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
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 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二)记叙文阅读理解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2、记叙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5、记叙文中的描写:作用分类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①肖像描写①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环境描写6、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7、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汇总

阅读答题公式大汇总1、用一句...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人物+事情、用的言归纳本文的故事情:人物+出处++果2.....3、怎样梳理文章构?第一招:按叙的要素划分构(的先后、地址的移、人物的出、事件的展)第二招:按思想感情的化划分构4、怎样解析人物形象?第一招:通解析人物的典型事例归纳人物的精神品第二招:通解析人物的言、作、神、心理描绘等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5、归纳文章的主(中心思想):内容+目的(感情、道理)6、依照叙文的不同样样种,回答文章主的固定格式能够有以下几种:写人:本文通表达主人公的什么事件,表出主人公怎的思想道德,或许表达了作者主人公怎的思想感情;叙事:本文通表达怎的故事,告了我怎的道理;写景状物:本文通描绘了怎的景或物,抒了作者怎的感情。
7、的含与作用(1)解析的含“(表面)含+(深)含”(2)解析的作用“吸引者注意 +明示(写作象)+揭露(文章内容)”8、文章的开与尾的作用(1)开篇常作用①从构上看:全文、下文做②从内容上看:开篇点、揭露主(2)尾常作用①从构上看:全文、呼开②从内容上看:点明中心、深入主9、析的作用:第一招: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二招:富饶表力,生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10、解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招:从修辞(富饶表力的)下手答公式和析的作用一。
第二招:依照文章构,掌握句作用若是句子位于文章的开,一般有起作用;若是位于中,有渡作用,如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下文作等;位于文章尾的句子经常有的作用。
第三招:依照文章内容,掌握句作用( 1)抒作者感情,点明中心;( 2)反应社会或揭露深刻的道理。
【家】回家去淑敏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地同起沙漠的黄沙和祁的雪峰。
到之路上僻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同⋯⋯素来宁静听我的,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的候,我就抱着你走安西。
”我大吃一惊,从未听段往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一、整体把握型
1.分析全文结构,确定主题思想。
2.筛选关键词,理解篇章概括。
3.找出关键连接词,建立篇章逻辑。
二、段落独立型
5.抓住首尾句,概括段落主旨。
6.寻找中心句,总结段落要点。
7.换位思考,理解段落观点。
8.分析依据论述,判断文章倾向。
三、语境辅助型
9.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10.利用反义词,推测词语解释。
11.根据同义词,推断词语意思。
12.总结词语搭配,掌握固定搭配。
四、句子结构型
13.确定主谓宾结构,维持句意流畅。
14.理解衔接词,关联句子段落。
15.借助修饰词语,理解名词解释。
16.辨析修辞手法,猜测句子意图。
五、猜测推理型
17.利用细节信息,推测文章脉络。
19.借助事例描写,猜测文章目的。
六、背景常识型
21.利用题外信息,理解文章含义。
22.关注历史背景,推测文章意思。
23.分析环境描述,理解事件原因。
24.观察文化特点,把握作品特色。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33套答题公式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也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③找标志词。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汇总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汇总阅读答题公式大汇总1、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人物 + 事情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 + 起因 + 经过 + 结果3、如何梳理文章结构?第一招:按记叙的要素划分结构(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人物的出现、事件的发展)第二招: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结构4、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第一招:通过分析人物的典型事例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第二招: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5、概括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内容 + 目的(情感、道理)6、根据记叙文的不同种类,回答文章主题的固定格式可以有以下几种:写人类:本文通过叙述主人公的什么事件,表现出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品格,或者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叙事类:本文通过叙述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写景状物类:本文通过描写了怎样的景或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标题的含义与作用(1)分析标题的含义“(表面)含义+(深层)含义”(2)分析标题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明示(写作对象)+揭示(文章内容)”8、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作用(1)开篇常见作用①从结构上看: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②从内容上看:开篇点题、揭示主题(2)结尾常见作用①从结构上看:总结全文、呼应开头②从内容上看:点明中心、深化主题9、赏析词语的作用:第一招:该词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
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
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一)
一上初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的比例一下大了很多,难了很多,阅读丢了很多分。
有读不懂的,但更多的是读懂了答不来或答不到点子上的。
阅读其实有技巧和固定答题套路的,灵活掌握后做阅读题不再是难事。
下表是汇总出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和各位同学共享。
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
修辞手法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
.......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 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