover )
1929年青霉素的发现
英国医生 Fleming发现已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面皿被霉 菌污染,污染物邻近细菌明显遭到溶菌。他联想到可能是霉菌 的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因此把这种霉菌放 在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培养液有明显的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作 用。从此揭开了青霉素研究的序幕。
药物化学第二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2.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Lead Optimization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Izant等人于1984年首次提出反义寡核苷酸技术,该技术是根据
核酸间碱基互补原理,利用一小段外源性的人工或生物合成的特
异互补RNA或DNA片断,与靶细胞中的mRNA或DNA通过碱基
互补结合,通过这种寡核苷酸键抑制或封闭其基因的表达。与反
义寡核苷酸相似的是反义DNA,是用一小段人工会成的约8~23
碱基组成的脱氧核苷酸单链,与靶mRNA形成碱基配对的DNA-
S
可旋转键的数量不超过10个。(删去)
ADMET
ADMET (药物的吸收、分配、代谢、排泄 和毒性)药物动力学方法是当代药物设计和 药物筛选中十分重要的方法。
A:吸收 Absorption D:分配 Distribution M:代谢 Metabolism E :排泄 Excretion T: 毒性 Toxcity
3.综合技术平台
目前最快速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途径是被各国称为综合技术平台的方法, 简单说就是用液相串联质谱( LC MS/MS)作为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结构 的工具,与药理学、组合化学的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设计、分子生物学、 受体(酶)学,及化学基因组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可迅速而大量地确定具有 不同活性药物的基本母核(scaffold),作为先导化合物。
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的代谢过程实质上是药物在体内 发生的化学转化过程。 代谢失活:体内代谢的结果主要是产物降低或失去 活性,排出体外 代谢活化:有些药物却发生代谢产物活化或产生其 它新的作用,转化为保留活性、毒副作用小的代谢 物,这样的代谢产物可成为新的先导化合物。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靶点定位
02
药物的靶点可以是细胞内的特定分子、细胞膜上的受体或细胞
器等。
药效学特征
03
药物的细胞和组织特异性与其药效学特征密切相关,决定了药
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03
CATALOGUE
药物设计的计算方法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
总结词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是指根据已知活性配体分子的结构特征和药效团,预测和 设计新药分子。
02
CATALOGUE
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
药物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号,调节细 胞功能。
药物作用模式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以激动或拮抗受体,产生兴奋 或抑制效应。
亲和力与选择性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决定了药物作用的强度,而 选择性决定了药物作用的特异性。
药物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大量数据,发现潜在的药物靶点,预测分子的三维 结构和相互作用模式,提高药物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人工智能还可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过程,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 新药临床试验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免疫疗法的药物设计
免疫疗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 细胞或其他有害物质。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总结词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是指根据已知靶蛋 白的三维结构,设计和筛选能够与靶蛋 白结合并影响其功能的小分子药物。
VS
详细描述
该方法依赖于对靶蛋白三维结构的了解, 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设计和筛 选能够与靶蛋白结合并影响其功能的小分 子药物。这种方法需要高分辨率的靶蛋白 结构信息,并考虑蛋白质的动态性质。
药物设计 课件 药物设计原理和方法(1)

药物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设计新型药物的科学。它旨在发现和开发可以治疗 疾病的有效药物,并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药物设计的定义
药物设计是以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辅助方法或实验手段来设计和优化药物分 子。
药物设计的重要性
1 加速新药研发
药物设计可以帮助减少药物研发的时间和成本,加快新药的上市进程。
总结
药物设计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它可以加速新药研发,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 作用,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物可利用度
药物分子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可利用度才能发挥作用。
药物安全性
设计药物时需要考虑毒副作用和不良相互作用。
药物设计的未来趋势
1
合成生物学
2
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合成新型药物
分子。
3
智能化药物设计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来加速 药物设计过程。
个体化药物设计
根据个体患者的基因和生理特征, 定制药物治疗方案。
2 提高药物疗效
通过精确地设计药物分子,药物设计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选择性。
3 减少副作用
药物设计可以在设计阶段预测和优化药物的副作用,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反应。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靶点识别
通过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 确定可以干预的分子靶点。
分子设计
设计并改进药物分子结构, 使其更好地与靶点相互作 用。
药效评估
评估设计的药物分子对靶 点和疾病的治疗效果。
药物设计的常用方法
分子对接技术
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药物分子与靶点的结合方式和亲和力。
分子模拟技术
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药物分子在体内的结构和行为。
分子设计技术
药物设计的原理及方法

基于已知的生物活性分子结构特征、生物靶标结构特征以及 药效团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和基于片 段的药物设计(FBDD)等手段,预测和设计新的可能具有药 理活性的分子结构。
药物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药物设计,可以预测和设计出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新分子结构,以满足临 床治疗的需求,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改善药物的代谢性质等。
04
CATALOGUE
药物设计的应用
新药研发
靶点发现与验证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 术手段,发现并验证潜在的药物 作用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目标
。
药物筛选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大量化合 物中筛选出具有潜在活性的候选药 物,进一步降低新药研发成本和时 间。
结构生物学方法
利用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 ,解析药物作用靶点的三维结构, 为新药设计提供结构基础。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
将已知活性片段作为药物设计的起点,设计和筛选能够与靶标结合 的小分子化合物。
02
CATALOGUE
药物设计原理
药物作用靶点
靶点选择
选择与疾病相关的靶点,如蛋白 质、酶、受体或离子通道等,是 药物设计的关键步骤。
靶点验证
验证靶点的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 特性,以确保所选靶点是有效的 治疗目标。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 用,为药物改造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3
合成生物学方法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和构建具有特定功能 的基因线路或细胞工厂,生产具有特定活性的药 物分子。
05
CATALOGUE
药物设计的挑战与展望
药物设计的挑战
第二章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O 青蒿素
H H CH3 OCOCH2CH2COOH 青蒿琥酯
2.微生物来源
美伐他汀和洛伐他汀,来源于青霉菌属、红
曲霉菌和土曲霉菌,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
酶抑制剂的Lead Compound。后开发了人工合 成的阿托伐他汀(No. 1)
HO O H3C H3C H O H O H CH3 H3C H3C
NH2 N HO N O O HO HO
CHO HO OH OH CH2OH HO O O HO N
NH
. HCl
NH3.H2O MeOH
. HCl
N
D-阿拉伯糖
安西他滨
阿糖胞苷
第二节 分子的互补性-先导化合物的 发现
又称: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一、分子识别 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的本质是分子识别。 分子识别是由于两个分子的多个特定的原子或基团性质的 互补性和空间的适配所驱动的,这种特异性的本质是双方 的互补性。 药物与受体的分子识别和相互作用,大都形成非共价键作 用,与维持机体的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的键合力在本质 上是相似的(氢键、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 药物和受体分子构象变化,诱导契合。
H2N
N=N NH2
SO2NH2
H2N
SO2NH2
活性代谢产物---磺胺 先导化合物
H2N
SO2NH N O CH3
磺胺甲恶唑 磺胺类抗菌药
从代谢产物开发的新药:
(1)非索那定
(2)诺阿司咪唑
(3)地氯雷他定
五、从临床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老药新用中发(From SideEffect or New Purpose of Medicine)
1、 1929年青霉素的发现
2、异丙肾上腺素:β -受体激动剂,结构改造,发现 β -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
药物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药物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药物是指可以治疗疾病的化合物,药物的作用方式是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来影响生物系统的功能。
然而,药物因其特异性和效应持续时间等特性而可能对生物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药物设计成为了将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领域。
药物设计的原理药物设计的目标是合成有效而安全的化合物,以用于治疗疾病。
对于一种特定的疾病,可能需要设计多种药物并进行比较,以选择出最有效的药物。
药物的效果取决于药物与它所作用的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药物设计不仅要考虑药物的特性,还要考虑靶标的性质。
药物设计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最优作用理论(Optimum effect theory)。
这个理论认为,在药物治疗中,药物和受体(或靶标)的结合应该遵循“最佳反应”的原则。
这意味着药物应该与靶标相互作用,但不应该对其他分子产生影响。
药物和靶标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完成的。
因此,药物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分子结构、能量、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多种因素。
药物设计的方法药物设计的方法有多种,包括传统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传统方法包括构建小分子库、分子变异(molecular variation)、受体片段分析(receptor fragment analysis)和高通量药物筛选等。
这些方法可以在无需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在早期的药物研发中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也成为了药物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可以通过分子模拟和分子对接等技术预测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性质,以指导实验室合成和测试的药物。
药物设计的一些常见计算机辅助方法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量子化学计算(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和分子机器学习(molecular machine learning)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烃链同系化、环的大小改变及环位置异构体
•环的大小改变和环位置异构体对活性产生影响 •环的大小、位置、环上取代基位置影响分子的电子分布; 环位置的异构是最常见的结构优化方式。
NCX-4016是一个NO-Aspirin。NCX-4016抑制直肠癌细 胞生长的活性强于Aspirin 2500-5000倍。
•烃链同系化 •烃链的增长或缩短会影响: •①化合物的疏水性,改变分配系数,导致体内药动学性 质的变化; •②同时还会影响立体性,以及引起占位性的位阻,影响 分子的构象。
•受体结合叔胺的腔穴不能容纳较大基 团
•N上的甲基→烯丙基、环丙甲基
•阿片受体激动剂→阿片受体拮抗剂
•吗啡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例:氟卡尼 •抗心律失常药氟卡尼(Flecainide)R 型和S型异构体的抗 心律失常和对心肌钠通道作用相同,药代动力学性质也无显著 差异,因此,临床使用其消旋体。 •类似的药物: •普罗帕酮(Propafenone) •美西律(Mexiletine)
•抗疟药氯喹有(+)、(-)之分,但二者的抗疟活性、 强度均相同。
•甲氧基→丁氧基,
•与受体的亲和力(Ki):
•850 μmol/L→17μmol/L •较大的烷基,疏水性增大,有 利于激动作用。
•3-(2-烷氧基-3-哌嗪基) -1,2,5,6-四氢-1-甲基吡啶
•M1受体激动剂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 四、烃链同系化、环的大小改变及环位置异构体
双季铵离子作用以及强度随亚甲基链的长度变化而改变。 当n=5或6时,为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具有扩张血管和降 低血压作用; 当n=10时,药理作用翻转,成为胆碱能受体拮抗剂。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
第二节 拼合原理
•一、概述
•拼合原理( Combination principles)
或结构骨架
物
•评价活性,建立结
•注意的问题:
•分子的相似性与多样性, 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对 立的概念
•开始设计的化合物结构 应尽可能多样和不相似性, 这虽然很难,但非常必要
构与活性关系(SAR)
•在药物中并非含有相同
药效基团的类似物都有相
•揭示 •提高 作用机 优化效
似的生物活性。药物的生 物活性是在复杂的体系中 呈现,与生物靶标结合时,
•NCX-4016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同时, 还能诱导凋亡,抑制肿瘤转移; •还用于治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抗 血栓
•注意:有些取代基在环上的位置是不可改变的,如磺胺类药物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五、光学异构体和几何异构体 光学异构体:旋光性质相反,其余理化性质完全相 同 人体内:细胞膜、酶和受体具有不对称性,能“识 别”两个手性分子的差异。 光学异构体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受体的作 用类型和强度通常不同,因而造成药效、药代和/或毒 性差异。
•苯并氮氧杂环辛烯 •开链苯乙酮化合物, •强效β受体阻断剂 活性为环状物的25%
•苯并二氢吡 喃化合物
•消除了β受体阻断作 用,为钾离子通道开 放剂,具有降压活性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5-HT3受体拮抗剂 昂丹司琼(Ondansetron),5-HT3受体拮抗剂 ,广泛用于肿瘤化疗后抑制恶心呕吐。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第一节 类似物
• 一、概述 •先导化合
•具有相同/相似 的药效基团和/
•结物构改 •相似性原理 造 •类似
或结构骨架
物
•天然产 物的先导 物
•评价活性,建立结 构与活性关系(SAR)
•结构复杂 •合成困难 •资源有限 •疗效欠佳
•揭示 •提高
作用机 优化效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1、对映体活性相似但强度不同 例:氧氟沙星 S-(-)-异构体对各种细菌的抑菌活性强于R-(+ )-异构体 8-128倍。
•手性中心的甲基在母核平 面的取向不同,导致与酶 活性中心结合能力的不同, 决定了它们的抗菌效力的 差异。
•抗菌药氧氟沙星 (Ofloxacin)
•吲哚环和环已酮环再稠合成环
昂丹司琼
西兰司琼
•活性提高10
倍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合环操作也可能引起活性发Leabharlann 质的变 化•麻黄碱 •平喘药
•芬美曲秦 无支气管解痉作用 ,而是食欲抑制剂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开环 环状物的开环,伴以分子剖裂的操作,常见于天然 活性产物的结构简化和修饰,也是确定药效团的过程 。•例1:镇痛药吗啡的修饰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靶标的确证是新药研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究中众多新技术的推动
力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建立生物学模型,以筛选和评价化合物的 活性。建立的模型可有不内的层次,但均 应反映出是针对所选定的靶标的作用。
•新药设 •模型的建立
计与研究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对先导物结构作 化学改造和修饰, 以优化物理化学和
生物学活性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药物设 计的经典 原理和方 法
•相似性原理 •拼合原理 •物电子等排原 理 •前药原理 •软药原理
此外,还有导向原理、基于受体结构的设计、 基于配体分子的设计等。
•新药设 计与研究
•靶标的确定 •模型的建立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天然产物 •化学合成物 •生物合成物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先导化合物不能 直接成为药物的原 因
•靶标的确定
•作用强度或特异性不高 •药代动力学性质不适宜 •有较强的毒副作用 •化学上或代谢上的不稳定性
•侯选药物
•相似性原理在很大程度 上不需要了解药物作用靶 标的分子结构,即使不清 楚先导物的作用机理,也 可根据一定的法则从分子 结构出发进行变换,实现 分子的优化操作。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第一节 类似物
• 一、概述 •先导化合
•具有相同/相似 的药效基团和/
•结物构改 •相似性原理 造 •类似
•分子结构相似(相对分 子量、分子式、功能基团、 分子骨架、原子类型和位 置、分子构象、范德华表 面和分子力场等)
或结构骨架
物
•评价活性,建立结
•相似性原理在药物设计中 应用最为广泛,形成许多
构与活性关系(SAR) 原理和假设,指导新药设
计和构效关系的研究。
•揭示 作用机 理
•提高 优化效 率
•比先导化合物具 有更好疗效、更小 /少毒副作用的新
理
率
•例如:吗啡和局
麻药可卡因的结 构修饰和改造。
•侯选药物
•修饰/ 改造碎 片类似 物
•结构简化 •便于合成 •毒副作用更小/少 •利于工业化 •药 效 提 高 、 新 的 药 效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第一节 类似物
• 一、概述 •先导化合
•具有相同/相似 的药效基团和/
•结物构改 •相似性原理 造 •类似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 设计原理和方法)
2020/11/26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药 物设 计
•药物分子设计:以理性的构思和科学的 策略方法,构建具有预期药理活性的新 化学实体(NCE)。
•剂型设计 :确定剂型、给药途径、处 方组成、单元剂量等。
•剂量设计:用药剂量、频率和疗程等。
理
率
分子的大小、结构、形状 (构型或构象)的不同,
•侯选药物
都会导致不同的活性。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二、生物电子等排取代 • 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体进行似物的设计,既可产生相 似的生物效应,也可产生相反的生物效应。 •例:哌替啶衍生物的镇痛活性
•
R
•
H
-O-Ph
-CH2-Ph
-NH-Ph
•从吗啡到芬太尼 •①简化结构 ②不含手性中心 ③活性提高80倍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例2:雌二醇的开环类似物
•在优势构象的空间位置活性基团相对应
•C D
•雌二醇
阿仑雌酚
•雌二醇受体激动剂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开环的分子操作有时也会导致活性降低
例3:色满卡林开环修饰 色满卡林(Cromakalim):钾离子通道开放剂 ,具有降压活性。
-S-Ph
相对镇痛作用
1 12 20 80 1.5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三、环类似物 •合环与开环 •合成环状物,或环状物开环后,分子的形状、构象 和表面积发生变化。 •①影响分子与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②影响药代动力学性质。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合环 将链状结构连接成环,增加分子的刚性,限制分子 的构象,减少低能构象体数目,有助于提高选择性。 此外,还可用合环操作来推断药物的药效构象。
• 将两种药物的结构或药效团拼合在一个分子内:
①使形成的药物兼具两者的性质,强化药理作用,减
小各自相应的毒副作用;
•②使两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药理活性,协同完
成治疗作用。
•一般说来,通过拼合原理得到的多数药物都是前药。
药物设计学(第二章药物设计原理和 方法)
•二、拼合原理的应用 •1、 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的拼合:
•哌替啶(杜冷丁)
•镇痛作用为哌替啶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