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网上公示稿概要
宁波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后公示)【模板】

宁波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后公示)1 前言1.1 规划背景2013年,XX市XX区对城隍庙历史街区文化的提升项目开始启动。
同年,地铁城隍庙站的建设,使城隍庙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建设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振兴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提升这一区域的文化魅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并起到带动周边月湖盛园、莲桥第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活力的作用,2014 年5 月XX 市XX区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地区进行规划研究。
1.2 规划范围北至药行街,南至大沙泥街,西至解放南路,东至大来街,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面积为5.4 公顷。
(详见附图1)2 规划定位与目标2.1 规划定位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地区功能定位——复兴宁波城隍庙文化,挽救性保护及还原传统市井文化的商业、展示、体验新场所。
2.2 规划目标将其建设成为融合街区历史文化特色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于一身,聚集文化展示、城市休闲、商业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井民俗旅游休闲商业区。
3 规划设计3.1 对接区域、强化特色、理清结构规划设计以“两心,三轴、一廊、三片区、三节点”为规划结构。
其中,“两心”:以城隍庙和天封塔两个文物为街区的两个核心;“三轴”:开明街商业步行街、县学街、城隍庙东侧为重要的轴线;“一廊”:从郁家巷观天封塔的视廊;“三片区”:大众消费区、传统市井民俗商业区、城市休闲人文广场;“三节点”:城隍庙广场、鲁班殿中心广场、西南角广场。
(详见附图5)3.2 保护庙塔、控制高度、整体协调3.2.1 保护地段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两处:城隍庙、天封塔。
(1)对文物进行全面测绘,并且对本体进行保护修缮。
(2)对现有的功能进行调整,把商业功能迁出城隍庙,还原其原有的祭祀功能及戏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
(3)控制周边新建建筑,风貌、尺度与其相协调,突出文物对地段的统领地位。
3.2.2 控制新建建筑高度(1)多角度体现视线、高度控制原则,确立高度严控区与高度协调区,使历史街区整体高度体现传统特色。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甬政发〔2014〕117号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甬政发〔2014〕11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以及市历史文化名城与遗产保护工作暨市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科学保护利用,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加快“四好示范区”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市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
在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保存城乡文化记忆,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好每一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遗存,促进历史建筑风貌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相协调,建设底蕴深厚、开放包容、特色彰显的“宁波人民更加引以为豪的美丽家园”。
(二)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和浙东文化摇篮,历史名人众多、历史遗存丰富、文化价值很高。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有利于展示我市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有利于提升宁波的知名度、美誉度,有利于提升市民的认同感、自豪感。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鄞江镇厚重的历史,是世人无尽的文化财富,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更好的保护文化,打造现代历史文化名镇,是所有鄞江镇人民的夙愿。
本文首先阐述了鄞江镇的历史文化分布,进而立足于保护规划现状,论述了存在的若干问题。
最后,审视当前的规划保护模式、展望未来的规划保护前景,阐述了鄞江镇文化保护规划战略,旨在强化鄞江古镇的文化保护。
标签:鄞江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协调发展0 前言历史文化保护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工作,是保存灿烂历史文化的责任。
鄞江古镇有着悠长的千年历史文化,灿烂的它山文化、多彩的自然遗产等,都是世人无尽的文化财富。
近年来,鄞江古镇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休闲”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为鄞江古镇“谋发展、求共存”。
但古镇文化保护工作仍旧“任重道远”,规划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为古镇的明天开创更加开阔的道路,实现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协调并进。
1 鄞江镇历史文化遗产分布鄞江镇位于浙东四明山东麓,是宁波和鄞县的发祥地,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四明首镇”的美誉。
全镇森林覆盖率高达60%,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风光秀美,樟溪潺潺依村而过,凤凰山、纱帽山环镇而立;鄞江镇历史悠久,全镇现有30余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如名震四海的它山堰、断坑岩、南北宕、古树群等,均是美不胜收的乡村胜景,是鄞江古镇灿烂人文历史的体现。
1.1 八邑津梁的鄞江桥鄞江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悠长历史,是鄞县乃至宁波的发祥地。
所以,从遥远的鄞江文明诞生,就注定了古老的辉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曾在一段时期内,鄞江镇是浙东地区经济、文化。
政治的中心,是灿烂浙东文化孕育的温床。
而在鄞江镇的历史产物中,鄞江桥是千年桥梁,鄞江镇以桥名镇。
鄞江桥始建于北宋年间,全长38丈、宽3丈,是浙江省第一座木质结构大桥,有深厚的历史价值。
1.2 功侔鬼神的它山堰千余年的历史积淀,滋润了灿烂文明的鄞江生灵。
宁波市鄞江镇'多规融合'规划探索

120宁波市鄞江镇“多规融合”规划探索□ 胡 红,陈玉飞,熊 璐[摘 要]当前,我国的“多规融合”主要以国家或城市为研究单元,镇域层面的“多规融合”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基于此,文章在分析镇域层面实施“多规融合”的优势的基础上,从“多规”内容协调、空间协调、标准协调和方法协调等方面构建了镇域“多规融合”的规划技术路径,并以宁波市鄞江镇“多规融合”规划为例进行实践和论证,以期为我国乡镇的“多规融合”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多规融合;镇域层面;宁波市鄞江镇[文章编号]1006-0022(2016)S1-0120-06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Multi-plans Integration In Yinjiang T own, Ningbo City/Hu Hong, Chen Yufei, Xiong Lu[Abstract] At present, Chinese multi-plans integration takes country or cities as the research units, few involve to those towns.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lement advantage in towns, put forwards the technological method on plans integration, spaces integration, standards integration, and methods integration. Then, takes Yinjiang tow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se measures, offers some references to Chinese multi-plans integration.[Key words] Multi-plans integration, T own level, Yinjiang town, Ningbo city0引言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经规”)、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城规”)、土地利用规划(以下简称“土规”)分别归属发改委、住建部、国土部这三个部门管理,三大规划主管部门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宁波月湖西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宁波规划局

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奉化增补)(批前公示)1规划背景2014年1月,宁波市规划局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该规划于2015年12月通过了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提交浙江省人民政府审批。
2016年9月,县级奉化市撤销,设立宁波市奉化区,根据行政区划调整要求,奉化区纳入宁波市中心城市范围。
因此,《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也应增加和深化奉化区的保护内容。
奉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唐代设县以来,已经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在其境内有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原有保护体系的有效补充。
基于以上原因,需要重新调整《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尤其需要重新研究奉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奉化的历史文化资源,基于新的行政区划提出保护与发展策略。
本次工作的重点是奉化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发展。
2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宁波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
3宁波历史文化名城3.1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遗存丰富,特点突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1)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唐宋以来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3)唐宋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前沿。
(4)宋明以来中国文化思想重镇。
(5)山环水抱的宜居城市。
3.2保护内容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2个部分,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为:(1)市域层面:保护整体自然山水环境、岸线与岛屿特征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河姆渡等古人类遗址、越窑遗址、海防遗址;保护反映宁波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相关遗产;保护历史城市、历史镇村和传统村落。
(2)中心城市层面:保护三江、塘河等文化廊道,保护核心文化片区,保护宁波平原水乡特色和古代水利工程遗存。
(3)历史城区层面:保护宁波、镇海、奉化、余姚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和城市形态;保护历史街巷格局、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重要的视廊。
历时四年考古揭开千年之谜 奉化白杜发现秦汉时期古鄞县县治遗址

662018.2家园·文都视点HOMELAND奉化白杜发现秦汉时期古鄞县县治遗址文/杨芝 图/章勇涛 责任编辑/胡珊古鄞县县治所在何处?宁波先人如何生产生活?近日,宁波市考古所在奉化白杜召开宁波鄞县故城考古成果通报会。
根据考古发现,结合历史文献与方志记载,可以确定今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村城山南侧为秦汉时期至隋代的古鄞县县治所在。
这也是继勾章故城遗址后,宁波市发现的又一处古县城遗址。
“这一遗址的发现,为宁波古代城市发展、演变找到了活生生的案例,对于长江中下游古代城池、县城的发展、演变的研究有着参考和借鉴意义。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说。
据悉,宁波地区最早设立的四县分别为句章、鄞、贸阝、余姚,古鄞县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就已设立了古鄞县,直至隋代开皇九历时四年考古揭开千年之谜年并入句章后废弃,其前后延用凡800余年。
“古鄞县的行政范围包括现在的奉化区和鄞州区的一部分。
”王结华说。
自2015年12月到2018年2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立项课题“宁波地区古代城址考古工作计划”,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科研机构,对今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村一带展开了跨越4个年头、持续两年多的野外考古调查勘探、解剖试掘和文献梳理、遥感航拍、影像分析、科技检测等工作。
完成调查勘探面积约80万平方米,试掘探沟8条,出土陶、瓷、石、铁等各类遗物标本与建筑构件300余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夯土城墙、水池、作坊、水井、灶、灰坑等遗迹多处。
历时四年,古鄞县县治遗址揭开神秘面纱。
图为该遗址出土的日用陶罐DOI:10.16710/33-1272/d.2018.04.02567宁波通讯2018年2月下半月刊(战国)《国语·越语上》: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东汉)《吴越春秋》:县有赤堇山,故加邑为鄞。
(晋)《后汉书志·郡国四》:会稽郡,十四城……贸阝……余姚、句章、鄞……(南朝宋)《后汉书》卷一百零一《天文志中》:永建六年(公元131年)四月……后一年,会稽海贼曾於等千余人烧句章,杀长吏,又杀鄞、贸阝长,取官兵,拘杀吏民,攻东部都尉扬州六郡。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2.05•【字号】浙政发〔2023〕35号•【施行日期】2023.1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单的通知浙政发〔2023〕3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省政府批准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等6个镇、杭州市富阳区新桐乡俞家村等16个村、嘉兴市南湖区太平路历史文化街区等20个街区为第七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现予公布。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好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政策。
持续做好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等工作,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确保系统完整地保护传承我省历史文化遗产,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彰显浙江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打造新时代浙江文化标志。
附件:第七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单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年12月5日附件第七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单一、历史文化名镇(共6个)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建德市大同镇文成县南田镇苍南县钱库镇德清县乾元镇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二、历史文化名村(共16个)杭州市富阳区新桐乡俞家村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蒋家村余姚市河姆渡镇浪墅桥村宁海县一市镇箬岙村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菰城村长兴县煤山镇仰峰村金华市婺城区塔石乡上阳村兰溪市女埠街道垷坦村兰溪市女埠街道渡渎村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浦江县仙华街道马墅村岱山县秀山乡秀北村天台县三合镇联合村、灵风村、灵一村云和县崇头镇坑根村景宁县大漈乡小佐村三、历史文化街区(共20个)(一)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街区(共11个)嘉兴市南湖区太平路历史文化街区绍兴市越城区前观巷历史文化街区绍兴市越城区石门槛历史文化街区金华市金东区二仙桥历史文化街区兰溪市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东阳市卢宅历史文化街区东阳市傅家巷历史文化街区舟山市定海区中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舟山市定海区东管庙弄历史文化街区舟山市定海区留方路历史文化街区舟山市定海区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二)非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街区(共9个)杭州市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杭州市西溪路杭大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湖州市南浔区练溪历史文化街区海盐县绮园路历史文化街区海宁市路仲历史文化街区龙游县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台州市黄岩区桥上街历史文化街区台州市黄岩区司厅巷历史文化街区三门县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2015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Code for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Conservation Planning(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15/05/25)××××-××-××发布××××-××-××实施×××××××××发布前言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1]建标第17号文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衔接国家相关条例与办法,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6章,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调查与评价;4、划定保护范围与制定保护措施;5、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功能提升;6、基础设施与防灾措施。
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的具体解释由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交: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励吾科技楼718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管理办公室(邮编:510641,E-mail:arosklsbs@ ,ardwxiao@)。
本规范主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目录1 总则 (5)2 术语 (7)3 调查与评价 (9)3.1一般规定 (9)3.2调查内容与要求 (10)3.3综合评价 (11)4划定保护范围与制定保护措施 (11)4.1一般规定 (11)4.2划定保护范围 (13)4.3制定保护措施 (14)5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功能提升 (15)5.1一般规定 (15)5.2传统建筑的分类保护 (15)5.3传统建筑的功能提升 (16)6 基础设施与防灾措施 (17)6.1一般规定 (17)6.2道路交通设施 (18)6.3综合管线与沟渠 (19)6.4防灾措施 (19)附录 (21)附录A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情况调查内容与方法 (21)附录B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资源信息调查内容与方法 (22)附录C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价值特色综合评价 (24)附录D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条件评价 (26)本规范(标准、规程)用词说明 (27)引用标准名录 (28)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5)2 Terms (7)3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9)3.1 General requirements (9)3.2Investigation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10)3.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11)4 Conservation area and measures (11)4.1General requirements (11)4.2 Defining conservation area (12)4.3 Conservation measures (14)5 Traditional buildings conservation (15)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5)5.2 Classific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15)5.3 Function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16)6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17)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7)6.2 Traffic facilities (18)6.3 Integrated pipeline and ditch (19)6.4Disaster prevention (19)Appendix A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21)Appendix B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esource investigation (22)Appendix 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value (24)Appendix 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resent situation (26)1 总则1.0.1为科学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有效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与地域文化,制定本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网上公示稿1总则1.1规划背景鄞江古镇具有1600余年建镇史,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它山堰的所在地,曾做过500余年的句章、鄞县县治和80余年的明州州治,素有“宁波之根”“四明首镇”之称,鄞江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是宁波贯彻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支点。
就区域而言,鄞江镇地处鄞西南,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有潜力,是四明山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对推动四明山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鄞江自身而言,古镇发展需求强烈,尤其是古镇内部居民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提升、现代化交通需求等民生问题已成为政府和民众日益关心的社会发展问题,为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2014年11月,宁波市规划局委托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1.2规划范围保护规划范围为整个鄞江镇域,总面积为63.9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区域为历史镇区,规划面积194.4公顷。
1.3规划原则真实性原则:保护体现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历史遗存,保护其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完整性原则:保护名镇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护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及其所属的历史环境;可持续性原则:依托名镇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保护与利用、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持续性保护思路。
1.4规划目标挖掘特色: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和名镇发展脉络的梳理,对鄞江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做出客观评价。
明确底线: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确定鄞江名镇保护对象及保护要求。
引导和谐发展:从名镇保护、特色发展的角度,对名镇发展提出规划引导性意见建议,促进历史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
1.5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5年-2030年。
2名镇特色与价值2.1遗产资源概述鄞江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一览表2.2名镇文化梳理1、历史脉络梳理夏、商、周、秦汉——人口稀少,水患频发三国、晋、南北朝——县治迁入,城镇始兴隋、唐、五代——州县双治、它山堰成宋、元——人口激增、附郭重镇明、清——物资交流,市集繁盛民国——偏安一隅、赤白交界改革开放前——一度设区、区镇同治改革开放后——风情古镇、山水小城2、城镇形态演变自东晋隆安年间在凤凰山西麓建句章城始,鄞江城镇空间形态发生多次变迁:东晋——县治迁入,建城伊始隋——城池南迁,一水穿城唐——城池北迁,州县双治宋——结构松散,水网成形元——发展迟缓,中心南移明——中心居中,两翼对称清——商业繁盛,纵向成轴民国——战争纷扰,格局延续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中轴通路,两翼开发改革开放至今——发展迅速,外围扩大2.3名镇特色总结1、山水格局镇域:西枕四明山麓,东扼鄞西平原,水网四通八达,山水田园并举。
历史镇区:群山环抱于其外,溪水迂回在其中。
2、古水利系统唐朝后期王元暐修筑它山堰,与历代增筑的碶、闸、塘等配套设施,形成一套完善的防洪灌溉水利系统:第一次分洪,洪水至迴澜桥迂回,漫小塘堰,入鄞江;第二次分洪,上游来水增加,洪水直接漫洪水湾大塘入鄞江;第三次分洪,上游来水再增加,洪水经它山堰泄洪;第四次分洪,水量再次增加,直接水漫官池塘,入南塘河,至乌金碶、积渎碶、行春碶等处继续向鄞江分洪。
3、传统建筑特色建筑风格——清与民国为主,时代特征明显建筑类型——遗存类型丰富,墙门建筑较多平面布局——平面类型多样,布局自由灵活空间组成——长屋建筑为主,廊披增加空间材料细部——建筑就地取材,细部特色明显4、传统空间特色河街关系——因水生街,街河平行街巷空间——狭窄曲折,自由灵活广场空间——面积较小,晒场为主桥堰空间——交通水利,功能复合5、传统人文特色庙会文化——延续千载,特色鲜明商贸文化——八邑商聚,商业重镇宗族文化——围以家祠,聚族而居2.4名镇历史文化价值综述1、历史悠久,是孕育甬上文明的摇篮;2、它山古堰,是中国古水利工程系统的珍贵缩影;3、四明锁钥,是浙东地区依山临水型城镇的杰出代表;4、建筑鲜明,是富有四明山地方特色传统建筑的集中之地;5、人文荟萃,是它山庙会为代表的千年传统文化积淀之地。
3保护层次与重点3.1保护层次建立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镇域、历史镇区、历史文化遗存。
3.2保护重点1、格局保护:保护镇域“倚山系水、山田共融”的自然山水格局,以及历史镇区“群山环抱,溪水迂回”的自然山水格局。
2、古水利工程保护:保护以它山堰为核心的古水利系统,以及与之相依存的河流水系。
3、历史镇区与古村落保护:保护并延续历史镇区、古村落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
4、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保护各级文保单位与文保点、反映传统风貌的民居古宅、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存的真实性,保护其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并弘扬民俗艺术、传统技艺及传统人文活动等优良的地方传统文化。
4镇域保护4.1保护内容镇域范围内形成“两山四水、一镇三村、多点多项”的规划保护结构。
(详见附图1)4.2山体与水系保护措施严格保护历史镇区周边小型独立山体,保护山脉山脊线的视觉完整性;镇域范围内其它山体进行保护控制分区,低山缓坡作为山体控制范围,之上部分作为山体保护范围。
划定樟溪、小溪港、鄞江等重要水体保护控制蓝线,有条件恢复它山堰配套古水利设施;控制保护麻滩、大江滩两个历史泄洪区,原则上禁止建设。
(详见附图2)4.3古村落保护本次规划针对鲍家墈、晴江岸和建岙三个古村落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确定保护内容,作为名村保护工作的初步依据,下一步名村需各自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细化保护内容及相关要求。
5历史镇区保护5.1保护区划1、核心保护范围鄞江历史镇区核心保护范围为北至四明路(不含沿街新建改建商业建筑),南至三岔路,西至上河头-府前桥-养正路-它山堰文保范围-鄞江廊桥,东至小溪江-洪水湾塘-夏朱家路-悬慈路4弄,总面积约25.47公顷。
(详见附图3、4)2、建设控制地带本规划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北至四明路,东至环镇东路,西至它山堰文保建控边界,南至澄浪小区南界,总面积约137.25公顷。
(详见附图3、4)3、环境协调区本规划将历史镇区外围乌龟山、凤凰山、狮子山、牛山、王家汇山、上化山等山体围合的区域划定为环境协调区。
(详见附图3、4)5.2整体格局与风貌特征保护1、历史街巷保护规划根据历史特征保存情况对历史镇区内历史街巷分为两类保护:一类历史街巷29条,保护要求:不得改变街巷线形、宽度、尺度,保持界面的连续性与贴线;保护两侧传统院落与建筑界面,保护街巷传统风貌特征;利用原材料依据传统样式恢复街巷铺面。
二类历史街巷20条,保护要求:整体保持街巷现有线形、宽度、尺度,并维持原有的街巷与两侧建筑之间高宽空间关系;保护两侧现存传统院落与建筑界面,修补破坏界面,提高街巷的连续性与贴线,以体现传统风貌特征。
(详见附图5)2、历史河道保护重点保护鄞江、光溪河、小溪江及清源古溪四条历史水系环境;保护传统河街关系,保持现有的河道与两侧建筑构成的空间尺度;保护沿线树木、古桥、驳岸和埠头等历史环境要素,重点恢复官池墩、洪水湾塘及小塘的历史景观。
3、景观视廊保护重点控制沿光溪河、鄞江形成的滨水景观视廊,以及由鄞江桥、廊桥纪念馆、它山堰、光溪桥、悬慈桥等主要观景点向外视域的通透与景观风貌的协调,拆除或整治视廊内障碍建筑。
4、建筑高度控制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三普新发现文物点、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维持原高;严格控制核心保护范围、水中岛内及遗址公园周边建筑高度,以及外围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外围环境协调区内建筑高度可适当放宽。
(详见附图6)5、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对建筑提出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和拆除六种模式。
(详见附图7)6、建议历史建筑名录根据宁波市实际操作办法,将新发现未定级文物点纳入历史建筑进行保护。
此外本规划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36处传统建筑建议为新增历史建筑。
(详见附表1)7、古水利工程保护保护以它山堰为主体,以各碶、闸、塘为补充的排洪灌溉古水利系统。
保护历史镇区规划范围内各古水利工程,包括它山堰、回沙闸、光溪桥及官池墩、洪水湾塘及小塘。
保护区划及保护措施依据2014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它山堰总体保护规划》中相关内容。
5.3功能定位与用地调整1、功能定位依照鄞江“风情古镇,山水小城”的总体发展定位,以及其“山水”、“生态”、“底蕴”三大优势,规划进一步提出“千年山水古镇”、“养生旅居小城”、“活态水利展堂”、“文化漫游水乡”的目标。
2、空间结构与用地调整规划形成“南北中轴、东西两翼、江河水环、八大片区”的空间结构。
同时,规划依据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对历史镇区规划范围内十余处用地进行了用地功能调整。
(详见附图8)5.4人口与社会生活规划规划基本维持历史镇区内居住人口总数,但应调整人口结构,一方面有序迁出现有低层次外来人口,另一方面吸引高素养及文化人群。
鼓励原住居民、下岗和退休职工参与到文化旅游相关的商业、服务业中,并通过经营辅导、帮助就业、减免税费、经济补贴等多种途径提高其实际收入水平。
5.5道路交通规划对外交通:融入区域网络,周边联动发展。
内部交通:步行交通为主,满足应急需求。
停车设施应旅游配套与居民自用相结合,规划在核心保护范围外围设置七处停车场,两处旅游集中停车场,五处小型居民停车场。
(详见附图9)5.6市政及防灾规划完善市政管线和设施,当市政管线和设施按常规设置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发生矛盾时,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沿山麓建设泄洪沟,降低山洪对镇区的威胁。
开辟绿地、停车场等空间,作为避震疏散场地。
根据街区内部道路、街巷、建筑特点,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消防设施。
6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6.1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1、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以及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
(详见附表1)保护文物保护点17处,严格按照《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进行保护。
(详见附表2)保护三普新发现未定级文物点共99处,对于保存完好的可提升为文保点或文保单位,按照对应等级的保护要求和措施给予保护;对于保存一般的予以登录保护,参照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和措施给予保护。
保护建议历史建筑36处,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进行保护。
(详见附表3)保护地形地貌、文化遗址、历史街巷、码头埠头、古井古桥、古树名木等其它物质文化遗存,采用原材料,按原样式进行修复,并通过适当方式说明和展示其历史风貌。
(详见附表4)物质文化遗存遵循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保护性展示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修缮和合理的利用。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保护宁波走书、它山庙会为代表的鄞江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习俗,传统思想文化与传统技艺,以及与鄞江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记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