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旭华(图)
2013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2013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1、誓言无声: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先进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理由】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
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黄旭华:誓言无声主要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颁奖辞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理由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
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4]刘盛兰:崇仁厚德主要事迹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
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
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
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由于腿疼得走不动,不得不暂停拾荒卖钱,但他捐资助学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
[6]颁奖辞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推选理由陈雨露: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吴孟超: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
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4]陈俊贵:心比金坚主要事迹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
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
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0字-800字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0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的10大人物是:1、黄旭华2、刘盛兰3、陈俊贵4、段爱平5、沈昌健沈克泉父子6、格桑德吉7、胡佩兰8、姚厚芝9、方俊明10、龚全珍。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刘盛兰爷爷,他省吃俭用省出钱来捐给那些有需要帮助的孩子们,20多年他的捐款钱数达到10几万。
我很感动,泪水也控制不住了!主持人白岩松说刘盛兰老人的颁奖辞: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还有那些航天员们,让我们向他们致敬!《感动中国》观后感300字看了201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脑海里。
胡佩兰,她已行医70年,退休后仍坚持坐诊27年,每周出诊6天,从未间断。
“便宜药治大病”是她的口头禅,退休后,8年捐建50多个书屋。
1月22日5时30分,98岁良心医生胡佩兰去世,留给世界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奖典礼令我泪流满面,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
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这么多感人的事迹和值得感动的人。
这些感动不是因为脆弱,不是因为悲伤,而是“感动”激发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有种情怀是流露自内心的爱给予社会家庭幸福真情洒向人间。
观《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400字看过了《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的心潮澎湃,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愿意付出,却任劳任怨。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最喜欢黄旭华爷爷、刘盛兰爷爷、格桑德吉老师与刘佩兰奶奶。
第一位,是一位退休潜艇职员黄旭华,他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三十年来没有回过一次家,他曾说过:“我献出了一生,我无怨无悔!”他这一生完全是不曾悔过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位是一生都在捐助别人的刘盛兰爷爷,他曾捐赠了五十元,每月只有三百元,这笔钱算是很大的费用。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1、誓言无声: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崇仁厚德: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3、心比金坚: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颁奖词】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
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
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4、一秉至公: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颁奖词】-第1页- / -共3页-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
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
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
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5、梦想天开: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父子【颁奖词】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
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
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6、格桑花开: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
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
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7、秋兰为佩: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吴佩兰【颁奖词】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8、寸草春晖: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第2页- / -共3页-厚枝【颁奖词】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一、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誓言无声——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选理由】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胡占凡: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颁奖辞】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从1958年到1986年近30年间,黄旭华一直隐居在太平洋上某座荒岛上。
广东老家的父亲临终前都不知道儿子在哪里,干什么去了。
母亲93岁才盼回花甲之年的儿子。
在父亲坟前,黄旭华流着泪说:“爸爸,我相信你会像妈妈一样谅解我。
”黄旭华“失踪”的这30年,一直在从事绝密的核潜艇研制工作。
1959年起,苏联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毛泽东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等中国核潜艇人没日没夜努力着,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上马3年后开工,开工2年后下水,下水4年后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为躲过对手的监视,所有核潜艇拥有国都在不断拓展下潜深度。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中国的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
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
“我们不是去牺牲,我们要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为稳定人心,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和艇员一起深潜。
随着越潜越深,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咔作响,终于抵达设计要求深处,性能完好,试验成功了!平安出水的黄旭华诗兴大发:“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他自我评价道:“这个‘痴’字好,我确实不考虑个人的问题。
”在国与家、忠与孝之间,他为他的选择无怨无悔,他用“血一滴一滴慢慢流”来形容自己的付出。
血流了30年,还是热的。
1988年之后,黄旭华退而不休,如今年近九旬,依然为核潜艇试验做着工作。
他的人生,犹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颁奖辞】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赫赫无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人物聚焦CHARACTER编辑 姜学霞黄旭华:赫赫无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2014年2月10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揭晓,87岁的黄旭华第一个登上颁奖台。
一段7分30秒的短片,展现了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30年的历程。
在默默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后,这位幕后英雄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黄旭华是中国国防科研的一代名人。
他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中国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他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并荣立船舶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
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点评:30多年来,在探讨和解决中国核潜艇的问题以及一步跨越美国几代产品进入60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术决策上,他和其他领导一起共同组织、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从中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出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为了充分发挥核潜艇的优越性能,黄旭华带领其团队通过大量试验研究,采用适合于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艇型,用围壳舵与尾水平舵相结合又有所侧重的操舵方式,获得水下高、低航速下垂直面的良好运动稳定性和操纵性,特别是在水下发射导弹期间,通过科学风学攻关,达到了导弹对艇运动状态的严格技术要求;在艇体结构方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应用“短壳塑性稳定”等理论,推导出直径比常规潜艇大一倍的艇体结构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相当一部分采用锥壳结构的耐压艇体结构和首端大直径耐压平面舱壁的设计等重大技术难题,并于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其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
观后感之2013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3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颁奖词】誓言无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在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幺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刘盛兰【颁奖词】崇仁厚德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单,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旭华(图)誓言无声: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旭华
【先进事迹】
87岁的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退休前,黄老一直任武汉一家研究所的研究员、名誉所长。
该所党办的彭主任昨晚告诉记者,黄老先生虽然今年87岁了,但身体依然很好,他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耳聪目明,前不久还亲自到北京,参加了央视节目的录像拍摄。
“黄老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我们都觉得,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黄老那一代科研人吃的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一位与黄旭华共过事的科研人员,与记者说起黄老,敬意溢于言表。
他十分感慨地说,那时,潜艇研究工作是在绝密状况下进行的,黄老这一代人都是幕后英雄,他们长年不能与家人团聚,家人也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在做什么工作,这样的苦不是普通人所能想象的。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立志为祖国“上天入海”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
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黄老后来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
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
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
”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了。
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上核潜艇,很快获批。
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
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
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从一个玩具模型开始
铸造共和国“水下核盾”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
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
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
为确定可
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
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62岁亲自深潜试验
妻子闻讯放声大哭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
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
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
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
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颁奖词】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