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

合集下载

大学马原-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013)

大学马原-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013)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 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66颗卫星、众 多的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 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我们的地球正在以每 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 阳旋转。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 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泰山也在运动变 化之中。100万年 以来,它已经长 高了几百米。 泰山日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就词意而言, 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 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 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 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 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 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 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 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 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活动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 ② ③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物质生产实践
人 类 实 践 活 动 的 形 式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性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马哲章节总结 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章节总结 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根本问题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开展的观点看世界,开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那么。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表达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的物质性表达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集中表达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表达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根本形式多样化: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根底。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局部,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第一章马原教案[精华]

第一章马原教案[精华]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案)学时:7学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讲义)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哲学的高度抽象性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第一,什么是世界观第二,怎样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概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

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这一问题为什么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其意义是什么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课件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课件
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 是Jung理论的核心.它是自远古以来祖先 经验的储存,每个民族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原始意念是由遗传而来 的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倾向性.每个时代中的每个成员都经历过的经验,如出生、 死亡、太阳、母亲等都有相应的原始意象,并且代代相传,决定人的反应倾向 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 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 和根本观点,方法论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 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 一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 的世界观。
理论化
世界观
哲学
系统化
2.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不依赖人 的意识而存在,一是物质独立于意识; (自然界)二是物质既离不开意识,又 制约着意识。(人类社会)
作为客观实在,物质既包括一 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也包括可 以从感觉上感知的感性活动即。
自然事物
物质
实践活动
2.意识及其本质
( 1 )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意识起源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由自然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 应性;
由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产生。◆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 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 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 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 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 发展。
(2)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古代朴素辩证法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韩非:“夫物之一存一亡,乍生乍死,初盛而后衰,不可谓常。” 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一切皆变” “一切都是在斗争中变化、发展”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01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02
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区 别
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1
从康德到黑格尔哲学
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什么?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们在实际活动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学的最高问题) 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五行说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03
这是由哲学“爱智慧”的性质决定的。
04
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 -----《古希腊罗马哲学》p23
05
世界观
01
信仰化、非理性化
02
宗教
03
哲学
04
理论化、系统化
05
感性的、零碎的
06
哲学
07
常识
08
世界观
09
理论化、系统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②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第一,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 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第二,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③ 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 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二,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的尺度。 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④ 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3)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① ② ③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1)物质范畴的含义 ) 列宁: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范畴的意义 ) 第一,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中,高度概括出物 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 界限。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 清了界限。 第三,它明确指出物质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它是从客 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概括出来的,这就同旧唯 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运动的涵义: ① 运动的涵义: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②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① 静止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静止,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 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二种基本情形: 二种基本情形 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3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 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 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 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1)哲学对象上的革命: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培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为某种原初物质,如水、 气、火、风等,它们坚持了物质统一性 的正确立场,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朴 素辩证法的成份,但普遍存在直观性的 缺点并缺乏科学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7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
义,坚持用原子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把 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继承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世界本原的 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从 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许多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了。不过它 同样受到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 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 严重缺陷。
2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 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 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人类全部的 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靠思想站起来 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哲学源起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已有三千年左右 的历史。
“philosoph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表示:“追 求”(philem)“智慧”(sophia),即爱智慧。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 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 作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概念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意志为转移(与唯心 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有可知性,能 被人们所认识(与不 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是属性或性
质,而不是具体的 物质形态 (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2)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 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 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 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 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 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 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黑格尔
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是什么?
无神论
有神论
万物初始之前,宇宙是无边无际混沌的黑暗,只有上帝之灵穿行其间。上帝对这无边的黑 暗十分不满,就轻轻一挥手,说:“要有光”,于是世间就有了光。上帝称“光”为“昼”, 称“黑暗”为“夜”。亮光隐去,黑暗重临,从此,世间就有了昼与夜的交替。这是上帝创世 的第一天。 第二天,上帝仍不满意眼前空洞的景象,就一挥手说:“天上要布满星辰。”于是,宇宙 间又布满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星球。上帝将日、月星晨摆列在天空中,它们各司其职,掌管 着昼夜和时节。 第三天,上帝看到陆地上混沌不分,心中不悦,就说:“水应聚集在一起,使旱地显露。” 于是,水便汇聚起来,旱地显露出来。上帝称旱地为“陆”,称聚水的地方为“海洋”。 第四天,上帝又说:“陆地上要生出草木和各种蔬菜。”于是大地生出了草木,出现了各 种瓜果蔬菜,籽实累累,整个大地上一片生机盎然。 第五天,上帝说:“水中要有众多的鱼,天空中要有无数的鸟。”于是,世间出现了各种 各样的鱼和飞鸟。鱼自由自在地畅游在水中,鸟自由地翱翔在天空。上帝又说:“地上要有各 种动物。”于是,大地上出现了各种野兽和昆虫,野兽在地上奔跑自如,昆虫飞舞在花草中。 第六天,上帝看到阳光明媚,大地辽阔,世间一片姹紫嫣红,兽跳虫跃,鱼游鸟鸣,十分 满意,于是说:“我要照我样式造人,让他管理地上的万物和走兽。”上帝用泥捏成一个泥人, 朝泥人吹了一口仙气,于是,人便在上帝的手里诞生了。 上帝用五天的时间造出天地万物,又在第六天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上帝看到天地万物 井然有序、生生不息,他造的人英俊健壮,很高兴,便决定把第七天作为休息的日子。 后来,人们按照上帝造世的时间,也把每周分为七天,六天工作,第七天休息。或是五天工作, 第六天做自己的事,第七天休息。并把每周的第七天称为“礼拜天”,或是星期天用来感谢上 帝造世的功德。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缺陷: A 把物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B 通过想像猜测而形成的理论,具有猜测性、自发性和朴素性,缺乏科学 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由原子组成的,因 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 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哲学家用这一 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得出:世界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局限性(缺陷)
(1)把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机械性) (2)缺少辨证思想(形而上学性)
霍布斯
片面、孤立、 静止地看问题。
盲人摸象
人是机器
(3)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的(不彻底性)


自然观 历史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关节 心脏 神经
齿轮 发条 游丝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50亿年前 50亿年前 40亿年前 400年前 公元2000年
宇宙诞生 太阳系诞生 生命诞生
500万年前 人类诞生 人类发现日心说 人类已进入高度发达文明
到目前为止
人类是宇宙中唯一所知的智能生物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 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
二元论
笛卡尔的二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两个:心灵 和物体。 二元论不可能保持在唯物、 唯心观念中的中立和独立地 位,最终必然会陷入唯心主 义。
凡以知,人之性; 可以知,物之理也。 不可知论代表
可知论代表
荀 子
康德(1724-1804 ) “物自体不可知”
休谟(1711-1776)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 和存 在的 关系 问题 是哲 学基 本问 题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
布置作业
一、填充: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2. 意识是 能和属性,是 与 关系问题。 的机 决定,
长期发展的产物;是 的主观映象。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依赖于 二、简答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并反作用于 。
主张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主张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存在
2.世界怎么样——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两大从属哲学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 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 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 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实 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 观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