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尿蛋白就一定是肾病吗

合集下载

尿检中尿蛋白2+是怎么回事-

尿检中尿蛋白2+是怎么回事-

尿检中尿蛋白2+是怎么回事?所谓的蛋白尿就是指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白蛋白,平时当人们在小便时发现尿液中有泡沫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当然了导致蛋白尿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比方说尿路感染或是各种肾病等,都是需要多加注意的,而且尿蛋白含量不同,代表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那么尿检中尿蛋白2+是怎么回事?正常尿液里不含或只含微量蛋白质,检查结果呈阴性(-),当尿液里的蛋白质含量上升到一定量是检查结果就呈阳性(+)。

尿蛋白2+(++、两个加号)是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的结果。

同时还可以表述为尿蛋白两个加号、尿蛋白+2,几种表述都是一个意思。

尿蛋白两个加号的意思是1L尿液里含有蛋白质1.0~2.0g,即1.0~2.0g/24H。

尿蛋白1+和3+的意思分别又是尿蛋白为0.2—1.0g/24H:+、尿蛋白为2.0—4.0g/24H:+++。

尿蛋白四个加号:尿蛋白>4.0g/24H:++++;阴性或中性的情况:尿蛋白<0.1g/24H:-; 尿蛋白为0.1—0.2g/24H:±。

肾病专家说,尿蛋白是肾脏损害的一个重要指标,持续的尿蛋白偏高将是导致肾病预后不良中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变程度。

所以患者在发现尿蛋白偏高后一定要早期及时的治疗,避免发展到尿毒症后而加大治疗难度。

患者出现尿蛋白偏高,考虑最多的应该是肾病,因为肾病最容易导致尿蛋白。

正常的情况下,蛋白都会回吸收的,如果肾脏出现损伤的情况下,根据肾脏纤维化发展原则即肾脏纤维化开始启动,肾脏出现回吸收的功能下降,就会漏出一些蛋白,从而导致尿蛋白的产生,出现尿蛋白偏高。

相信大家对尿检中尿蛋白2+是怎么会回事也都很清楚了,可以说尿蛋白检测后面的加号越多,说明尿液中蛋白含量就会越高,病情也会越严重,对此还是需要尽快做好治疗准备工作的,降低或控制住尿液中蛋白的含量还是很关键的。

尿液白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尿液白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尿液白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各种健康隐患随处可见,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体的健康与安全,在接受检查的时候,也会发现很多的指标异常,比方说尿液中蛋白的含量增多,导致白蛋白偏高现象的出现,就是需要提高警惕的,这说明人体健康已经受到了威胁,那么尿液白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里不含蛋白质或只含有微量蛋白质,但当肾脏发生病变时,随血液循环流动的蛋白质流经肾脏时,因为肾脏滤过功能的降低而使蛋白质“漏网”。

蛋白质漏进尿液从尿道排出来形成了蛋白尿。

尿蛋白越高说明肾脏滤过功能越差,这是衡量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衡量尿蛋白指标的高低需要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出现减号-表示呈阴性,是正常情况;出来加号+表示呈阳性,加号越多说明尿蛋白越高。

具体表示如下:尿蛋白<0.1g/L:-;尿蛋白为0.1—0.2g/L:±;尿蛋白为0.2—1.0g/L:+;尿蛋白为1.0~2.0g/L:++;尿蛋白为2.0—4.0g/L: +++;尿蛋白>4.0g/L: ++++。

g/L表示每升(L)尿液里含有多少克(g)蛋白质。

尿液白蛋白偏高原因:患者出现尿蛋白偏高,尿蛋白偏高的原因考虑最多的应该是肾病,因为肾病最容易导致尿蛋白。

正常的情况下,蛋白都会回吸收的,如果肾脏出现损伤的情况下,根据肾脏纤维化发展原则即肾脏纤维化开始启动,肾脏出现回吸收的功能下降,就会漏出一些蛋白,从而导致尿蛋白的产生,出现尿蛋白偏高。

血尿、蛋白尿虽然是判断肾脏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肾病患者不能一叶障目。

数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病情能得到真正好转。

只要病情得到控制,潜血、尿蛋白数值自然会降下来。

所以要想真正恢复健康,治病于本是最重要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尿液白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也都很清楚了,掌握了具体的原因之后,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了,可以说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调理好生活起居,提高养生保健意识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尿蛋白原理

尿蛋白原理

尿蛋白原理尿蛋白是指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尿液中是不含有蛋白质的。

因此,尿蛋白的出现常常被视为一种疾病的表现,例如肾脏疾病、糖尿病等。

那么,尿蛋白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将从尿蛋白的原理来进行解析。

尿蛋白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所导致的。

肾小球滤过膜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三部分组成的。

在正常情况下,这三部分结构对蛋白质有一定的选择性通透性,可以阻止大分子量的蛋白质通过,从而保证尿液中不含有蛋白质。

但是,当肾小球滤过膜发生损伤时,这种选择性通透性就会失去,导致蛋白质大量泄漏到尿液中,形成尿蛋白。

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炎症性疾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炎症,例如慢性肾炎、急性肾炎等;另一种是由于非炎症性疾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病变,例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

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从而导致蛋白质泄漏到尿液中。

除了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外,尿蛋白的产生还与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不全有关。

肾小球滤过膜泄漏的蛋白质进入肾小管后,正常情况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重吸收,将其重新回收到体内循环中。

但是,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不全时,就会导致蛋白质的大量丢失,进而形成尿蛋白。

综上所述,尿蛋白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不全所导致的。

因此,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尿液中含有蛋白质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同时,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预防肾脏疾病的发生,保护肾脏健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尿蛋白产生原理的了解,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有所帮助。

尿蛋白质是什么意思

尿蛋白质是什么意思

尿蛋白质是什么意思
尿蛋白是通过患者尿液经过检测而析出的一种蛋白质,对于健康者来说,通过面板尿蛋白的检测,一般是阴性,如果通过检测以后是阳性,这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的含量增加,这常常会预示着患者的肾脏功能发生了一些病变,这也是肾病患者常见的一种检查的方法。

★1、临床意义
尿中若持续含有蛋白质,则应视为病理现象。

常见于急、慢性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肾结核),其他情况有发热性疾病、心脏功能不全、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肾血管性高血压、甲状腺
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先兆子痫,以及使用损害肾脏的药物后等情况。

需要检测的人群:临床上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

★2、注意事项
检查前:禁止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禁止服用含蛋白质高的食物
检查时:放松身体,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不适宜人群:没有
★3、相关疾病
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小儿IgA肾病,小儿淀粉样变性病,妊娠合并癫痫,小儿糖尿病,盐敏感性高血压,小儿单纯性血尿,高原适应不全症,膀胱结石。

尿蛋白四项解读

尿蛋白四项解读

尿蛋白四项解读
尿蛋白四项是指尿常规检查中的尿总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以及尿白细胞检测。

1. 尿总蛋白:正常情况下,尿中总蛋白的含量通常很低,正常值一般在每升150毫克以下。

如果尿中的总蛋白浓度超过了正常值,可能表明存在肾脏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

2. 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是一种更为敏感的蛋白检测方法,可以发现较低浓度的蛋白。

正常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很低,正常值一般在30毫克/克肌酐以下。

如果尿微量白
蛋白超过了正常值,可能提示早期肾脏病变或其他系统疾病。

3.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这个比值是通过比较尿中白蛋白和肌
酐的浓度来评估蛋白丢失的程度。

正常情况下,这个比值很低。

如果比值超过30毫克/克,可能表明存在肾脏疾病。

4. 尿白细胞检测:尿白细胞检测用于检测尿中是否存在白细胞,其增多可能表明尿路感染或其他炎症情况。

总之,尿蛋白四项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肾脏功能,早期发现肾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

需要根据具体的结果和检查者的病史进行综合判断和进一步诊治。

什么是肾病的尿蛋白

什么是肾病的尿蛋白

什么是肾病的尿蛋白1、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

只要具备前两点就可以诊断肾病综合征。

2、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最基本的特点和标志,而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都是大量蛋白尿的直接或间接后果。

大量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肾小球摅过屏障发生异常所致,同时还受到肾小球滤过率、血浆白蛋白的浓度和蛋白摄入量等因素的影响。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或严重低蛋白血症时,尿蛋白排出会减少,甚至达不到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而高蛋白饮食会使尿蛋白排出增加,因此肾病综合征蛋白尿的程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与病变的程度并无完全对应的关系。

肾病综合征病人之所以出现低蛋白血症,除从尿中大量丢失蛋白的因素外,白蛋白在肾和机体其他部位的降解增加;病人食欲减退及限制蛋白饮食,肠壁水肿影响吸收;或同时有肝病、肾功能不全使蛋白合成减少等因素也会导致血浆蛋白的降低。

而个别平素身体健壮又摄入高蛋白饮食者,往往不出现低蛋白血症。

但在一般情况下,肾病综合征病人摄入高蛋白饮食会导致尿蛋白的增加,而血浆白蛋白不会增加或仅有微量增加。

如限制蛋白摄入会使尿蛋白减少,而血浆白蛋白水平不会改变或改变甚小。

3、并发低钠血症肾病综合症在并发低钠血症时应按以下原则进行纠正:①、稀释性低钠血症要严格限制液体入量,若临床症状不明显,可不予静脉补充钠盐,只要造成水的负平衡即可。

②、及时补钠由于肾病综合症往往是稀释性低钠血症与缺钠性低钠血症并存,故病人可表现出衰弱、无力、恶心、呕吐、食欲差、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及有明显的压陷性水肿。

在急性水中毒时,可有昏迷和惊厥。

此时应及时补钠,按每公斤体重给3%氯化钠12ml可提高血钠10mmol/L来计算补钠量。

可先经上述计算总量的1/3静脉缓慢滴入,观察4~8小时,若血钠上升和临床症状好转即可停用,若仍未纠正,可再给1/3,继续观察。

切勿一次给予全量,以免因过量造成不良后果。

尿蛋白高怎么回事

尿蛋白高怎么回事

尿蛋白高怎么回事
临床医疗中发现蛋白尿高多数是因为肾病综合症所引起的,也有一些时候因为食用过多的高蛋白食物,或者是正处于感冒或者是细菌感染期,也容易引发尿蛋白比较高的情况,但是后两种情况会因为症状的减退,尿蛋白高的情况逐渐消失,但是如果是因为肾病综合症所引起的尿蛋白高,这就应该到医院及时的就诊治疗。

尿蛋白是临床上检查肾脏功能的重要项目之一。

对于反复出现尿蛋白高极可能是肾病导致。

蛋白的出现是由于肾脏受损,肾小球的滤过膜孔径增大或断裂,使蛋白从中漏出。

尿中蛋白超过正常值而形成的泌尿系疾患。

尿蛋白的出现有三种情况:一是剧烈的体力劳动或运动,长途步行,高温作业,冰冻严寒,精神紧张,高热,
心衰病人或进高蛋白饮食后而形成的称功能性蛋白尿。

二是长时间直立、行走或脊柱,腹部向前突出时,尿蛋白含量增多,平卧休息后即减少或消失者称体位性蛋白尿。

三是病理性蛋白尿,分肾小球型和肾小管型,其发病机理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病变导致血浆蛋白滤出增大或大分子蛋白漏出,超过了肾小管的再吸收能力,故在患狼疮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妊娠中毒症等疾病时尿蛋白顽固而持久。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也明白尿蛋白高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出现反复性尿蛋白偏高的话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去检查,避免肾脏功能受到更深一步的损害,一旦发现肾脏功能细胞受到损坏或者是坏死的话,极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肾病,对于病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克会肾衰吗?

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克会肾衰吗?

尿蛋白定量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尿蛋白定量0.5克是一种轻度蛋白尿,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患者会患上肾衰竭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量是指在24小时内收集的尿液中测量蛋白质的含量。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尿蛋白定量应该低于150毫克/24小时。

如果尿蛋白定量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意味着可能存在肾脏疾病。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肾衰竭。

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逐渐下降,无法正常排泄体内代谢产物和水分,导致体内废物和水分潴留,造成各种症状和并发症。

肾衰竭的早期症状包括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随着病情的加重,还会出现水肿、高血压、贫血等症状。

尿蛋白定量0.5克是否会导致肾衰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尿蛋白定量0.5克并不会导致肾衰竭,但是这也要看患者的具体情况。

如果患者同时存在其他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那么尿蛋白定量0.5克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肾脏功能进一步下降。

那么,尿蛋白定量0.5克应该如何处理呢?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其他肾脏疾病。

如果没有其他疾病,那么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控制血压、避免过度劳累等方式来控制尿蛋白定量。

如果患者同时存在其他疾病,那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尿蛋白定量0.5克并不一定会导致肾衰竭,但是这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如果患者存在其他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那么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肾脏,避免过度劳累、过度饮酒、过度摄入盐分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肾脏疾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尿蛋白就一定是肾病吗
文章目录
一、有尿蛋白就一定是肾病吗
有尿蛋白就一定是肾病吗
1、有尿蛋白就一定是肾病吗
很多人觉得出现尿蛋白就是肾脏出现了问题,其实这样的认识是过于片面了,因为有的情况下出现的尿蛋白与肾脏健康没有任何关系。

生理性蛋白尿也叫作一过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g,此时肾脏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

发热/脱水,剧烈运动后,过度寒冷、高温作业、精神紧张等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病因消失之后身体自然恢复正常。

青少年在早
期肾脏病变和左肾静脉受压迫也会有尿蛋白。

病理性蛋白尿此类尿蛋白主要是由于肾脏发生病变之后,表现出来的持续性尿蛋白症状。

如组织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等。

所以除功能性尿蛋白以外,其余的尿蛋白类型都基本上与肾脏病变有关系。

2、肾病产生的原因
年龄(如老年)、CKD家族史(包括遗传性和非遗传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代谢综合征、高蛋白饮食、高
血脂症、高尿酸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泌尿系感染或全身感染、肝炎病毒(如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泌尿系结石、尿道梗阻、泌尿系或全身肿瘤、应用肾毒性药物史、心血管病、贫血、吸烟、出生时低体重等。

其他危险因素有环境污染、经济水平低、医保水平低、教育水平低等。

3、肾病有哪些症状
在3期之前,病人可以无任何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少数病人可有食欲减退、代谢性酸中毒及轻度贫血。

CKD3期以后,上述症状更趋明显,进入肾衰竭期以后则进一步加重,有时可出现高血压、心衰、严重高钾血症、酸碱平衡紊乱、消化道症状、贫血、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哪些蔬菜对肾病好
1、秋葵还含有特殊的具有药效的成分,能强肾补虚,对男性器质性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享有“植物伟哥”之美誉。

2、蚕豆有快胃、祛湿、利脏腑,“补中益气,涩精实肠”等功能。

3、山药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

4、洋葱具有消炎抑菌、利尿止泻、降血糖、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压等多重作用,而且又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含前列腺素的植物,能保护前列腺。

5、花菜性平味甘,有强肾壮骨、补脑填髓、健脾养胃、清肺润喉作用。

6、韭菜具有温中下气、补肾益阳等功效,在增强精力的同时,更是对男性勃起障碍、早泄等有极好的治疗效果。

生活如何预防肾病
1、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

饮食的酸碱平衡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饮食方面要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2、参加有氧运动,适当锻炼身体,在阳光下多做运动多出汗,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从而预防肾病的发生。

3、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

生活要规律,不熬夜。

4、远离烟、酒。

烟、酒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无节制的抽烟喝酒,极易导致人体的酸化,使得肾病有机可乘。

5、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