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历史故事

一带一路历史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带一路历史故事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逐渐演变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前景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合作的新引擎,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历史故事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记录了古代贸易商人的勇气和智慧,也见证了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传统。
下面,我们将向您讲述一些关于“一带一路”历史的故事。
1.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06年汉武帝时期,当时中国与西域的文明开始交流。
由于中国出产的丝绸在西方非常受欢迎,西方商人纷纷前往中国贸易,并带回了中原的美食、茶叶等商品。
逐渐形成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通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
2.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张骞率领使者团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中亚交流之路。
在长期的旅行中,张骞面对荒凉、险要的沙漠和高山,始终坚持着不畏艰难的精神,最终成功抵达了今天的中亚一带。
他的壮举不仅促进了中亚与中国的贸易,也为后世人们树立了典范。
3.文成公主出国唐朝时期,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标志着中国与藏南地区的友好关系。
文成公主在吐蕃期间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并推动了西藏佛教的发展。
她的一生都为吐蕃和中国的友好合作做出了杰出贡献。
4.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3世纪前往中国,见证了中国元大都的繁荣和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
他的游记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旅行文学之一,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马可·波罗的经历不仅为丝绸之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世人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5.一带一路建设在21世纪,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各国间的投资、贸易和人员往来,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共赢。
一带一路背后的故事

一带一路背后的故事“一带一路背后的故事”“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重大倡议,旨在促进经济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这个倡议的背后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和积极的影响。
首先,倡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连接了亚洲和欧洲,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搭建起新的丝绸之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以及更广阔的地区。
这将为参与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此外,倡议中的“一带”是指陆上经济带,主要集中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
这一带将促进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强物流运输和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而“一路”则代表着海上合作,将通过港口建设和海上贸易增强国家之间的联系。
这将为参与国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助力发展中国家,促进了包容性增长和减贫。
例如,在非洲,倡议支持了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桥梁和电力网络。
这些项目提高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生活质量。
最后,倡议的实施也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承诺在实施项目时遵守环境法规,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倡议还鼓励绿色发展,推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合作。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背后有着许多正面影响。
这个倡议通过促进经济合作和交流,为参与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和互利共赢。
它也助力发展中国家,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减贫。
同时,倡议也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请注意,以上回答仅供参考,我尽力满足了任务名称所描述的内容需求。
一带一路友好故事

一带一路友好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国家,名叫珍珠岛。
这个岛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珍珠岛的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
一天,珍珠岛的村民们得知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他们感到很兴奋。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帮助岛上的经济发展。
于是,他们决定主动与中国建立联系,寻求合作机会。
在珍珠岛的港口,一艘来自中国的货船静静地停靠。
这个小村庄欢迎了该船的到来。
船上的中国商人看到了珍珠岛的美丽风景和村民们勤劳的生活态度。
他们被岛上潜在的合作机会所吸引,并决定与珍珠岛进行贸易合作。
珍珠岛的居民们学习了一些经商的技巧,并与中国商人一起协商了一些小规模的合作项目。
他们开始推广珍珠岛的特产和手工艺品,得到了中国市场的好评。
这样一来,岛上的居民们逐渐摆脱了经济困境,并有了更好的生活。
除了经济合作,珍珠岛的居民还与中国的游客交流。
游客们来到岛上欣赏美丽的风景,品尝当地的美食,体验独特的文化。
这样的交流使珍珠岛的居民了解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并且也让中国游客感受到了珍珠岛的独特魅力。
在合作的过程中,珍珠岛的居民们发现,他们不再孤立,而是成为了“一带一路”大家庭的一部分。
他们与中国的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珍珠岛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居民们也有了更好的生活。
这个友好的故事成为了两国间长期合作的开始,也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了希望和启示。
一带一路 建设者 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建设者中国故事"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国际合作与全球发展战略。
在这项宏伟蓝图的实施过程中,无数中国建设者投身其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编织了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
本文将带您走进这些故事,了解那些为"一带一路"建设默默奉献的英雄们。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故事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此,中国建设者们挺身而出,克服重重困难,为当地修建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
1.中老铁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项目,中老铁路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万象,全长414公里。
中国建设者们在这里战高温、斗酷暑,攻克了众多世界级难题,为老挝人民修建了一条通往繁荣的铁路。
2.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中国建设者们在这里填海造陆,新建了港口设施,使汉班托塔港成为印度洋上的一个重要航运枢纽,助力斯里兰卡经济发展。
二、产能合作的故事"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提高了产业水平。
1.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国建设者们在这里投资建厂,带动了埃及的工业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生活水平。
2.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中国建设者们积极参与园区建设,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为白俄罗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文化交流的故事"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经济合作,还加深了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中国文化中心: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建设者们积极参与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当地人民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2."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建设者们为论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四、抗疫合作的故事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建设者们积极投身"一带一路"抗疫合作,为沿线国家提供物资援助、疫苗支持等,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一带一路上的真实故事

一带一路上的真实故事引言随着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一批批敢于担当、积极参与的国家和个人加入到这个具有全球意义的伟大事业当中。
本文将带您走进一带一路的世界,讲述一些真实故事,展示各个参与国的努力和成果,探寻这一倡议带给人们的机遇和希望。
“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宏大战略,目的是通过沿线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和合作,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与繁荣。
这一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可持续的经济共同体。
塔吉克斯坦:“丝绸之路”上的友谊桥梁塔吉克斯坦位于“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是中亚重要国家之一。
在倡议推动下,中塔两国加强了在能源、交通、农业等领域的合作。
塔吉克斯坦境内的清洁能源项目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也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
同时,塔吉克斯坦还积极参与区域互联互通建设,为中亚地区的交通运输提供便利。
两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展,铁路、公路等项目的建设不断推进,加速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也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提供了便捷通道。
巴基斯坦:“赛龙舟”上的互助精神巴基斯坦位于中亚与南亚的交汇处,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国家。
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国与巴基斯坦积极推进经济走廊项目,共同打造了中巴经济走廊。
这一项目将连接中国西部与巴基斯坦南部,为两国经济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
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助力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对此非常感激,他们将中国视为真正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共同追求发展与繁荣。
肯尼亚:“草原上的动力源”肯尼亚作为东非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在非洲的重要节点。
中国与肯尼亚合作建设了蒙内铁路,这是肯尼亚自独立以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蒙内铁路连接了肯尼亚的内罗毕和蒙巴萨两大城市,并延伸至乌干达、卢旺达等国家,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这一构想的背后有很多中国故事,下面是其中一些:
1.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被称为21世纪的“丝绸之路”,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促进了贸易、文化和知识的交流。
在这条古代的商路上,中国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等地。
这也为今天的“一带一路”铺下了一个历史基础。
2.中国某些地区和国家的合作
“一带一路”计划中,中国的一些地区与国家合作,成为了这一计划的中心。
例如,兰州、重庆、成都等城市的政府已经与中亚和欧洲的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经济和贸易。
这些城市也希望通过该计划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发展机会。
3.中国企业的投资
中国企业也在“一带一路”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企业家们正积极投资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如能源、交通、通信、电力、制造等。
这些企业在这些国家
也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这种“走出去”的战略将为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4.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计划也注重文化交流。
中国在多个国家建立了文化交流中心和孔子学院,帮助当地人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
此外,中国每年都会为沿线国家提供数百个文化交流项目,包括艺术、音乐、舞蹈、电影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总体而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计划,希望能够促进全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推动共同繁荣和发展。
这也是中国长期以来秉持的开放、合作和共赢的理念在国际舞台上的体现。
一带一路建设故事

一带一路建设故事
故事1:在某区域大国的双边《共建备忘录》谈判桌,笔者作为中方三位文本谈判代表一度如坐针毡。
文本中原则性的问题,谈得相当快,但僵局陷在具体重大项目上。
对方急切借“一带一路”重大契机发展本国经济,把国内许多重大项目都往《共建备忘录》里塞,中方谈判人员不得不就每个新增项目临时打电话回京,寻求相关机构帮助。
这次谈判提醒我们,不仅要为“一带一路”目前得到全球多数国家的支持而喜悦,也要防范一些国家的过高期待以及项目合作中的“大包大揽”。
前三年,“一带一路”为了更快地推进与国外的合作,与40多个国家签署相关合作备忘录,赢得了100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公开支持,做大做强“一带一路”的全球影响力,进而推进中国下一轮开放势头,这是无可厚非的。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故事我啊,就跟你们唠唠这“一带一路”里的中国故事。
我有个朋友,叫老王,长得那叫一个特别。
脸啊,像那老榆树皮似的,一道道褶子,眼睛小得就剩一条缝儿,可这小眼睛里啊,透着股精明劲儿。
这老王呢,是个做小买卖的,以前就在咱这小县城里倒腾点小玩意儿,赚个糊口钱。
有一天啊,他突然跟我说,他要跟着这“一带一路”的东风出去闯闯。
我当时就愣住了,我说:“老王啊,你这一把年纪了,还折腾啥呢?”他那小眼睛一瞪,说:“你懂啥,这‘一带一路’可是个大机遇,我可不能错过。
”就这么着,老王背着他那旧旧的包就出发了。
他去的那地儿啊,刚开始我听都没听过,那环境啊,和咱这儿可不一样。
到处都是那种黄扑扑的土,风一吹,人就跟个土人儿似的。
可老王呢,他就跟打了鸡血似的。
他在那儿啊,发现当地的人特别喜欢咱中国的那种小工艺品,像那些个小瓷瓶啊,绣着花的手绢儿啥的。
老王就赶紧联系咱国内这边的货源,把这些东西运过去。
一开始啊,语言不通是个大问题。
老王跟我说啊,他连比划带猜的,那模样就像个小丑,可他自己不觉得,还乐呵着呢。
有一次,他跟当地一个商人谈生意。
那商人长得高高大大的,胡子拉碴的,看着有点凶。
老王心里有点发怵,但还是硬着头皮上。
他就操着他那蹩脚的外语,再加上手舞足蹈的,跟人家讲咱中国工艺品的好。
那商人一开始还爱答不理的,后来被老王的执着给打动了,就试着进了一批货。
没想到啊,这货一上架,就被抢光了。
这可把老王高兴坏了,他那脸上的褶子都笑得更深了。
从那以后啊,老王的生意就像那火箭似的,蹭蹭往上窜。
他还在当地雇了几个帮手,那些当地人啊,都觉得老王这人实诚,都愿意跟着他干。
老王还跟我说呢,他在那边啊,参加了好多文化交流活动。
有一次,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他就在当地搞了个小聚会。
他把从国内带去的红灯笼一挂,那氛围一下子就有了。
当地的孩子们啊,都围着那些红灯笼看,眼睛里满是好奇和惊喜。
老王就给他们讲这红灯笼的寓意,讲咱中国的春节。
那些孩子啊,听得津津有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19年第2期国际学术动态事争议和混合争议;接着从我国行政诉讼法条文出发,探讨行政协议纠纷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进而认为需要总结我国当下民事诉讼处理所表现出的不足,反对行政、民事两种途径并行的解决机制;最后借鉴德国法上对协议分类和纠纷解决的规定,结合我国行政协议纠纷和行政诉讼的现状,提出相较于现行司法实践将行政协议分阶段处理的方式,基于PPP协议行政的争议,统一规定由行政诉讼方式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在与谈环节,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讲师韩宁将PPP协议置于行政诉讼的语境下,对PPP协议的属性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契约性和行政性。
韩宁老师提出应关注PPP协议的审判实务对地方立法的反哺作用,从中国实践出发关注PPP协议规则的制定,带着中国视角看待PPP协议,对中国PPP协议发展的现实问题对症下药。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梁凤云审判长对会议内容进行了精彩详实的回顾,针对各个研讨环节中发言嘉宾的报告进行了总结和评议,并在回顾中结合中国司法审判实践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观点。
贺诗礼教授从美国PPP协议与中国PPP协议的不同属性与共同特点出发,结合会议报告的内容,认为虽然美国与中国体制不同,实践问题各异,但处理思路和方法上具有诸多共同点,并表达了对研讨会进程的高度赞赏。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余军教授聚焦于PPP协议的原生化制度背景,不同于研讨会从PPP协议的法律视角上进行精准而全面的讨论,而从PPP协议的公共治理和宪法视角出发,将PPP协议的纠纷解决问题上升到宪法的高度。
他特别指出,专家学者在研究PPP协议乃至在对各类行政法问题进行研究时,都不能脱离中国的制度背景,要善于从中国的法治实践中提炼其内生性价值。
“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常永婉(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杭州310058)2018年10月27~28日,“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18年年会在杭州召开。
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和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共同主办,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日关系史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东北亚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和郑州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承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协办。
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暨南大学、沈阳故宫博物院、黑河学院、内江师范学院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来自日本、韩国、英国、塞尔维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哈萨克斯坦的国外专家学者共107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人民日报》、《人民网》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对本次盛会进行了跟踪报道。
大会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主持。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万明会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部黄华新主任以及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江静院长分别致开幕辞。
本次会议由基调演讲和分科会两部分组成。
来自五个国家的六位学者分别作了基调演讲,分科会分别以“一带一路与跨国人物”、“国际关系与中国故事”、“文化环流与中国元素”、“人文地理与哲学思常永婉:研究助理。
Tel:158********E-mail:changyongwan2017@收稿日期:2018-11-03!!!!!!!!!!!!!!!!!!!!!!!!!!!!!!!!!!!!!!!!!!!!!!(接上页)社科经纬42019年第2期国际学术动态想”以及“大唐文明与东亚文化交流”为主题,以专题的形式对“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进行更加专业和详尽的论述。
基调演讲分别由暨南大学马建春教授和浙江大学王勇教授主持。
六位顶级专家级学者用各自所属领域的专业知识,诉说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形形色色的“中国故事”。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万明研究员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共生———以《郑和锡兰布施碑》为例”为题,介绍15世纪初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共生特性,并结合当代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认为中国这一倡议的提出,从历史纵深中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讲述着古老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上有关郑和的“中国故事”。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名誉院长王禹浪教授以“俄罗斯结雅河(精奇里江)下游古代城址”为题,介绍了其在对俄罗斯黑龙江上中游左岸结雅河(精奇里江)下游古代城址进行的一次田野考古调查中所获得的重大发现,即结雅河下游其族属与文化涉及北室韦、黑水靺鞨、女真以及达斡尔等中世纪黑龙江流域世居古族遗存,并论述其对俄罗斯阿穆尔地区结雅河下游古城进行考察的重要意义,讲述着古代结雅河下游有关民族大融合的“中国故事”。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Ljiljana Markovic 教授以“The Silk Road Heritage in the Balkans ”为题,运用跨学科的方法,介绍丝绸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丝绸传播到欧洲后如何引发了“日常生活方式”意义上对其的文化认同;同时以塞尔维亚为例论述蚕桑业发展的几个阶段,讲述着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带到欧洲的“中国故事”。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河内春人教授以“中国对‘倭’认识的形成”为题,着眼地理类、思想类等非正史类文献,对《山海经》、《论衡》中所提到的“倭”进行论述,探讨当时中国对“倭”认识的形成,论述着“中国故事”中对邻国的相关认识。
韩国成均馆大学金卿东教授以“‘老境忘怀履坦夷,乐天可作我为师’———白居易在朝鲜”为题,在介绍朝鲜文人对白居易认识的基础上,考察朝鲜文人对白诗的和作及模作,继而论述白诗在朝鲜的收容及其意义,讲述着发生在朝鲜以白居易及其诗作为主人翁的“中国故事”。
马来西亚郑和学会吴会建会长以“解密郑和”为题,介绍600年前郑和率领大船队下西洋的经纬,认为中华民族所拥有优秀的中华文化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对宗教、文化和道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并且也能保证中华民族在第二个五千年继续勇往直前,讲述着大西洋上有关郑和的“中国故事”。
第一分科会以“一带一路与跨国人物”为主题,着眼丝绸之路上的“跨国人物”,这些“跨国人物”有来自中国、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的人物,也有西方传教士、犹太人及马可波罗等来自西方国家的人物。
这些来自东西方的“跨国人物”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讲述着古老的“中国故事”,也正是因为他们,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影响波及到更远的地方。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王勇教授的文章“大唐盛世与鉴真东渡”从“国家领土与文化疆域”的区别与关联入手,论述“唐”不仅仅是一个前后三百年的朝代,更是整部中国历史画卷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宏大气概的象征,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结晶,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寄托,是汉字文化圈各民族的文化故乡。
自从唐朝在日本文明史中深深印刻上一个“唐”字,从五代十国,到宋、元,到明、清,日本人习惯把与中国有关的东西称作“唐”,如“唐土”、“唐人”等;而唐朝文化最大的魅力在于“吞吐”二字,以海纳百川之势吸收周边国家的文化,这是“吞”;以天下无私之心输出文化,这是“吐”。
唐朝在“吞吐”之间,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拓展了东亚文化的疆域,这就是唐朝的魅力所在,而鉴真东渡就是“吐”的典型。
王勇教授在该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在日本流传的有关“鉴真东渡”的故事,并指出其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鉴真东渡的动机与意义,指出“日本人直到今天,依然在很多方面沐浴着鉴真和尚的恩惠”。
王勇教授分析、探讨了“一带一路”上的跨国人物鉴真传播中华文明的过程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二分科会以“国际关系与中国故事”为主题,从战争、贸易、朝贡等角度,讲述着“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所张万杰、肖坤研究员的文章“东北地方当局实施的对日抵制政策探析———兼论‘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当局的对日方针”详细论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当局所实施的对日抵制政策,主要通过抵制日本对东北的奴化教育、抵制日本在东北的领事裁判权、抵制日本在东北的驻军设警权、抵制满铁、自办铁路以及抵制日本攫取商租权等方针来抵制日本的侵略。
文中认为,张作霖时代所谓的排日社科经纬520 19年第2期国际学术动态和抗日,还是属于偶发的和片段的范围,并没有思想的背景和组织的体系;而张学良时代的排日和抗日,已非个别事件的反复和连续,而是在一贯的思想背景之下根据一贯方针所采取的组织形态。
也正是东北当局的对日抵制政策令日本产生恐惧和不安,从而促使其寻求新的方式来对东北进行全面侵略,推翻东北政权,于是选择了武力侵略的“九一八事变”。
文中通过以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首的东北当局的对日措施揭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故事”。
第三分科会以“文化环流与中国元素”为主题,强调文化是双向乃至多向的环流而非单项的输入,并讲述这种“文化环流”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元素,或文化方面的,或政治方面的,或经济方面的,或法制方面的。
沈阳市委党校孙政教授的报告“渤海国与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从“文化环流”中中国元素在文化层面的传播入手,论述了渤海国作为桥梁在连接唐朝和日本的文化双向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唐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持续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学问僧,直接接触、学习中华文化等文化活动,都是通过新罗、渤海国间接地接受中华文化,因此渤海国有“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之称。
文中认为,渤海国与日本的交流,实质上就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
在渤海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渤海国使者把光辉灿烂的盛唐文化、独具特色的渤海文化带到日本,又把日本的优秀文化带回渤海,再通过渤海国传播到唐朝,在唐朝、日本、渤海国三方之间形成了文化的环流。
在这场文化环流中,是以当时先进的唐朝文化为先导的,所以“中国元素”渗透到这场文化环流的各个角落。
当然,渤海国起到的文化桥梁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虽然渤海国在历史上存在时间比较短暂。
第四分科会以“人文地理与哲学思想”为主题,介绍了古老丝绸之路上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哲学思想等,从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哲学思想等层面分别论述着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广西社会科学院古小松研究员的报告“早期海上丝绸之路与牟子及其《理惑论》”指出通过对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及牟子《理惑论》相关问题的梳理,认为中国最早的佛教著作———《理惑论》所记述的时代、地点、人物及事实与中国及越南史籍记述的情况大体是吻合的,而牟子流寓交趾12年回到苍梧后,拒绝入仕,并潜心研究儒学、佛法和道教经典,终于完成了以儒道圣贤之言来解读佛教的巨著《理惑论》。
由此,牟子也就成了印度佛教中国化、儒释道合一最早的集大成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该文从哲学思想的层面论述牟子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交趾并潜心研究佛教等经典且留下佛教巨著《理惑论》的经过,并强调其所产生的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