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合集下载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北宋豪放词风开创者苏轼写的一首婉约词佳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谈起苏轼,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那么苏轼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形象:豪放、豁达、浪漫、幽默、乐观)今天我们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中苏轼悼亡谁(妻子王弗)。

王弗死后,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写道: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则能记之。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读一遍)通过这段文字可见王弗生前她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所以一朝永别,十年萦心,积思成梦,就写下了这首千秋传诵的悼亡词。

(二)初读、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诵读全词,初味此情。

(学生自由诵读,请一位同学来试读。

)、你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教师纠正字音,稍微缺了点感情)、那么,这首词我们该以怎样的情感基调去读呢?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范读,仔细体会诵读的韵味。

(听读)、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从刚才这段范读中你听到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凄凉、悲痛)从什么地方听出了凄凉悲痛的情味?(他的语速很慢,语调很低沉)他之所以读的精彩,是因为他读出了感情,老师相信如果我们全情投入,也会读出我们的理解和体会。

(三)再读教师配乐,学生美读。

学生评价。

(她读的很有感情,节奏把握得很好。

他能完全投入,声音抑扬顿挫。

他重读很准,几个关键词都读准了)读得最美是入情入境,忘了自我。

在你们的倾情诵读中,我都听到了你们对词情感的理解,既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接下来我们通过解读词的内容,来进一步体会这种情感。

(四)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全词的内容,是读懂诗词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以声传情。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然流畅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表述一下上下两片的具体内容。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教案

教学目标(一)了解本篇词作地创作背景(二)了解苏轼词作艺术风格地多样性:豪放、豁达、浪漫(三)体会作者深婉缠绵地地思想感情和文章表达地艺术教学重点(一)注意作品中想象艺术地应用(二)把握作者复杂地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复杂地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营造气氛,体会情感):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请结合学过地诗句回答.(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②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豪放、豁达、婉约、凄迷、浪漫、幽默)著名作家放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她:如果你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说: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我就一定会嫁给他.可见苏东坡还是很有女人缘地,那么他地魅力何在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地另一面——多情地词风介绍写作背景公元年即题目中地“丁卯”年,东坡来到密州(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地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丁卯指地就是这一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教师范读(三)学生朗读,教师纠正错字错音(四)课文分析(注:江城子是词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板书:梦)题目为“记梦”但是通读上阕却没有发现梦地影子,那么上阕是否可以删除?答:上片没有记梦.上片所写地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地情感活动,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地“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地“夜有所梦”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地“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看不清楚地意思.为何看不清?答: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②深层意思:写内心地空虚、怅惘、凄清.值得注意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又怎么理解?答: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地妻子在内——这就传达出了诗人和九泉之下地妻子共同地心情和感受,这里将亡人地无知作活人地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作者说自己“尘”(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答: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地斗争愈演愈烈地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词地结尾处写到“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地环境氛围.含蓄结尾给人以无尽地遐想,但是同学们想一下,“明月” 是象征美好团圆地,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确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如果改成“残月夜”,那么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了,用“明月夜”地反衬手法,更能说明月圆人更残,更能体现作者对亡妻地深切思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教师总结.这首词,虽然题为记梦,但是实际确是通过记梦来抒发对亡妻真挚地爱情和深切地思念.全词感情真挚,是一首充满凄婉哀伤地调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以虚映实,虚中见实,这是这首词在艺术上地显著特色.梦是虚幻地,飘渺地,然而梦中人地感情确是真挚地,实实在在地.真是因为词人借助于梦境地虚幻与飘渺,这份感情才显得更为真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针对苏轼对亡妻真挚地情感写一则简短地赏析.。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及教案《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正文: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题解: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三、背景: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不幸的是王弗在她二十七岁时于汴京(今开封)去世,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于故里四川眉州。

在这首词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四、内容分析:上片、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相隔的夫妻,互相摇念,却无半点消息,可想而知作者凄哀至极的心境。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茫茫”二字,表面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传达出作者无边的凄清和空虚的情怀。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夫妻日夜思念,却杳无音讯。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作者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感情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也时时地在脑际闪现,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远隔千里。

千里之外,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孤坟,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仕途坎坷、潦倒失意之情。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方案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方案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方案设计一、背景介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由杨洪基演唱的歌曲,歌词深情凄美,意境深远,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本教学方案将以该歌曲为素材,设计一节涉及音乐、文学与历史的多学科综合课。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歌曲,了解背后的故事背景及文学意义;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了解历史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欣赏歌曲(20分钟)1.1 向学生介绍歌曲《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背景,并播放歌曲;1.2 让学生静听歌曲,并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你对这首歌有何感受?- 有没有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或故事情节?2. 探究歌词(30分钟)2.1 布置学生阅读歌词的任务,让他们找出歌词中的词语与意象;2.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歌词的理解;2.3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对歌词的感受,形成多元化的讨论。

3. 了解背景(30分钟)3.1 向学生介绍歌曲《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文学背景,包括词牌简介和作者等相关信息;3.2 展示作者的经历和他创作这首歌的初衷;3.3 鼓励学生提问并展开对文学背景的探究。

4. 深入思考(25分钟)4.1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这首歌曲有何文学价值?- 这首歌曲与历史事件有何联系?4.2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考成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综合展示(15分钟)5.1 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相关作品,例如图片、演讲或视频等;5.2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形式展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5.3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给予积极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积极发言和目光交流等;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自己的意见是否有理有据;3. 评估学生在综合展示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与拓展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与历史研究,从而对《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2. 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文学和历史的写作比赛,鼓励他们以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一时期的思考和感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主讲人:张玉教学目标: 1. 了解写这首诗的背景。

2. 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

(豪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探讨:1、内容讲解(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江城子十年教案

江城子十年教案

江城子十年教案教案标题:江城子十年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经典古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通过深入研读诗歌内容,学生将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同时通过写作和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案目标:1. 理解《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江城子的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对于江城子这首诗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

诗歌阅读与理解:1. 教师朗读:教师以优美的语调朗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生朗读:分组让学生轮流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 诗歌解读:教师解读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写作活动:1. 情感表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

2. 意境描写: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用诗歌的形式描绘出其中的意境和感受。

讨论与分享:1.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交换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分享,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总结:1.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情感体验和写作能力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2. 学生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案评估:1. 学生作品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估,评价学生对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的准确性和深度。

2. 学生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选修(一)唐诗宋词——东坡词《江城子》教案目标:1.能够理解诗词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词的情感。

2.能够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真情出质文。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感受文学对人生的滋润。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研究XXX词《江城子》,通过词中的悼亡情节,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悼亡诗”,并探讨东坡词的表现艺术。

教学环节:一、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XXX到XXX再到XXX,这些作家的悼亡之作悲切感人,表达了他们对亲人离世的悲痛之情。

XXX的《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其表现艺术却有所不同。

二、XXX的妻子XXX年轻美貌,且侍亲孝顺,二人恩爱情深。

然而,XXX27岁就去世了,对XXX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XXX在《亡妻XXX,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链接氏墓志铭》中写道:“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XXXXXX之妻XXX(名弗)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XXX在熙宁八年(1075)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XXX,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三、通过研究词中的意象,如孤坟、月亮和XXX等,学生可以感受到XXX对妻子的深挚思念和孤寂哀伤。

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通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法,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表达了XXX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小结:通过研究XXX词《江城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悼亡诗”,体会东坡词的表现艺术,感受文学对人生的滋润。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词中的意象和线索,理解XXX对亡妻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梦境虽然虚幻,但梦中人的感情却是真实的。

正是因为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更能凸显出情感的真挚和深沉。

这首词题为《记梦》,实际上是通过梦境来表达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除了几句记梦的内容外,都是直抒胸臆,诉说着作者内心的悲伤和思念,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轼《江城子》教案

苏轼《江城子》教案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
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
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
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
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幺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
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
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
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
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
些,不洗脸,又是什幺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
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
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
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
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2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3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思想感情4掌握比较法、朗读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二、教学重点.注意文中想象艺术的运用2 .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

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②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③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背景简介先讲一个故事。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 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 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 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读。

(起码三次,最好能够当场背诵)1(激发情感,体会:孤坟、无处、凄凉、尘满面、泪千行、肠断处等)五)课文分析① 问: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可以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答: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② 问: “十年生死两茫茫。

”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

对作者来 说长不长?为什么?答: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 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③ 问: “茫茫 ”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④ 问: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

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 刺激。

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i.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 ”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 敢思量,但结果却是 “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 ”,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 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 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 “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一 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ii .作者说自己 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 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 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 “尘满面,鬓如霜 ”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 ” 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2)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 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些,候。

迁,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还是“相顾无言”好。

为什么?)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

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

真是“别有2 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

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

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

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

然而,只是梦啊。

)(3) 问: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答:“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 “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4) 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

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答: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

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回到苏轼。

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

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学生活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5) 这首词,虽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6)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指虚”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3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 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 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吴(国的馆娃宫和长洲苑,如今都是荆棘丛生;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留下一股悲风在吹拂。

王夫差亡国是因为他做的每件事都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是他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

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7)苏轼的词作,人多注意其豪放词风,然其深婉缠绵处,不乏佳作绝唱。

此词深得婉约真蕴,堪称千古悼亡词之魁。

4 再次走进<江城子>(六)结语:方方在《喜欢苏东坡》说: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苏轼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也是最婉约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