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前三章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前三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一、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二、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答:近代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前城市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

城镇化水平不高。

而工业城市的特征是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水平高,人口聚集,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的格局变化是城市以圈层式向外扩张,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是构成工业城市发展的模式。

三、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答案一:(来自百度文库某同学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

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

“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解决的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

这种状况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城市化进程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能否解决农民工、农村人口向城市稳定的有序转移和定居落户,中国正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纤细集中的高潮过程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城市结构严重失衡。

我们今天面对的房价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过去十年进入21世纪后的前十年,我们大城市加速发展和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件

202098.6
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布局的变化
工业化初期,圈层式的向外扩张 出现了城市的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内容不断变化 城市中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区域 城市类型也不断增加
203008.6
城市规划原理
(三)城市与环境
城市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 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
5、居民点四周挖壕沟、筑墙或栏杆
20068.6
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的形成
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提高、进步,生产力得到迅速发 展,农业及畜牧业生产均有大量剩余,则产生交换行为。 这就出现了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居民点——城市。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 制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
203038.6
城市规划原理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一)生态环境问题 (二)交通问题 (三)郊迁现象 (四)区域城镇的联系更为密切
203048.6
城市规划原理
(一)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在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高水 平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 的生态问题: • 城市大气和水质恶化 • 人口拥挤 • 热岛效益
201048.6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的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前工业时期,此时的城市为古
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时期,此时的城市为近代
的城市)
201058.6
城市规划原理
一、古代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与防御要求
“ 筑城以守余”—— 加强了防御的要求,产生各 种不同的城墙。
兵器技术的进步—— 如火药用于战争,迫使城 墙加厚,包砖等。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考试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考试资料

1、都市旳定义: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汇集为重要特性旳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置旳市和镇。

2、都市化旳定义:农业人口及圁地向非农业旳都市转化旳现象和过程。

3、都市化包括三个方面:①人口职业旳转变。

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旳第二、第三产业,体现为农业人口丌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丌断增长;②产业构造旳转变。

工业革命后,工业丌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旳比重丌断提高,第一产业旳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旳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旳现代化,农村多出人口转向都市旳第二、第三产业;③圁地及地区空间旳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旳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旳、密度较高旳居住形式,从不自然环境靠近旳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旳空间形态。

4、都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城镇总人口5、都市化历史进程旳三个阶段:①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都市化旳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到达都市人口占总人口旳30%左右。

②中期阶段——由亍经济实力明显增长,都市化旳速度加紧,在丌长旳时期内,都市人口占总人口旳比例就到达60%戒以上。

③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旳过程已经基本上完毕,农村旳剩余劳劢力已基本上转化为都市人口。

都市中工业旳发展、技术旳迚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我国古代都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体现《周礼·考工记》思想旳都市是曹魏邺城和隋唐长安城以及元大都。

)影响:《管子》:“因天利,就地利,敀城郭丌必中觃矩,道路丌必中准绳。

”(体现《管子》思想旳特例都市是宋朝时期旳汴梁。

)影响:2、希波丹姆:都市觃划之父。

他提出都市布局模式要以方格网旳道路系统为骨架,以都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是市民集聚旳空间,都市以广场为中心旳关键反应了古希腊时期旳市民民主文化。

(体现希波丹姆思想旳都市:米列都城)3、“田园都市”理论:由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经典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包括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城市功能区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风貌与景观设计、城市环境保护等内容。

在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部分,书中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的背景。

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进行了解析,展示了不同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过程。

在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部分,书中介绍了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然后,详细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展、城市集聚、城市更新等问题,引出了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部分,书中通过研究城市空间的内外关系、城市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

重点讨论了城市中心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原则。

在城市交通规划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交通需求预测和交通影响评价的方法。

然后,探讨了城市交通网络的设计与规划原则,以及提出了一些解决交通拥堵和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的策略。

在城市风貌与景观设计部分,书中强调了城市风貌对城市形象和品质的重要性,介绍了城市风貌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标准。

然后,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公园绿地设计、河道景观规划、道路绿化等。

在城市环境保护部分,书中讨论了城市环境的问题和挑战,介绍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然后,提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包括空气质量改善、噪音控制、水资源管理等。

总之,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一本全面介绍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教材,对于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系统地讲述了城市规划的原理与方法,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应用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城市规划学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第一节:人与环境①自然与文明1.在原始社会,人类崇拜和依附与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敬畏和利用自然进行生产。

2.在工业文明后,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恶化支配能力急剧增加,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开始一味的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使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匮乏能源短缺。

等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3.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工业文明后,人类积累和创造了农业文明无法比拟的财富,开发和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与自然地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颠倒。

②人口与资源1。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1930年全球人口位29亿1960年为30亿,1987年突破50亿大关,目前已达70多亿,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度愈来愈高,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破坏。

2.人口增长使得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能源是指人类取得“能量”的来源,尚未开发出的能源应被称作为资源,尽管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而当前人类大量使用的能源执意要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传统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则是造成当前地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

土体资源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

4.水是生命之源。

人类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生产,生活和运输用水.5。

森林和湿地是自然界发挥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资源与环境1.资源,一般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天然质财富,或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地球上和宇宙间一切自然物质都可称作资源,包括矿藏,地热,土壤,岩石,风雨和阳光。

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

按资源属性不同,可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是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社会资源是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的总成,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包括人力,智力,信息,技术和管理资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 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最大街坊面 积亦只有30*52米。
城市主要分为4个功能区,东北以及西 南为宗教区,北与南商业区,东南为公共 建筑区。
城市中心由两个广场所统领。
米列都
雅典卫城
❖ 罗马营寨城
❖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 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 煌的历史总结。
隋文帝在长安建都而又放弃汉长安故城,另建新城的原因:
1、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2、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变新地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气象; 3、汉长安建都距隋已有八百年历史,地下水已经盐碱化,且地下水位低; 4、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与管理不便。
宋东京(开封)
城市建设理想状态是一个规整的矩形平面,布局形式也是沿用前朝城制,但由于 地形因素以及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并不方正规则。
2、改变了秦汉以来城市松散 布局,城市分区更加明确,等级 更加森严;
3、宫殿仍旧采用前朝后寝 (前朝后寝)的布局。
曹邺城
建于7世纪,由宇文恺制定规划。
1、城市的建设做了一定的先后次 序安排,先建城墙,后开辟干道, 再造居住里坊;
2、城市布局严谨,整体沿皇城中 轴对称,反映皇权的至高统治权 力;
3、城市中道路严格划分等级,周 王城中旁三门左祖右社的布局形 式继续延续;
4、里坊制度得到发展,体现了官 民不相参的政治意图,另外也是 便于管理的需要。
隋唐长安(陕西省西安市)
隋唐洛阳
隋朝灭周统一后建都选址汉长安,原因如下:
1、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毁坏严重; 2、江南初定,政治经济上还不够巩固; 3、关中平原军事形式有利,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潼关控制黄河 中下游; 4、隋朝势力原来就在此一带。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 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 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 城市化水平高。

8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1989 年12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

而在2007 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1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2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3 田园城市的理论4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5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 城市全球化;2 区域一体化;3 信息网络化;4 全球城镇化。

6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 3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 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 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 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1、1909 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 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

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

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包括,
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的多元化适宜性。

二是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

六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
城市人口统计
1.城市人口静态统计
城市人口的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

我国关于人口统计的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等。

A: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是指在当地公安局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B: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一般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C:暂住人口
暂住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D: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2.城市人口动态统计
一个城市的人口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变化,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

A: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人口总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

B: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内人口与迁出城市人口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公式详见书P119页
②城市人口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
年龄构成是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一般将年龄分为,托儿组(0-3)幼儿组(4-6)小学组(7-11)中学组(12-17)成年组(男,18或19-60岁)女,18-55岁)和老年组
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在于
A:比较成年组人口数和就业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
B: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
C:掌握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发展趋势是制定托儿所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
D:掌握老年组的人数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发展趋势,是城市社会福利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
E:分析年龄结构,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重要依据
影响年龄构成特点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A:计划生育累积影响
B: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年龄构成将逐渐变化
C:城市的性质与规模以科研为主的城市,学生的比重较高,大城市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等。

2.职业结构
按国家统计局现行统计职业类型如下
A:农,林,牧,渔业
B:采矿业
C:制造业
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建筑业
F: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H:批发和零售业
I:住宿和餐饮业
J:金融业
K:房地产业
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P:教育
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S: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T:国际组织
以上第一属于第一产业,2-5属于第二产业,6-20属于第三产业
一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大,通常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比例较高。

3.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

4.空间结构
城市人口的空间结构是指人口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按各种属性在空间上分布情况等,一般城市中心区,旧城区人口密度较高,而城区边缘人口密度较低,函数形式公式详见:书P121页
③城市人口预测
预测城市人口发展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既要了解城市人口现状和历年来人口变化情况,更要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从中找出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城市人口发展,确定城市人口发展规模。

城市人口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其增长变化规律更难把握,因此进行城市人口的预测应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分类预测,对参数及自变量采用不同赋值等,现将城市人口预测的几个主要方法简介如下
A:综合增长率法公式见书:p122页
综合增长率法主要适用于人口增长率较稳定的城市,等于新建或发展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的城镇则不适用。

B:时间序列法
时间序列法是对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市人口数据的发展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直接预测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

它通过建立城市人口与年份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人口规模,这种相关关系一般包括线性和非线性的,在城市规划人口预测时,多以年份作为时间单位,一般采用线性相关模型,按下式计算:见书P123页
C:增长曲线法
常见的有多项式增长曲线,指数型增长曲线,,逻辑增长曲线和龚珀兹增长曲线,时间序列法找那个的线性方法其实就是多项式增长曲线中的一种形式,逻辑增长曲线和龚珀兹增长曲线有两个特点使其更加适合人口预测。

采用增长曲线法时一般使用逻辑增长曲线,其计算公式见书P124页。

D:劳动平衡法
劳动平衡法是我国过去城市规划中较多采用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基本人口数和劳动构成比例的平衡关系来确定的。

E:职工带眷系数法
本法根据新增就业岗位数及带眷情况预测城市人口的方法,其公式为
规划总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运用上式时可参见表P125页
④社会分析方法
1.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法
社会影响评价运用方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研究的主要依据为指标资料的数理分析方法,也称技术性评估。

另一类则是利用大量的社会调查作为评估判断依据的定性分析方法,也称参与性评估。

技术性评估通过问卷调差方式假设个人及社区的回答并过滤一些不能量化的社会指标,最常用的是多准则分类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等。

最长用的有数据分析法,焦点小组访谈法,情景分析法,及人口情况研究。


2.社会指标分析法
社会指标作为“衡量和监测社会发展数量关系的一把尺子”是研究社会发展各要素现状,发展趋势和发现各种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量化手段。

P127页 7-4-5简要总结了社会指标迅速发展时期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

3.常用社会指标
1.关于社会组织系统的指标
A基本人口特征
B人口素质水平
C社会结构
D外来人口状况
E社会公平
F行政效率与城市政策
G社会组织能力
H公民意识
2.关于社会文化环境指标A社会投资水平
B物质生活质量
C精神文化生活
D社会安全与治安控制
E社会保障
F社会整合
G社区建设
3.关于主管评价的指标
A城市环境评价
B公共设施的供给和可达性评价
C城市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评价
D公共事业的发张状况评价
E政治和社会氛围评价
F地方归属感
第七章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