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经方 课件 PPT】麻黄方阵(二)
合集下载
麻黄、薄荷ppt课件

Ephedrae Herba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 经》,列为中品。“茎端开花, 花小而黄,簇生。子如覆盆 子,可食。”。
为我国特产中药,其质 量、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位。
P141
麻黄、薄荷
1
【来 源】
为麻黄科(Ephedraceae)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unge的干燥草质茎。
麻黄、薄荷
27
• 轮伞花序腋生,萼钟 形,外被白色柔毛及 腺点;花冠淡紫色,4 裂,上裂片顶端2裂; 雄蕊4,前对较长,均 伸出花冠外。小坚果 卵圆形,黄褐色。花 期7 ~ 9月,果期10 月。
麻黄、薄荷
28
【产地与采收】
• 主产于河南、江苏、安徽及江西省,大面积栽培, 江苏省为薄荷主要产区。
• 薄荷通常收割2次,第一次收割(俗称头刀)在小暑后 大暑前(七月中下旬),主要供提取薄荷油用;第二 次收割(俗称二刀)在霜降之前(十月中下旬),主要 作药材,晒干或阴干。
5、表皮细胞、叶肉细胞、薄壁细胞及导管中有时含有 橙皮苷结晶。
麻黄、薄荷
33
麻黄、薄荷
34
• 叶表面制片或粉末:
1、腺鳞的腺头呈扁圆球形,由8个分泌细胞排列成 辐射状,直径约90um,腺头外围有角质层,与分 泌细胞的间隙处有浅黄色油质,腺柄单细胞,极 短,四周表皮细胞作放射状排列。
2、表皮细胞壁薄,呈微波状,上、下表皮有直轴式 气孔,以下表皮为多。
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麻黄、薄荷
11
木贼麻黄 ①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 ②节间长1.5~3cm(较短),膜质鳞叶长1~2mm,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 经》,列为中品。“茎端开花, 花小而黄,簇生。子如覆盆 子,可食。”。
为我国特产中药,其质 量、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位。
P141
麻黄、薄荷
1
【来 源】
为麻黄科(Ephedraceae)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unge的干燥草质茎。
麻黄、薄荷
27
• 轮伞花序腋生,萼钟 形,外被白色柔毛及 腺点;花冠淡紫色,4 裂,上裂片顶端2裂; 雄蕊4,前对较长,均 伸出花冠外。小坚果 卵圆形,黄褐色。花 期7 ~ 9月,果期10 月。
麻黄、薄荷
28
【产地与采收】
• 主产于河南、江苏、安徽及江西省,大面积栽培, 江苏省为薄荷主要产区。
• 薄荷通常收割2次,第一次收割(俗称头刀)在小暑后 大暑前(七月中下旬),主要供提取薄荷油用;第二 次收割(俗称二刀)在霜降之前(十月中下旬),主要 作药材,晒干或阴干。
5、表皮细胞、叶肉细胞、薄壁细胞及导管中有时含有 橙皮苷结晶。
麻黄、薄荷
33
麻黄、薄荷
34
• 叶表面制片或粉末:
1、腺鳞的腺头呈扁圆球形,由8个分泌细胞排列成 辐射状,直径约90um,腺头外围有角质层,与分 泌细胞的间隙处有浅黄色油质,腺柄单细胞,极 短,四周表皮细胞作放射状排列。
2、表皮细胞壁薄,呈微波状,上、下表皮有直轴式 气孔,以下表皮为多。
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麻黄、薄荷
11
木贼麻黄 ①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 ②节间长1.5~3cm(较短),膜质鳞叶长1~2mm,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麻黄篇(PPT文档)

要点三
白术益气健脾,生化气血,从而使正 气能蓄积力量以驱逐风寒湿,以治疗 风寒湿痹证。
麻黄配白术
• 麻黄发汗以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以制水气,麻黄与白术为药对,既能 发越郁阳,又能散水气,还能制水气,更能杜绝水气变生之源,从而达 到治疗水气病证。
麻黄配白术
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等。
VS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 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肾小球肾 炎,肾病综合征等。
麻黄配半夏
宣降肺气
麻黄与半夏均具有化饮止咳平喘作用,但麻 黄治肺气上逆偏于宣发肺气,而半夏治肺气 上逆则偏于肃降肺气。
治疗肺气逆乱证,既要用宣肺药, 又要用降肺药。麻黄与半夏为药对 ,一宣一降,以使浊气得以呼出, 清气得以降纳,邪气不得留结。
麻黄配半夏
半夏入肺以燥湿化痰,麻黄人肺以温肺化饮,相互为 用,以治疗寒饮郁肺证。
04
小青龙汤,适用于治疗心下坚大如盘;
桂枝去芍药加麻附子细辛汤,适用于治疗 水气凌心证;
05
06
半夏麻黄丸,适用于治疗肢体浮肿证。
药用溯源
01
药用溯源:《神农本草经》认为该药可以治疗中风、
伤寒头痛,以及温疟疾病。
02
这款药物具有发表出汗的功效,能够去除邪热气,止
咳逆上气,除寒热。
03
这款药物还可以破癥坚积聚,具有很强的治疗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芍药知母 汤等是麻黄与附子相用的典型药 对配方。其中,麻黄与附子的用 量比例关系因治疗证型不同而有 所变化。
麻黄配附子
治疗太阳伤寒证与阳虚证相兼,麻黄和附子的用量比例关系基本相等,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和 附子的用量都是2两(6g)。
治疗寒凝关节肌肉、关节疼痛等证,麻黄和附子的用量比例关系是2:3,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和 附子的用量都是2两(6g),但附子的用量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用量的3倍。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PPT课件

寒化热(纯热证)
阳明证(白虎汤) 五大一黄
表寒证——里热实证 (太阳) (阳明)
• 病机:风寒外束,阳郁内热。
•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 方药:大青龙汤
•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杏仁四十枚
辛散表邪
石膏如鸡子大
清解郁热
大枣十枚 炙草二两
和中以资汗源
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1、先煮麻黄去上沫; 2、分三次温服; 3、温服取微似汗,切勿过汗伤阳; 4、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5、若一服汗出邪解,停后服;
【临床应用】
①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流感、支气 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
②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③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结肠炎、急性 胃肠炎、痢疾等。
④治疗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自发 性寰椎半脱位、风湿性腰腿痛等。
⑤五官科疾病:结膜炎、中耳炎、突发性 耳聋、鼻窦炎、慢性鼻炎等。
• 【词解】 • ①乍有轻时:即时轻时重。
• 【提要】补充表寒里热的另一脉证。(变 通适应证)
• 【讨论】
• 若感邪较重,正邪交争剧烈---脉紧身疼痛 (38条)
• 若感邪较轻,正邪交争较缓---脉缓身沉重 (39条)
• 身重 ——①感邪较轻,因汗不得出,阳气 内郁,气滞不运 ;
•
②湿郁肌表;(《金匮》治水气溢于四
• 面部望诊可见:水色、水斑或水气 • 水色——面部青黯色,或下睑处呈青黯色 • 水斑——面部对称性的色素沉着 • 水气——面部虚浮,眼睑轻肿,或下眼睑
如卧蚕状。
病案分析
• 张某某,男,60岁,农民,1997年5月29日初诊。 • 主诉:无汗近3年。 • 现病史:5年前在田间劳动,突被雨淋而感冒风寒,
--麻黄.ppt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生药教研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生药教研室
加工方法
1 9~10月份割取草质茎 2 通风处阴干或晾至7 ~ 8成干 3 晒干 4 提示:曝晒或霜冻均会影响药效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生药教研室
性状鉴定
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1. 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
性味功效
•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发汗散寒
用于风寒感冒
1
宣肺平喘
用于咳嗽气喘
利水消肿
用于风水浮肿、小便不利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生药教研室
思考题
1. 指出麻黄商品药材的种类及拉丁学名?
1
2. 麻黄的主要性状特征有哪些?
3. 麻黄组织及粉末鉴别要点?
想一想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药教研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生药教研室
个子货与饮片
11
4
2
3
1. 草麻黄 2. 木贼麻黄 3. 中麻黄 4. 麻黄饮片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生药教研室
显微鉴定
1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生药教研室
显微鉴定
1. 表皮碎片及气孔 2. 嵌晶纤维 4. 角质层突起 5. 色素块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生药教研室
麻黄
Herba Ephedrae
2006年7月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来源
麻 黄 Herba Ephedrae
麻黄科植物
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麻黄
E. intermedia Schreak et C. A. Mey.
麻黄鉴别 ppt课件

ppt课件
11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ppt课件
12
生药教研室
采收加工
1 8~9月份割取草质茎
为什么选 择秋季采
收?
因不同生2长期通,风其处主阴要干成或分晾麻至黄7~碱8含成量干不同:
春季最低,8至9月最高,10月以后逐渐下降为。什么选
因此,8至3 9月晒份干为麻黄最适采收期。
择阴干?
提示:曝晒或霜冻均会影响药效及外观
有 三角形 三角形 12-15个
有
ppt课件
24
麻黄粉末特征图
粉末:棕色或绿色
①表皮细胞:碎片甚多,气 孔特异,内陷,保卫细胞侧 面观呈哑铃形或电话听筒状。
②角质层:极厚,呈脊状突 起,常破碎呈不规则条块状。
③纤维;多而壁厚,胞腔小 或不明显,附众多砂晶和方 晶。
④髓部薄壁细胞:含红棕色 或棕色物;有的木化。
ppt课件
19
显微鉴别
三种麻黄共有特征:
①表皮外被较厚的角质层;脊线较密,有蜡 质疣状突起,两脊线间有下陷气孔。
②棱线处有非木化的下皮纤维束,壁厚,非木 化。
③皮层宽广,纤维成束散在。 ④韧皮部小,有新月形纤维束,维管束外韧型; ⑤髓薄壁细胞含棕红色块状物。 ⑥表皮、皮层薄壁细胞及纤维均有细小草酸钙
麻黄 Herba Ephedrae
ppt课件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教学目的:掌握麻黄的来源和鉴别方法
• 教学要求:
1、掌握三种麻黄的性状鉴别、组织及显微鉴别、主 要化学成分及其鉴别方法。
2、熟悉麻黄药材的来源,主产地,特殊的采收加工 方法及三种麻黄的原植物形态。
3、了解麻黄含量测定方法,地方代用品的来源及鉴 别要点。
【中医 经方 课件 PPT】麻黄方阵(二)

• 组成:当归二两,防风二两,黄耆二两,柴胡半斤,细辛一 两,麻黄(去节)一两,人参一两,杏仁五十粒,桂心三两, 半夏一升(洗),大枣二十枚,生姜五两,黄芩一两。
• 方干:半个黄芪桂枝五物汤,半个小柴胡汤,半个柴胡桂枝 汤,半个新加归地汤,半个麻黄汤
• 方势:调和营卫,疏利三焦,温卫养血,清热除结,解表散 邪
「办办
病案举隅
• 易某, 男, 37岁, 2018年5月25日省中医院肾病科查房
• 主诉:双胫酸胀痛10余年
•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胫酸胀痛,腓肠肌易抽搐, 疲劳时加重,疼痛多持续24小时。
• 刻下:怕风怕冷,怕热。汗多,动辄汗出,汗后微怕风。口干,口 苦,饮多,喜冷饮。胃纳可,腹部受凉时易腹泻。大便稀溏7年余, 每日3-5行。小便深茶黄色,无灼热,无尿频尿急,夜尿0-1行。每 年发作心慌胸闷1-2行。下肢喜凉,欲冰敷。眠差,因疼痛影响睡 眠,易醒,梦多。
• 查体:脉浮弦紧,舌紫红质嫩,苔黄白腻,下睑淡白边暗红,目下 卧蚕,目上窠微雍,腹满膨隆,下肢重度袜痕,中度甲错,轻度血 络,按肿,手凉。
「办办
病案举隅
「办办
分析
• 基础病机: • 表束,表寒,伤营 • 太阴伤血,血少轻证,水饮 • 阳明里热,里结,里燥,外燥,外热,外结 • 方药:外台麻黄泄黄汤 • 方药组成:麻黄(三两去节) 干葛(五两) 石膏(八两)
• 组成:橘皮 麻黄 柴胡 干紫苏(《删繁》作干兰,各三 两) 杏仁 宿姜(各四两) 石膏(八两)
• 方干:半个麻杏甘石汤,半个橘枳姜汤 • 方势:发越风水,理气除结,清热降逆
「办办
•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 主之。
• 方干:半个黄芪桂枝五物汤,半个小柴胡汤,半个柴胡桂枝 汤,半个新加归地汤,半个麻黄汤
• 方势:调和营卫,疏利三焦,温卫养血,清热除结,解表散 邪
「办办
病案举隅
• 易某, 男, 37岁, 2018年5月25日省中医院肾病科查房
• 主诉:双胫酸胀痛10余年
•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胫酸胀痛,腓肠肌易抽搐, 疲劳时加重,疼痛多持续24小时。
• 刻下:怕风怕冷,怕热。汗多,动辄汗出,汗后微怕风。口干,口 苦,饮多,喜冷饮。胃纳可,腹部受凉时易腹泻。大便稀溏7年余, 每日3-5行。小便深茶黄色,无灼热,无尿频尿急,夜尿0-1行。每 年发作心慌胸闷1-2行。下肢喜凉,欲冰敷。眠差,因疼痛影响睡 眠,易醒,梦多。
• 查体:脉浮弦紧,舌紫红质嫩,苔黄白腻,下睑淡白边暗红,目下 卧蚕,目上窠微雍,腹满膨隆,下肢重度袜痕,中度甲错,轻度血 络,按肿,手凉。
「办办
病案举隅
「办办
分析
• 基础病机: • 表束,表寒,伤营 • 太阴伤血,血少轻证,水饮 • 阳明里热,里结,里燥,外燥,外热,外结 • 方药:外台麻黄泄黄汤 • 方药组成:麻黄(三两去节) 干葛(五两) 石膏(八两)
• 组成:橘皮 麻黄 柴胡 干紫苏(《删繁》作干兰,各三 两) 杏仁 宿姜(各四两) 石膏(八两)
• 方干:半个麻杏甘石汤,半个橘枳姜汤 • 方势:发越风水,理气除结,清热降逆
「办办
•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 主之。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ppt课件

皮肤疾患:本方治疗荨麻疹、银屑病等皮肤疾患。
8
【禁忌】
麻 黄 汤
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以下情况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本方:
表虚自汗、血虚而脉见“尺中迟” 误下而见“身重心悸” “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等
风热、温热所致表证,或风寒入里化热,也非本方所宜。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营卫畅,汗出 而在表之风寒得解。
6
【医宗金鉴】
麻 黄 汤
7
此为纯阳之剂,过于发汗,如单刀直入之将,用之若当, 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可一而不可再。如 汗后不解,便当以桂枝代之。
此方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
庸工不知其制在温覆取汗,若不温覆取汗,则不峻也, 遂谓麻黄专能发表不治他病。
5
【主治】
用于太阳病伤寒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
不发汗或发汗不彻因致衄者(46、55) ;
麻
或脉浮病在表者(37、51、52); 用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36);
黄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232、235)。
汤 【分析】
寒性凛冽,凝滞收引,外闭卫阳,则肺气不宣,内伤营 血,则涩滞不畅。
甘
故治疗重在清宣肺热,因而选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石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是“火郁发之”之义,石膏清泄肺 热,其用量倍于麻黄,借以监制麻黄辛温之性,一寒一
汤
热,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
30
【方义】
麻 杏 甘 石 汤
31
胡希恕:发汗后,表未解,依法当与桂枝汤。汗出而喘, 虽有似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但这里汗出多,而喘也 剧,此为既有表邪复有内热,并非桂枝汤所宜,是表邪 内热兼而有之,故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表以清里。
麻黄汤类方PPT参考幻灯片

7
一、麻黄汤
7、麻杏姜辛五味甘草汤 方源:张吉成经验方。 组成:麻黄、杏仁、干姜、细辛、五味子、 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蠲饮止咳。 主治:小青龙汤之轻证。咳嗽恶风,清涕 鼻塞。
8
一、麻黄汤
8、麻杏部甘汤 方源:张吉成经验方。 组成:麻黄、杏仁、百部、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润肺止咳。 主治:风寒久咳,舌淡苔薄净。
9
一、麻黄汤
9、麻杏味甘汤 组成:麻黄、杏仁、五味子、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敛肺止咳。 主治:风寒久咳,喑哑声嘶。
10
一、麻黄汤
10、麻杏乌梅汤 组成:麻黄、杏仁、乌梅、蝉蜕、地龙、紫
草、茜草、旱莲草、甘草。 功效:疏风脱敏。 主治:过敏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荨麻疹等,症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等。
12
二、麻杏石甘汤
2、麻杏石甘汤合犀角地黄汤 组成:麻黄、石膏、杏仁、水牛角、生地、 丹皮、赤芍、甘草。 功效:辛凉泄热,凉血止痒。 主治:风热毒邪,蕴结血分,皮肤紫斑瘙 痒,身热夜甚,手足心热,口渴饮冷,舌 质暗红,脉数有力。
13
二、麻杏石甘汤
3、三黄石膏汤 方源:明·王焘《外台秘要》 组成:生石膏30克,黄连、黄柏、黄芩各6克,香豆豉9克, 栀子10枚,麻黄9克,生姜3片,大枣2枚,细茶1撮。 方歌: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 姜枣细茶煎 热服,表里三焦热盛宜。 功效:泻火解毒,发汗解表。 主治:治伤寒阳证,表里大热而不得汗,或已经汗下,过 经不解,六脉洪数,面赤鼻干,舌燥大渴,烦躁不眠,谵 语鼻衄,发黄发疹,发斑,以上诸证,凡表实无汗,而未 入里成实者,均宜主之。
17
三、麻杏大黄汤
4、麻杏石甘汤合厚朴大黄汤(凉膈散) 组成:麻黄、石膏、杏仁、厚朴、枳壳、大黄、甘草。 功效:宣肺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肺热咳喘,胸膈满闷,大便秘结,身热饮冷。 按语:此为凉膈散之重症。凉膈散(川大黄 、朴硝、 甘 草、 山栀子、 薄荷、黄芩、 连翘、竹叶。)凉膈泻热, 主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 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 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 舌红苔黄,脉滑数。辩证要点为:心烦如焚,唇焦咽燥, 口舌生疮,便秘尿赤。
一、麻黄汤
7、麻杏姜辛五味甘草汤 方源:张吉成经验方。 组成:麻黄、杏仁、干姜、细辛、五味子、 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蠲饮止咳。 主治:小青龙汤之轻证。咳嗽恶风,清涕 鼻塞。
8
一、麻黄汤
8、麻杏部甘汤 方源:张吉成经验方。 组成:麻黄、杏仁、百部、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润肺止咳。 主治:风寒久咳,舌淡苔薄净。
9
一、麻黄汤
9、麻杏味甘汤 组成:麻黄、杏仁、五味子、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敛肺止咳。 主治:风寒久咳,喑哑声嘶。
10
一、麻黄汤
10、麻杏乌梅汤 组成:麻黄、杏仁、乌梅、蝉蜕、地龙、紫
草、茜草、旱莲草、甘草。 功效:疏风脱敏。 主治:过敏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荨麻疹等,症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等。
12
二、麻杏石甘汤
2、麻杏石甘汤合犀角地黄汤 组成:麻黄、石膏、杏仁、水牛角、生地、 丹皮、赤芍、甘草。 功效:辛凉泄热,凉血止痒。 主治:风热毒邪,蕴结血分,皮肤紫斑瘙 痒,身热夜甚,手足心热,口渴饮冷,舌 质暗红,脉数有力。
13
二、麻杏石甘汤
3、三黄石膏汤 方源:明·王焘《外台秘要》 组成:生石膏30克,黄连、黄柏、黄芩各6克,香豆豉9克, 栀子10枚,麻黄9克,生姜3片,大枣2枚,细茶1撮。 方歌: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 姜枣细茶煎 热服,表里三焦热盛宜。 功效:泻火解毒,发汗解表。 主治:治伤寒阳证,表里大热而不得汗,或已经汗下,过 经不解,六脉洪数,面赤鼻干,舌燥大渴,烦躁不眠,谵 语鼻衄,发黄发疹,发斑,以上诸证,凡表实无汗,而未 入里成实者,均宜主之。
17
三、麻杏大黄汤
4、麻杏石甘汤合厚朴大黄汤(凉膈散) 组成:麻黄、石膏、杏仁、厚朴、枳壳、大黄、甘草。 功效:宣肺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肺热咳喘,胸膈满闷,大便秘结,身热饮冷。 按语:此为凉膈散之重症。凉膈散(川大黄 、朴硝、 甘 草、 山栀子、 薄荷、黄芩、 连翘、竹叶。)凉膈泻热, 主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 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 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 舌红苔黄,脉滑数。辩证要点为:心烦如焚,唇焦咽燥, 口舌生疮,便秘尿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办办
古今录验芪归柴胡汤
• 原文:《外台秘要》 卷第十 杂疗上气咳嗽方四首 引《古今 录验》半夏汤 疗上气,五脏闭塞,不得饮食,胸中胁下支胀, 乍去乍来,虚气结于心中,伏气住胃管,唇干口燥,肢体动 摇,手足疼冷,梦寐若见人怖惧,此五脏虚乏诸劳气
• 方干:还魂汤,甘草麻黄汤 • 方势:解表散邪,发散除饮,解肌清热
「办办
深师三黄石膏汤
• 原文:《外台秘要》卷一深师方四首:又石膏汤。疗伤寒病已八 九日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而已 攻内,体犹沉重拘挛,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瘥,直 用汗药则毒因加剧,而方无表里疗者,意思以三黄汤以救其内, 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汤方。 出第十四卷中。
• 方干:小品漏芦连翘汤=散邪,解毒疗疮
「办办
外台麻栀甘石升芩汤
• 原文:《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八·乳石下一十八门·乳石发动热气 上冲诸形候解压方五十二首》麻黄汤。下气解肌折热。
• 组成:麻黄四两 黄芩 甘草(炙) 石膏各三两(碎) 升麻二两 栀子仁 一两
「办办
小品漏芦汤
• 原文:《小品方·治丹疹毒肿诸方》丹毒者,方说一名天火也,肉中忽有赤 如丹涂之色也,大者如手掌大,其剧者竟身体,亦有痛痒微肿者方。用赤小 豆二升,舂下筛,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小干复涂之,逐手消也,竟身者倍 合之,尽复作,内宜服漏芦汤。
• 组成:漏芦(二两) 白蔹(二两) 黄芩(二两) 白薇(二两) 枳实(二 两) 升麻(二两) 芍药(二两) 大黄(二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 组成:橘皮 麻黄 柴胡 干紫苏(《删繁》作干兰,各三 两) 杏仁 宿姜(各四两) 石膏(八两)
• 方干:半个麻杏甘石汤,半个橘枳姜汤 • 方势:发越风水,理气除结,清热降逆
「办办
•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 主之。
•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 加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水气病》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 汤主之。
「办办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原文:《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 《伤寒论》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 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 组成: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 组成:当归二两,防风二两,黄耆二两,柴胡半斤,细辛一 两,麻黄(去节)一两,人参一两,杏仁五十粒,桂心三两, 半夏一升(洗),大枣二十枚,生姜五两,黄芩一两。
• 方干:半个黄芪桂枝五物汤,半个小柴胡汤,半个柴胡桂枝 汤,半个新加归地汤,半个麻黄汤
• 方势:调和营卫,疏利三焦,温卫养血,清热除结,解表散 邪
• 方干:甘草麻黄汤,大黄甘草汤,芍药甘草汤 ,半个黄芩汤 • 方眼:大黄甘草汤+甘草麻黄汤 • 方势:清热除结,解表散邪, 养血护液
「办办
小品漏芦连翘汤
• 原文:治伤寒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肿毒,及眼 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兼治天行。
• 组成:漏芦(二两) 连翘(二两) 黄芩(二两) 麻黄 (去节,二两) 白蔹(二两) 升麻(二两)甘草(二两, 炙) 大黄(二两,切) 枳实(三两,炙)
二两) 大枣(十二枚) • 方干:半个黄芩汤(小阴旦汤),甘草麻黄汤 • 方势:养津清热,解表散饮,除结缓急
「办办
千金桂枝知母加麻黄汤
• 原文:《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伤寒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 治伤寒后不了了。朝夕有热。如疟状。 • 组成:知母二两 麻黄 甘草 芍药 黄芩 桂心各一两 • 方干:半个黄芩汤,半个桂枝汤,甘草麻黄汤 阴旦法+阳旦法+青龙法 • 方势:解表散饮,清热养津,和营养血,下水除结
麻黄加石膏
「办办 「办办
「办办
麻黄加石膏
• 宣发表郁,除结清热,解肌养津,去水消肿
• 风水公式=中风+溢饮 • 风水治则=发散解表+解肌除水
• 风水以太阳中风为主者:用麻黄配伍石膏发越水气,如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杏甘石汤等。
「办办
麻黄加石膏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深师三黄石膏汤 • 厚朴麻黄汤,千金厚朴麻黄去干姜细辛加生姜汤 • 千金时病表里大热方 • 千金竹叶麻黄汤 • 知母解肌汤 • 文蛤汤 • 外台麻黄泄黄汤(外台麻黄泄风汤) • 百合前胡汤(在麻黄加前胡方中讲解)
「办办
麻 黄 方
经 典 经 方 方
阵
阵 系
(列
二 )
麻黄加黄芩
「办办 「办办
「办办
麻黄加黄芩
宣发表郁,除结清热 • 千金阴旦解肌汤 • 千金桂枝知母加麻黄汤 • 小品漏芦汤,小品漏芦连翘汤 • 麻黄升麻汤(已解) • 外台麻栀甘石升芩汤
「办办
千金阴旦解肌汤
• 原文:《千金方》治伤寒温病方 • 组成:葛根(四两) 麻黄(一两) 黄芩 芍药 甘草(各
• 方干:甘草麻黄汤、半个麻杏石甘汤、小品黄芩升麻石膏汤 • 方势:解表散寒,清热除结
麻黄加柴胡
「办办 「办办
「办办
麻黄加柴胡
宣发表郁,除结清热,疏利气机,推陈致新 • 千金橘皮麻黄汤 • 古今录验芪归柴胡汤
「办办
千金橘皮麻黄汤
• 原文:《备急千金要方·肺虚实第二》橘皮汤。治肺热气 上咳息奔喘方。
• 组成:石膏黄连黄柏黄芩(各二两)香豉(一升绵裹)栀子(十 枚擘)麻黄(三两去节)
• 方干:栀子豉汤 半个三黄泻心汤 半个麻杏甘石汤
• 方势:发越风水,解表散邪,温中和胃,散郁除结
「办办
厚朴麻黄汤
• 原文:《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 汤主之。
• 组成: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 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 方干:半夏麻黄丸,半个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半个麻杏石甘 汤,半个半夏厚朴汤,半夏干姜散。
• 方势:发越风水,解表散邪,温中和胃,健胃化饮
「办办
千金厚朴麻黄去干姜细辛加生姜汤
• 原文:《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吐血第六》治噫。止唾血。 • 组成:石膏四两 厚朴三两 麻黄 生姜 半夏 五味子 杏仁各二两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办办
古今录验芪归柴胡汤
• 原文:《外台秘要》 卷第十 杂疗上气咳嗽方四首 引《古今 录验》半夏汤 疗上气,五脏闭塞,不得饮食,胸中胁下支胀, 乍去乍来,虚气结于心中,伏气住胃管,唇干口燥,肢体动 摇,手足疼冷,梦寐若见人怖惧,此五脏虚乏诸劳气
• 方干:还魂汤,甘草麻黄汤 • 方势:解表散邪,发散除饮,解肌清热
「办办
深师三黄石膏汤
• 原文:《外台秘要》卷一深师方四首:又石膏汤。疗伤寒病已八 九日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而已 攻内,体犹沉重拘挛,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瘥,直 用汗药则毒因加剧,而方无表里疗者,意思以三黄汤以救其内, 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汤方。 出第十四卷中。
• 方干:小品漏芦连翘汤=散邪,解毒疗疮
「办办
外台麻栀甘石升芩汤
• 原文:《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八·乳石下一十八门·乳石发动热气 上冲诸形候解压方五十二首》麻黄汤。下气解肌折热。
• 组成:麻黄四两 黄芩 甘草(炙) 石膏各三两(碎) 升麻二两 栀子仁 一两
「办办
小品漏芦汤
• 原文:《小品方·治丹疹毒肿诸方》丹毒者,方说一名天火也,肉中忽有赤 如丹涂之色也,大者如手掌大,其剧者竟身体,亦有痛痒微肿者方。用赤小 豆二升,舂下筛,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小干复涂之,逐手消也,竟身者倍 合之,尽复作,内宜服漏芦汤。
• 组成:漏芦(二两) 白蔹(二两) 黄芩(二两) 白薇(二两) 枳实(二 两) 升麻(二两) 芍药(二两) 大黄(二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 组成:橘皮 麻黄 柴胡 干紫苏(《删繁》作干兰,各三 两) 杏仁 宿姜(各四两) 石膏(八两)
• 方干:半个麻杏甘石汤,半个橘枳姜汤 • 方势:发越风水,理气除结,清热降逆
「办办
•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 主之。
•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 加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水气病》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 汤主之。
「办办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原文:《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 《伤寒论》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 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 组成: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 组成:当归二两,防风二两,黄耆二两,柴胡半斤,细辛一 两,麻黄(去节)一两,人参一两,杏仁五十粒,桂心三两, 半夏一升(洗),大枣二十枚,生姜五两,黄芩一两。
• 方干:半个黄芪桂枝五物汤,半个小柴胡汤,半个柴胡桂枝 汤,半个新加归地汤,半个麻黄汤
• 方势:调和营卫,疏利三焦,温卫养血,清热除结,解表散 邪
• 方干:甘草麻黄汤,大黄甘草汤,芍药甘草汤 ,半个黄芩汤 • 方眼:大黄甘草汤+甘草麻黄汤 • 方势:清热除结,解表散邪, 养血护液
「办办
小品漏芦连翘汤
• 原文:治伤寒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肿毒,及眼 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兼治天行。
• 组成:漏芦(二两) 连翘(二两) 黄芩(二两) 麻黄 (去节,二两) 白蔹(二两) 升麻(二两)甘草(二两, 炙) 大黄(二两,切) 枳实(三两,炙)
二两) 大枣(十二枚) • 方干:半个黄芩汤(小阴旦汤),甘草麻黄汤 • 方势:养津清热,解表散饮,除结缓急
「办办
千金桂枝知母加麻黄汤
• 原文:《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伤寒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 治伤寒后不了了。朝夕有热。如疟状。 • 组成:知母二两 麻黄 甘草 芍药 黄芩 桂心各一两 • 方干:半个黄芩汤,半个桂枝汤,甘草麻黄汤 阴旦法+阳旦法+青龙法 • 方势:解表散饮,清热养津,和营养血,下水除结
麻黄加石膏
「办办 「办办
「办办
麻黄加石膏
• 宣发表郁,除结清热,解肌养津,去水消肿
• 风水公式=中风+溢饮 • 风水治则=发散解表+解肌除水
• 风水以太阳中风为主者:用麻黄配伍石膏发越水气,如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杏甘石汤等。
「办办
麻黄加石膏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深师三黄石膏汤 • 厚朴麻黄汤,千金厚朴麻黄去干姜细辛加生姜汤 • 千金时病表里大热方 • 千金竹叶麻黄汤 • 知母解肌汤 • 文蛤汤 • 外台麻黄泄黄汤(外台麻黄泄风汤) • 百合前胡汤(在麻黄加前胡方中讲解)
「办办
麻 黄 方
经 典 经 方 方
阵
阵 系
(列
二 )
麻黄加黄芩
「办办 「办办
「办办
麻黄加黄芩
宣发表郁,除结清热 • 千金阴旦解肌汤 • 千金桂枝知母加麻黄汤 • 小品漏芦汤,小品漏芦连翘汤 • 麻黄升麻汤(已解) • 外台麻栀甘石升芩汤
「办办
千金阴旦解肌汤
• 原文:《千金方》治伤寒温病方 • 组成:葛根(四两) 麻黄(一两) 黄芩 芍药 甘草(各
• 方干:甘草麻黄汤、半个麻杏石甘汤、小品黄芩升麻石膏汤 • 方势:解表散寒,清热除结
麻黄加柴胡
「办办 「办办
「办办
麻黄加柴胡
宣发表郁,除结清热,疏利气机,推陈致新 • 千金橘皮麻黄汤 • 古今录验芪归柴胡汤
「办办
千金橘皮麻黄汤
• 原文:《备急千金要方·肺虚实第二》橘皮汤。治肺热气 上咳息奔喘方。
• 组成:石膏黄连黄柏黄芩(各二两)香豉(一升绵裹)栀子(十 枚擘)麻黄(三两去节)
• 方干:栀子豉汤 半个三黄泻心汤 半个麻杏甘石汤
• 方势:发越风水,解表散邪,温中和胃,散郁除结
「办办
厚朴麻黄汤
• 原文:《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 汤主之。
• 组成: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 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 方干:半夏麻黄丸,半个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半个麻杏石甘 汤,半个半夏厚朴汤,半夏干姜散。
• 方势:发越风水,解表散邪,温中和胃,健胃化饮
「办办
千金厚朴麻黄去干姜细辛加生姜汤
• 原文:《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吐血第六》治噫。止唾血。 • 组成:石膏四两 厚朴三两 麻黄 生姜 半夏 五味子 杏仁各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