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材料的制备

发光材料的制备
发光材料的制备

实验三微波法制备蓝色荧光粉Ca1-x Sr x F2:Eu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共沉淀-微波法制备荧光粉的方法

2. 熟悉微波反应装置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

3. 制备纳米复合荧光粉

二、主要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烧杯,胶头滴管,瓷坩埚(100ml、20ml)各一个,分析天平,离心机,烘箱,微波炉,紫外灯

2、药品

硝酸钙,硝酸锶,三氧化二铕(Eu2O3),氟化铵,硝酸,活性炭(炭粒)

三实验原理与技术

共沉淀法是将沉淀剂加入到混合金属盐溶液中,促使各组分均匀混合沉淀,然后加热分解以获得产物的方法。化学共沉淀法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可以将原料提纯与细化,而且可以在制备过程中完成反应及掺杂过程。这种方法具有工艺简单、经济,反应物混合均匀,焙烧温度较低、时间较短、产品性能良好等优点。但制备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过程中易引入杂质,形成的沉淀呈胶体状态导致洗涤和过滤方面的问题,如何选择适宜的沉淀剂和控制制备条件等。

微波合成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合成方法,应用于光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已获得了多种粒度细小、分布均匀、色泽纯正、发光效率高的荧光粉。这种方法是将原料按比例混合后研磨,装入特定的反应器,在微波炉中加热反应20—40min,取出后进行简单的后处理即得成品。微波热合成法的显著优点是反应彻底、快速、高效、节能、洁净、经济,使用方法和设备简单,只需家用微波炉即可。用此法合成的产品疏松.粒度小。分布均匀,色泽纯正,发光效率高,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氟化物性能稳定,不易潮解,透光率好,而且生产成本低,有着有机物和硫化物无法比拟的优点。通过对其进行稀土掺杂,可以制备出与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光谱相匹配的新型高效转光剂。但是目前文献报道的大都是通过高温固相法

合成的荧光粉,这种方法制得的荧光粉颗粒粗且硬,应用前需进行研磨,研磨又会降低其发光效率,影响其发光性能,已不能满足高科技应用的要求。共沉淀-微波法是一种最新的无机材料合成方法,制得的荧光粉,不仅色泽纯正而且发光效率也远远高于高温固相法。其中微波反应装置如图3-1所示:

图3-1微波反应样品装置

四、实验步骤

1. 精确称取0.0018g的Eu2O3于烧杯中,加入5d 65~68%的硝酸,适当加热使Eu2O3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20ml的蒸馏水。

2.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1.44g的Ca(NO3)2·4H2O和0.54g的Sr(NO3)2,使之充分溶解,摇匀,得到溶液A。

3. 称取1.2g的NH4F于另外一只烧杯中,加入32ml蒸馏水,配成1mol/l的溶液B。

4. 搅拌条件下,将A液逐滴加入到B液中,继续搅拌30min,得到沉淀物质。

5. 将得到的沉淀进行离心分离,用蒸馏水洗涤2~3次,然后转移到蒸发皿中,于烘箱中120℃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物质。

6. 将上述物质适当研磨,转移到放在大坩埚且夹层装有活性碳粒的小坩埚中(如图3-1),于中高火条件下,反应20min,冷却10min(切勿直接用手),即得到荧光粉Ca0.6Sr0.4F2:Eu。

7.在紫外灯下,观察产物的荧光特征。

8.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发射光谱和XRD测试。五思考题

1. 为何稀土离子掺杂于氟化物中会发射蓝色光?

2. 活性炭的作用?

微纳米干粉体脉冲喷射燃烧法制备Y_2O_3_Eu_3_发光材料芯片

微纳米干粉体脉冲喷射燃烧法制备Y 2O3∶Eu3+ 发光材料芯片* 王 懿,侯丽雅,章维一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摘 要: 采用基于微流体数字化技术的微纳米干粉 体脉冲喷射燃烧法制备了Y 2O3∶Eu3+发光材料芯 片,用紫外分析仪和荧光光谱仪对材料芯片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与组合液滴喷射法的间接作业不同,微纳米干粉体脉冲喷射燃烧法直接喷射原材料粉体进行材料芯片制备作业,无需配制溶液或悬浮液,简化了制备工艺流程、提高了材料芯片制备效率。 关键词: 组合材料学;发光材料;脉冲惯性力;粉体喷射;燃烧法 中图分类号: O48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31(2010)11-2022-04 1 引 言 组合材料学(Combinatorial Materials Science)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3],是组合方法与材料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目标是通过采用并行合成、高通量表征的研究策略,短时间内用有限步骤快速合成大量不同的样品,形成材料样品库(材料芯片)、并快速表征它们的性质,来实现新材料的高效筛选/优化。 发光材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为了发展和推广高效、节能照明器具,迫切需要寻找具有高效、稳定、色纯度高等特点的新型发光材料。一般情况,材料工作者依靠经验和直觉,通过"炒菜法"或"试错法",采用一次一个组分的方法来寻找新型发光材料。这种研究模式由于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 组合方法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发光材料的开发,Sun等人采用溶液喷射技术制备了包含100个微型粉末样品的发光材料库[4];Wang等人采用四元物理掩膜与光刻相结合的技术制备了由1024个分立样品组成的薄膜样品库,并从中筛选出一种高效蓝色荧光复合材料Gd3Ga5O12/SiO2[5];Mordkovich等人采用二元及多元组分梯度技术制备样品库,发现并优化了4种低压阴极射线发光良好的ZnO基荧光粉[6];Chen等人拓展了组合液滴喷射合成技术的应用范围,以悬浮液为前驱体喷射合成的荧光材料库[7],但是悬浮液需要专用设备花费数小时制备[8];近年来,Gao等人采用组合溶液喷射法对平板显示技术(PDP/LED)所需的荧 光材料进行了研究[9-11]。这些材料芯片制备技术均是使用反应物的溶液点样和混合,挥发掉溶剂后再进行固相反应的间接作业,存在因反应物不同需寻找不同溶剂造成工作量大、甚至因溶解度过低溶液难配制等问题。 本文为提高材料芯片制备效率,采用基于微流体数字化技术的微纳米干粉体脉冲喷射燃烧法,进行Y2O3∶Eu3+发光材料芯片的制备实验研究,探索直接输送干粉体进行材料芯片合成的新方法。 2 原 理 2.1 微流体数字化技术 本课题研究起点是南京理工大学微系统研究室发明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流体数字化技术[12-14]。微流体数字化技术的原创技术特征如下:方法上以脉冲为微流动基本形态;以脉冲当地惯性力为主动力;以脉冲波形、频率、幅值、相位、波数、波序列为驱动-控制-扰动参量;装置上既无微可动件又无嵌入式微电路;以外部宏驱动器影响微流道内部流动。性能上:适用流体广,包括各种液体和粉体;流动分辨率高达飞升级;脉冲量规整、序列可控的数字化流动;可靠性高、抗固粒堵塞、气泡阻断;工作条件利于保持生物活性;结构简、成本低[13,14]。 2.2 微纳米干粉体脉冲喷射燃烧法 微纳米干粉体脉冲喷射燃烧法的材料芯片合成大致可分为两步:一是微量反应原料向微反应器的精确输送;二是微反应器中化学反应的控制。难点主要在第一步,而第二步则与传统的常规材料合成基本相同。微纳米干粉体脉冲喷射燃烧法采用微流体数字化技术输送微量粉体,之后在反应器内进行燃烧反应生成材料样品库。其输送特点为:直接使用原材料粉体,无需制备溶液或悬浮液。 3 Y2O3∶Eu3+发光材料芯片的制备 3.1 系统构成 本文以电磁铁为作动器搭建了微纳米干粉体脉冲喷射系统,通过撞击产生脉冲惯性力喷射微纳米干粉体至陶瓷点滴板各孔内,由脉冲频率和幅值控制喷射流量,之后经阵列燃烧[15]得到所需样品库。 220 22010年第11期(41)卷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5152);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科研专项计划资助项目(2010GJPY006)收到初稿日期:2010-04-02收到修改稿日期:2010-09-15 通讯作者:侯丽雅 作者简介:王 懿 (1986-),男,安徽芜湖人,在读硕士,师承侯丽雅教授,从事组合材料芯片技术及应用研究。

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精)

1 02121289.9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应用 2 02134788. 3 稀土高分子光致发光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3 01124165.9 一种纳米级超长余辉硅铝复合盐类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 01133301.4 电致发光材料包膜 5 02130973. 6 一种电致发光磷光材料及其应用 6 01136619.2 一种非放射性环保蓄能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7 02134210.5 含硒杂环化合物的聚合物及其在制备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8 02125386.2 一种合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新方法 9 02155860.4 允许由给体转移有机材料以便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内形成层的设备 10 02124569.X 亚甲基吡咯金属络合物、使用该络合物的发光元件材料以及发光元件 11 02132760.2 含有高可见发光效率的CdTe纳米晶透明聚合物体相材料的制备方法 12 01804068.3 发光元件材料和使用该材料的发光元件 13 99816847.5 光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 14 02124757.9 脂环式环氧化合物、其制造方法和组成物及发光二极管用密封材料 15 02135615.7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铝的制备方法 16 01138882.X 超长余辉高亮度蓝紫色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7 01138883.8 铝酸盐高亮度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8 02157031.0 用于转移有机材料以形成有机发光装置中的结构层的方法 19 03112784.3 纳米发光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0 03113677.X 含镉氧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1 02103614.4 基于纳米材料的发光气敏传感器及纳米材料的成膜工艺

发光材料

上海理工大学 目录 一、引言 (1) 二、发光现象及其原理 (1) 2.1荧光现象 (1) 2.2 LED现象 (2) 2.3白炽灯现象 (2) 2.4 HID现象 (2) 2.5有机发光原理 (2) 三、发光材料的应用 (3) 3.1光致发光材料 (3) 3.2阴极射线发光材料 (4) 3.3电致发光材料 (4) 3.4辐射发光材料 (4) 3.5光释发光材料 (5) 3.6热释发光材料 (5) 3.7高分子发光材料 (5) 3.8纳米发光材料 (6) 四、结束语 (6) 五、参考文献 (7)

发光材料 一、引言 众所周知[1],材料、能源和信息是21世纪的三大支柱。发光材料作为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有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发光材料广泛运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电力、公用工程、宇航、海洋船舶等各个领域。各种新型高科技在运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势必都需要用到部分不同成分和性质的发光材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科学家们发现将稀土元素掺入发光材料,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光效值、流明数和显色性等性能,从此开启了发光材料发展的又一个主要阶段。世界己经离不开人造光源,荧光灯作为最普遍的人造光源之一己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应用,据统计全世界60%以上的人工造光是由荧光灯提供的,而大部分荧光灯就是利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发光的。 二、发光现象及其原理 不同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不尽相同,但是其基本物理机制是一致的:物质原子外的电子一般具有多个能级,电子处于能量最低能级时称为基态,处于能量较高的能级时称为激发态;当有入射光子的能量恰好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时,低能级的电子就会吸收这个光子的能量,并跃迁到高能级,处于激发态;电子在激发态不稳定,会向低能级跃迁,并同时发射光子;电子跃迁到不同的低能级,就会发出不同的光子,但是发出的光子能量肯定不会比吸收的光子能量大。 2.1荧光现象 荧光发光的主要原理:紫外线的光子的能量比可见光的能量大;当荧光物质被紫外线照射时,其基态电子就会吸收紫外线的光子被激发而跃迁至激发态;当它向基态跃迁时,由于激发态与基态间还有其他能级,所以此时释放的光子能量就会低于紫外线的能量,而刚好在可见光的范围内,于是荧光物质就会发出可见光,这种光就叫做荧光。常见的日光灯发 1

燃烧法制备CaMoO4:Dy3+荧光粉

项目名称:燃烧法制备CaMoO4:Dy3+荧光粉 系别: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时间: 2014年 12 月 30 日

材料专业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燃烧法制备CaMoO4:Dy3+荧光粉 1实验目的 1)熟悉和掌握CaMoO4:Dy3+材料制备工艺过程及原理及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2)理解共沉淀法工艺因素对材料性质与结构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学态度,使其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初步的科研开发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 4)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材料生产与检测奠定基础。 2 实验原理及步骤 2.1 概述 对稀土发光材料进行微/纳米级调控,使其具有一系列一般体相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丰富的光谱性能,有望在传感器、光电器件、高分辨平板显示以及生物标识等多个领域存在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一般来讲,微/纳米发光材料的性质及应用和它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尺寸、形貌和维度等相关都很密切。只有精确地控制微/纳米材料的尺寸和形貌,才能使我们获得良好性能的发光材料。因此,调节和控制微/纳米发光材料的形貌,从而获得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的新材料,发展新应用,是目前科研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 半导体白色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白光LED)作为一种新型固态照明器件,具有发光效率高、寿命长、体积小、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无污染、节能环保等优点。目前比白炽灯省电80%,比荧光灯省电50%,被称为新一代照明光源。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城市景观照明、汽车灯、交通信号灯、LCD 背光源、室内外普通照明等多种照明领域[1]。受到广泛关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的LED由蓝光和黄光组合得到白光,由于缺少红色光谱的成分,显色指数较低;因为红色荧光粉对调制白光的色温以及提高显色指数有重要作用。 为了获得稳定性高、发光强度高、发光效率高的红色荧光粉,本课题主要研究了钼酸盐红色荧光粉的燃烧法制备和性能表征,以钼酸钙为基质,以Eu3+为激活剂,研究了掺入Sr2+、Li+、Na+、K+时产物的荧光性质,通过不断调整原料的配比,寻求合成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的最佳值,尝试不同的制备工艺,寻求最佳原料配比和最佳工艺条件,为适用于白光LED红色荧光粉的研究做出一定探索和贡献,促进白光LED的发展。 稀土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有传统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共沉淀法、燃烧法、微波辐射法等,其中高温固相法工艺较成熟,已经广泛应用。目前制备 CaMoO4:Dy3+的试验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法[2]沉淀法[3]溶胶-凝胶法[4] 而尚未见用燃烧法合成 CaMoO4:Dy3+的实验报到。 本实验采用燃烧法,燃烧合成 (Combustion Synthesis ,缩写 CS) ,也称自蔓延高温合成,是一高放热的化学体系经外部能量诱发局部化学反应(点燃),形成其前沿(燃烧波),使化学反应持续蔓延,直至整个反应体系,最后达到合成所需材料目的的技术 稀土掺杂的荧光材料历来是众多研究学者在发光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其独特的电子构型和特殊的发光性质,使其在固态激光器,传感器,通讯,显示以及照明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精)

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 稀土离子激活的铝酸盐和硅酸盐是两类化学性能稳定、发光强和色纯 度高的蓝色发光材料,并且其余辉呈慢衰减的特性。本文综述了稀土离子激活的铝酸盐和硅酸盐蓝色长余辉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介绍了其发光基质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如下方法合成了性能良好的长余辉材料。以尿素和醋酸作为辅助剂,采用简易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长余辉材料Sr2MgSi2O7: Eu2+,Dy3+。简 易溶胶—凝胶燃烧法综合了溶胶—凝胶法,燃烧法和超声波法。采用简易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的产物具有发光性能好,颗粒小等特点。因此具有更广的应用价值。当Eu2+:Dy3+的摩尔百分比为3% : 6%,产物的发光性能最好。测试结果表明,当产物被激发峰λex=230nm激发时,有很宽的发射光谱(420—550nm)。因此长余辉材料Sr2MgSi2O7: Eu2+,Dy3+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蓝色发光材料。燃 烧法合成了长余辉发光材料CaAl2O4:Eu2+,Dy3+,Nd3+。文章讨论了Dy3+的掺入量、Nd3+的掺入量、分散方法(搅拌或超声波分散)和燃烧温度等影响材料发光 性能的因素。测试结果表明,我们可以看出加入一定量的Dy3+能够增强 CaAl2O4:Eu2+,Nd3+的发光强度,加入合适摩尔含量的H3BO3后,形成晶体所需的温度会降低。用超声波分散方法处理样品比用搅拌处理的样品的发光性能要 好。研究了燃烧温度、Eu2+和Dy3+的掺杂量、助熔剂硼酸的加入量、尿素加入 量及Al/Sr的比例对Sr4Al14O25:Eu2+,Dy3+长余辉发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从而确定了长余辉发光材料Sr4Al14O25:Eu2+,Dy3+的最佳合成工艺.所得产物 分别进行了XRD、TEM、荧光测试和亮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磷光体存在400nm 和482nm两个发射峰,分别对应于Eu2+在基质中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与传统的 高温固相法相比发射主峰出现了蓝移;亮度测试找到了最佳的原料配比及合成条件. 同主题文章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物理化学; 长余辉发光材料; 溶胶-凝胶燃烧法; 超声波分散; 光学性质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中南民族大学;物理化学;陈栋华;张博;

发光材料制备方法

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随着发光材料基质类型的不断发展,其制备方法也逐渐趋于多样化[7~10]针对各种基质的特点,相应发展出了溶胶-凝胶法、高温固相法、燃烧合成法、微波加热法、水热法、喷雾热解法、化学沉淀法、电弧法等制备技术。这些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有着显著的差别,适用性也有所不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1、溶胶—凝胶法 溶胶一凝胶法(Sol-Gel)是低温合成材料的一种新工艺,它最早是用来合成玻璃的,但近十多年来,一直是玻璃陶瓷等先进材料合成技术研究的热点,其原理是将组成元素的金属无机或有机化合物作为先驱体,经过水解形成凝胶,这些凝胶经过烘干成为玻璃粉末并进行成型,再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烧结,形成玻璃陶瓷。溶胶一凝胶法是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合成方法。它是采用特定的材料前驱体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形成溶胶,然后经溶剂挥发及加热等处理,使溶胶转变成网状结构的凝胶,再经过适当的后处理工艺形成纳米材料的一种方法。 利用溶胶一凝胶法(Sol-Gel)制备发光材料时,把选好的基质材料制成溶液,配以激活剂、助溶剂等的有机化合物溶液或化合物的水溶液,混合均匀,溶液静化数小时后形成凝胶,经干燥、灼烧除去有机物后,再在一定气氛下烧结成产品,得到发光材料粉体。范恩荣[11]用溶胶一凝胶新工艺制备出硅酸锌、硅酸钙发光材料。 此方法制备发光材料具有均匀性好,烧结温度低,反应容易控制,材料的发光带窄,发光效率高等优点。但存在着要使用金属有机溶剂,成本高、操作繁琐、生产周期长,凝胶在烧结过程中收缩较大,制品易变形,对发光性能有一定影响等缺点。 溶胶-凝胶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工艺方法,具有反应温度低、对基材的尺寸与形状没有过高要求、仪器费用低、操作简单、材料性能调节余地大等特点,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改变参与反应的有机与无机组分的含量来实现纳米涂层性能的调节。 溶胶是分散介质中基本单元尺寸为1~100 nm的固体粒子而形成的分散体系。在Sol-Gel涂层制备中,溶胶的制备可分为有机途径和无机途径两种。有机途径是通过有机醇盐的水解与缩聚而形成溶胶;无机途径则是通过某种方法制得

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274(实验)

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 物理与能源学院材料物理专业 ___2011___级____1___班 学号__106072011274______ 姓名__赖婷婷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林林老师______

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用高温固相法制备钼酸钇镝,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材料的激发强度和发射强度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钼酸钇镝在波长为353nm时激发峰最强,在波长为383.5nm时的发射峰最强 引言:发光是物质将某种方式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光辐射的过程,是热辐射之外的另一种辐射。要确定某一种材料是否发光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激发条件下不发光的材料在非常强的能量激发下有微弱的发光。有些材料需要提高纯度,发光才能变强,有些材料则需要掺入一定量的激活剂才能发光发光材料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航空、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及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稀土离子掺杂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是一种吸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低能光子发射出一个高能光子的发光过程。掺杂在晶体或玻璃态物质基质中的稀土离子,可以通过激发态吸收和各种能量传递过程被激发至高于泵浦能量的能级而向下跃迁产生上转换发射。 发光材料种类和应用 对固体发光材料而言,发光材料主要包括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两大类,根据其被激发的方式不同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 三价稀土离子:La3+: [Xe] 4f0------Lu3+:[Xe]4f14 [Xe]=[Kr]4d105s25p6,三价稀土离子,4f电子能量最高。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射和激发绝大多数是由4f电子在f组态内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称为4f-4f跃迁,4f-4f跃迁种类丰富,谱线很多。4f电子能量高于5s和5p,但比5s和5p电子离核近,处于内层。5s25p6形成了良好的电屏蔽,三价稀土离子掺入晶体时,在晶体中比较独,4f能级位置受晶体的影响不大,在所有晶体中都差不多在+3价稀土离子中,Y3+和La3+无4f电子,Lu3+的4f亚层为全充满的,都具有密闭的壳层。因此是光学惰性的,适用于作基质材料。从Ce3+到Yb3+,电子依次填充在4f轨道,从f 1 到 f 13,其电子层中都具有未成对电子,其跃迁可产生发光。这些离子适于作为发光材料的激活离子。 Dieke图:三价稀土离子在LaCl3晶体中的4f电子能级图

发光材料的制备

实验三微波法制备蓝色荧光粉Ca1-x Sr x F2:Eu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共沉淀-微波法制备荧光粉的方法 2. 熟悉微波反应装置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 3. 制备纳米复合荧光粉 二、主要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烧杯,胶头滴管,瓷坩埚(100ml、20ml)各一个,分析天平,离心机,烘箱,微波炉,紫外灯 2、药品 硝酸钙,硝酸锶,三氧化二铕(Eu2O3),氟化铵,硝酸,活性炭(炭粒) 三实验原理与技术 共沉淀法是将沉淀剂加入到混合金属盐溶液中,促使各组分均匀混合沉淀,然后加热分解以获得产物的方法。化学共沉淀法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可以将原料提纯与细化,而且可以在制备过程中完成反应及掺杂过程。这种方法具有工艺简单、经济,反应物混合均匀,焙烧温度较低、时间较短、产品性能良好等优点。但制备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过程中易引入杂质,形成的沉淀呈胶体状态导致洗涤和过滤方面的问题,如何选择适宜的沉淀剂和控制制备条件等。 微波合成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合成方法,应用于光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已获得了多种粒度细小、分布均匀、色泽纯正、发光效率高的荧光粉。这种方法是将原料按比例混合后研磨,装入特定的反应器,在微波炉中加热反应20—40min,取出后进行简单的后处理即得成品。微波热合成法的显著优点是反应彻底、快速、高效、节能、洁净、经济,使用方法和设备简单,只需家用微波炉即可。用此法合成的产品疏松.粒度小。分布均匀,色泽纯正,发光效率高,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氟化物性能稳定,不易潮解,透光率好,而且生产成本低,有着有机物和硫化物无法比拟的优点。通过对其进行稀土掺杂,可以制备出与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光谱相匹配的新型高效转光剂。但是目前文献报道的大都是通过高温固相法

溶胶凝胶法合成稀土硅酸盐发光材料(精)

溶胶凝胶法合成稀土硅酸盐发光材料 制备硅酸盐发光材料的传统方法是固相法,该方法存在合成温度高、反应时间长,荧光粉的颗粒度不易控制等缺点。而溶胶—凝胶法由于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经成为发光材料制备技术中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了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Ca3SiO5:Eu2+发光材料的工艺条件,系统讨论了PH值、溶剂、灼烧温度和灼烧时间等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Eu2+掺杂浓度为0.5%,灼烧温度为1100℃,灼烧时间为4h的条件 下可以得到性能优良的荧光粉。对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分 析表明,其晶体结构为纯相Ca3SiO5,晶粒尺度在30 nm左右。而从样品的发射 光谱和激发光谱可以看出,Ca3SiO5:Eu2+的发射光谱是峰值位于505 nm的宽带谱,激发谱峰值位于374 nm,说明这种材料是一种很好的近紫外激发的绿色荧光粉。利用溶胶—凝胶法进一步合成了Sr2SiO4:Eu3+红色和Sr2SiO4:Bi3+蓝色荧光粉,对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和发光特性研究,确定了掺杂浓度以及各组分 含量对样品发光特性的影响情况。 同主题文章 [1]. 陈永奋,赵斌,杨海. 铜溶胶的制备' [J]. 无机化学学报. 1995.(04) [2]. 新一代发光材料研制成功' [J]. 河南化工. 1999.(07) [3]. 张忱. 多孔硅发光材料' [J]. 材料导报. 1993.(02) [4]. 特种发光材料市场广阔' [J]. 化工生产与技术. 1997.(01) [5]. 李可为,姚熹. Al_2O3-SiO_2 溶胶对PTC 效应的影响' [J]. 无机材料学报. 1993.(02) [6]. 余斌. 新型发光材料问世' [J]. 工程塑料应用. 2001.(04) [7]. 胡兴军. 发光材料时尚新宠' [J]. 上海节能. 2004.(05) [8]. 李振远. 可印刷于纸上的发光材料' [J]. 造纸化学品. 2009.(03) [9]. 我国自发光材料研发走在世界前列' [J]. 陶瓷. 2000.(03)

上转换发光机理与发光材料整理

上转换发光机理与发光材料 一、背景 早在1959年就出现了上转换发光的报道,Bloemberge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用960nm的红外光激发多晶ZnS,观察到了525nm绿色发光。1966年,Auzel在研究钨酸镱钠玻璃时,意外发现,当基质材料中掺入Yb3+离子时,Er3+、H03+和Tm3+离子在红外光激发时,可见发光几乎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由此正式提出了“上转换发光”的观点。 二、上转换发光机理 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机理是基于双光子或者多光子过程。发光中心相继吸收两个或多个光子,再经过无辐射弛豫达到发光能级,由此跃迁到基态放出一可见光子。为了有效实现双光子或者多光子效应,发光中心的亚稳态需要有较长的能及寿命。稀土离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属于禁戒的f-f 跃迁,因此有长的寿命,符合此条件。迄今为止,所有上转换材料只限于稀土化合物。 三、上转换材料 上转换材料是一种红外光激发下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材料,即将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材料。其特点是所吸收的光子能量低于发射的光子能量。这种现象违背了Stokes定律,因此又称反Stokes定律发光材料。 1、掺杂Yb3+和Er3+的材料Yb3+(2F7/2→2F5/2)吸收近红外辐射,并将其传

递给Er3+,因为Er3+的4I11/2能级上的离子被积累,在4I11/2能级的寿命为内,又一个光子被Yb3+吸收,并将其能量传递给Er3+,使Er3+离子从4I11/2能级跃迁到4F7/2能级。快速衰减,无辐射跃迁到4S3/2,然后由 4S 3/2能级产生绿色发射( 4S 3/2 → 4I 15/2 ) ,实现以近红外光激发得到绿 色发射。 2、掺杂Yb3+和Tm3+的材料 通过三光子上转换过程,可以将红外辐射转换为蓝光发射。第一步传递之后,Tm3+的3H5能级上的粒子数被积累,他又迅速衰减到3F4能级。在第二部传递过程中,Tm3+从3F4能级跃迁到3F2能级,并又快速衰减到3H4。紧接着,在第三步传递中,Tm3+从3H4能几月前到1G4能级,并最终由此产生蓝色发射。 3、掺杂Er3+或Tm3+的材料 仅掺杂有一种离子的材料,是通过两步或者更多不的光子吸收实现上转换过程。单掺Er3+的材料,吸收800nm的辐射,跃迁至可产生绿色发射的4S3/2能级。单掺Tm3+的材料吸收650nm的辐射,被激发到可产生蓝色发射的1D2能级和1G4能级。 四、优点 上转换发光具有如下优点:①可以有效降低光致电离作用引起基质材料的衰退;②不需要严格的相位匹配,对激发波长的稳定性要求不高;③输出波长具有一定的可调谐性。 五、稀土上转换材料的应用 随着频率上转换材料研究的深入和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考虑

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制备的发光材料的制作流程

本技术涉及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制备的发光材料,所述方法包括:(1)按照化学计量比称取原材料La2O3、4MgCO3·Mg(OH)2·5H2O、H3BO3、Er2O3在研钵中充分研磨,使材料混合均匀;其中,Er3+掺杂的含量为330%;(2)放入坩埚中,在马弗炉中400600℃预烧结1.53h;(3)取出研磨2060min;(4)放入坩埚,置于马弗炉中9001000℃烧结610小时;(5)冷却后,取出烧结体,充分研磨,得到Er3+掺杂的 LaMgB5O10荧光材料。本技术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所制备的发光材料粒径小、稳定性好,而且发光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技术要求 1.一种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按照化学计量比称取原材料La2O3、4MgCO3·Mg(OH)2·5H2O、H3BO3、Er2O3在研钵中充分研磨,使材料混合均匀;其中,不同化学计量使Er3+掺杂的含量为3-30%; (2)放入坩埚中,在马弗炉中400-600℃预烧结1.5-3h; (3)取出研磨20-60min; (4)放入坩埚,置于马弗炉中900-1000℃烧结6-10小时; (5)冷却后,取出烧结体,充分研磨,得到Er3+掺杂的LaMgB5O10荧光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研磨时间为40-90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为氧化铝坩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预烧结的温度为50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预烧结的时间为2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烧结的温度为900℃。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烧结时间为8小时。

白光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关于探讨白光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 研究进展 指导老师:陈国华 学号:0901010137 姓名:吴相锐

目录 第一部分:引言 (1) 第二部分:白光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2) 一、被蓝色InGaN管芯激发的硅酸盐荧光粉 (2) 二、被近紫外(370一41 Onm)InGaN管芯激发发射红、绿和蓝光的 3 三基色硅酸盐荧光粉 (3) 三、被近紫外光激发发射白光的单一基质的硅酸盐荧光粉 (4) 第三部分:结束语 (5)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6)

探讨白光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 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参考了大量文献,根据各项文献及各个学者的科研成果,探讨近几年来半导体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1】。重点介绍了蓝光芯片激发和近紫外光芯片激发用的黄粉、三基色荧光粉以及单基质白色荧光粉的研究概况,对性能较好的荧光粉做了重点推介,同时指出了目前该领域中硅酸盐荧光粉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关键词]白光LED;硅酸盐荧光粉;综述、 第一部分:引言 LED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看,日本和美国最具有技术实力,德国Osram公司在某些领域则拥有世界领先技术,韩国也是在LED技术方面有一定实力的国家。从全球的LED市场份额看,日本不低于50%,中国台湾地区约占20%。虽然中国台湾地区在LED市场份额方面世界排名第二,但在LED芯片和封装产量方面则聚世界第一,不过产品以中低档的红光和黄光LED为主。【2】 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波长为350~470 nm的GaInN基发光二极管作为激发光源,因此要求荧光粉的激发光谱也在此范围之内。白光LED(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WLED)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型固体照明光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价值的新光源,在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3、4】。 同时优质荧光粉还应该满足以下特点:发射峰集中在某些合适的波长范围内,有好的热稳定性,高量子效率和激发光吸收率,粉末颗粒细小均匀。然而,迄今为止,能满足具有宽激发带(特别是蓝光激发这一条件)的发光材料种类很少,除Ynl5012:Ce3+(YAG:Ce)【5、6】,很少有在450~480 nm蓝光激发下有较高发光效率材料的报道。因而,WLED用发光材料的研究与新体系探索已成为发

燃烧法制备SrAl2O4-Eu,Dy超长余辉发光材料实验报告教材

中南民族大学 实验报告 实验课名称:化学综合实验指导老师:唐万军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实验名称:燃烧法制备SrAl2O4:Eu,Dy超长余辉发光材料 实验日期:组别:实验成绩: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稀土掺杂铝酸盐长余辉材料的合成方法与应用领域。 2、设计实验方案,采用燃烧法合成SrAl2O4:Eu2+,Dy3+,测试其发光特性。 3、学会使用LS-55光度计和屏幕亮度计,根据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鉴定多晶样品的物相。 二、基本原理 长余辉发光材料也被称作蓄光材料,或者夜光材料,指的是在自然光或其它人造光源照射下能够存储外界光辐照的能量,然后在某一温度下(指室温),缓慢地以可见光的形式释放这些存储能量的光致发光材料。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开发的以碱土铝酸盐为基质的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 以其优异的长余辉发光性能,引起了人们对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广泛关注。目前稀土离子掺杂的碱土铝(硅)酸盐长余辉材料已进入实用阶段。国内较大的生产厂家有大连路明、济南伦博、重庆上游等。市场上可见的产品除了初级的荧光粉外,主要有夜光标牌、夜光油漆、夜光塑料、夜光胶带、夜光陶瓷、夜光纤维等, 主要用于暗环境下的弱光指示照明和工艺美术品等。随着长余辉材料的形态从粉末扩展至玻璃、单晶、薄膜和玻璃陶瓷,对长余辉材料应用的探讨也从弱光照明、指示等扩展到信息存储、高能射线探测等领域。长余辉材料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从基质成分的角度划分,目前长余辉发光材料主要包括硫化物型、碱土铝酸盐型、硅酸盐型及其它基质型长余辉发光材料。不同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见表1。 表1 不同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 发光材料发光颜色发光谱峰波长/nm 余辉时间/min BaAl2O4:Eu,Dy 蓝绿色496 120 CaAl2O4:Eu,Nd 蓝紫色446 1000 Sr4Al14O25:Eu,Dy 蓝绿色490 2000 SrAl2O4:Eu,Dy 黄绿色520 4000 Sr2MgSi2O7:Eu,Dy 蓝色469 2000

【2019年整理】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杨志萍杜海燕孙家跃* (北京工商大学化工学院,北京100037) 摘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几种合成方法,包括传统的高温固相合成法、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 法、共沉淀法等。总结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对上转换材料合成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介绍了上转换技术的一些应 用。 关键词上转换,发光材料,合成方法 Synthetic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materials Yang Zhiping Du Haiyan Sun Jiayue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This paper generalized several synthetic methods of this materials used presently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ynthetic methods included high temperature solid method, so-l gel process, hydrothermal synthesis,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so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very method were discussed. Moreover, the synthetic methods of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material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were prospected. The application of upconversion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Key words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material, synthetic methods

实验一 燃烧法合成红色发光材料Li2CaSiO4Eu3+ 完成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材料设计与制备综合实验 学院名称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冯有增 学生学号201202040223 指导教师邱克辉 实验地点C201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〇一五年六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 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实验一燃烧法合成红色发光材料Li2CaSiO4:Eu3+ 一、实验名称:燃烧法合成红色发光材料Li2CaSiO4:Eu3+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燃烧法的实验原理和材料的基本测试方法; 2、掌握燃烧法合成Li2CaSiO4:Eu3+粉体的制备过程; 3、研究Eu3+浓度变化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 燃烧法是指通过前驱物的燃烧合成材料的一种方法。当反应物达到放热反应的点火温度时,以某种方法点燃,随后的反应即由放出的热量维持,燃烧产物就是拟制备的目标产物。其基本原理是将反应原料制成相应的硝酸盐,加入作为燃料的尿素(还原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经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溢出大量的气体,进而燃烧得到产物。 nSi(O2C2H5)4+nH2O== nSi(OH) 4+4nC2H5OH 6LiNO3+3Ca(NO3)2+ 3Si(OH) 4+ 12CO(NH2)2 ==3Li2CaSiO4+12CO2+4NH3+24H2O+16N2用燃烧法合成发光材料具有相当的适用性,燃烧过程产生的气体还可充当还原保护气氛,并具备不需要复杂的外部加热设备,工艺过程简便,反应迅速,产品纯度高,发光亮度不易受损,节省能源等优点,是一种很有意义的高效节能合成方法。 四、实验药品及仪器 药品:三氧化二铕(Eu2O3),硝酸钙(Ca(NO3)2·4H2O),尿素,正硅酸乙酯(Si(OC2H5)4),硝酸锂(LiNO3),浓HNO3,去离子水。 仪器:电子天平,量筒,烧杯,移液管,磁力搅拌器,恒温干燥箱,刚玉坩埚,马弗炉,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荧光光谱仪(FL)。 五、注意事项 1、准确称量样品; 2、严格按照实验流程操作; 3、注意安全;

稀土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精)

稀土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质 20世纪90年代制备出的铝酸盐体系长余辉发光材料因其优良的发光性能而倍受关注。然而,该体系耐水性差,限制了其应用。为此,近年来又开发出化学性质更稳定的硅酸盐体系长余辉发光材料,但其发光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仍有许多理论问题亟待解决。目前,长余辉发光材料多用高温固相法制备,该法具有反应不完全,灼烧温度高,反应时间长,产物晶粒大,硬度高,粉碎后发光强度明显降低等诸多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因而,开发新的合成方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论文以稀土焦硅酸盐长余辉材料为研究对象,探索出合成该类材料的一种新方法一凝胶燃烧法。与高温固相法相比,该法具有离子分散均匀,合成温度低,操作简单,晶粒度小等优点。借助KRD, SEM,荧光光谱等现代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得出以下成果和结论:(1)研究发现溶液的pH值,水浴温度,起火温度,H3B03用量,尿素用量等对材料的物相结构、形貌粒度、发光性能等有着显著的影响,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2)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Sr_2MgSi_2O_7:Eu~(2+)进行了系列稀土离子Ln3+的共掺杂。研究发现:Sr_2MgSi_2O_7:Eu~(2+),Ln~(3+)(Ln=La,Ce,Nd,Sm,Gd,Tb,Dy,Ho,Er,Tm)的晶体结构均为四方晶系结构;其激发、发射光谱的峰形、峰位基本无变化,主激发峰位于402nm,次激发峰位于415nm,与高温固相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得的 Sr_2MgSi_2O_7:Eu~(2+),Dy~(3+)的激发峰相比,出现了明显的红移现象;发射光谱也为一宽带,最大发射峰位于468nm附近,是典型的Eu~(2+)的4f5d-4f跃迁导致的。共掺杂稀土离子Ln~(3+)的种类对材料发光强度、余辉性能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中Dy~(3+)是最理想的共掺杂离 子,Sr_2MgSi_2O_7:Eu~(2+),Dy~(3+)的发光亮度最高、余辉时间最长,可达5h 以上;而Sr_2MgSi_2O_7:Eu~(2+),Sm~(3+)的发光亮度最低、余辉时间最短,不到1 min。(3)在Sr_2MgSi_2O_7:Eu~(2+),Dy~(3+)基质中,掺入不同量的 Ca~(2+),制得Sr_(2-x)Ca_xMgSi_2O_7:Eu~(2+),Dy~(3+)(x=0,0.5,1,1.5,2)系列样品。研究发现:此系列样品的晶体结构均属四方晶系,但晶胞参数随 Ca~(2+)的增加而减小。激发和发射光谱均为宽带连续谱,最大激发峰位于 400nm左右,随着Ca~(2+)含量的增加,Sr_(2- x)Ca_xMgSi_2O_7:Eu~(2+),Dy~(3+)(x=0,0.5,1,1.5,2)的发射峰位依次为 468nm,483nm,500nm,512nm,520nm,发光颜色依次呈现蓝,蓝绿,绿,黄绿,黄色;初始亮度逐渐降低,余辉时间逐渐缩短。(4)用“位型坐标”模型合理解释了 M_2MgSi_2O_7:Eu~(2+),Ln~(3+)(M=Sr, Ca)长余辉发光行为。 同主题文章 [1]. 周传仓,卢忠远,戴亚堂,王兵. 共沉淀法制备超细长余辉发光材料铝酸锶铕镝的研究' [J]. 稀有金属. 2005.(01) [2]. 崔景强,陈永杰,杨英,耿秀娟,石爽. 掺杂B对长余辉发光材料 SrAl_2O_4:Eu~(2+),Dy~(3+)发光性能的影响' [J]. 沈阳化工学院学报. 2006.(02) [3].

长余辉发光材料概述

长余辉发光材料概述 摘要 本文综述了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制备方法,并简单介绍了硫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及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 关键词:长余辉;发光材料 1.长余辉发光材料简介 长余辉发光材料简称长余辉材料,又称夜光材料、蓄光材料。它是一类吸收太阳光或人工光源所产生的光的能量后,将部分能量储存起来,然后缓慢地把储存的能量以可见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在光源撤除后仍然可以长时间发出可见光的物质[1]。 2.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基本机理 长余辉材料被激发以后,能长时间持续发光,其关键在于有适当深度的陷阱能态(即能量存储器)。光激发时产生的自由电子(或自由空穴)落入陷阱中储存起来,激发停止后,靠常温下的热扰动而释放出被俘的陷阱电子(或陷阱空穴)与发光中心复合产生余辉光。随着陷阱逐渐被腾空,余辉光也逐渐衰减至消失。而陷阱态来源于晶体的结构缺陷,换言之,寻求最佳的晶体缺陷以形成最佳陷阱(种类、深度、浓度等)是获得长余辉的主要因素。余辉时间的长短决定于陷阱深度与余辉强度,余辉光的强度依赖于陷阱浓度、容量与释放电子(或空穴)的速率。而晶体缺陷的产生除了材料制备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构缺陷外,主要是掺杂。 长余辉发光机理实际是发光中心与缺陷中心间如何进行能量传递的过程,具体的长余辉材料有不同的发光模型,但最流行的是两类:一是载流子传输;二是隧穿效应。前者包含电子传输、空穴传输和电子空穴共传输,后者包括激发、能量存储与热激励产生发射的全程隧穿和仅是“热激励”发射的半程隧穿。除这两类外,学术界还有学者提出位形坐标[2]、能量传递、双光子吸收和Vk传输模型。至今为止,上述模型都是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设,可以解释一定的实验现象,但缺乏足够的论据,也存在若干不确定因素,难以让人信服,而发光机理的研究又是为新材料设计提供物理依据所必须的,有待进一步深入。

OLED-材料的发光原理

掌握未来显示技术:OLED材料的发光原理 2016-11-11OLED新技术 众所周知,OLED显示器不需要背光源,在通电的情况下OLED材料可以主动发出红绿蓝三色光。那OLED发光的原理是什么呢? 首先上一张大家已经看腻的图:OLED器件结构。 OLED器件结构(来源:百度百科) 从图中可以看出,OLED器件自下而上分为: 玻璃基板(TFT)、阳极、空穴注入/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注入/传输层和金属阴极(顺便吐槽一下百度百科里各层名字的叫法。。。)

发光的部位在器件中间的有机发光层(再具体点就是发光层中的掺杂材料),发光机理如下图所示: 有机发光层的发光机理(来源:网络) OLED器件是电流驱动型,在通电的情况下,空穴从阳极进入器件,穿过空穴注入/传输层,电子从阴极进入器件,穿过电子注入/传输层,两者最终到达有机发光层。

接下来要讲解的内容可能会比较生涩,为便于不同层次读者的理解,小编用不同的内容分成基础班和进修班,请各位读者对号入座。 基础班: 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中相遇,然后复合,形象一点讲的话,就像久未相见的恋人,一见面便紧紧抱在一起;电子空穴复合时会产生能量,释放出光子,你可以将光子理解为下图中情侣头上的心形;我们能看见的光是由无数的光子组成,就像情侣头上不断冒出的小心心;光的颜色由光子的能量决定,如果能量的高低用情侣的亲密程度比喻的话:特别亲密的发出蓝色(能量高发出蓝光),比较亲密的发出绿色(能量适中的发出绿光),一般亲密的发出红色(能量低的发出红光)。

进修班: 在讲解OLED发光原理之前,我们先学习一个概念:能级; 能级:原子核外电子的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各状态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值就是能级; 能级就像楼梯的台阶,只存在1阶、2阶这样的整数,不会出现诸如1.5阶、2.1阶这样的情况,能级的示意图如下; 能级(来源:百度百科) 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即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种状态称为基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