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pptx
管仲列传原文与翻译

《史记》——《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原文及译文

管仲列传原文及译文管仲列传原文及译文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3)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4),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ppt课件

实词积累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3、鲍叔遂进管仲
4、一匡天下
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6、吾尝三战三走
交往
占便宜 推荐
匡正,纠正
经商 逃跑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七分。
词类活用
1、齐桓公以霸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名作动,称霸
为动,为…而死
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使动,使…穷困
桓公,艰难地张开嘴,说:“主公……” 齐桓公眼含泪水,紧紧攥着管仲的手:“仲父,你怎么样?”
管仲颤抖着嘴唇,说:“主公,管仲要走了……要离你而去 了……”
• 齐桓公老泪纵横:“不,仲父不能走!寡人不让你走!齐国不让你走! 老天更不会让你走!”
•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七分。
• 管仲喘息着,断断续续地说:“老天……在喊我,宁戚在 喊我走……”齐桓公悲恸地说:“不,谁也不能夺走仲父,仲
知其才,知其孝,知其志。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七分。
如何评价鲍叔牙?
知贤 荐贤 让贤 大度 无私 高尚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七分。
《史记·管仲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 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 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②。”
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②多:推重,赞美。
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 管仲:“知臣莫如君。” • 易牙——易牙,大厨师,杀子让齐桓公尝人肉滋味。 • 开方——卫公子,背弃父母、祖国投齐,父丧不归。竖
刁——竖刁,自宫以求亲近讨好齐桓公。 • 鲍叔——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一恶,终身不忘。 • 隰朋——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
《管仲列传》pptx课件(13页)

功业彪炳
研读3、4段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管仲的执政主张或 举措,你最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措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理念:以民为本、顺民心、上下相亲 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事例:桓公袭蔡——管仲伐楚 桓公征山戎——管仲令燕修召公 桓公欲背约——管仲信之 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 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推重,赞美) 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 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探讨:司马迁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知己之情 知遇之恩
节义功名
为素无深交的李陵辩诬,身陷 囹圄,“家贫,货赂不足以自 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 不为一言”,最后腐刑受辱。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 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表于后世也。
有感情地朗读管仲的话 请从内容、感情、语言选一角度,说说这段话 是如何表达管仲的感激之情的
管鲍之交
鲍叔荐相
齐桓公欲拜叔牙为相,叔牙诚恳地辞谢说: “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傒和我就 够了。如想建树王霸天下的不世功业,那非 用管仲不可!”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 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 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 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 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 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笔者心声
挚交千古
交 叔 牙 万 古 高 风
相 桓 公 一 匡 天史公借孔子而言己意”, “己意”是褒是贬 ?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也沦为同披发 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一样的民族了。
管仲列传翻译句子PPT课件

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违背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 仲却趁机劝说他使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都归顺 齐国。
6、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 也。” 岂管仲之谓乎?
古语说:“鼓励并顺从国君的美德,纠正并制止他的过 错,因此君臣百姓之间就能亲密无间,相亲相和了。”这
3、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 于天下也。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 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第13页/共19页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 亲固。
百姓仓库粮食充足了就懂得礼节;百姓衣食丰足了就 能分辨荣辱;统治者遵循法度,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够 稳固。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判断句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
3、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判断句 也。
4、吾幽囚受辱
被动句
第5页/共19页
三四段积累总结
1、与俗同好恶
世俗,百姓
2、故其称曰
主张,看法
3、上服度则六亲固
遵从,遵循
4、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纲常;发扬,提倡
5、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 政
修治,整顿
第18页/共19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19页/共19页
第16页/共19页
• 删去的两段文字
• (1)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 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翻译:鲍叔推荐管仲后,情愿把自己的地位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
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通常都是著名的大臣。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
管仲列传原文与翻译

《史记》——《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正式(原文翻译对照)资料25页PPT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5
管仲列传正式(原文翻译对照)资料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
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
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 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 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 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 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学海无涯
《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 死,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 业因 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 也.
其为政(执政)也,善因祸而为(转变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怒(怨 恨)少姬,南袭蔡,管仲因(借这个机会)而伐楚,责(责备)包 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2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学海无涯
(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 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诸侯由 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懂得给予就是索
3Leabharlann 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
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
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
1
学海无涯
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 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 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 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 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 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 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 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 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 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管仲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 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 “粮仓充实就知道管仲在齐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 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 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 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 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太史公曰:管仲世(世人)所谓贤臣,然孔子小(小看……) 之。岂以为(认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不劝勉他实 行王道),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 也。”岂管仲之谓乎?(“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 因而君臣上下就 能相亲。”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 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 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 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
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
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
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
管 仲 既 任 政 相 齐 (任 齐 国 的 相 ),以 区 区 之 齐 在 海 滨 ,通 货 积 财 , 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 百姓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 会亲密无间)。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下(颁布)令 如流水之原(像……的源泉一样),令顺民心。”故论卑(道理浅显 ) 而易行。俗之所欲,因(顺应)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