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 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分类、结构、功能、生活习性以及演化等方面的科学学科。
在动物学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许多特定的名词来描述和解释动物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的动物学名词的解释:1. 物种(Species):物种是生物学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指的是可以在自然界中交配并且能够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的个体群体。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进化的基本单元。
2.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合。
种群之间可以存在基因流动,常通过繁殖来保持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
3. 动物群落(Animal community):动物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由多种动物种类组成的群体。
动物之间会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
4. 鸟兽类(Mammalia):鸟兽类是哺乳动物的纲,它们具有哺乳腺和体毛,并能用肺直接呼吸空气。
鸟兽类是目前地球上最进化、最高级的动物类群之一,包括人类在内。
5. 爬行类(Reptilia):爬行类是爬行动物的纲,它们通常以四肢爬行,皮肤一般被角质鳞片覆盖。
爬行类动物包括鳄鱼、蛇、蜥蜴和龟鳖等。
6. 两栖类(Amphibia):两栖类是两栖动物的纲,它们能在陆地和水中两种环境中生活。
两栖类动物包括青蛙、蟾蜍和蝾螈等。
7. 鱼类(Pisces):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纲,它们一般以鳃呼吸。
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包括鲨鱼、鲈鱼和金鱼等。
8. 節肢動物(Arthropoda):节肢动物是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门,它们的身体被分成若干体节,并具有外骨骼和附肢。
节肢动物包括昆虫、蜘蛛和螃蟹等。
9. 线虫类(Nematoda):线虫类是线虫动物门的一类,它们是细长的不完全腔体动物。
线虫类动物体内有消化道,常见的线虫有土壤线虫和各类寄生虫等。
10. 软体动物(Mollusca):软体动物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门类,它们通常具有软体和外壳。
软体动物包括蜗牛、蛏子和章鱼等。
动物学的名词解释

动物学的名词解释动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动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发展和行为等方面的科学。
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中,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名词。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动物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1. 动物:动物是指地球上一大类多细胞有机生物,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器官和高度特化的生理功能,能够自然繁殖后代和对外界进行感知和响应。
动物通常按照生活方式和身体特征进行系统分类。
2.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柱或脊骨的动物,如人类、鱼、鸟类、哺乳动物等。
脊椎动物的脊柱或脊骨起到了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并且也是肌肉的附着点,使得运动更加灵活。
3. 節肢動物:節肢動物是一类拥有外骨骼和关节的动物,如昆虫、甲壳动物等。
这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由外骨骼分隔并通过关节连接,使得它们可以灵活地移动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4.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以四肢爬行的冷血脊椎动物,如蛇、蜥蜴、龟等。
这类动物的身体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其皮肤通常由角质鳞片覆盖以提供保护,并能够通过日光浴来调节体温。
5. 鸟类:鸟类是一类有羽毛、两只前肢演化为翅膀的脊椎动物。
鸟类通常能够高度飞行,并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它们的骨骼轻巧但强度高,配有强有力的胸肌和呼吸系统,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迅速而灵活地移动。
6.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一类以乳腺喂养幼崽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大象、猫等。
哺乳动物通常有发达的脑部和心脏,同时也具有不同形态的牙齿和进化出的不同生活方式。
哺乳动物也是惟一具有产奶行为的动物类群。
7.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指那些没有脊柱或脊骨的动物,如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
这类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它们的身体结构相对简单,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8. 倍足动物:倍足动物是一类拥有多条腿和体节的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蜘蛛、螃蟹等。
名词解释

1) 自然分类法:依据动物的各种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2) 人为分类法:是以动物形态结构或生活习性上一个活几个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 完全分类表示法:将一种动物按照分类等级的方式全面表达出它在动物界的系统地位,这种分类表示法叫完全分类表示法。
12) 系统发育:也称系统发展,是与个体发育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某一个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3) 个体发育:指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一系列过程形成幼体,再由幼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知道衰老死亡的全过程,我们通常所指的发育是个体发育。
14) 胚前发育:亲体生殖细胞的发生于成熟过程以及精卵相互接触到雌雄原核完全融合的过
8)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1个亲体直接产生后代的过程。
9) 幼体生殖:动物在幼体阶段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只存在于少数动物,如扁形动物的吸虫类。
10) 双名法:署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多为形容词,字母均小写)+定名人姓氏
11) 三名法:署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多为形容词,字母均小写)+亚种名+定名人姓名
6) 品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使这一部分个体在形态或性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种内的由人工选择产生了新形态或新性状的群体,即为品种。如家犬:肉用犬,猎犬、警犬、哈巴狗等。
7) 有性生殖:由2个亲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各自产生生殖细胞,2中生殖细胞结合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4) 物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他是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等方面彼此相似,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并在自然情况下能自由交配,产生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的后代的个体的总数。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
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 哺乳动物(Mammal):具有乳腺能产生乳汁哺育幼崽的动物。
它们通常具有体温调节机制,有毛发覆盖身体,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复杂的行为模式。
2. 鸟类(Bird):气管末端膨大为气囊和空腔,以便变轻和产生共鸣声。
它们具有坚硬的嘴和爪,有两对鳞状羽翼,能够飞行。
大多数鸟类都有胸部的鸟喙,用于捕捉和食用食物。
3. 爬行动物(Reptile):皮肤覆盖有鳞片,具有肺呼吸和冷血动物。
爬行动物包括蜥蜴、蛇、鳄鱼和龟等,它们通常展示出非常适应环境的特征,比如石头花纹的伪装、毒液和鞭电等捕食工具。
4. 两栖动物(Amphibian):生活在水和陆地之间的动物,既能呼吸空气也能在水中生活。
两栖动物的生活史通常包括卵、孵化、蝌蚪和成年四个阶段。
典型的两栖动物包括青蛙、蟾蜍和蝾螈。
5. 鱼类(Fish):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通常有鳞、鳍和侧线器官等特征。
它们通常通过鳃来呼吸,具有尾鳍用于游泳。
鱼类根据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淡水鱼和海水鱼。
6. 焉蛙(Salamander):小型两栖动物,具有幼体和成年两种形态。
它们具有细长的身体和四肢,尾巴较长。
它们的皮肤具有多孔质量,有助于呼吸和吸收水分。
7. 蜻蜓(Dragonfly):属于昆虫类的蜻蜓科动物。
它们有大而透明的双翅、长而细的身体和宽大的眼睛。
蜻蜓以猎食昆虫为主,可以在空中快速飞行。
8. 猿类(Primate):包括人类、猩猩、大猩猩和猴子等动物。
猿类具有灵活的手和脚,人类的智力也属于猿类中最高的。
它们通常具有复杂的社交行为和高度发达的智力。
9. 昆虫(Insect):节肢动物中最丰富多样的类群。
昆虫具有外骨骼和三对腿,被覆盖有坚硬的外骨骼。
它们的身体通常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具有六只腿和一对或两对翅膀。
10. 羽毛(Feather):特殊的毛状结构,是鸟类和恐龙等动物身上的特征。
羽毛由带有中空轴的薄而柔软的分支组成。
羽毛可提供绝缘保护、飞行和羽毛彩色展示等功能。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生物: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出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自我复制、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适应性等)的,都是生物。
2 自然分类系统:即现在所使用的分类系统,是从动物的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上的许多证据划分,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
3 人为分类系统4 物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在有性生物中,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潜在或实际生殖能力的种群组成,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存在生殖隔离。
5 双名法: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6 三名法:写亚种的学名时须在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构成三名法。
7 亚种:8 品种:9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联系密切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史和系统发展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10 包囊:当原生动物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便把身体缩成球状,由身体向外分泌一种胶状物质,把身体包裹起来,形成包囊以度过不良环境。
11 饱饮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
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中。
如变形虫。
12 吞噬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
当细胞碰到食物,细胞膜包围食物,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入质中。
如变形虫。
13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具有许多原始性特征, 又有逆转现象,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所以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与现代大部分动物无亲缘交集,因而称为侧生动物。
14 消化循环腔:即胚胎中发育中的原肠,由外胚层和内胚层形成的体壁围成,只有原口与外界相通,兼口和肛门作用。
具有消化的功能,又兼有循环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生物发生率:生物发生律含义:生物发展可分为个体发展和系统发展,两个密切相联的部分而个体发展是系统发展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生物发生律意义: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动物界也适用于整个生物界。
当很多动物亲缘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可利用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2、细胞器:指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等)原生动物则指细胞核、伸缩泡、胞口和胞咽等。
这些结构和高等动物的器官相当,也称胞器。
3、物种: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4、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生殖。
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大滋养体(具伪足)较活泼,能分泌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以红细胞为食小滋养体个小伪足短,寄生于肠腔,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
可形成大滋养体或者包囊。
7、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口的动物,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6、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
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2、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内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吞噬营养。
代表动物鞭毛纲草履虫。
3、胞饮:除固体颗粒外,多种细胞,如肠壁细胞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如变形虫等,还能吞入液体。
吞入的方法是细胞膜向内褶入,形成细长的管,管内充满外界液体。
管从末端断开而成游离的含有液体的小泡。
这种吞入液体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
5、后生动物:除原生动物外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
如多孔动物,扁形动物等。
8、两囊幼虫:中空幼虫亦称两囊幼虫。
是钙质海绵中具有双沟型沟系的樽海绵的囊胚期幼虫9、胚层逆转多孔(海绵)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
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
动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器】(organelle) 也称“细胞器官”、“胞器”或“类器官”。
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
持严格观点的学者认为:只有外围具两套膜而又有一定的遗传独立性的构造(如线粒体、叶绿体)才算真正的细胞器。
持宽松观点的学者认为:微管、微丝、核糖体、鞭毛、纤毛和伪足等也是胞器。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
【个体发育】指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或非需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的过程。
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注:也有学者认为直到衰老死亡。
)【系统发育】亦称“种系发生”。
指整个生物界或某个生物类群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重演律】亦称“生物发生律”,由德国学者海克尔和弥勒提出,认为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现其祖先系统发育的主要阶段。
【孢子】脱离母体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单细胞或少数细胞的繁殖体。
【孢子生殖】亦称孢子增殖。
指部分原生动物的合子经过分裂依次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多个孢子、多个子孢子的繁殖方式。
如鸡球虫和疟原虫。
【配子生殖】通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即配子)融合后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两性配子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称为同配;两性配子的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称为异配;两性配子的形状、大小和功能都完全不同的称为卵配。
卵配中大配子称为“卵(子)”,小配子称为“精子”。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
卵子不经受精而发育成子代的生殖方式。
如未受精的蜂卵可发育成雄蜂,夏季未受精的蚜虫卵可发育成雌性蚜虫。
【幼体生殖】亦称“童体生殖”。
幼年期动物体的卵细胞不经受精而发育成胚胎后产出体外。
如中华分支睾吸虫、三代虫。
【接合生殖】纤毛虫类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两个纤毛虫粘接后互相交换较小的雄性核与对方的雌性核融合成结合核,两虫体分开后各自以分裂法进行增殖。
【裂体生殖】(1) 由亲体分裂成数部分,各部分分别发育成子体。
(2) 孢子虫的营养体细胞核重复分裂,形成一胞多核的裂殖体,然后细胞质也分裂到各个核的周围,并分别产生细胞膜,形成众多裂殖子,裂殖体破裂后放出裂殖子,这一过程也称为“复分裂”或“复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
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
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
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
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
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
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
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52.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由最前面的3个脊椎骨的一部分经过变异形成的,包括闩骨、舟骨、间插骨和三脚骨,位于内耳和鳔之间,起传导作用。
53. 洄游:有些鱼类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的季节,沿着固定的方向,聚集成群作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运动,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觅食、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原地,这种现象称为洄游。
76. 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都凹入,椎体间具有退化的脊索并穿过椎体,使残存的脊索呈念珠状。
鱼类、低等有尾两栖类、低等爬行类属于此种类型。
9. 不完全双循环:血液在体内有两条循环路线,一是体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后,到身体各处进行气体交换,乏氧血返回心脏;一是肺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再返回心脏,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心室只有一个或分隔不完整,因此从身体返回的乏氧血和从心脏返回的多氧血在此有一定的混合,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12. 五趾型附肢:从两栖纲开始出现的结构。
由总鳍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
包括肱(股)骨,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跖)骨和指(趾)骨16.毕氏器:雄性蟾蜍在精巢与脂肪体之间有一粉红色扁平卵圆形小体,称为毕氏器,为退化的卵巢,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产卵功能的卵巢。
26.前凹形椎体:椎体前端凹入后端凸出,两椎体间的关节较灵活,脊索有残存,但不连续。
多数无尾两栖类、多数爬行类等属于此种类型。
27. 后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凸出后端凹入,高等有尾两栖类、部分无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属此类型。
1.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胚膜结构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2.羊膜卵: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胚膜结构的卵。
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绒毛膜、尿囊膜、羊膜)包围胚胎,羊膜腔中充满着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减轻震荡。
3.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有定期更换规律,称为蜕皮。
一生中的蜕皮次数和蜕皮方式因种而异4. 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借相邻膜性硬骨的缩小或丢失形成的,颞窝的形成与咬肌发达有关,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双颞窝四种类型。
6.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以及腭骨、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
将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使内鼻孔后移。
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
10. 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称潘氏孔。
11.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故称尿囊膀胱。
12.巩膜骨:爬行类和鸟类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为巩膜骨,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20.后肾: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由身体后部的中胚层生肾节形成,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小体和肾小管)21.盐腺:为分布于多盐或干旱环境中的一些爬行动物的肾外排盐结构,多位于头部,能够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
29. 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的神经细胞层称为新脑皮,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哺乳动物动物特别发达,有些种类形成了沟和回,成为最高级的神经中枢。
2.恒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
3.羽毛:鸟类所特有的结构,由表皮角质化所形成,被覆在鸟类体表,具有保护、保温、构成飞翔器官等功能。
根据构造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3种。
10.尾脂腺:着生在鸟类尾基部背面的一对皮肤腺,分泌油脂可以保护羽毛,并有防水作用,水禽发达,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一些鸟类,缺乏尾脂腺。
11.异凹型椎体:脊椎骨椎体的一种类型,椎体前端两侧为凹形、上下为凸形;后端两侧为凸形、上下为凹形,椎体的两端成横放的马鞍形。
为鸟类颈椎所具有。
又称马鞍型椎体。
13. 龙骨突:指鸟类胸骨中线高耸的突起,它增加了飞翔肌肉的固着面,为飞行时扇翅有力提供了保证。
14. 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的结构,由少数胸椎、全部腰椎和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它构成了步行时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又称综荐骨。
15.尾综骨:鸟类特有的结构,由最后几枚尾椎愈合形成的垂直骨板,为尾羽的着生部位。
16. 叉骨:鸟类肩带左右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形成“V”形,称为叉骨,它可防止鸟类飞行时左右肩带的碰撞18.嗉囊:为鸟类食管基部的膨大,具有贮存和软化食物功能。
20.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不论吸气或呼气,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
22. 气囊:为和某些初级、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盲囊,由单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广布于内脏、骨腔及某些运动肌之间。
为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
包括成对的腹气囊、后胸气囊、颈气囊、前胸气囊和单个的锁间气囊25. 鸣管:为鸟类气管特化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此处具鸣膜和鸣肌,鸣肌控制鸣管壁的形状和紧张度,使气流振动鸣膜而发声26. 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四腔,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使体循环回心脏的乏氧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富氧血进入心室后完全分开,这种血液循环方式称为完全双循环,它提高了血液循环的效率28.栉膜:在鸟类的后眼房内的视神经背方伸入一个具有色素、多褶及富有血管的结构,称为栉膜,功能不详,可能与营养视网膜、调节眼球压力及减少日光造成的目眩有关。
29. 双重调节:鸟类特有的,不仅能改变晶体的形状以及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还能改变角膜的曲度,这种视力调节方式称为双重调节。
30.离趾足:鸟类足型的一种,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后趾最强,前趾各趾游离。
如一般鸣禽。
31. 对趾足:第二和第三趾向前,第一和第四趾向后。
如啄木鸟。
32. 异趾足:第三和第四趾向前,第一和第二趾向后。
如咬鹃。
33. 并趾足: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但向前的三趾基部并合。
如翠鸟。
34. 前趾足。
四趾均向前方。
如雨燕40. 早成鸟(雏):孵出时雏鸟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
如大多数地栖鸟类、游禽。
41.晚成鸟(雏):出壳后雏鸟尚未充分发育,光裸或具稀疏绒羽,眼未开,需由亲鸟饲喂,在巢内继续完成后期发育才能独立生活。
如雀形目、猛禽等鸟类。
42. 迁徙:是鸟类对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
其特点是定期、定向,且多集成大群。
43. 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远距离迁徙的鸟类。
44.候鸟:在春秋两季,沿固定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
5. 肺泡:是呼吸性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布微血管,是哺乳动物肺脏的组成单位和气体交换的场所。
6.胸式呼吸:肋间肌收缩、舒张交替进行,胸腔左右直径扩大或缩小,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从而进行吸气和呼气。
这种呼吸方式称胸式呼吸。
7.腹式呼吸:在哺乳动物中,由于膈肌的存在,将胸腔与腹腔分隔开,膈肌收缩和舒张,增大和缩小胸腔的上下径,改变胸腔容积,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完成呼吸作用,这种呼吸方式称腹式呼吸。
8.胼胝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指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的许多相互联络的神经纤维,此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
13.外耳:为收集声波的结构,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哺乳动物由外耳道和耳壳构成。
15.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为胎生,他们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而成为幼儿时产出。
16.胎盘:为哺乳动物特有,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
尿囊膜和绒毛膜紧密结合并向子宫内膜伸出许多指状突起的绒毛,母体子宫内膜也形成疏松指状突起嵌在胎儿绒毛之间,两者共同形成胎盘。
40.角:哺乳动物中有蹄类头上或鼻上所具有的突起物,由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形成的,为防御、攻击的利器。
51.双平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扁平,椎体间以椎间盘(纤维软骨)相隔,椎间盘中央有脊索的残存,称髓核。
为哺乳动物所特有。
一、名词解释1. 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一个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