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汇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_中考阅读理解主要题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_中考阅读理解主要题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一、阅读答题格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的语气。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二、答案来源回归原文
1.采摘阅读理解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2.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
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注意:
(1)注意审阅读理解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步骤格式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步骤格式大全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步骤格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步骤格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步骤格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步骤格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3.步骤格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六、环境描写的作用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初中语文各种阅读答题格式

初中语文各种阅读答题格式初中语文各种阅读答题格式(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h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典型题实战兵法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初中语文33套,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33套,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1. 概述作为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是每个学生都需要面对的考试题型。
通过阅读理解的练习,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语文得分。
我们有必要总结一些万能的答题模板,帮助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 文章主体2.1. 主旨大意题对于主旨大意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模板进行回答:1) 本题主要是询问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阅读可以得知文章主要谈论的是某某问题,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内容大致是什么。
2) 通过认真阅读文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某某问题,作者的态度是赞成/反对的,内容涉及到某某方面。
2.2. 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是需要我们在文章中找到特定的事实和细节作为答案支撑。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模板进行回答:1) 在文章中,我们得知了某某事实/细节,这说明了……2) 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可以找到相关的描述,这表明……2.3. 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需要我们根据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断和判断。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模板进行回答:1)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推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认为……2) 从相关的描述和信息可以推断出,作者认为……2.4. 观点态度题这类题目需要我们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模板进行回答:1)作者在文章中对某某问题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是……2)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某某事物的看法是积极/消极的,主要表现在……3. 结论通过以上的模板,我们可以在阅读理解题中更加得心应手,迅速准确地找到答案,提高语文成绩。
希望同学们在备考中可以认真练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4. 结束语学好语文,从阅读开始。
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扩展内容5. 阅读理解的重要性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它不仅涉及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还需要能够准确把握文章中的细节和推理判断,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阅读理解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初中现代阅读答题格式范文5篇

1.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题公式】文章(某段或某几段)先运用······的论证方法+效果词+论证了······的论点+接着······+最后······
2.论证方法:
3.议论文开头、结尾的句子的作用
开头的句子
【答题公式】
结尾的句子:
【答题公式】
资料优质且整理不易,建议先收藏
4.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5.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6.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五、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_……_的特征/事理。
【答题公式】解释词语+带词解句(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六、说明文题目的作用
七.说明文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的作用
八.认识感悟类
【答题公式】完整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联系实际印证对文章的理解+一句话总结阐述。
九、列举分析
【答题公式】把握原文+结合生活积累触类旁通
十、探究归纳
【答题公式】比较文章与材料+表达观点+用事实与道理分析支撑观点+一第二篇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阅读理解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阅读理解一、概括文章内容类解析:概括内容时,要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送“我”、买橘子等)以及文章的情感线索(父子情)。
一般按照“谁 + 做了什么 + 结果如何(或表达了什么情感)”的模式来概括。
答案:文章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解析:先分别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再点明文章通过两者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二、赏析词语类答案:“攀”“缩”“倾”这几个动词生动地描写出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
“攀”字写出了父亲用手抓住高处的吃力,“缩”字表现出父亲两脚往上移动时的小心翼翼,“倾”字体现出父亲身体倾斜的状态,这几个词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努力和对儿子的爱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解析:赏析词语先解释词语的基本含义,然后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一般从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等方面入手。
答案:“低唱”“弹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油蛉和蟋蟀当作人来写,“低唱”形象地写出油蛉叫声的轻柔,“弹琴”生动地表现出蟋蟀叫声的悦耳,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和乐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解析:对于这种赋予事物以人类行为的词语,往往是运用了拟人修辞,从修辞角度分析能更好地把握其表达效果。
三、赏析句子类答案: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把水和垂柳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水的温暖、多情以及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同时,句子描写了水藻的绿,从侧面烘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暖。
解析:赏析句子首先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这里是拟人),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写出水的特点和生机,表达情感),再看有没有其他描写手法(如侧面烘托)及其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得茂盛、繁密的特点,气势非凡,给人一种震撼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惊叹与喜爱之情。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和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和技巧阅读答题模板:
1. 阅读理解题
问题:(问题内容)
答案:(答案内容)
解析:(解析内容,包括原文支持)
2. 段落填空题
问题:(问题内容)
答案:(答案内容)
解析:(解析内容,解释答案与原文的联系)3. 完成句子题
问题:(问题内容)
答案:(答案内容)
解析:(解析内容,解释答案与原文的联系)阅读答题技巧:
1. 仔细阅读题目:阅读题目时要仔细理解题干的要求,明确需要从文章中找到哪些信息。
2. 找准定位句:有效的阅读技巧之一是通过找定位句,即在文章中寻找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或关键信息。
3. 精读相关句:在找到定位句之后,要对其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其含义,并找出与问题相关的答案。
4. 多次阅读原文:如果在第一次阅读时没有找到答案,可以多读几遍原文,利用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断答案。
5. 注意选项干扰: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选项的干扰性,不要被与原文相关但并非完全正确的选项所迷惑。
6. 验证答案:在确定答案之后,要再次确认答案是否与原文相吻合,以避免错误。
7. 训练技巧:多进行阅读理解训练,熟悉各种题型的出题特点和解题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汇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汇总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一、记叙文1.提问方式:将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能行吗?为什么?或者,文章中的某个句子能否改成另一个句子?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原词生动具体,准确地表达了对象和效果,换成其他词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该词比其他词的感情更强烈。
答题示例:在山间XXX之处,泉水隐匿其中。
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当我伸手欲揽近前,她总是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当我佯作冷淡而不理她时,她却悄悄地跑近,偎在我腰间。
她是一个调皮的孩子!问:为什么不用“真是可爱的孩子”来形容女儿?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更强烈,而“调皮”更切合女儿的性格特征。
2.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XXX告诫儿子。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这三个词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1)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象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情感。
2)拟人:将对象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象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3)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的特性。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表达……5)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的注意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一.记叙文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1)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2)拟人:将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3)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表达···(5)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7)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8)叠词:具有音韵美,结构美,语言美,表达·····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将知音的传说比作飓风咆哮,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4.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5.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
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6.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
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7.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主+谓+宾)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8.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再举出文中句子证明你的分析。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
即刻提出了质疑。
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
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
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
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
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
(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
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9.提问方式;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格式: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烘托...的感情、为...作铺垫。
10.欲扬先抑作用:先贬低在大力颂扬所描写对象,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描写对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感人效果。
11.讽刺的作用是:运用比喻和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使语言辛辣幽默。
二. 说明文1.举例子:形象具体的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点2.列数字:具体准确有说服力的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点3.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介绍了)xx 事物,使文章具有条理性4.下定义:简明,周密,科学准确的说明了(介绍了)xx 事物,具有权威性5.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6.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7.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8.提问方式:文中第几段或此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效果?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9.提问方式:“××”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10.提问方式:“××”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表示····的意思,如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情况了;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具有科学性。
11.提问方式: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