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详细笔记(14)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详细笔记(14)

(⼆)社会主义改造与*时期(60年代初——70年代末) 1、国家统筹消失(1969):社会保险变为企业保险 2、临时⼯变为固定⼯(改造):适合多种⽤⼯制度的=>适合单⼀的⽤⼯制度。

(三)调整时期(70年代末——1994) 1、1988.7.21《⼥职⼯劳动保护规定》 ⑴产假制度:90天(56天) ⑵统⼀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育保险条例。

⑶直接承认了60年代初⾄20世纪末的⽣育保险制度的变化。

2、各地改⾰尝试: ⑴基⾦社会统筹。

1988年,江苏、南通、湖南株洲、曲⾩(定额上缴) ⑵夫妇双⽅所在企业均担⽣育保险费:1988辽宁、鞍⼭、苏州。

(四)社会统筹阶段(1944年以来) 1944.12《企业职⼯⽣育保险试⾏办法》 1、社会统筹:A、⼯资总额的1%上缴B、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负担收、⽀、管。

2、实施范围:城镇企业 3、保险基⾦: 4、⽣育保险待遇 ⼆:我国⽣育保险的现状:两种模式并存(双轨制) (⼀)两种制度模式: 1:单位负担分散管理:1988《⼥职⼯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 单位负担⽣育⼥职⼯的⽣育津贴与医疗费⽤。

2、社会筹集集中管理:1944《企业职⼯⽣育保险试⾏办法》 (⼆)实⾏⽣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基本情况: (三)⽣育保险的缴费和补偿情况: 1、缴费:0.6%-0.8%,(2000年,0.71%)11.16亿——8.35亿 2、补偿⽅式:⑴⽣育津贴:(企业、社会、⼥⼯、缴费基数),3-6个⽉ ⑵医疗服务:A、按项⽬付费 B、定额付费 (四)存在的问题: 1、覆盖⾯过窄,⼤约为60%. 2、发展部平衡:⼤于标准不⼀,基⾦盈余不⼀,负担不⼀。

3、社会化管理⽔平低: 4、待遇⽔平偏低:排除医护费⽤中的⽔分,做好⽣育保与医保间的衔接。

5、基⾦结余过多:(2000年达16.8亿) 产品成本:A、劳动保险费⽤ B、基⾦积累(结余) 第⼗四章社会优抚制度——军⼈社会保障 §14.1 社会优抚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 ⼀、社会优抚制度的含义: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和通过政府⾏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眷属实⾏的具有褒扬和优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立在立法的基础之上的。

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基本理论范畴1.公平和效率2.政府和市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和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3.权力和义务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三.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四.社会保障与人的发展第二节: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第一次分配注重效率第二次分配强调公平(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而言)第三次分配追求社会协调与和谐(慈善,例如照顾孤寡老人等。

)自愿的,费制度化的,缺乏稳定性。

第三节社会保障与其他公共政策一.1.社会保障作为现代社会备受关注的公共政策之一,在实践中又与其他政策密切相关。

——扶贫政策、人口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等。

2.社会保障与消除贫困贫困定义(原因)——“缺乏说”、“排斥说”、“剥夺说”、“能力说”贫困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3.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贫困,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可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消除贫困是另一个层面。

二.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采取直接干预、调节和影响人口数量、人口构成分布等而制定的法令、措施、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第四节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一.共性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都进行风险转移都以给予损失赔偿保险金给付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充足的基金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性质不同——基于公共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区别经营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别;公营机构与商业公司的区别;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政府承担经营管理与金融部门的竞争规律的区别;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第一节模式1.三个阶段:面向贫困人口与工业劳动者的阶段(伊丽莎白济贫法)——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面向贫困人口与一般劳动者的阶段(20世纪30/40年代,贝弗里奇报告)——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范围和水平有所扩大和提高;面向全体国民的阶段(1948年英国首相爱得礼宣布英国建立福利国家)——普遍性福利时代;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构成要素1.制度设计原则普遍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自我责任原则国家责任原则第三节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分类剩余性模式;制度性模式(1958年《工业社会和社会福利》,美国威伦斯基、李宾士)1.现收现付模式:空账问题;延长退休的争论;延长退休金缴纳时间-个人账户:完全积累2.企业社会统筹。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详细笔记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详细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详细笔记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历史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一)辞源:(Social security )1、1935 美国《社会保障法》首次提出2、1941 《大西洋宪法》(Atlantic Charter)两次3、1944 《国际劳工组织大会》《费城宣言》4、联合国《人权宣言》正式被使用(二)定义(P4)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是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对个人的意义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不防不行,不保不行。

2、最无法抗拒的风险:越好越老,老无新养。

老态龙钟疾未消,更甚俗事败幽情。

3、人生三大风险: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

少年、中年、老年。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1、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

a、家庭保障力下降b、社会保障成为必要。

2、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3、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内需不足)4、市场经济是以应用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

5、任何社会中存在的先天性疾病、残障或各种原因导致的无依无靠者需要社会救助。

市场经济效率高但风险大,社会保障可以发挥减震器的作用。

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二战后兴起了“福利国家”运动,形成了以救助、保险、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一:古代: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中国:孔子——“大同思想”(二)西方:柏拉图《理想国》,之后又出现了诸如:英国,莫尔《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法国,傅立叶《和谐社会》;英国,欧文《劳动公社》二:19世纪初(一)福利国家理论:办公共福利事业,缓和阶级矛盾。

(NEW)费梅苹《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NEW)费梅苹《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章 总 论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第三章 养老保险第四章 失业保险第五章 医疗保险第六章 工伤保险第七章 生育保险第八章 社会救助第九章 优抚安置第十章 社会福利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管理制度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第二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201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909社会保障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04社会保障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南开大学900社会保障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武汉大学865社会保障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624社会保障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章 总 论一、社会保障的概念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对象。

完整的社会保障应该把全体社会成员列为保障的对象。

但是目前大部分国家只是对部分成员或部分项目实施了保障措施。

(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责任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在一些国家,企业和社会团体也承担了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

(3)社会保障的目的。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企业和个人的缴纳及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

对受保障者而言,其受益的多少有的取决于投保和缴费的多少;有的则与其个人的投保无关,而取决于整个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

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性。

社会保障是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社会成员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2)强制性。

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确立国家和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性。

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应是全体社会成员。

(4)互济性。

社会保障是按照社会成员共担风险的原理组织进行的。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农村扶贫开发【圣才出品】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农村扶贫开发【圣才出品】

第20章农村扶贫开发20.1复习笔记一、农村扶贫的含义及其对象1.农村扶贫的含义(1)含义农村扶贫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①广义的农村扶贫是指一切以使农村中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目的的社会救助项目,基本上包括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种。

②狭义的农村扶贫仅指开发式扶贫,即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从政策、观念、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通过生产经营劳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救助项目。

(2)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救济式扶贫可以缓解一时的生活困难,但不能使贫困者真正摆脱贫困;开发式扶贫则强调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依靠科技和教育,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资源开发的水平和效益,增强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本章中所讲的扶贫均为开发式扶贫。

(3)开发式扶贫的手段和措施①开发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②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③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④推进计划生育与疾病防治工作。

(4)我国的农村扶贫我国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大规模实施的。

我国的扶贫工作把开发式扶贫确定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2.农村扶贫的对象农村扶贫的对象是处于贫困标准以下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确定扶贫对象,重点是确定农村贫困的标准。

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要结合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二、农村扶贫战略扶贫战略是指一定时期对一定地区和人群实施扶贫计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主要途径或手段。

扶贫战略的正确选择是保证扶贫有效性的首要环节。

1.贫困致因分析(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的优劣严重制约着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天气多变,灾害频繁,土地贫瘠,所有这些恶劣的条件,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与不稳定,居民的温饱问题长期难以解决。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圣才出品】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8.1复习笔记一、理论概述1.思想流派(1)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以亚当·斯密“无形的手”的理论为基石,认为市场机制具有完美的自动均衡能力,一切生产要素及其价格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解完成均衡。

坚持以“市场”为第一性,政府要做经济的“守夜人”。

经济自由主义的派别及社会福利观包括:①古典自由主义。

认为社会问题是个人责任的结果,社会问题的解决应依靠个人而非政府和社会。

②新自由主义。

反对国家对经济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强调依靠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提倡社会福利市场化与私营化。

(2)国家干预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是指一种主张限制私人经济活动的范围,由国家干预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多种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职能的思想和政策。

它主要强调自由市场机制的缺陷必须通过国家干预来弥补。

国家干预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有德国新历史学派、费边社会主义、福利经济学、瑞典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等。

国家干预主义认为,国家必须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肯定政府在社会财富再分配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3)中间道路中间道路,是介于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之间的一种理论。

中间道路学派既不同意完全的自由放任,也不支持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主张;他们是反集体主义者,但不是反对国家干预者。

“第三条道路”是在西方福利国家合法性危机和社会稳定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应运而生的,它“既不是放任自由,也不是僵化的国家干预主义”,它强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协调,主张建立“无责任即无权利”的原则。

2.理论依据(1)市场失灵说当市场失灵作用于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时,就表现为各种风险;商业保险对市场风险的化解不可能从“促进社会公平”出发。

当市场失灵时就表现为各种风险,市场本身是无法建立有效化解社会风险的机制的,市场失灵使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成为必要。

(2)公共职责说人是有理性的,人创造政府的宗旨是为个人能够过上理性、正义的社会生活。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就业社会保障【圣才出品】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就业社会保障【圣才出品】

第11章就业社会保障11.1复习笔记一、失业保险1.失业、失业率、失业保险(1)失业国际劳工组织认为,一定年龄范围之内的劳动人口,同时满足下述三个条件的视为失业:①本人无工作,没有从事有报酬的职业或自营职业;②本人当前具有劳动能力,可以工作;③本人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寻找工作。

我国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失业是指劳动者在有劳动能力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当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

(2)失业率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国际上通行以失业人数同在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反映失业率,计算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在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我国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计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在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在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以此反映失业率。

(3)失业保险及其制度类型①失业保险的概念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具有保障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双重职能。

②世界各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类型a.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强制失业保险由政府直接管理或政府委托一个机构负责管理,凡属失业保险法覆盖范围的用工单位及劳动者都必须依法参加,雇主和个人没有选择的自由。

b.非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这种模式是允许劳动者自愿选择是否参加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由工会组织建立,政府提供大量资金,失业保险的管理一般由失业基金会负责。

c.失业救济制度这一制度的具体方式有:第一,由政府或雇主支付一次性失业救济金或一次性解雇费;第二,对不具备享受失业保险条件的失业者提供标准较低的失业救济;第三,不具备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津贴)条件的失业者可以申请失业救济,但要接受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符合救济条件者才可以领取。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资料.doc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资料.doc

精选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资料1《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的基本概念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1、有关国际组织的观点综合起来,国际组织的观点是①为防止失业、伤残、年老、死亡、生育、疾病等问题所造成的收入丧失或锐减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灾难性后果,②并提供医疗保险③积极的劳动政策④和家庭补贴。

可以看到国际组织的观点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

2、西方主要国家的观点(1)德国(遵循特殊主义原则):社会保障应理解成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遭受灾难的人提供生活保障。

(2)英国(遵循普遍主义原则):社会保障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公共福利计划,它应该由个人与国家合作实现。

(3)美国(介于以上两国之间):社会保障是一种“安全网”。

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理解是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原则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二、我国对社会保障概念的认识1、书中标准定义:社会保障是①国家或社会通过②立法和行政手段对③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向由于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的发生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④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措施、制度和活动的总称。

2、对以上定义的理解:(1)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或社会。

(2)社会保障实施的依据是立法。

(3)社会保障实施的手段(方法)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4)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

从表现上来说,它还是一种措施、制度或者活动。

(是一种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三、考察社会保障的三个不同视角社会保障是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政治目标。

1、经济学的视角认为社会保障是经济分配方式,是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属于经济范畴,其长处是说明社会保障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超越当前的物质生产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总论一、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的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2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3)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性;(2)强制性;(3)社会性;(4)互济性;(5)公平性;(6)福利性。

3、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来保证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经济风险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权益。

4、社会保障的功能:(1 )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2)社会保障的建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O1社会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O 2社会保障还体现了其对投融资的调节功能;G3社会保障也体现了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3)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制度。

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特点: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O 1社会保险;C2社会照顾。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五大部份组成:O 1社会保险;C2社会补贴;C3社会服务;G4社会救助;C5医疗保健。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O 1社会保险;02社会救助;Q3社会福利。

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

1社会保险;02社会补贴;03公务员福利待遇。

瑞典;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O 1社会保险;02社会救助;03公共福利;04医疗保健。

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0 1社会保险;02国家救济;03社会福利;04医疗保险。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的特点:(1)强制性;(2)资金筹措的多源性;(3)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4)资金使用上的预防性。

社会保险的内容一般包括:(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在靠自身力量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的用以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自然灾害救助;(2 )失业破产救助;(3 )孤寡病残救助。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立法或政策的规定,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旨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各种设施、资金、服务等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特点表现在:(1)强调国家和社会在实现福利目标过程中的直接的责任性;(2)国家立法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能普遍地享受社会福利提供的津贴或服务,具有显著的普遍性的原则;(3)重点提供有关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设施、津贴和服务。

(二)社会保障的类型1、按照给付标准分类:(1)受益基准制,又称规定受益制;(2)缴款基准制,又称规定缴费制;(3)混合制。

与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相适应,按收入保障计划提供现金补助时采用的方法有:0就业关联制度;②普通保障或“按人头”的补助制度;0 3收入状况调查制度。

2、按照资金来源分类:(1)政府统包型,又称“国家社会保障型” ;(2)投保资助型;(3)强制储蓄型。

由于给付方式和资金来源的不同,社会保障资金在实际运作中产生了三种制度:O 1社会统筹制;。

2个人帐户制;©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结合制。

3、按照财务机制分类:(1)基金积累制,又称预先积累制;(2)现收现付制;(3)部分积累制,又称混合制。

4、按照实施方式分类:(1 )强制实施模式;(2)自愿投保模式;(3)多层次保险模式。

5、按照管理方式分类:(1)政府机构统一管理模式;(2)公众机构管理模式;(3)私人机构管理模式。

三、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P16(一)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P17(二)福利经济学理论P18(三)新福利经济学P19新福利经济学对于福利的增进问题提出了两种论说:③补偿原则论;5社会福利函数论。

(四)凯恩斯主义理论P23(五)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中间道路P241、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福利观点:P242、新自由主义的主要福利观点:P253、中间道路理论的主要福利观点:P25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P28〜P301、萌芽时期:(15世纪末一一19世纪80年代)P282、发展时期:(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P283、成熟时期:(20杨纪30年代一一60年代)P294、改革时期:(1960 至今)P30、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P31~P46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66年。

创建阶段。

(P32)第二阶段,从1966年至1976年。

滞退阶段。

(P36)第三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

研究和推进阶段。

(P36)第四阶段,从1992年到1998年。

改革阶段。

(P37)第五阶段,1998年起至今。

(P42)1.1. 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坚持的原则:(1)政策、机构统一原则;(2)政事分开原则;(3)服务社会化原则;(4)普遍覆盖原则;(5)城乡有别原则;(6)逐步建立原则;(7)多方共办原则。

1.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大致由三个方面组成:P38(1 )由国家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包括有O 1社会救助的目标是扶危济困,救助社会弱势群体;O 2优抚安置属于国家的特殊保障;O3社会福利的对象是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精神病人等;O 4社区服务。

(2)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承担资金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障等。

(3)由单位、个人岀资承担的商业保险项目:包括有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助性保险。

1.3.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P40(1)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2)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3)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4)改革完善社会救助,逐步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5)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6)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1.4. 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P43(1)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社会的覆盖;(2)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3)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尚需建设;(4)从社会福利方面来看,各项社会福利事业面临着资金短缺、服务设施老化等问题,社区社会福利服务也正在建设中。

2、我国“十二五”时期(2011——2015)社会保障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P45(1)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2)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3)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4)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三、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P46(一)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P471、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P47~P49③《济贫法》体制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奠基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③ 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时期(二战至今)。

2、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P50~P53(1)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O 1国民保险制度;02—般社会福利制度;O3收入关联福利制度。

(2)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O1退休养老金;02失业保险金;03儿童福利;04收入补助;05家庭津贴。

(3)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与应用:P51(4)社会保障管理机构:P52(二)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P53~P55(三)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P55~P581、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1)常常把社会保障作为扩大有效需求的手段;(2)多层次的管理体制;(3)资金来源的多渠道;(4)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实行差别化的社会保障;(5)实行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四)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P58~P621 、收入保障制度:P592、医疗保障制度:P603、社会福利事业:P614、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01 社会保险制度多元化;02 年金制度趋向于一体化;03保险费负担全民化。

(五)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P62~P661、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公积金制)的内容:P63~P642、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公积金制)的资金来源:P643、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公积金制)的给付条件:P64~P654、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公积金制)的管理运作:P655、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公积金制)的特点:P656、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公积金制)存在哪些不足?P66第三章养老保险一.养老保险制度概述:P67(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含义和特征:P67~P68(二)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P68~P711 、投保资助式养老保险;P68~P702、储蓄型社会保险;P713、国家统筹式社会保险;P71(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P72~P751、养老金给予付条件;P722、养老保险待遇;P73~P743、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P74~P75(四)养老保险制度的层次:“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1、社会基本养老保险;P752、单位补充养老保险;P76~P773、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P77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P78~P80(二)中国旧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P80~P811、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个人权利与义务相脱节;2、覆盖面窄;3、筹资模式不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社会需要;4、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机构分散,缺乏宏观协调。

(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P81~P891、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P82~P86(1)2005 年12 月 3 日《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主要内容:P85~P86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P86~P87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P88(四)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及改革:P89~P1011、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P89~P912、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P91~P95(1)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P92(2)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P93(3)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新农保基本一致:P93~P94(4)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的主要政策:P94~P953、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P95~P102(1)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O 1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问题(P96);②养老金债务与做实个人帐户的问题(P96);①计发办法和养老金调整机制的问题(P97)g统筹层次低的问题(P98); ⑤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问题与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P99);⑯管理服务社会化的问题(P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