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俸禄的意思 俸与禄并不是一个意思
明朝“低俸制”的真相

明朝“低俸制”的真相作者:陈忠海来源:《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08期明朝出了许多海瑞那样的“穷官”,反映出官员薪俸水平较低,是治政者有意为之还是客观条件所限?同时,有人认为“低俸制”可以促进官员的廉洁自律,产生更多的清官,这样的说法是否成立呢?标准不低古代官员的“工资”一般称俸禄,包括“俸”与“禄”两部分。
关于二者的区别,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指出:“‘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
”一般说来,“俸”主要以货币形式发放,“禄”发放的形式主要是实物,除粮食外,还有绢、布、炭等日用品,甚至还有花椒、盐、柴禾等。
各代的薪俸标准有很大差别。
在人们印象中,唐朝、宋朝标准较高,而汉朝和明朝较低,尤其是明朝,薪俸低到了让官员们无法正常生活的程度。
不仅一些级别较低的基层官员如此,就连一些高级官员也一样,如官居正二品的海瑞,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平时生活得很清贫,母亲过生日买了2斤肉都成为同僚间谈论的新闻,其死后的全部遗产装在一只破竹笼里,包括8两银子和几件旧衣服。
翻开《明史》,多次出现尚书级别的高官“卒之日,贫不能殓”“卒之日,家无余财”的记载。
朱元璋分别于洪武四年(1371)、洪武十三年(1380)和洪武二十年(1387)三次为官员“定薪”,将官员分成九品,每品又分为“正”和“从”两档,从最高的正一品到最低的从九品形成18档“工资体系”,朱元璋命人将其刻在石头上,不仅昭示天下、统一执行,还将其作为后代的“永制”。
洪武二十年(1387)的这次“工资改革”,在标准上较之前有所降低,并且取消了俸钞,官员的收入主要以禄米的形式发放,其中品级最高的正一品每年可领禄米1044石,品级最低的从九品每年可领禄米60石。
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明朝的1石约合76.5公斤,当时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基本所需,包括食物等其他杂费在内,每月折合1石米就够了。
正一品官员每月可领禄米87石,也就是可以养活87个人,从九品每月可领禄米5石,也可以养活5个人。
暑期收心卷|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1)

暑期收心卷|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1)一、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俸:俸禄,薪俸。
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 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史记·高祖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罢:通“疲”,疲劳。
转饷:运输军粮。
)二、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亡1.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2.乱: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3.兴:兴起,建立,与“ 衰” 或“ 亡” 相反。
如《史记· 文帝本纪》: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旺盛,兴盛。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衰: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6.亡:灭亡。
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1.贵: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如《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本:根本。
基:基础。
)2.贱:地位低下,卑贱,与“高贵”相对。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
3.卑:地位低微,卑贱。
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鄙:见识短浅。
)4.豪:收天下之豪杰。
所居郡,必夷其豪。
卓越的人,豪杰。
强横的人,豪强。
四、表人物个性的:鲠(gěng)、耿(介)、厚、(仁)矜、悫(què)、刚、毅、恺(kǎi)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ìng) 、诈、(chǎn)、谲( jué)1.鲠(gěng):直爽,正直。
骨鲠:正直,刚强。
历史趣谈揭秘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之谜 私奔地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之谜私奔地在哪里?导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7年),西汉文学家,当时蜀郡成都(四川成都)人。
他文笔很好,写了《子虚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7年),西汉文学家,当时蜀郡成都(四川成都)人。
他文笔很好,写了《子虚赋》,后来汉武帝看到了,非常喜欢,于是被升任中郎将。
司马相如后来还出使过西南地区,对融洽中原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过贡献。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在辞赋方面,他的作品很有文采,还富有音乐感,为汉朝的辞赋形式树立了典范。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有人认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是两情相悦的浪漫爱情;也有人认为是司马相如劫色劫财的骗局。
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现解读如下。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两情相悦。
从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可以看出,卓王孙慕相如声名。
将他与县令请到家做客,相如弹琴(以琴心挑逗文君)。
卓文君偷听偷看,“心悦而好之”。
便与相如私奔至成都。
此记载应是两情相悦走到一起的情爱原型。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其故里为四川蓬安。
《史记》说: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以赞为郎(用出资金方法得到“郎”的官职)”,可能都在蓬安,说明他在蓬安有相当殷实的家业。
“郎”是战国、秦汉时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相如的具体职务是“武骑常侍”,《史记》“索隐”说:“秩(俸禄)六百石,常侍从格猛兽。
”买得这样的官职花钱不会太少,说明相如家有极强经济实力。
《史记》载:“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乃使人重赐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清官包拯的传说 包拯头上真的有月亮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官包拯的传说包拯头上真的有月亮吗导语:关于包拯的传说非常多。
有一个关于文曲星下凡的传说故事,传说包公的脸是黑的是因为文曲星在下凡前拿错了脸谱。
那时候,宋朝民不聊生,生灵关于包拯的传说非常多。
有一个关于文曲星下凡的传说故事,传说包公的脸是黑的是因为文曲星在下凡前拿错了脸谱。
那时候,宋朝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玉帝派赤脚大仙下凡普度众生,于是他下凡后成了宋仁宗,宋仁宗出生后哭闹不止,是因为赤脚大仙大吵着要玉帝派文曲星武曲星下凡。
于是玉帝派他们去南斗星君那里领脸谱下凡。
他们去拿脸谱的时候碰巧遇上南斗星君正在兴致勃勃地下棋,所以南斗星君没有功夫理他们。
文曲星等得不耐烦,便自己去南斗星君的脸谱袋里胡乱拿了一张脸谱,便急匆匆下凡去了。
不想他拿到的却是武士的脸谱,于是下凡后的文曲星成了黑脸的包拯。
包拯生下来的时候,满脸乌黑,就如同锅底一般。
父母嫌弃他,便把他丢到路边。
他的嫂嫂看他哭闹不止,甚是可怜,便把他抱回家抚养长大。
所以包拯一直叫他的嫂子为嫂娘。
长大后的包拯不负嫂望考中状元。
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被世人称作“包青天”。
另有一则包拯的传说,说是包拯死后玉皇大帝封他为禄神,主要职务是监督人间有无冤假错案。
古代文人雅士都想要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因为一旦考上了便就有升官发财的机会。
禄神的禄也就是俸禄,所以那些文人便以禄神作为崇拜的对象,所以禄神也可以称为文神。
传说终归传说,历史中的包拯并没有破那么多神奇的案子,这些都是后来人在杜撰小说或拍成影视剧时改编的。
包拯头上真的有月亮吗我们都知道,影视屏幕中的包拯不仅脸黑得像碳,额头上还有一个生活常识分享。
汉堡包起源于中世纪

57百科知识2019.06ADigest/文摘美国人为啥酷爱“夏令时”夏令时最早的提出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履新的驻法大使富兰克林发现,当时的美国跟巴黎相比就是个“大农村”,他本人也习惯了早睡早起,但巴黎贵族们却喜欢通宵达旦地饮宴寻欢。
身为开国元勋之一,他觉得有责任避免祖国将来陷入这种“不道德”当中。
想来想去,富兰克林最终搞出个夏令时,这个主意的本质就是通过拨快时钟来进行自我欺骗。
早期的美国人都以这种制度来显示自己比“老欧洲”更勤勉。
不过,今天的美国人死抱着夏令时早没了勤奋工作的意思。
恰恰相反,夏令时之所以被保留下来,反而是消费主义力量推动的结果。
因为美国商店晚上大多关门较早,采用夏令时可以让人们提前出来购物,从而增加销量。
一项原本只是用来鼓励人们勤勉工作的制度,如今却被用来鼓励消费,拨快一小时的夏令时,就这么在商人们的推动下,成为美国动不得的金科玉律。
“俸”“禄”原来是两码事平时大家习惯将“俸”和“禄”连用,所以很多人以为它们是一回事。
其实在古代,二者差别相当大。
国学家南怀瑾在《论语别裁》说:“‘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
禄位是永远的,所以过去重禄。
”具体到每个朝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又各有不同。
战国至秦朝,官吏俸禄以禄为主,粟米充当各级官员“工资”。
至两汉,官员俸禄开始正规化,官吏职位高低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每斛约折合120斤),按月发给粟米,如万石官月俸350斛,百石官只有16斛。
当时官员俸禄,俸钱和禄米各占一半。
魏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俸禄形式也一改从前钱谷各半的形式为帛、粟、钱各占三分之一。
所谓“帛”就是丝织品总称。
隋代官俸又恢复两汉时期以粟米计算俸禄方式。
唐朝俸禄形式则变得灵活,俸禄里除传统俸银、禄米,还加上田。
除正常俸禄,官员还可领取薪炭、绸缎、纸笔及雇用人员的俸料银。
唐开元年间,开始尝试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放。
历史趣谈:诸葛亮家庭财产清单 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家庭财产清单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导语:诸葛亮功高盖世,按理说应该有不少财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其家庭财产清单足以让贪官汗颜,让清官受鼓舞,让百姓肃然起敬。
关于诸葛先生诸葛亮功高盖世,按理说应该有不少财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其家庭财产清单足以让贪官汗颜,让清官受鼓舞,让百姓肃然起敬。
关于诸葛先生的家庭财产,在《又与李严书》中有所表露。
诸葛亮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这就是说,他的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
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诸葛亮写道:“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这份家庭财产清单充分地表明了诸葛先生是多么的清廉。
“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妻舅家有田4700余顷,比诸葛亮多出数百倍。
“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是指诸葛亮的家人不是靠裙带关系在朝廷中混饭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从事种植和养蚕等农事活动,以此来维持生计。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意思是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维持。
而“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显然是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一句话把诸葛先生的家产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即内无多余的衣物,外没有多余的钱。
诸葛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官、具有何等的品质,从其家庭财产清单上一看就能一清二楚。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授课时间:2012年春季学期授课教师:王勇老师论文名称: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作者姓名:庞丹瑜专业班级:政治0901班学号:20091520121中国古代俸禄制度我国的俸禄制度,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的派生物。
它上继君主宗法制下的世官世禄制,下接总统为元首,行政、立法、监察三权分立的“民国”体制下的薪金制度。
它与世官世禄制和薪金制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其本质性的区别。
自从古代封建国家官僚机构出现那天起,就存在着官员的俸禄问题。
我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是和秩级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古代公务员的合法收入合称“俸禄”,“俸”指银钱,“禄”指米谷。
大体来说,只有少数几个朝代的公务员俸禄是偏高的,以西汉、宋朝和清雍正年间为最。
中国历史上是不是有“低薪养廉”的案例?短期内有,但是无法持续。
最极端的例子当属朱元璋时代。
明代官员俸禄历来有“最薄”之说。
《大明律》对官员贪腐的惩罚十分严酷,并且皇帝还不断以《大皓》即“口头文件”的形式来惩戒权力滥用现象。
但这些措施就像一根紧绷的弓弦,官场贪腐迅速反弹。
严刑峻法和微薄俸禄不但没有打造出这个农民皇帝的理想官场,薄俸制反而造成贪风不可遏、廉吏难存活的恶果,明朝官场几乎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更早陷入全体腐化阶段。
顾炎武对此进行过如下分析:“忠信重禄,所以劝士;无养廉之具,而责人之廉,万万不能。
”创制于雍正年间的养廉银制度,是清朝特有的薪俸制度,其本意也是“高薪养廉”。
在此之前,地方官员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税赋。
并且加征部分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基层官员肆意妄为,民怨沸腾,以致民变。
“养廉银”其实就是将“潜规则”转变为“明规则”,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因为一旦明文化,就可成为双刃剑。
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薪俸的10倍到100倍。
但该制度对于遏制腐败也没有起到持久作用,明、清官场的腐败可以说在中国王朝历史上登峰造极,二者好有一比。
到了乾隆时代,“议罪银”制度就等同于由皇帝宣布法制已经死亡。
汉朝俸禄制度

汉朝的俸禄制度主要分为“月俸”和“常俸”两个方面。
其中,“月俸”是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固定工资,而“常俸”则是指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一些福利津贴。
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月俸”主要包括:常俸、禄米、俸钱、军功奖励等几种形式。
其中,常俸和禄米是最基础的俸禄部分,而其他几项则是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一些额外津贴。
以汉朝公职人员的薪酬制度为例,丞相作为百官之首,俸禄最高,为“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此外,后宫昭仪等同丞相,但实际上昭仪拿的年俸并没有丞相多,为4200斛。
以上只是最基本的俸禄,还没算朝廷给官员配发的各种“补贴”和皇帝的奖赏,如果官员拥有爵位,他们能获得的收入只会更高。
如需更多汉朝时期的相关知识,可以查阅汉朝历史文献,或者咨询历史学家获取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俸禄的意思俸与禄并不是一个意思
导语: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
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
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
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俸禄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不包括上缴给政府的部分)。
即俸禄表现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
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
平时,因为大家习惯于将“俸”和“禄”连用,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俸”和“禄”是一回事,没什么区别。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古代,“俸”和“禄”差别相当大。
在《论语别裁》里,南怀瑾曾探讨过二者的不同,他说:“‘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
禄位是永远的,所以过去重在禄。
”如果再细分,“俸”指钱币,又称俸银或俸钱;“禄”指谷物,又称禄米,所以,史料常以俸银和禄米来计算官吏的俸禄。
但具体到每个朝代,官员的俸禄发放形式又各有不同。
据考证,战国至秦朝,官吏的俸禄以禄为主,粟米充当了各级官员的“工资”。
至两汉,官员俸禄开始正规化,官吏职位的高低和俸禄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每斛约折合130斤),按月发给粟米。
共有16等,万石官月俸350斛,百石官只有16斛。
县令为千石至六百石官,每月90—70斛。
这一时期,官员的俸禄由俸钱和禄米构成,二者各占一半的比例。
魏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俸禄的形式也一改从前钱谷各半的形式为帛、粟、钱各占三分之一。
所谓的“帛”就是丝织品的总称。
隋代官俸又恢复了两汉时期以粟米计算俸禄的方式。
唐朝的俸禄形式则变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