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先生名人故事
周有光百岁新稿

周有光百岁新稿周有光百岁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事情。
他于1918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徐州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家庭生活贫困。
然而,周有光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努力学习,拼尽全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周有光在小学时期就显示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求知欲望。
尽管他的家庭条件很差,但他仍然坚持去学习,而不是被困在农田里。
他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在学校里脱颖而出,在他的老师和同学们中间赢得了赞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有光的学业成绩越来越好。
他被一所顶尖大学录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决定继续深造。
他通过自学掌握了多门外语,并赢得了一些奖学金,为他进一步的学习铺平道路。
周有光在学术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并获得了许多国内外的学术荣誉。
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学术界,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无数的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周有光并没有满足于在学术界的成就。
他非常关注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并积极投入到改善农村学校的事业中。
他帮助建立了许多农村学校,为那些没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提供了希望和机会。
他的努力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扬。
周有光所得到的认可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
他的声誉传播到了国际上,他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
他受邀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发表演讲,与国际上的学者交流思想。
他的学术成就和人道主义精神同等重要,使他成为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敬的人物。
周有光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从不放弃。
他从小的窘境中崛起,用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创造了自己的成功。
他不仅在学术界有所成就,还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心和毅力,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周有光百岁新稿是一篇励志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出身贫寒还是环境艰苦,只要我们有追求和坚持自己梦想的决心,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2017年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刚刚过了112岁生日。
周有光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经济学家、语言学家。
周有光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
他的一生分了几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领域;85岁开始写文章,广泛探讨诸如全球化、中东局势、公民意识等问题,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撰稿人叶芳为凤凰文化回顾了周有光的一生,期望更多的人去阅读周有光先生的著作,因为那里可以发现的真知灼见远远多于人们的传说。
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周有光高处不胜寒周有光先生是一位保持心灵睿智最为长久的学者,每年有更多的报道在他生日前后出现,就像一种习惯性反应,多半匆匆一掠,难以深入。
因为他是名人,有很多光环,而且如此长寿,自然会吸引媒体和大众的。
唯有非常理性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异于常人之长寿,或如寂寞花开的过程。
关于这一点,就如周有光先生认可的学生、北大教授苏培成先生所说,与周有光先生同时代的人大多已经故去,与他曾经一起工作并且相互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
前几年还相谈甚欢、称得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多已体弱多病,出门不易,谁解个中寂寞?谁能真正理解周有光先生所思考和探求的一切?对于周老经历的大时代,出生于1949年以后的人,也只能通过想象还原周有光先生与他同一代人交流的胜景。
所幸,就在2013年,周有光的儿子周晓平同意将周有光先生在1996和1997年间口述录音带记下的文字用于出版,这本《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在周有光先生109岁生日前夕问世,使得再现周有光先生的百年人生有了比较可靠的资料。
有救国抱负,但保持政治上的疏离感资中筠先生说,周有光先生在民国时代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为他的人生打下了最好的底色。
很早他就与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学生一样,受到五四运动中科学和民主思潮的熏染。
人物故事-周有光:你每一次用拼音输入,都是他的智慧之光在闪烁!

周有光:每一次用拼音输入,都是他的智慧之光在闪烁!(周有光)拼音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发明,但你可能并不了解它的发明者——周有光。
新中国建国初期,80%的人口是文盲,“扫盲”无疑成为建设新中国的重中之重,当时采用的识字法,被称为《速成识字法》,由解放军文化教员祁建华同志发明,不可否认, 速成识字法》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它帮助全国5000万人摘掉文盲帽子。
但中国,还需要一种更高效、更便于和国际接轨的识字方法,此时,周有光出现了!周有光先生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50岁之前他是个银行家,研读经济学;50岁以后,“跨界”研究语言学,发明泽被亿万人的汉语拼音。
需要说明的是,周有光先生银行任职期间,还参加了反日救国会,为抗日做出很多贡献,后来因为被银行派遣到欧洲,发现欧洲人对字母学很重视,于是买了许多字母学的书,自学成才,发表很多创造性论文、书籍后才被邀请跨界研究语言学。
1955年,50岁的周有光,被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担任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为了要给中国文字研究拼音方案做参考,我就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字”这是周教授的原话,这工作量是巨大的,但又是必须的,文盲两个字是一座大山,挡住了中国前进的路,周有光和整个文字改革委员会肩负整个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必须要做这个“愚公”,移开这座大山。
遍读典籍后,周有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给出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当时苏联教育部专家,专门到北京劝说中国采用俄文字母,陈毅副总理以《“中国要跟东南亚联系,东南亚没有人认得俄文字母”为由拒绝,今天看来,陈毅副总理的坚持太有意义,试想当时真的采用了俄文字母,恐怕现在会有很多麻烦。
有了领导支持,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得到落实,周有光带着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历时三年,研究出了完整、系统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汉语拼音成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周有光教授代表中国发言,一手促成《 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这是汉字和国际接轨的开始。
人物素材积累

"四朝元老"的传奇人生1.辉煌人生周有光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为“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
他就像自己的笔名“有光”那样,一生周全而有光。
单单走过一个世纪就已经足够不同寻常,但周有光不但活得久,并且够广。
50岁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
50岁后,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主持编写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让中国语言与计算机输入接轨。
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出版了《百岁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闻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贝集》。
他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尽管他一再否认这样的称谓,但外界坚持了这样的说法。
他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连襟沈从文笑称他为“周百科”。
2.青春与爱情周有光出生在常州一个富足的封建大家庭中,他是独子。
那是一个有着内天井、雕花大床的童年时代,也是一个有着对着牌位、祭拜祖宗习俗的晚清时代,他曾经向作家金玉良描述过自己的童年记忆:他见过曾祖父母、祖父身穿朝服,像菩萨一样端坐的样子。
不过,周有光曾祖开始的辞官做实业以救国之路,最终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
时代在进步,但是周家却在衰落。
周有光的母亲不愿看到入不敷出的家里还过着那种排场一样的生活,带着他离开了常州来到了苏州。
从此他开始了贫寒的生活。
金玉良的《老藤椅慢慢摇:周有光慢慢摇》一书中,记录了周有光这样的一段话:“周先生说:‘读中学和大学是家里最穷的时候。
京戏有出《王定保借当》,王定保家境贫寒,借当赶考,最后考取状元。
我考入圣约翰大学,也是借朱老伯母两箱陪嫁送到当铺,才凑足学费。
’”“五卅”惨案改变了周有光的求学甚至人生轨迹。
由于要求学校降半旗悼念死难同胞遭拒,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发起了“离校运动”。
周有光带着信念和理想,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此地,最终在一所新办的光华大学,凭着免除学费,念完了大学的课程。
百岁拼音之父周有光

惧 !”
“ 汉 语 拼 音 之 父 ”周 有 光 先 生 ,终 年 1 1 1岁 。 学界如 此高寿 , 可谓罕见其人 。 周 老虽然 年逾百 岁 , 仍 眼 不花耳 不聋 , 每 天 坚 持读 书 看 报 , 写作 思 考 , 甚 为难 得 。 周 先生 如 此 长寿 ,到底 有 那 些 养 生 秘
他 曾被 下 放 到 农 , t - , J , 反 而 把 久 治 不 愈 的
吵架 、 生气 , 我 认 为这 完 全 没 必 要 。 德 国 哲 学 家 尼 采 曾说 过 : ‘ 生 气 都 是 拿 别 人 的 错 误惩 罚 自己 ’ , 人家做 错 了事 , 我 生气 , 不
是 我 倒 霉 吗? 所 以不 要 生 气 , 这 句 话 很 重
二 是 要 思 考 。 上 帝 给 我 们 一 个 大脑 , 不 是 用来 吃饭 的 , 是 用 来 思 考 问题 的 , 思 考 问 题 会 让 人 身 心年 轻 。 ”
周 老如 此说过 : “ 有 些 人 常 常 为 小 事
简单 : 睡觉 、 吃饭 、 看书、 写 文章 。 生 活 有 规 律, 不乱吃东西 , 不抽 烟 , 少喝酒。 周 先 生 曾说 到 ,他 患 过 多年 失 眠 症 。
者 络 绎 不 绝 , 他
仿 照刘 禹锡 《 陋室铭》 ,新 编 了一 篇 周 氏
《 陋室铭 》 , 给予作 答 : “ 山不在 高 , 只 要 有
葱郁 的 树 林 。 水 不 在 深 , 只 要 有 洄 游 的 鱼
群 。这是陋室 , 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 乐 自
口 柳 哲
艰难 困苦 , 是 人 生 的试 金 石 。 挺 住 困 难, 更 显 英 雄 本 色 。 但 愿 周 先 生 的长 寿 秘
周有光, 周有光, 汉语拼音之父汉语拼音之父汉语拼音之父汉语

周有光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先生是江苏人,生于1901年1月。
上大学的时候,他主修的是经济学,但同时他对语言又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也选修了语言学,并且在19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语言学著作《中国拼音文字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各地有许多方言,而且有许多人是文盲。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并在中国国内统一语言文字,中国政府1955年召开了文字改革会议,并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
周有光受到邀请,成为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员。
在会议中,周有光负责起草了《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在后来的三年里,他与同事继续研究这套方案。
1958年,一套《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终于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开始在全国推广。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用26个罗马字母标出中文发音的拼音系统。
周有光也因为对这个方案的重大贡献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会议。
周有光在会议上代表中国发言,提议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这个提议在1982年正式批准,对汉语的传播有重大的意义。
周有光先生已经到了100岁的高龄,却经常读书看报,还经常写文章。
活到老,学到老,充分利用自己的每一天,这也是这位老人的人生哲学。
他平常很注意有规律地生活,经常锻炼身体,现在到了百岁高龄,除了听力有所下降外,身体还十分健康。
周有光先生曾经风趣地说,他之所以能活到100岁,是因为上帝糊涂,把他给忘了。
这种幽默的态度, 可能正是周有光先生能长寿的原因吧。
【名人故事】人可以这样慢慢变老

【名人故事】人可以这样慢慢变老我们每天呼吸着空气,因为平常,忽略了它;我们每天用汉语拼音,读书、打字、上网,同样因为平常,也忽略了它。
当有一天,有人问你,汉语拼音是哪来的?恐怕很少有人答得出。
在北京,有位年逾百岁仍笔耕不辍的学者,他就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一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周有光今年已经108岁。
他风趣地说道:“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上帝把他忘掉了,但这几年读者却对他的作品津津乐道。
读他的人生故事,你会喜欢上求知、友爱、讲真话的周有光,也会感慨,一位一百多岁的老人,居然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这位百岁老人,每天花时间最少的事情不是回去公园癸年吊嗓子,不是喝这喝那惴惴于生命无常,而是读书。
他一直以“终生自我教育,百岁自学”恕,说道“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要太在意一时的长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来时迎接,去时送来,万事迎合自然,万事莫必须勉力,就是最出色的了。
”这就是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智慧吧。
别人五十岁准备回家抱孙子,周有光五十岁时才改行,还是大改行。
他早年留学日本,学的是经济,曾在美国华尔街工作过。
新中国成立后,周有光作为经济学教授,先后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上海财经学院。
周有光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还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三位编委之一(其他两位编委是刘尊棋和钱伟长院士)。
周有光下海研究文字学,就是偶然也就是必然。
晚在欧洲学经济时,周有光就对文字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买了大量的书自学,当时中国还没文字学。
1955年,国家展开文字改革,年过半百的周有光被委以重任。
三年后,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人大会上通过并在全国推展。
周有光也不是一帆风顺,他年轻时得过肺结核,当时是不治之症;八年抗战数度死里逃生;“文革”期间被下放到西北二十多年……他从未悲观过。
我最初念周有光,就是他的《语文闲聊》,里面的文章,既短科学知识,又有意思。
比如说,“文革”期间,知识分子遭不公正待遇。
周有光详细介绍

周有光,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
周有光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官员,同时也在常州经营棉纺、织布、当铺等产业。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常州,他的曾祖父全力支持清军守城,以家产供守城清军军饷,后常州城被攻破,曾祖父投水自尽,周家的雄厚家财尽失,从此家道开始衰败。
周有光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
解放后回上海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
周有光有“周百科”的外号,拜连襟沈从文所赐。
后来果然做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三位编委之一,其他两位编委是刘尊棋和钱伟长院士。
周有光祖上为宜兴望族,他的太太是“张家四姐妹”中的老二张允和。
张家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玠,老三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老四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有光先生名人故事
本文是关于周有光先生名人故事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周有光先生今年已110岁了。
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典型地体现在其晚年精心结撰的学术随笔上。
在85岁那年,周先生离开办公室,走出“专业的深井”,开始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起航。
他以读书为帆,以思考为舵,以写作为桨;他心无挂碍,目光如炬,跨越横蹊,脱离窠臼,对陈规戒律犁庭扫穴,对真知真理热情推介;他融汇文史哲经,吸纳古今文化,提出一系列真知灼见,并赢得“周百科”的称誉。
周老拥有比无数老年人和中青年更为清醒的思想。
周老的学术随笔,纵论今古,时空交错,叙评结合,臧否人物,叙述从容,论理透彻。
他说:“历史像一条河一样,河的上面有波浪,这个波浪受风的影响,一下子往东,一下子往西。
你在这个波浪里面生活,弄得眼花缭乱,弄不清楚。
我现在不研究河流上的风浪,我研究河流下面的潜流,潜流比较稳定,它的方向比较明白。
我就是研究这个潜流,根据潜流,我假定一个理论,就是我自己认为可以讲清楚的,就是整个人类前进轨道是怎么回事。
”
2007年,我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秘书长,自此每年1月我都与学会领导一起,前往名誉会长周有光先生的寓所,为老人贺寿。
后来,又先后数次陪同外地友人前往探望。
每次拜会,我都被百岁老人的睿智谈吐、和蔼音容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一次利用在北京开会间隙去探望周先生,先生微笑着说:“以前,都是从国家的角度看世界,所以观点各不相同。
现在,应该从世界角度去看国家。
光从中国角度看也是看不清的。
”老人娓娓道来的这段话,絮絮如话家常,但认真回味,却如醍醐灌顶,令人警醒。
这就是知识老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文化启蒙。
我当时心中蓦然浮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意图画——百岁老人高瞻远瞩的目光与安详淡定的神态,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多年来,我尽量搜集并力求系统地研读周公关于社会文化的著述,俯读仰思,反复品味,常有豁然开朗的感受。
随着阅读的深入,思想渐入佳境,视野、胸襟渐次开阔,视角、思维、逻辑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评论,第一跳出僵化的窠臼,第二不再拘泥于微观枝节,而尽力在历史长河和世界范畴时空交叉的维度着眼、联想、比较、探研……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吧。
自身的文化开蒙和思想升华,完全归功于周老“授人以渔”的思想点化和润物无声的文化推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