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1. 哎呀呀,找中心思想有个超简单的万能公式哦!就是找那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呀。
比如说文章里老是提到“梦想”,那中心思想很可能就和梦想有关啦!就像我们找东西一样,一直出现的那个肯定很重要呀!2. 嘿,理解句子含义也不难呀!先看看前后文,把句子放在大环境里去感受呀。
就像是拼图,把周边的都拼好了,中间那块自然就清楚啦。
比如“那朵花在角落里默默绽放”,结合前文可能就知道它代表着一种低调的美呀!3. 哇塞,分析人物形象也有妙招!看看人物做的事、说的话呀。
要是一个人总做好事,那他肯定很善良呀。
这就好像从一个人的行为能看出他的性格一样。
比如文章里他总是帮助别人,那他就是个热心肠的人呗!4. 哈哈,总结段落大意也简单啦!把主要的事情或者观点拎出来就行呀。
就如同从一堆东西里挑出最主要的那个。
比如一段里主要讲了一只小狗玩耍的经过,那段落大意就是小狗玩耍呀!5. 哟呵,体会作者情感也有诀窍哦!从用词和语气来感受呀。
要是满满的都是赞美的词,那肯定是喜欢呀。
这就好像你听到别人一直夸你,那肯定是喜欢你啦。
比如文章里都是美好的描述,那作者肯定是很热爱呀!6. 哎呀,推断文章深意也有办法呀!结合背景和一些暗示呀。
就好像破案一样,顺着线索去推理。
比如文章里提到某个时期的困难,那深意可能就是要珍惜现在呀!7. 嘿嘿,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更不难啦!把重要的点串起来就行啦。
就像串珠子一样,一个个串起来就成了一条漂亮的项链啦。
比如文章说了一个人的经历,那主要内容就是他经历的那些重要事情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真的很实用呀,大家一定要记住,学会了就能轻松应对阅读理解啦!。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在语文阅读理解中,提取信息、分析文本、推理判断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陷阱,需要一些万能的解题公式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
下面就介绍24个万能公式,希望对你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1.主题句识别公式:主题句通常出现在段首或段尾,是整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2.词义猜测公式: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测生词或短语的意思。
3.文章结构公式:了解文章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结论等部分,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思。
4.排除法公式:通过排除一些不合逻辑或不符合文章整体语境的选项,来选择正确答案。
5.同义替换公式:一些题目中会使用同义词或同义短语来替换原文中的一些词或短语,需要注意词义可以灵活变化。
6.方法手段公式:有时候文章会介绍其中一种方法或手段来解决问题,理解这些方法或手段对于理解文章的关键信息至关重要。
7.比较对比公式:通过文章中的对比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观点的变化。
9.转折关系公式:当文章中存在转折或对立关系时,需要注意转折的词语或句子的作用。
14.时间顺序公式:理解文章中的事件发展顺序和时间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15.主次关系公式:通过理解重要事实和次要细节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
16.原因结果公式:理解文章中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推理出正确答案。
17.问题探究公式:针对文章中的问题,通过阅读整个文章来获得相关信息和答案。
18.事实细节公式:注意文章中的事实细节,并理解这些细节的作用和重要性。
20.图表分析公式:当文章中存在图片、表格或图表时,需要注意理解图表的内容和信息。
21.上下文衔接公式:通过上下文的衔接来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义。
24.综合分析公式:综合运用以上公式,通过对文章中的各种细节和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可以准确地理解整篇文章。
以上就是24个万能的语文阅读理解公式,希望对你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语文阅读技巧——万能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XXX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技巧公式(汇总)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技巧公式(汇总)语文阅读理解万能技巧公式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
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知识备忘录说明文阅读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
(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__”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掌握一些万能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回答问题。
以下就是为大家总结的 24 个万能公式:一、关于标题1、标题的作用(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4)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5)一语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
二、关于词语2、理解词语含义(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2)拆词法,把词语拆开分别解释,再组合起来理解。
(3)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替换理解。
3、词语的表达效果(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准确地表现了……(3)突出了……的特点。
三、关于句子4、句子的含义(1)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语境理解。
(2)联系文章主旨,理解深层含义。
5、句子的作用(1)在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
(3)在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6、句子的赏析(1)从修辞手法角度: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拟人——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排比——增强语势,突出了……(2)从描写方法角度: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心理;环境描写——烘托了……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四、关于段落7、段落的作用(1)开头段:同句子在开头的作用。
(2)中间段:承上启下、补充说明、丰富内容。
(3)结尾段:同句子在结尾的作用。
8、段落的概括(1)找中心句。
(2)提取关键词,自己概括。
五、关于文章内容9、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
(3)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10、文章的线索(1)以人物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作为一种语文阅读技巧的辅助工具,万能公式主要是指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和难度的语文阅读理解题目中的一些常用解题思路和方法。
以下是24个常用的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公式1:审题定位法在开始阅读之前,先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题和大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性地阅读相关部分。
公式2:段落主题句法公式3:信息筛选法在快速阅读全文后,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对其他无关信息进行筛选,以节省时间和提高准确性。
公式4:关系词法公式5:对称法许多问题要求找出一些事物的对应物或相似的事物,通过对称法可以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公式6:排除法在多项选择题中,通过排除显然错误的选项,可以提高最终的正确率。
公式7:常识法在一些常识性或常见的现象问题中,通过运用自己的常识和经验,可以快速地找到正确答案。
公式8:词汇猜测法通过上下文的提示,分析生词或不熟悉的词组的意思,以此来推测出正确的答案。
公式9:对比法对比文章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其差异性来判断答案。
公式10:归纳法根据文章的部分或整体信息,将其归纳为一个总结性的观点或结论,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公式11:细节理解法通过仔细观察文章中的细节内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公式12:语境理解法通过理解文章中的语境,包括语法、逻辑和修辞等方面的内容,推测出答案。
公式13:推理判断法通过推理和判断能力,基于文章中的已知信息给出合理的答案。
公式14:逻辑推理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推断出隐含的信息,并给出正确答案。
公式15:常识推理法通过将文章和常识结合起来,从常识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
公式16:原因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推断文章中的原因和结果关系,找出问题的答案。
公式17:目的推理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目的和可能的效果,找出问题的答案。
公式18:态度判断法公式19:时间顺序法通过找出文章中的时间顺序和顺序的先后关系,来理解文章中的故事情节。
公式20:空行补文法通过观察文章中的空行或空白,补全缺失的内容或完善问题的答案。
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以下是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可供参考:1.细节题公式:阅读题目中的关键词→ 定位文章中的相应细节→ 对比文题,确定答案。
2.主旨题公式:分析文章结构→ 识别主题句和转折词→ 确定文章主旨。
3.词汇理解题公式: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识别同义词或反义词→ 选择正确答案。
4.推理题公式:识别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进行逻辑推断→ 得出结论。
5.指代题公式:分析上下文语境→ 确定指代对象→ 选择正确答案。
6.态度题公式:识别文中情感词汇和语气→ 分析作者态度→选择匹配的态度描述。
7.配对题公式:阅读选项内容→ 定位文章相关细节→ 匹配文题,确定答案。
8.表格题公式:分析表格结构→ 对比文章信息与表格内容→填写正确答案。
9.计算题公式:根据题目要求和文中数据计算→ 得出结果。
10.排序题公式:分析文中事件顺序→ 对比选项中的顺序→ 选择正确答案。
11.标题选择题公式:总结文章主题→ 分析选项中的标题→选择最佳标题。
12.结构分析题公式:识别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文章结构→ 总结答案。
13.定义理解题公式: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定义→ 定位文章中对应的描述→ 选择与文意相符的答案。
14.句子理解题公式: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关键词汇→ 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含义。
15.作者观点题公式:识别文中表达观点的句子或段落→ 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16.标题添加题公式:概括段落或全文内容→ 选择最佳标题。
17.信息筛选题公式: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定位相关段落或细节→ 筛选信息,回答问题。
18.代词指代题公式:根据上下文确定指代对象→ 对比选项,选择正确答案。
19.归纳总结题公式:分析段落或全文结构→ 总结主要内容。
20.因果推理题公式:分析文中因果关系→ 结合常识和语境进行推理→ 得出结论。
21.意图揣摩题公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色彩→ 确定答案。
22.文本替换题公式:阅读替换前后的句子或段落,理解意思→对比前后变化,判断最佳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
一、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二、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三、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议论文中: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五、“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六、仿写句子
1、话题。
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
2、句式。
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
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等。
3、修辞。
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
4、结构。
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
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
6、色彩。
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
7、字数。
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七、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八、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九、拟写标语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十、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
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
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十一、句子比较分析
常见题目: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十二、给文段拟写标题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