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案

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一致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掌握西晋的成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认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状况和北方十六国成立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经过对“西晋为何是一个短寿王朝”的剖析,培育学生综合、概括史实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西晋一致的短暂,诚然是多种矛盾矛盾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心腐败是致使当时政治黑暗不行忽视的一个问题。
历史提示我们,应安不忘危,汲取历史教训。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西晋的一致、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课难点:西晋的短暂一致的原由。
三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激情导入三国鼎峙中的三个国家是何时由谁成立的,国都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发问:那么三国鼎峙中,你以为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一致全国?为何?预计学生会回答:魏国。
因为曹魏的发展超出吴和蜀,实力最强。
教师进一步指引,在三国的角逐竞争中,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可以一致,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今日就让我们一同学习本课吧。
二、教材指引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联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研究研究一:西晋可以一致中国与三国鼎峙有何关系?(分层研究 )1.在三国鼎即刻期哪国实力最强?2.在三国鼎即刻期哪国最初消亡?【概括】在三国鼎即刻期,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权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为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遇到很大的限制。
所以各族人民都急迫要务实现全国的一致。
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明显,物力和财力都比南方充分,所以以后全国的一致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达成。
研究二:八王之乱【想想】为何西晋的一致只有很短的时间?(分层研究 )1.西晋一致后,统治公司快速腐败,其表此刻哪些方面?2.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你能举例说明吗?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什么?3.第一次人口迁移热潮在什么时间?【概括】(1)统治公司豪侈腐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7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西晋的建立和统一,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在266年由司马炎建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然而,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和内乱,西晋在316年灭亡。
在此期间,北方各族的内迁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体系,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素材。
2.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晋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西晋统一的影响和北方各族内迁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互相提问,巩固所学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新人教版(new)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及“八王之乱”。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用在西晋时期正确吗?【自主预习】一.西晋的建立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
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合作探究】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小结提升】“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西晋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西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知道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2.时空观念:解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史料实证: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各族内迁。
4.历史解释:通过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
5.家国情怀: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史书《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是很自然的事,而“分久必合”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是如何统一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课堂,探究三国统一的历史过程吧!板书课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教师讲解: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就出自此时。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由此,三国尽归司马氏。
教师提问:西晋完成国家统一之后,司马炎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的?学生回答: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教师讲解:西晋建立过程中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作为回报,朝廷格外照顾他们的利益,允许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还给予很高的官位。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过程与方法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课程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政权的更迭、西晋的统一等基本史实,培养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了解西晋的统治情况和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初步理解西晋短命的原因。
识读地图,了解西晋游牧民族内迁及胡汉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地看待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会用时间轴和图示为线索,梳理十六国至北朝更替的基本情况,培养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观念,理解统一是大势所趋,安定是民心所向。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上承三国鼎立,下启南北朝的对峙。
以西晋的建立、统一、消亡,至十六国、北朝为时间线,辅以北方各族的内迁加强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内容的编排上,时间感和空间感都很强。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中国历史有强烈的认知兴趣。
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具备初步的材料概括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经过前课学习,对于三国鼎立的格局有明晰的了解,有助于本课时间线的初始勾勒;经过前单元学习,对游牧民族有一定的概念,有助于本课北方各族内迁的背景构建;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对于西周的分封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分封制于春秋战国的纷争的学习印记应当较深,有助于理解西晋的分封诸王对其短命的影响;结合现实情境,对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很强的认同感。
但同时,对于西晋和十六国这一历史时期的认知度可能较低,知识储备的可能性更低。
重难点重点:西晋的统一、八王之乱。
难点: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的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资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6月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XX年6月版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魏晋南北朝史》中华书局XX 年1月版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XX年5月版佟春燕著:《唯美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古人生活剪影》学林出版社XX年10月版朱大谓等著:《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知识回顾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教学过程】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2.简述西晋建立的过程。
(三国政权的演变)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
280年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知识模块二八王之乱自主阅读课本P79内容,完成第3~4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发生内乱的原因。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一、西晋的建立师: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策略与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三国鼎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三国分别是指那三国?势力最大的是哪个国家?
导入: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乐不思蜀”等成语。
2.直观利用朝代歌“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导入(或朝代更迭示意图)。
出示学习目标:
知道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分析西晋统一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认识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在初步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梳理基本史实。同时,充分利用趣味性的历史细节,丰满历史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体验】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史料探究、体验感悟
1、西晋的统治与灭亡
1.统治风气
(1)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注:当权者的亲属)也。
——《晋书·段灼传》
(2)《钱神论》论述。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三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下接后面两课人口南迁开发南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包括“西晋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个部分内容。本课头绪较多,但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师生共同解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检查、巩固学习成果,温故知新。
用成语典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学生学习目标任务,有的放矢。
【感知历史】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
1.说说西晋建立的情况,介绍一下西晋的统治。
2.晋武帝采取什么措施管理地方?这种管理措施带来哪些隐患?
3.简介八王之乱的情况。
教学目标
通过对文字、图片、地图等史料的分析,知道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分析西晋统一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认识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2)材料反映了西晋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钱是图、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2.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历时பைடு நூலகம்6年,导致了西晋的衰落。
3.西晋的灭亡
西晋灭亡原因: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八王之乱);内迁民族趁内乱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3)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
2.八王之乱
(1)八王之乱形势图
(2)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3.西晋的灭亡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和启示。
二、民族迁徙与交融
1.《敕勒歌》
2.(1)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
(2)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砖画
教师教学策略:在学生交流展示基础上精讲点拨,注意指导精读史料的方法。
4.结合《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简介北方内迁的主要民族和迁徙方向。说说游牧民族内迁带来什么影响?
5.结合《十六国形势图》,说说西晋灭亡之后,北方政局出现了什么情况?哪一政权统一过北方,又是如何统治的?
整理史实:
充分利用表格、图示等方法整合本节课的基本史实。
出示这一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1.教师问题导学,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基本史实。
学情分析
在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下,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同时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但学生阅读史料尤其是古文史料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当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合理分析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历史。同时,教师应当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史料意识,掌握较为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西晋灭亡启示: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勤政廉洁,维护社会稳定。
二、民族迁徙与交融
1.材料反映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什么生产生活情况?游牧文化。
2.这些画面反映北方各族内迁以后生产方式出现了什么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这一变化说明出现了什么趋势?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师结束语:
西晋时期,陕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人口的一半。在长期的接触交往中,北方各族人民出现了民教交融的趋势。同时,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不得不大举南迁,寻找生存之地,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移民潮。客观上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语:
同学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你们听过吗?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学生学习策略:精读史料——分析图片史料的细节,找寻文字史料的关键词、关键语句,理解材料的出处和可靠性,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研究史料之间的关系。分小组讨论、展示。
一、西晋的统治与灭亡
1.统治风气
(1)材料描述的是西晋的什么制度?分封制。根据这一制度,掌握西晋政权的统治者主要都是什么人?大地主、大贵族。
2.学生交流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教师通过历史地图和文字等史料,穿插讲解曹操见许攸和赤壁之战等相关历史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史实。
4.师生根据前面自主学习的内容,整理史实,完成本课的板书设计。同时联系多种记忆方法,如关键词记忆法,知识体系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
教师过渡语:
西晋时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实现了统一而王朝,它的统一,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它的战乱和动荡又导致了北方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