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导学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导学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RJ人教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秋季(导学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学习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

2.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二、自主预习1.我国现存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撰写的《齐民要术》。

2.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数字;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还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等。

3.西晋设置,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4.东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和《洛神赋图》。

三、合作探究1.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哪些相似之处?四、随堂演练1.“π”是一个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它在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应用广泛。

世界上第一次把π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是()A.贾思勰 B.祖冲之C.郦道元 D.蔡伦2.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水经注》3.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A.钟繇 B.胡昭C.王夫之 D.王羲之4.“文章博洽,为儒者宗。

水经有注,禹贡同功。

”你认为这句话是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A.祖冲之 B.刘歆C.刘徽 D.郦道元5.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

你到洛阳除了赏花外,还可以参观()A.云冈石窟B.龙门石窟C.秦陵兵马俑D.都江堰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最早贾思勰2.第七位《大明历》千里船3.书博士4.顾恺之《女史箴图》三、合作探究1.政治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上册20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上册20课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
A.317年B.383年C.420年D.439年
2、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 )
A.匈奴族B.羯族C.鲜卑族D.氐族
3、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 )
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




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满足都城的粮食需要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原因是:

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由学生阅读课文
作用:。
5、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
个案补充
教师可以先比较形象生动地讲述文明太后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引起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学习过的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内容,提出问题:“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地区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思考来解答问题。
初中历史学案模式
课题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备课人
杨庆松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学法指导
史料阅读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439年,统一了。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了解北魏建立及统一北方、北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点,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

2.通过小组积极讨论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培养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热情投入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我们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阅读一遍课本,思考预习案中的问题,把答案用横线标划在课本上,注意写上提示语。

2.请在【我的疑问】中写下预习中的困惑,课上与大家共同探究。

3.预习完成后默写该课的知识树,实在想不起来的可以看课本,用红色笔补充。

预习案请思考:1、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黄河流域统一的时间、政权及影响?2、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地点及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意义分别是什么?4、绘制南北朝的示意图?我的疑问、我的补充——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你知道的精彩东西补充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分享。

探究案1、结合所学的知识,你还知道关于实现北方统一的历史事件有哪些?2、简单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几次民族融合现象?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网络建构】(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构建本节的知识树,注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当堂检测】1、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D.颁布均田制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封建化的完成C.阶级矛盾的激化D.北方民族的融合4、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直接原因是()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6、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2、7、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统治者的改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我的收获和发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弯路的反思)【时文阅读】1、人物简介:冯太后:冯太后具有远见卓识,善于识人用人,生杀决断,威严有加,但又胸襟广阔,有大丈夫气魄。

最新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1

最新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1

最新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1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文化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绘画及雕塑等。

2.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文化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学习重点】《齐民要术》、圆周率。

【学习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复杂数字概念。

开门见山,直接解读课题来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一:第1问的知识有点零散,而且内容有点多,注意提醒学生边读边圈出关键词,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方法指导二:本课讲了两个人物和他们的贡献,可让学生设计“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表”,将二人的成就分类归纳,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让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一个整体把握。

方法指导三:可采取颁奖典礼或人物访谈的节目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

太阳系有一颗小行星,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殊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学完这一课,我们就会解决这些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自主阅读课本P90~91内容,完成第1题。

1.贾思勰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模块二科学家祖冲之自主阅读课本P91~92内容,完成第2题。

2.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成就。

那么,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贡献呢?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1)祖冲之测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他造出的“千里船”,日行百里;他设计制造的水碓磨,能同时舂米、磨面;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无答案)
③北魏:流传下来的书体,苍劲厚重,粗狂雄浑。
2.绘画:由于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占了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开始形成。东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流传下来的代表作有《》.《》。
3.石窟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宣扬,开凿了许多石窟。山西大同的和河南洛阳的是最著名的两大石窟。
预习要求:
阅读教材
勾画重点
独立填空
快速记忆
预习自评:
认真阅读1分
填写准确1分
字迹工整1分
独立完成1分
思维
对话
探究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阅读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以及120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思考回答:
(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能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祖冲之最得学习的东西是什么?
他是()
A.王羲之B.顾恺之C.祖冲之D.张仲景
5.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位于()
A.甘肃敦煌B.西藏拉萨C.河南洛阳D.山西大同
对1题得1分,
合计分
学习
反思
我能够完成本节课
的学习反思得1分
设计人:于卫
重点
祖冲之与圆周率、《齐民要术》
难点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要素
问题与活动
规则与评价
自主
预习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朝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撰写了《》。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种植农作物必须,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20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20课导学案
A、明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B、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水平超过前代
C、明初经济兴盛D、苏州丝织业发达,许多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
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5、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2、手工业:(1)棉纺织业:从——向——推进。
(2)丝织业:——、——。(3)制瓷业:以——为中心。
3、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时间:——2、地区:——、——等江南地区
3、领域:——部门4、特征:以生产——为目的;“——出资、——出力”。
5、实质:机户是——————,机工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题
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
总序
20
主设计者
何命贵
学习流程
教师导引
一、目标解读
1.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据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目达成情况,及时导学引疑,点评,
我的收获
(2)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惟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麽?
(3)这一政策实行了多少年?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麽危害?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1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1 新人教版
不赞同。因为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对孝文帝改革应该加以肯定。
启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发展必须改革,应适时地进行改革,善于学习别人先进的文化,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5、从前秦任用王猛为相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10、促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1)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融合;(2)民族大迁徙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3)人口内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4)各民族政权间的混战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5)各族人民的民间交往交流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原因。
作用:(1)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2)促进了民族间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3)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了凝聚力。北魏孝文帝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2、迁都,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
(1)语言:在中必须使用,禁用;
(2)服饰:及必须穿戴;
(3)姓氏:将改为,把皇族由改为姓;
(4)婚姻:鼓励与联姻;
(5)政治:采用汉族的、;
(6)礼法:学习汉族的礼法,。
1、迁都原因(不利因素):
(1)北魏建立以后,定都,那里;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3、P117“议一议”: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
4、今天已经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当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拓跋部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吗?你有什么启示?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20课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20课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培养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4、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自主学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的统一:(1)北魏的建立:时间:民族:都城:(2)统一的实现:()年,北魏统一()。

2、民族融合:()的各族人民长期相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不能满足需要。

(2)平城位置(),不利于北魏对()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文化。

2概况:洛阳发展快,人口多,经济繁荣。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北魏孝文帝改革包括哪些具体措施?有何作用?(在课本上找出即可)2、北朝: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三、合作探究: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请回答:(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课堂检测:1、淝水之战后,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B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C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 D匈奴族建立的北凉政权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直接目的是()A接受汉族文化 B加强对中原的统治C促进民族融合 D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学校(编号20)
学生班级学号小组姓名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学习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任务】【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笔记】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落实基础)一、北魏的建立:
(1)时间:
(2)都城:→1.学生独学看书,通过填空(填表)梳理
十六国以来的一些残酷的刑罚。

(1)北魏何年统一黄河流域?建立时都城在哪里?后来又迁到哪里?
(2)每则材料说明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点措施,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历史
关?()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
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
7.民族融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特点之一。

下列哪些史实有利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孝文帝改革③边疆少数民族内迁④压迫少数民族为奴⑤向少数民族征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家,他们变法11.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4世纪后期 平城→洛阳 鲜卑
二、439年
三、1.气候干旱;2.粮食不足;3.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地区,不利于学习汉族文化。

四、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等。

五、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

六、北朝
课堂训练
1.D
2.A
3.D
4.A
5.D
6.D
7.B
8.D
9.A 10.D 11.A 12.A
13.(1)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

(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

(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及通婚等。

14.(1)相关内容: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奖励耕战。

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