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反复推敲的诗句
王安石晚年的这首词:历经一生沉浮,方知功名误身

王安石晚年的这首词:历经一生沉浮,方知功名误身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一生轰轰烈烈,在中国历史上威名远扬。
宋神宗熙宁(1068-1076)年间,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这次变法运动涉及到财政,军事,科举等方方面面。
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必然受到旧传统的阻碍,这次变法当然也不会例外。
在变法期间,王安石曾经两度拜相,又两度辞去丞相。
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形势有多么艰难。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心爱的富有才华的长子王雱病故,他极度悲痛,再次辞去宰相,外调到江宁,不久辞去全部职务,归隐钟山。
十几年的权力中枢,一生的宦海沉浮,晚年的王安石在钟山,徜徉山水,表面是沉静的,内心却时起时伏。
每每回想起过往,心中感慨万千,他一定会有遗憾,因为在他归隐后,不时地听到新法中的方田均税法、保甲诸法、免役法等被一一废除。
尽管,他胸怀天下,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国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
然而他一生的付出,最终却付诸东流,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归隐后写下的这首词,就道出了他的心声。
千秋岁引·秋景宋代:王安石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这首词并没有流传下确切的创作年代,但是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可以明确看出是王安石后期的作品,后世普遍认为是变法失败、退居金陵后写的。
上阙描写了一副寥廓悠远的秋景开头三句“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从人为的两种声音写起,一是捣衣砧,二是吹号角,这两种声音在古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秋声。
每当响起这两种声音,就表示空旷悠长的秋天来临了。
下两句“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写作者目之所见: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有归家的感觉。
词人为国操劳半生,如今辞官归隐,就如同这东归的燕子,南飞的大雁一样,到了季节,不应该再留恋以前的风景,该回归的时候就应该回归了。
富有哲理的诗句解释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如果仔细的加以分析,其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现就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使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哲学原理.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教人应当有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而且默默无闻的精神。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然万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难过,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别人的痛苦。
表达无奈时的内心感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实践出真知。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要想有所作为,我们必须永远向上,向最高层挺进。
只有向上才能增长才干,只有向上才能锻炼胆量,也只有向上才能高瞻远瞩,在立志成才的攀登中永远开拓、进取。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一旦时机成熟,新事物将以不可遏止的生命力迅速成长起来。
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宋·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释⑴渔家傲:词牌名。
《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⑴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水。
萦:萦绕。
《广韵》:萦,绕也。
⑴窈窕:幽深的样子。
⑴欹眠:斜着身子睡觉。
袁文《瓮牖闲评》卷五:“朝鸡者,鸣得绝早,盖以警入朝之人,故谓之朝鸡。
”⑴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翻译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
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
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
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
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
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
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
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
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
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
盖追用其词。
”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
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
“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
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泊船瓜洲》

诗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 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诗译文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 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 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 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1075年 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他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 因为只要他坚持变法,就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排斥,而皇帝又反复无 常,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 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 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bó)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重(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音
写出下面的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泊( bó )、间( jiàn ) 重( chóng )、还( huán )
作者在此地——瓜洲; 此时——明月; 此景——春; 自然想到了——还; 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
测试
王安石,( )代人,曾推行( 《泊船瓜洲》表达了真挚的(
),功绩不裴。 )之情。
解释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___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桂枝香》:这首诗风格豪迈,被称为开豪放词先声的名作

王安石《桂枝香》:这首诗风格豪迈,被称为开豪放词先声的名作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的《桂枝香》与范仲淹的《渔家傲》同被称为开豪放词先声的名作。
这首词风格豪迈,意境开阔,情感深沉,一洗五代柔媚词风。
上阙写金陵壮丽景色,从横面铺开。
头三句是起始,交代时间地点。
而“登临送目”四字气魄就很大,“登”、“送”连动,气势豪放。
下边就写展现于眼前的景物。
“千里”,见视线之开阔;“滑”、“翠”写色彩,“练”、“簇”,绘形状。
这二句是总写,显示了山河壮丽。
接着先写近景:“征”、“去”、“残”、“斜”,这些形象渲染了晚秋肃杀的气氛,在美景中涂抹上一层薄薄的灰色,含蕴着一种离愁别恨。
接下三句写晚景:彩舟越去越远,只留下淡淡的云絮和遥遥的的鹭洲浮游于水天连接之际。
景色是美丽的,可又蕴蓄着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画图难足”一句收束得很有力,我们似乎看见诗人把“千里”画卷刷地一收,对祖国锦绣河山发出深沉赞叹。
这上阙好像全是景语,其实深含情意,为下阙作好了铺垫。
下阙是怀古讽今,从纵线抒写。
“念往昔”三字带出了怀古之意。
一个“竞”字既勾勒出往日“繁华”之概貌,又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穷奢极侈的罪恶。
一个“叹”字意味深长。
“悲恨相续”一句,把这条兴亡盛衰的历史纵线写得多么形象生动,而又富于感情色彩!这几句有文学家的形象性,也有历史学家的概括力。
它是从上阙写景转到下阙抒情的枢纽。
下句的“千古”与上文的“千里”可谓遥相呼应,从纵横两个方面把词的意境展开。
“凭高”与开头的“登临”又遥相照应,把己与人之感受暗作对比。
古人“凭高”如何呢?只会“漫嗟荣辱”,一个“漫”字,指斥尖刻,点出这些人不会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于是只好“悲恨相续”了!“旧事”已“随流水”,剩下来的只有“寒姻衰草凝绿”这样苍凉的景色给后人去凭吊。
王安石的诗词名篇

王安石的诗词名篇王安石的诗词名篇精选篇1词牌名:南乡子|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楼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安石的诗词名篇精选篇2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的诗词名篇精选篇3词牌名:渔家傲|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王安石的诗词名篇精选篇4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的诗词名篇精选篇5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的诗词名篇精选篇6词牌名:桂枝香|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的诗词名篇精选篇7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王安石反复推敲的诗句

王安石反复推敲的诗句王安石反复推敲的诗句“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
“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反复推敲的诗句,你知道是哪一首诗吗?王安石反复推敲的诗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王安石反复推敲诗句的故事: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
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
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
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
“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王安石的诗经典10首

王安石的诗经典10首《千秋岁引·别馆寒砧》此词的创作年代不详,但从词的情调来看,很可能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退居金陵后的晚年作品,因为它没有《桂枝香》的豪雄慷慨,也没有《浪淘沙令》的踌躇满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安石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乌江亭[宋]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清明[宋] 王安石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
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枝。
春风[宋] 王安石春风过柳绿如缲,晴日烝红出小桃。
池暖水香鱼出处,一环清浪涌亭皋。
春风[宋] 王安石春风吹园杂花开,青天露坐始此回。
一杯一杯复一杯,笑言溢口何欢咍。
古人白骨生青苔,我独不饮何为哉。
何时出得禁酒国,垒麴便筑糟丘台。
春风[宋] 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北陂杏花[宋] 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古意[宋] 王安石采芝天门山,寒露净毛骨。
帝青九万里,空洞无一物。
倾河略西南,昌射河鼓没。
蓬莱眼中见,人世叹超忽。
当时弃桃核,闻已撑月窟。
且当呼阿环,乘兴弄溟渤。
春夜[宋] 王安石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贾生[宋] 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生[宋] 王安石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反复推敲的诗句 “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
“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 再修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 反复推敲的诗句 ,你知道是哪一首诗吗? 王安石反复推敲的诗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 改动了十多次, 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 字。
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 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 景物变化。
王安石反复推敲诗句的故事 :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 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
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 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 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 又乘船西上回金陵 (令江苏省南京市) , 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
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 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
他走进船舶,拿出纸 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 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 看不出春风一到 江南是什么景象, 缺乏诗意, 想了一会, 就提笔把“到”字圈去, 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
“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 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
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 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他觉得有些头疼, 就走出船舱, 观赏风景, 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 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 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 出来了。
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 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 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 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 全诗都活了。
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 的“诗眼”。
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拓展延伸】 贾岛反复推敲的故事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有一天, 他骑着毛驴外出, 在路上一面走, 一面作诗, 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 “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 家韩愈经过这里。
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
可是贾岛仍然在 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 推到韩愈眼前。
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
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