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

做 到这 些 基本 的 护理 , 就 取得 了病 人 的信任 , 造 轻松 的治 疗 也 营 氛 围 ,可 以使 病 人 的疾 病 恢 复 的更 快 些 ,临床 中也 可 以收 到很
1 按病情需要卧床休息 , . 1 以减轻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 , 放松坐 好 的治 疗 效果 。 骨 神经 的牵 扯 力 , 解 疼痛 。 缓 42经常 与 病 人进 行 心 理 沟 通 , . 了解 其 心 理 反应 与 需求 , 其 尽 使 1 . 2疼痛 严重 者 按病 情 、 病人 的 体质 , 格执 行 医 嘱给 予止 痛药 , 快 适 应 角色 的转 换 , 轻 紧 张 、 惧 心理 , 严 减 恐 以增 强 治疗 疾 病 的信
4 . 5由于 病情 反 复发 作 , 至影 响工 作 和生 活 , 甚 患者 常有 焦 虑 、 抑 情、 鼓励 和 安慰 , 且 以高 度 的 责任 心 、 并 热情 周 到 的服务 , 得 患 取
2 生活护 理
总的 原则 是要 学 会 正确 用 腰 , 要 时应 适 当改 变一 下 生 活 郁 的情 绪 , 此 , 加 强精 神 护 理 , 样 的患 者 , 必 因 要 对这 我们 要 给 予 同 方式。
理 病 人 , 治 疗前 、 疗 中 、 在 治 以及治 疗 后 , 时的 了解 病 人 的生 活 椎管狭窄的程度 , 及 并使疾病顺利恢复到稳定期。 习惯 , 病 情 , 掌握 帮助 病人 减轻 因疾病 带来 的恐 惧 、 焦虑 情绪 , 增 4 心 理护 理娜 强 病 人治 疗 的安 全感 , 大提 高 了 临床 治疗 效果 。 面笔 者谈谈 41 大 下 .临床护理中, 一定要体现出对病人的耐心、 热心 、 细心 、 爱心 , 在 临床 中 的体 会 。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查房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查房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痛疾病,病人通常会经历腰痛、腿痛、麻木和肌肉无力的症状。
因此,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病人的疼痛程度、神经功能、呼吸和肠道功能等方面,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一、主要护理措施1. 观察病人的疼痛情况: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
因此,必须详细记录病人的疼痛情况,包括疼痛的程度、位置、频率和因素等等。
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需要,给予合适的止痛措施,对于疼痛难以缓解的患者,应当及时通知医生,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2. 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常引起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功能障碍,调查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表现。
一旦出现任何新的肢体运动障碍,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以提高疾病管理的成功率。
3. 神经功能的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神经损伤,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神经功能表现包括听力、视力、语言、嗅觉等和膀胱和肠道功能是否正常,如发现针对性症状,应通知医生为病人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4. 预防翻身跌落:病人因为疼痛及神经功能受限,常常出现走路、起床垂拱时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容易翻身坠落。
为了预防病人翻身跌倒,需要固定患者的住院床,让患者有足够的支撑和保护,防止翻身跌落等危险事件的发生。
5. 维持患者的情绪稳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不适,这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稳定造成了影响,在与患者交流时,需要给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耐心解释病情,协助病人缓解痛苦,保持情绪稳定。
6. 膳食营养的调理:针对病人的饮食习惯、口感喜好和营养需求等差异,制定适宜的饮食计划,以保证病人身体的健康和恢复。
7. 定期的疗程评估: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病人的情况,包括疼痛程度、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分析治疗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护理方案,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护理中的注意事项1. 温柔地照顾患者:需要特别温柔地处理患者的肢体,不能过度移动患者,以避免疼痛加重,同时如果发现病人身体发生异样需要及时注意。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常规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常规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所致。
以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为腰4、腰5、骶1等椎间盘。
一、护理评估1、发病史、诱因2、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状况3、评估腰部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大小便情况。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X线、CT等检查结果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①对于急性发作期患者,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
②推拿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③推拿后即用腰围固定腰部,平卧硬板床,观察腰腿疼痛情况。
3④症状缓解后应坚持腰背肌锻炼。
⑤注意患者有无二便功能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湿疹、压疮的发生。
3、给药护理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病情。
4、饮食护理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忌食生冷、辛辣、滋腻之品。
5、心理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思想疏导,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非手术疗法治疗急性期患者时,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包括饮食、大小便均不能起床,可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
1-3周后,如症状缓解,可戴胡瑶下地活动。
手术治疗时,按脊柱外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术后遵医嘱翻身,预防并发症。
翻身时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记脊柱扭转或屈曲。
术后指导并帮助患者锻炼下肢肌肉收缩、足趾的屈伸和直腿抬高活动,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
三、健康指导1、宜睡硬板床。
2、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因受风寒湿冷的刺激而诱发。
3、腰围不可长期使用,通过功能锻炼来恢复腰背肌的力量,以免肌肉退化、萎缩。
4、腰部不可过度负重,取物时应避免大幅度的弯腰和旋转。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

MRI:可显示椎管形态,全面反映各椎体、椎间盘有无 病变及神经根和脊髓受压情况,对本病有较大诊断 价值。
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 (1)一般资料:年龄、职业、身高、营养状况。 (2)既往史:是否患有先天性椎间盘疾病;有无腰部 外伤、慢性损伤史;有无疼痛及下肢感觉障碍史、是 否做过要不手术。 (3)家族史:家族史有无类似病史。
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的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 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多向 后外侧突出,常压迫脊神经根,从而产生疼痛或肢 体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形成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分型
01 膨隆型:纤维环部分破 裂,但表层完整,髓核 因压力而向椎管局限 性膨出.
正确的坐姿
高处取物
正确的睡姿
(二)术后评估
1、手术情况:麻醉方式、手术名称、术中情况、引流 管的数量及位置。
2.身体状况:动态评估病人生命体征,引流液的色、量、 性质、切口情况,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是否能 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有无并发症发生的征象。
3.心理社会支持状况:病人及家属对术后康复、后遗症 等方面的心理状态和康复锻炼的程度。家属对病人的支 持程度。
02 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 裂,髓核突入椎管,仅 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 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 平.
03 脱垂游离型:破裂/突 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 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 游离。
症状
腰痛:最先出现的症状常为腰部急性剧痛或 慢性隐痛。
坐骨神经痛: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 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 马尾神经受压:大、小便和性功能障碍, 鞍区感觉迟钝。
护理措施:协助患者提高应对能力
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的护理

椎间盘的压力测试
站立位----100% 坐 位----120% 站立前屈位----210% 坐位前屈位----270%
前屈位活动或负重是 导致腰段脊柱退变或 损伤的不良姿势
腰椎间盘突出症 解剖概要 分型和病理 病因 临床表现 治疗 护理 预防
分型和病理 分型和病理
按照病理可分为椎间盘膨出、突 出、脱出、游离等。 主要可以分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
双下肢伸肌和屈肌的训练
❖ 术后第1天起,患者仰卧位伸直膝关节,足用 力背伸坚持5秒再趾屈5秒,放松,两腿交替, 10-20组,每日2-3次,逐渐增加。
❖ 术后第2天后,患者行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 患者平卧,伸直膝关节,双下肢交替缓缓抬起, 双侧下肢抬高尽可能>60°, 3次/天, 3~5组/ 次, 10次/组,共6周。
病因 病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因
最主要病因是退变和慢性损伤。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 水量的降低;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大约在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所以腰椎间盘突出 症的好发年龄为20-50岁。 (2)慢性损伤:长期反复弯腰、扭转动作作用于腰椎间 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造成纤维环的破裂。因为下腰 活动最多,负重大,所以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的 机会最多。 (3)发育不良,终板薄弱,多见于小儿。 (4)急性损伤:如腰扭伤椎体滑脱,脊柱骨折,椎体压 缩等,可以引起椎间盘软骨板破裂,使椎间盘髓核突出。 (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有妊娠因素、腰骶先天 异常、体重、身高、性别、受寒与受湿等。
临床表现
腰腰椎椎间间盘突盘出突症出症 解剖概要 病因 分型和病理 临床表现 治疗 护理 预防
治疗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护理常规

3、功能锻炼
• ②“三点支撑”法(术后7-9天):仰卧位,上肢放于胸前,采用三点(头、双 足跟)为支点,腰背部尽量后伸,使背悬空。该方法是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锻炼腰背部肌肉。
3、功能锻炼
• ③“4点支撑法”(术后9-10天):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双手、双 脚将身体全部撑起,呈拱桥状。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 天。
量减少脊柱活动
• 5、术后2个月及半年定期门诊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14
定时Q2H轴线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 • 6、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纤维素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三、专科护理
• 1、体位护理
• 术前嘱患者卧硬板床休息,疼痛剧烈时按医嘱给予镇痛剂,腰椎间盘 突出症术后开窗者卧床2周,全椎板减压者卧床1个月,全椎板减压冰 锥简直骨融合者,卧床1个半月。术后6小时内平卧,不宜过早翻身, 以免引起伤口活动性出血。这时应按摩骶尾部、足跟部、骨突出受压 部位皮肤,防止发生褥疮;6小时后可由护士用轴线翻身法协助患者 翻身,一般术后72小时内患者不宜自行强力翻身。以保证腰部筋膜、 肌肉、韧带愈合良好;3~7天以后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结合病情考虑 是否可以主动翻身,根据病情不宜自行反射或患者体质差翻身有困难, 仍需要协助翻身。
二、一般护理
• 1、按骨科疾病手术前后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 2、询问病史,了解腰腿痛发生的原因、治疗经过及效果。 • 3、评估腰部功能、双下肢肌力、感觉及大小便情况,有否下肢肌
肉萎缩、麻痹、间歇性跛行、腰椎侧凸等情况。 • 4、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有无放射痛和
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 • 5、做好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注意患者皮肤受压情况,协助患者
3、功能锻炼
1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的护理报告

1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的护理报告一、疾病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痛和腿痛的常见原因。
腰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两个腰椎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
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被纤维环包裹在中央。
正常情况下,腰椎间盘能够承受身体的压力,同时允许脊柱进行一定范围的活动。
然而,当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如髓核水分减少、纤维环出现裂隙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椎间盘的髓核可能会突出或脱出,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
这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可导致患者腰部活动受限、下肢疼痛麻木等,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的髓核水分逐渐减少,弹性降低,纤维环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和裂隙。
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原因。
例如,许多中老年人由于长期的身体使用,椎间盘退变不可避免,即使没有明显的外伤史,也容易发生椎间盘突出。
损伤急性损伤如腰部突然的扭转、弯腰搬重物等,可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瞬间增大,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慢性劳损也是常见原因,长期反复的腰部过度负荷,如久坐、久站、长时间弯腰工作等,会使椎间盘承受持续的压力,加速椎间盘退变并增加突出的风险。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建筑工人,由于长期弯腰搬运重物,腰椎间盘长期受压,最终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的先天性异常先天性的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弓根峡部不连等先天性脊柱畸形,会使腰椎的受力分布不均匀,增加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比如,先天性腰椎骶化的患者,腰椎的正常结构发生改变,椎间盘更容易受到不正常的压力而突出。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某些基因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椎间盘的结构和代谢,但具体的遗传机制还在研究当中。
(二)发病机制当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后,会压迫周围的组织。
如果压迫到脊神经根,会引起神经根的炎症、水肿,从而产生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护理措施

腰椎间盘突出护理措施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是导致机体出现下腰痛和腰腿痛的最常见病因。
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年龄倾向和性别倾向。
一般老说,从事跳高、跳远和举重等项目的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和长期坐位办公者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概率便远高于正常人。
因此,上述职业者应注意对自身腰部的保护,以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出现。
其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发年龄约为20-50岁,该阶段正处于人类的青壮年阶段,往往需要负担繁重的工作。
最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男性比例要远高于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4-6:1,男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人数相比女性要高出4-6倍作用。
这可能与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的男性更多有关。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原因已明确,学界认为不良生活方式、年龄增长所致的椎间盘退变、累积损伤所致的椎间盘退变、妊娠所致的椎间盘突出高风险、先天性腰椎发育遗产和家族遗传史均为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急性外伤、重体力劳动和长期坐位工作则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的相关因素。
因此,对于存在上述病因或诱发因素者应注意对腰椎间盘的保护,以避免疾病的出现。
目前,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可分为两方面,分别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其中手术疗法既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对患者的椎间盘突出部位或病变的髓核进行切除,已促进患者腰痛等症状的改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而非手术疗法则包含推拿、理疗、按摩、针灸、牵引和用药等内容,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各类非手术疗法的选择,也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的改善。
目前,各类非手术疗法因疗程短、效果好、无需开刀和价格低廉等优点更受到广大患者的推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较为常用。
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手段,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均必不可少,通过护理干预不仅能够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还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能够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1-14T11:16:01.8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作者:刘会娟[导读] 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常见的表现,首先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首要症状,腰腿痛与体位有一定关系。
刘会娟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效果。
方法:通过对我院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
加强术前及术后的精心护理,给与患者在心理上的支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结果:患者均得到良好的护理同时病处恢复效果良好,结论:护理人员以及医生在协调的配合下患者从心理上到身体上都得到很好的治愈。
【关键词】腰间盘突出骨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262-02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69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1例。
年龄在28~72岁之间,平均年龄58.4岁。
1.2临床表现
1.2.1症状:(1)腰腿痛: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常见的表现,首先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首要症状,腰腿痛与体位有一定关系,为减轻疼痛,患者常采取侧卧位,并屈髋屈膝。
下肢痛沿神经分布区放射,放射痛多起于臀部,沿大腿后侧放射至小腿或足部。
当腰3~4椎间盘突出时,疼痛沿大腿前方、小腿前方至足背内前方。
腰4~5椎间盘突出时,疼痛沿大腿外后腘窝到小腿外方至足背及趾。
腰5至骶1椎间盘突出时,疼痛沿大腿后方,经腘窝到小腿后方、足跟或足背外侧。
下肢痛的性质可为麻痛、刺痛、胀痛、烧灼痛,以麻痛为多见。
(2)马尾神经受损:中央的腰椎间盘突出和大块纤维环髓核组织脱入椎管内。
(3)肌肉麻痹: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神经根受损,导致肌肉麻痹。
1.2.2体征:
(1)步态:急性期或神经明显受压者,可出现跛行。
严重者需扶拐行走。
病人行走时显得躯干僵硬及向前或向某一侧倾斜,患者不能正常迈步和负重。
(2)脊柱畸形: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可引起腰部外观上的畸形。
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后凸畸形。
半数以上患者存在脊柱侧弯畸形。
脊柱侧弯的方向取决于髓核突出的部位与神经根的关系。
如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内侧,脊柱弯向健侧。
2 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
2.1.1环境安全、舒适:应该保持病房室内安静、整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好的环境可以给患者一个好的养病心情;患者应该睡卧硬板床休息,可以更好的调节腰椎的位置,床铺要干燥、平整、舒适;病室内及走廊地面不宜过湿,以免患者下床锻炼时滑倒而发生其他意外。
2.1.2睡眠:疼痛使精神忧虑不能入睡者,随时给服镇痛药物或镇静药物,以解除痛苦,保证睡眠充足,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
2.1.3饮食:患者应该注意加强营养,调理饮食的习惯,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2.1.4换药:术后伤口应保持清洁,更换药物时动作宜轻,保持伤口愈合完整注意无菌操作。
2.2术前护理心理护理与病人沟通交流,鼓励病人说出对疾病及康复治疗的看法,倾听病人的意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
介绍病人与治疗成功的病友进行交流,将病人症状、体征缓解情况及时告诉病人,以实际疗效鼓励病人,增强信心,减少顾虑及担忧,坚持治疗。
平时可采用抬高床头20°,膝关节屈曲之体位,放松背部肌肉,增加舒适感。
初次发作时,绝对卧硬板床休息3周,以减轻负重和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
3周后带腰围起床活动。
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
床上翻身时,应协助或指导家属帮助病人进行,同时鼓励作张口呼吸,以便肌肉放松。
卧床期间,协助病人在床上排大小便,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
指导病人采用正确的起床方法。
平日尽量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与果胶及粗纤维食物,多饮水,以解马尾神经受压出现的便秘。
2.3术后护理
2.3.1患者术后24h应当平卧,以免是伤口破裂,这样有利于止血。
观察切口药物有无渗出,渗出液体的颜色以及量的大小,渗湿后应及时更换敷料,以防感染。
2.3.2注意观察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感觉,观察反射的情况,有无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3.3指导病人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1日开始协助病人做直腿抬高运动,每次活动2~3min,活动3~5次,预防神经根粘连。
7~10日开始帮助病人锻炼腰背肌,以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脊柱稳定性。
2.3.4预防椎间隙感染。
感染是椎间盘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术后腰痛消失,体查可见腰肌反射性紧张,体温不高。
预防:保持手术切口有效引流,防止积血;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身体其他部位感染。
一旦出现椎间隙感染,应绝对卧床休息,腰部制动,加强抗感染治疗,佩戴腰围3~4个月,至血沉恢复正常。
2.4功能锻炼
下肢训练主要是下肢的直腿抬高训练。
一般术后第1日即可开始。
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交替伸直抬高。
其目的有二:一方面可活动肢体,减少并发症,增加下肢肌力;另一方面,通过下肢活动,可使腰部神经根活动,减少粘连,防止术后复发。
参考文献
[1] 柳登顺,赵志连,张剑赤.实用颈腰肢痛治疗手册.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86.
[2] 胥少丁,葛宝丰,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