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历史名镇保护规划

合集下载

研究四川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利用与保护.docx

研究四川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利用与保护.docx

研究四川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利用与保护2013年4月成龙决定将自己曾购买的徽派古建筑中的四幢捐赠给新加坡的科技设计大学而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坦言到自己曾联系过一些地方的政府希望将古建筑捐赠出去但回音却遥遥无期。

他也说到他相信古建筑在新加坡会得以很好的保护因为他看到了新加坡的重视。

泱泱大国中无处安放的古建筑该何去何从。

徽派的建筑只有在生地才能熠熠生辉,此例也是给其他地区的古城、古镇的保护敲响警钟。

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与众不同的四川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好这些名镇,让古镇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清幽古雅的环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它的旅游价值,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及其意义(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是指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特别重大历史价值的城镇。

[1]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则是从2003年起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发起不定期评选的,截止2012年已经公布了五批共有25个省份的181座古镇位列其中。

它们的共性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

我国历史悠久不缺乏古镇,这181座古镇能脱颖而出除了共性更多的是自身的与众不同,按照地域位置分为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

按照历史赋予的特色又分为山水类、革命历史类、军事交通类、民族特色类、商业贸易类。

(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意义1.保护历史遗留的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如今在普遍大众的意识中都知道要保护历史遗存,在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评定标准中,这些古镇都是具有浓郁的人文氛围和深厚的历史价值。

选择它们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就是要保护它们和认可它们存在的价值。

2.作为表率展示我国古遗存的风貌作为众多古镇的表率可以从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历史年代、建筑艺术、文化涵养和存在价值都能够更全面的展示出我国古代乡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活化发展策略研究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活化发展策略研究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活化发展策略研究作者:王葆华项明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5期摘要:历史文化名镇是地方文化演变、景观风貌变迁的真实载体,保留了民居的变迁痕迹,反映了地区的发展脉络,是文化、艺术、历史价值与内涵的直接外在体现。

在陕南地区现代城镇的开发与建设中,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镇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实现陕西省民间地域文化与经济繁荣的关键在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发展。

本文在分析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居民生活现状与古镇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推动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传承与活化发展,旨在平衡动态保护与活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历史文化名镇摆脱发展困境。

关键词:蜀河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保护;活化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东部山区,镇域面积和区面积分别约143.5平方千米、3.3平方千米。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在1000多年的漫长发展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和地方传统文化。

1 保护与活化发展的意义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风俗文化、传统建筑等,因此它们互相区别、独具特色。

目前,陕南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比南方地区的个案研究较少,在分析现状和参考类似历史文化名镇的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蜀河古镇顺应时代发展的保护与活化发展策略,可以为陕南地区其他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想要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充分发挥蜀河古镇景观资源优势。

本文对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当地将保护行为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加深当地人对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价值认同,唤醒其对生活地的保护意识,同时,对协调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2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现状与活化发展问题2.1 缺乏与时俱进的景区发展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转变。

蜀河古镇再展千年风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全国特色景观名

蜀河古镇再展千年风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全国特色景观名

蜀河古镇再展千年风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全国特色景观名镇旬阳县蜀河古镇作者:暂无来源:《法治与社会》 2017年第6期蜀河古镇位于安康市旬阳县城以东53 公里汉江与蜀河交汇处,镇域面积181.5平方公里,辖22个村(社区),148个村(居)民小组,12372户38658人。

境内黄州馆、杨泗馆、清真寺、三义庙等明清时期古建筑景态各异;八家巷、乾益巷、永安巷、沈家楼等古街小巷幽深静谧;厘金局、电报局、当铺、钱庄、王公馆和古民居等见证昔日繁荣;水文石刻、千年五指柏、巨象伸鼻、古井甘泉、岩碥城门、村野绣楼等古迹别具一格,蜀河“八大件”、烧狮子、双彩车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特色,回、汉民族相融而居,自古以来就是汉江黄金水道上的水陆码头,素有“小汉口”之美誉。

近年来,先后被中央文明委、住建部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镇”“省级重点镇”和“文化旅游名镇”。

蜀河古镇在拥有如此优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还面临着作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核心战区,有12 个村2651户7914 贫困人口这一脱贫压力,怎样将好“风景”变为好“钱景”,成为当地党委政府思考的一个重大命题!一、整合资源,全面推进保护、修复与开发。

为了让蜀河古镇的发展更具核心竞争力,该镇针对蜀河古镇古建古迹留存较多的现状,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采取原状修整、标牌标识、灾害预防等工程措施,对古建遗存实施了保护修复,完成了4 处省保单位保护修复和286 户民居仿古修复改造,骡马古道至北门明清古建南北贯通,蜀河古镇的古风古韵初步展现。

同时,加快对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挖掘提炼,多元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展示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鼓励乡土艺人从事民间演艺活动,传播民间技艺。

在传统节日举办蜀河烧狮子、双彩车、汉剧等演出活动,尊重并支持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正常开展节庆、礼拜信仰活动,逐渐形成了古镇与乡村联动、一段一主题、一步一幽奇的多元文态。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意见-武政〔2014〕88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意见-武政〔2014〕88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意见正文:----------------------------------------------------------------------------------------------------------------------------------------------------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意见武政〔2014〕8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保护好我市镇村历史文化遗存,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武汉市历史镇村保护名录规划》的相关要求,经研究,现就加强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推进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程,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文化强市的重要举措,对于继承和发扬名镇名村特色风貌和文化内涵,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推动镇村经济和社会协调、科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管理力度,不断强化监督检查,扎实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一)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要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

区人民政府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主体,并负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保护规划编制等工作。

各乡镇(街)具体负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实施工作。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陆镇余
【期刊名称】《群众》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人们对保护并开发利用名城名镇的意识逐渐增强。

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文物、城建部门的不懈努力,名城名镇队伍不断扩大,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不断鉴定和公布,古老的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申报热”。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陆镇余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协;委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须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J], 孙晓璐
2.河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研究 [J], 王放
3.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村(镇)名单 [J],
4.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体系规划研究 [J], 刘学
5.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案例展示⑤ 特色文化名镇——黄姚镇——留住历史文化名镇的根——从大圩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谈起 [J], 宾长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肥市:立法保护历史文化名镇

合肥市:立法保护历史文化名镇

合肥市:立法保护历史文化名镇
吴星
【期刊名称】《江淮法治》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本刊讯记者在日前召开的《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于2010年8月27日在合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
【总页数】1页(P38-38)
【作者】吴星
【作者单位】《江淮法治》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3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中的建筑分类策略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为例 [J], 张弓;霍晓卫;张杰
2.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机制的再认识——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十年回顾与总结 [J], 戴彦;李云燕
3.转型期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保护与特色发展——以苏州市历史文化名镇浏河为例[J], 潘之潇
4.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J], 张弓;胡平平;霍晓卫
5.区域旅游开发背景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桃花潭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J], 李森;朱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的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古镇盐文化为例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的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古镇盐文化为例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的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重庆市巫
溪县宁厂古镇盐文化为例
朱猛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不考虑特色城市文化遗存而大拆大建,破坏原有文物建筑,制造假古董等现象屡见不鲜,其结果是:地方文化特色逐渐被吞噬,历史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各处皆似曾相识的环境景象.虽然,历史文化名镇皆进行了保护规划,但大多数是物质层面的探讨,对城镇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内涵未能加以发掘与诠释,导致了特色文化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被架空.本文以宁厂古镇保护为例,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如何保护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作出探讨.【总页数】6页(P31-36)
【作者】朱猛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相关文献】
1.基于生态文化要素的历史古镇保护规划——以重庆市万州区罗田古镇保护规划为例 [J], 谷啸川;谢岩磊
2.快速城镇化下的古镇保护与发展探析——以黄姚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J], 唐荣荣;罗宁昌
3.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分析--以巫溪县宁厂古镇为例 [J], 郑德芸
4.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J], 张弓;胡平平;霍晓卫
5.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案例展示⑤ 特色文化名镇——黄姚镇——留住历史文化名镇的根——从大圩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谈起 [J], 宾长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2011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2011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 博导王景慧2011.11.08一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形势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800美圆,新的形势下人们对生活将有新的追求,政府也应有新的目标。

过去一个时期城镇领导工作重心多是物质层面的改善,现在转变为追求生态、环境、文化的提升,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相当普遍的舆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名城保护创建了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为名城保护建立了良好的大环境,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决定为我们提出明确的任务。

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里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壮大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报还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筑,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当前,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是相当普遍的,甚至是空前的。

最近,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检查,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1,不当的文物维修是破坏文物的真实性,2,用旧城改造的方法对待历史文化街区,以至有的名城已经找不到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了。

3,高层建筑破坏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保护性”改造,破坏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

4,混淆旅游建设与名城保护差别,错以为以景点建设为文物保护。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问题需要去提高,有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也有方法问题需要去改进,关键还是认识问题。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提高认识增强保护的意识,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了解有关保护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集,被誉为 “小汉口”,
“钱窝” 。明末清初,汉 江黄金水道进入鼎盛时期, 由此形成汉江码头文化
此停留,故取名蜀河。 (户县余下,武功县普集,宁强县联平关)之一。 (秦楚文化、巴蜀文化、
古镇以河而名,即今 日蜀河镇。 移民文化相互渗透融合)
独具特色的古镇总体格局
蜀河古镇区明清古建筑群,东西宽160米,
2.1 项目区位
蜀河镇位于旬阳 县东部,距旬阳县城 53公里。北依秦岭, 南傍巴山,挟汉江而
国道316
携蜀河,东与仙河、
兰滩乡接壤;南与白 河县仓上镇毗邻,西 与棕溪镇、关口镇交
蜀河镇
旬阳县城 西安 旬阳县城
界;北与双河镇、庙
坪乡相连。
旬阳县在陕西省的位置
蜀河镇在旬阳县的位置
2.2 构成历史文化名镇主要内容
传统曲艺
包括“八岔戏”“小调戏”“大简子戏”等花
鼓形式,并与当地山歌调子融合,形成了一种 定型的地方剧种。 特色饮食 蜀河镇特色饮食为蜀河八大件,因蜀河古镇以 回族居民居多,因此蜀河流派的“八大件”必 然会被打上“清真饮食”的烙印。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统民俗活动 蜀河双彩车、蜀河八大件已列入陕西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蜀河火狮子、蜀河剪纸已列入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河挑花篮、蜀
镇,越来越得到的广大游客的青睐。据调查,蜀河的游客量逐年增长,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促进古镇保护工作,传承和弘扬古镇历史文化,提升古镇知名度,带动古镇旅游发 展,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特编制本规划。
CHAPTER 02
有什么历史文化要去保护
南北长735米,占地面积约9.78公顷。由类
型丰富、数量众多的古建筑,独特的聚落格 局,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构成。
古镇形态 蜀河古镇以红岩碥(后山)为龙脉, 东临蜀河,南接汉江,各居民院中 轴线均以后山为轴线,如自然生长 一般,各院住宅稍做调整,形成最 佳的风水环境。 古镇以红岩碥为基础,沿山脚下向 东发展,整个古镇呈现出带型布局, 蜀河从北向南穿过蜀河镇。
汇报框架
WHY——为何要编制保护规划
WHAT——有什么历史文化要去保护
HOW——如何保护
END——规划实施保障
CHAPTER 01
为何要编制保护规划
1.1 项目背景
自身条件良好 蜀河镇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历来为汉江中上游一个较为驰名的商 贸重镇,特明是自清代以来,以长江、汉江为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使蜀河镇成为当时陕南乃至 陕西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造就了当时的兴盛,如今保留下的古镇风貌格局及众多的遗址、 馆社、寺庙、题刻、老街古巷等,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蜀河古镇已成为蜀河 城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宣传名片,每年都有众多游人慕名而来。 旅游业发展的推动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节假日的增多,交通条件的改善,外出旅游已成为一种 时尚,使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增长点。山水风光的小城
河跑竹马、蜀河民歌《旬阳道情》已列入旬阳
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3 SWOT分析
S——优势 (1)历史格局层级明晰——由历史建筑、传统街巷、街区构成了古镇的整体格局。 (2)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包含杨泗庙、黄州会馆、清真寺、传统民居、商会建筑、五指柏等众多文
化资源,形式多样。
W——劣势 (1)传统建筑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风貌良莠不齐。 (2)现代建筑风貌与传统街区风貌不协调。 O——机遇 (1)政府对具有丰富历史遗存的古镇在保护层面上的重视。 (2)旅游业态形式的推动——游客返璞归真的旅游倾向。 T——挑战 (1)古镇整体风貌的营造 (3)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 (2)历史街区空间的梳理 (4)传统文化的继承、延续
悠久的历史文化 蜀河镇的由来 西周建立之初, 蜀河镇的历史沿革 早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就在 蜀河镇的繁荣盛景 明清以来,蜀河镇商贾
周武王封藩屏周时,
封蜀国于河南南阳以 北,蜀国迫于楚国扩 张,率民西迁,曾在
此置兴晋县,时属魏兴郡(今安康市)。
1949年11月26日中共洵阳县委、县人民民主 政府机关由蜀河镇迁往县城;1956年5月,正式 改名为蜀河镇,是当时全省县以下四个建制镇
“三纵五横”的街巷空间 “三纵”——与蜀河大致脚下,经南门至杨
泗庙、黄州馆、清真寺,从清真寺西侧至后 山,为古镇最早形成的一条纵向街巷。 永安巷:始于古镇东门,向北延伸至成中门、
时家大院后继续向北与旧时骡马古道相连接,
是蜀河古镇重要的商业活动地段。 河堤路:为现蜀河古镇的对外主要交通,水 泥路面,车行路,北至双河镇,南与319国 道相连接。 “五横”——为古镇内东西方向的巷子,从 北到南主要有五条。
黄州会馆
清真寺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民国 四年(1915年)扩建,形成现有规模,现存主要建筑 有窑窝、大殿、抱厦、对厅、门楼。
杨泗庙
清真寺
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民俗活动 端阳龙舟 ——“龙舟赛”是汉江沿岸各地每年
都要举行的大型活动。
春节灯会——龙灯舞是夜晚玩灯的主要形式, 包括蜀河站龙、蜀河滚龙以及神河狮子等形式。 双彩车——清朝中期开始盛行。在民间社火中, 承担着重要角色,被誉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兼具南北特色的传统历史建筑
本次规划中确定了102座传统历史建
筑作为重点保护建筑,这些建筑对蜀 河古镇总体格局起到了关键作用,它 们能够反映蜀河古镇传统建筑布局特
征、建筑技术、艺术特色及历史文化
内涵。
历史悠久的古建筑 黄州会馆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湖北“黄帮”即黄 州籍客商建造,原名“黄州帝主宫”。 杨泗庙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蜀河镇“船帮”会 馆。
CHAPTER 03
如何保护
3.1 总体框架
明确保护层次,分级制定保护措施。分为古镇区整体历史格局保 护、历史街区保护、古建筑保护三个层次,形成“点线面”保护 体系。
保 护 原 则
保护历史真实性。尽可能多的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修旧如旧, 杜绝大拆大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