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 背诵版中级总结

合集下载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专项复习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专项复习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专项复习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其中,Ed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Q0为变动前的需求量,△Q为需求量的变动量,P0为变动前的价格,△P为价格的变动量,Q1为变动后的需求量,P1为变动后的价格。

Ed>1,富有弹性,价格下降法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上升会使收入减少,因此可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Ed<1,缺乏弹性,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上升会使收入增加;Ed=1,无论价格上升还是下降,销售收入都保持不变。

公式2:需求交叉弹性商品i需求量变动%∆Q i/Q iE ij==其中,Eij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Qi为商品i的需求量,Qi为商品i的需求量的变动量,Pj为商品j的价格,△Pj为商品j的价格的变动量。

Eij>0,替代品;Eij<0,互补品;Eij=0,无关品。

公式3:需求收入弹性商品j价格变动%∆P j/P j其中,Ey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原需求量,△Q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Y代表原消费者收入,△Y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Ey>1,高档品;0<Ey<1,必需品;Ey<0,低档品。

公式4:供给价格弹性其中,Es代表供给价格弹性系数,Qs代表原供给量,△Qs代表供给量的变动量,P0为变动前的价格,△P为价格的变动量。

公式5:商品边际替代率1.MRS=-(△X2/△X1),表示为了获得第一种商品△X1个单位,愿意放弃第二种商品△X2个单位。

加负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正数。

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MRS=P1/P2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公式1:边际效用MU=△TU/△Q其中,MU代表边际效用,△TU代表总效用的变动量,△Q代表消费数量的变动量。

公式2: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边际替代率:MRS=-(△X2/△X1)表示为了获得第一种商品△X1个单位,愿意放弃第二种商品△X2个单位。

加负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正数。

公式3: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MRS=P1/P2公式3:预算约束P1×X1+P2×X2≤m其中,P1为第一种商品的价格,P2为第二种商品的价格,X1为第一种商品的消费量,X2为第二种商品的消费量,m为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

中级经济师考点及公式分享

中级经济师考点及公式分享

中级经济师考点及公式分享中级经济师考试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考试,涵盖了众多的考点和公式。

对于备考的朋友们来说,掌握这些考点和公式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分享一些重要的中级经济师考点及相关公式。

一、经济学基础1、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说明需求富有弹性;小于1 则缺乏弹性;等于 1 是单位弹性。

2、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MU1 / P1 = MU2 / P2 =… =λ,其中MU 表示边际效用,P 表示价格,λ 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3、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法支出法:GDP = C + I + G +(X M),C 表示消费,I 表示投资,G 表示政府购买,X 表示出口,M 表示进口。

二、财政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上年财政支出)/上年财政支出×100%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 GDP 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 GDP 增加额2、税收乘数税收乘数= b /(1 b),b 为边际消费倾向。

3、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国债累计余额/ GDP×100%三、货币与金融1、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M0 =流通中现金M1 = M0 +单位活期存款M2 = M1 +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2、货币乘数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3、通货膨胀的类型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四、统计1、均值均值=总和/个数2、方差和标准差方差=各变量值与其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3、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标准差/√样本量五、会计1、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年限平均法: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工作量法: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 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 2 /预计使用年限×100%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六、法律1、合同的效力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效力待定合同2、公司的组织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权和组成3、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保护范围和期限以上只是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部分考点和公式,备考时需要结合教材和练习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从业者,掌握经济基础公式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公式既是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实践应用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中级经济师考试范围内的经济基础公式进行汇总和解析,以便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知识。

1. 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公式为:边际效用:MU = ΔU/ΔQ边际生产力:MPP = ΔQ/ΔL边际成本:MC = ΔTC/ΔQ边际收益:MR = ΔTR/ΔQ通过边际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单位变动对整体的影响,帮助企业和个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公式为:价格弹性:Ep = (ΔQ/Q) / (ΔP/P)当价格弹性大于1时,表示需求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而当价格弹性小于1时,表示需求对价格变动不太敏感。

了解价格弹性有助于企业制定价格策略,调整市场份额。

3. 成本、收益和利润在企业经营中,成本、收益和利润是核心概念,其公式包括:总成本:TC = FC + VC平均成本:AC = TC/Q边际成本:MC = ΔTC/ΔQ总收益:TR = P × Q利润:Π = TR - TC这些公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控制、盈利最大化。

4. 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其公式包括:国民收入:Y = C + I + G + (X - M)储蓄:S = Y - C - T投资:I = S + (X - M)通货膨胀率:π = (P - P')/P'通过国民收入核算公式,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回顾经济基础公式是经济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掌握这些公式能够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

边际分析能够帮助个人和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价格弹性是制定价格策略的重要工具,而成本、收益和利润公式则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所有公式及曲线汇总总结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所有公式及曲线汇总总结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所有公式及曲线汇总总结经济是一门关于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学科,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模型。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公式和曲线,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和决策的原理。

本文将对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的所有公式及曲线进行汇总总结。

1. 边际效用公式:MU = ΔU/ΔQ,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的变化。

2. 边际成本公式:MC = ΔC/ΔQ,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的变化。

3. 成本函数公式:C = FC + VC,表示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加上可变成本。

4. 利润公式:π = TR - TC,表示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成本。

5. 边际收益公式:MR = ΔTR/ΔQ,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收入的变化。

6. 边际产品公式:MP = ΔQ/ΔL,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力所增加的产量的变化。

7. 均衡价格公式:P = MC,表示市场均衡时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8. 均衡产量公式:Qd = Qs,表示市场均衡时需求和供给数量相等。

9. 边际替代率公式:MRS = ΔY2/ΔY1,表示消费者愿意放弃的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以获得更多另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的比值。

10. 收入弹性公式:E = ΔQ/ΔY,表示商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除了这些公式,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还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曲线:1. 需求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下,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

2. 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下,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产品数量。

3. 边际效用曲线:表示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4. 边际成本曲线:表示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5.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经济体能够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

以上只是中级经济基础知识中的一部分公式和曲线,它们为我们分析经济现象和做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了解和运用这些公式和曲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持。

中级经济师基础相关公式

中级经济师基础相关公式

中级经济师基础相关公式
作为中级经济师考试的基础内容,了解和掌握经济学中的相关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计算各种经济问题。

以下是几个中级经济师考试中常用的基础相关公式: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C + I + G + (X-M)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指标,它由个人消费支出(C)、私人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出口-进口,X-M)组成。

2. 名义GDP = 实际GDP × GDP平减指数
名义GDP是在当前价格下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是根据固定价格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平减指数用于调整物价上涨对GDP的影响。

3. 通货膨胀率 = (最新年度消费者价格指数 - 上一年度消费者价格指数)/ 上一年度消费者价格指数 × 100%
通货膨胀率是衡量物价总水平上涨程度的指标。

它通过比较两个时间点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计算。

4. 劳动生产率 = 实际产出 / 劳动投入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单位劳动力创造的产出水平的指标。

它通过实际产出除以劳动投入来计算。

5. 经济增长率 = (最新年度实际GDP - 上一年度实际GDP)/ 上一年度实际GDP × 100%
经济增长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速度。

它通过比较两个时间点的实际GDP来计算。

这些公式只是中级经济师考试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相关公式的一部分。

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学领域进行分析和计算。

通过不断练习和应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经济学水平,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准确的分析和预测。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考前速记知识点汇总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考前速记知识点汇总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考前速记知识点汇总1.需求价格弹性的公式点弹性:Ed=(△Q/Q)/(△P/P)弧弹性:Ed=(△Q/Q(Q0+Q1)/2)÷(△P/(P0+PI)/2)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商品缺乏弹性,生产者可以通过提高某产品单位销售价格来增加其销售总收入。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产品价格降低会使消费量增加从而使生产者的收入增加。

3.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4.平均固定成本曲线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逐渐向横轴接近。

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

无论上升或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快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5.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停止生产(营业)的临界点:P=AVC,市场价格P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或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成本时,企业应当停止生产,以避免产生更大的亏损。

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处于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

6.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及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即MFC=AFC=W1,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MRP=VMP曲线重合,即MRP=VMP=P×MP,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7.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后弯曲线。

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资本的供给短期内是垂直线,长期中也是—条后弯曲线。

8.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l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消费支出C+固定投资支出l+政府购买G+净出口(X-M)9.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即:GA=GY-αGL-βGK10.先行指标(领先指标)∶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

滞后指标: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所有公式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所有公式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2、点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价格的相对变化3、弧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量/价格的相对变动量4、交叉弹性系数=商品i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的价格的相对变化5、收入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化/收入的相对变化6789101112131415161718、平均收益=总收益/销售量19、边际收益=总收益增加量/销售量增加量20、边际物质产品=总产量增加量/要素投入增加量21、边际收益产品=总收益增加量/要素投入增加量22、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价格23、边际要素成本=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24、平均要素成本=成本/要素25、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26、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27、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的增量/收入的增量28、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总量/收入总量2930入313233加率34+353637、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38、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39、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40、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41、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42、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财政支出的增(减)额/上年财政支出43、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内上产总值增长率44、国内上产总值增长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减)额/上年国内生产总值45、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财政支出的增(减)额/46474849505152M0=53、货币供应量公式: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货币乘数54、均值(平均数)=所有数值总和/数值个数55、方差=各数值与其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56、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57、离散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系数)=标准差/均值58、标准分数=(数值-均值)/标准差59、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60、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61、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时期水平62、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636465666768697071727374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75、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76、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公式: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77、余额试算平衡法公式: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78、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9、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8081828384858687/利息费用888990、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9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营业收入净额92、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平均存货93、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94、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平均存货·360)/营业成本95、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96、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97、总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98、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业务收入99、营业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金-109110、支出增长率=本期支出总额/上期支出总额-1111、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112、人均开支=本期支出数/本期平均在职人员数113、项目支出比率=本期项目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14、人员支出比率=本期人员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15、公用支出比率=本期公用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16、人均办公使用面积=本期末单位办公用房使用面积/本期末在职人员数117、人车比例=本期末在职人员数/本期末公务用车实有数118、预算收入完成率=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119120121122123124125率)126127128、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29、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30、当前货币在一年后的价值=货币的当前价值·(1+利率)。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备公式集合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备公式集合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备公式集合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1、备付金比例=备付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标准:不得低于3%)备付金包括:现金、业务周转金、缴存存款准备金、存农业银行款项、存放其他同业款项、存放联社款项。

2、资产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100%;(标准:不得低于25%)流动性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资产;流动性负债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负债。

3、存贷比例=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准:年末不得高于80%)4、对流动负债依存率=流动负债净额÷长期资产×100%;(标准:不得高于30%)流动负债净额=流动负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资产。

5、中长期贷款比例=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余额÷一年期以上存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120%)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中长期贷款;一年期以上存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存款和长期储蓄存款。

6、拆借资金比例①拆(调)入资金比例=拆(调)入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4%)②拆(调)出资金比例=拆(调)出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8%)③净拆(调)入资金比例=净拆(调)入资金余额÷流动负债×100%;(标准:不得高于4%)拆(调)入资金包括:银行业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调入调剂资金,拆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4%;拆(调)出资金包括:拆放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调出调剂资金,拆出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8%;净拆(调)入资金是指拆(调)入资金与拆(调)出资金的差额。

7、贷款质量指标①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 (标准:不得高于15%)②逾期贷款比例=逾期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8%)③呆滞呆账贷款比例=(呆滞贷款余额+呆账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7%)④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类逾期贷款×10%+各类呆滞贷款×40%+各类呆账贷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2011年教材与2010年教材的具体结构对照如下: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价格的相对变化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弧弹性(1)如果E d <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2)如果E d >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3)如果E d =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Eij=价格的相对变化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 i(1)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

(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

(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其中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需求收入弹性yQ Q y y y Q Q Ey∆∆•=∆÷∆=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1=yE ,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1>y E ,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1<y E ,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0=y E ,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0<yE ,表明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

就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

(1)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称为“必需品”。

(2)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反而减少。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价格的相对变动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1)E s >1,供给富有弹性 (2)E s <1,供给缺乏弹性 (3)E s =1,供给单位弹性(4)E s =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5)E s =∞,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1、总效用函数: TU =)(Q f 消费数量为Q ,总效用为TU2、边际效用: MU =QTU ∆∆3、商品边际替代率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12X X MRS ∆∆-=,表示放弃第二种商品2X ∆个单位,获得第一种商品1X ∆个单位。

加符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为正数。

4、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公式为: m X P X P ≤+2211。

可以支配的收入金额是m ,两种商品消费数量为X 1、 X 2,两种商品价格为P 1、P 2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基本形式为: ),(-=K L f Q -K ---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

L---表示劳动量。

2、平均产量(AP)LTPAP =总产量(TP )L----表示劳动量 2、边际产量(MP ):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数量或产出。

LTPMP ∆∆=3、短期成本函数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C=b+f (q ) ,其中b ―固定成本、f (q )――变动成本、C--总成本(2)长期成本函数没有固定成本(从长期看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C=f (q )4、平均成本――单位产品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所得之商,即ATC=TC/Q=TFC/Q+TVC/Q TFC/Q ―――平均固定成本、TVC/Q ―――平均可变成本5、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MC ―――――边际成本、TC--增加的总成本、Q---增加的产量短期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TC=TFC+TVC平均成本(平均总成本)分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

ATC= TC /Q=AFC+AVC=TFC/Q+TVC/Q6、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C MC(边际成本)ATC(平均总成本)M AVC(平均可变成本)M’AFC(平均固定成本)Q商品边际替代率:如果用MRS表示商品边际替代率,公式为:当商品数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上述公式可以表示为: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总收益: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

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

若以R代表总收益,P代表单位产品价格,Q代表销售量,则有:R=P·Q平均收益:平均收益是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收益,即总收益除以销售量的商。

以AR代表平均收益,则有:AR=R/Q=P·Q/Q=P(即,平均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边际收益:边际收益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

MR=△R/△Q=△(P·Q)/ △Q=P(即,边际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由此可推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AR=单位产品价格P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支出法下的GDP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GDP=C+I+G+(X-M)其中: C――消费;I――投资; G――政府购买;(X-M)――净出口;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I=S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其中,I---投资 S---储蓄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I=S+(T-G)其中, I---投资 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T---政府税收 G---政府购买 T-G---政府部门的储蓄 S+(T-G)----整个社会的储蓄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其中:(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公式: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

凯尔斯消费函数: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边际消费倾向βY----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财产收入 YL----劳动收入a--------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该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的收入和持久性的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

c ----边际消费倾向 YP t ----现期持久收入t ----现期消费支出这一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储蓄函数的公式:------边际储蓄倾向(MPS),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10<MPS<1。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即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即MPC+MPS=1。

投资函数:dr e r I I -==)(e ------自主投资,是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利率无关, 即使利率为零也会存在。

dr -----引致投资,随利率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化。

投资乘数表达式投资乘数k=S I Y 111=-=∆∆β β为边际消费倾向 S 为边际储蓄倾向。

表明投资乘数k 为边际储蓄倾向S 的倒数。

边际储蓄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第七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两因素分解法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 G Q = G H + G P式中,G Q----经济增长率G H----工作小时数增加率G P----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2.三因素分解法(1)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即:G Y = G A +αG L+βG kG A--------技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α---t时期的劳动产出弹性β---t时期的资本产出弹性(2)“索罗余值”-----通过经济增长率的公式,求出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G A =G Y-αG L-βG k1、奥肯定律:相对于潜在的GDP,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l个百分点。

或者说,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2~3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2、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高。

后来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