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
退
生物运动
化 方 向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进 化 方 向
. 机械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 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犯形而上学 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
6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
哲
界
学
观
.
论哲 化学 的是 世系 界统 观化
和 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为第一性、何 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
.
•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其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 象的钥匙(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讨论: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和物理学中的物质概念?如何正确理解物质范畴?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水
金
物质=具体实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
牛顿 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
物
物质结构图
分
子
原
……
物质=原子
质
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 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的。 ‛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Nhomakorabea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联系、发展、 矛盾的观点 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 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 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过去 现在 将来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质只能按照 长、宽、高这三个方向延伸。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自 在 世 界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愚公移山
开会讨论
6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社会 历史性
7
4、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人) 实践客体(客观对象) 实践手段(工具)
8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客观现实
5、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自 然界关系的 实践活动
10
社会实践: 处理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 实践活动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物质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
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 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 人的活动造成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
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 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 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
➢ 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 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 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
11
科学实践: 科学实验
12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理解人类 社会的物质性的关键
17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 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依赖人的意 识存在,自我意识、个人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主观 唯心主义极端化成为唯我论、利己主义、主观主义。 Eg.英国贝克莱的主体的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黑 格尔主体的思维,叔本华主体的意志,视为本原性的 存在。中国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 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 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把人的观念实体化、 精神绝对化、偶像化、神化,客观唯心主义极端化 则通向宿命论、蒙昧主义、精英论、神秘主义创世 论和宗教信仰主义。 Eg.中世纪神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 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理 论形态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人人都有,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 不系统的,世界观影响哲学。
• 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 论体系。 • 方法论最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方法 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按照认识的 规律来认识客观世界,按照客观世界固有 的规律来改造世界。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 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 论。
• 世界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 人类两大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生存 生产活动 世界的本质 发展 人 世界 事物之间的联系 衣食住行 认识 人的地位作用 物质资料
3.哲学基本派别 3.1唯物主义及其发展 •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经历了三个基 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类自古以来都执着于认识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甚至宇宙的本原,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者就是凭借直观感觉的天才,在说明世界 本原上,他们执着于将世界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 物质形态。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个普遍性极大的哲学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联系的特点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特点: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含义及实质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与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相符合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先后为依据,不能以形式、现象是否新奇为标准,不能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不能以发展的快慢为依据。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由于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批判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所以,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即------------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作为宇宙的根本------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规律,是辩证法------提供根本方法论矛盾分析法核心和实质(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它也会产生相应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特点:自发、直观、猜测性)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a.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b.客观唯心主义: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2.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万事万物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唯心主义辩证法: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局限性: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于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直观性: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完备的哲学物质范畴,建立起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2.物质范畴的含义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二元论、多元论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2.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
4.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运动、时间和空间I.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或固有属性第一,运动的涵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第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第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形式:位置的不变、性质的不变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II.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的含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一维性空间的含义: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的特点: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密切联系的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不同而不同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物质形态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的,在空间上是有边有际的。
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实践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自觉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思考:三个特征的关系?)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社会生活与实践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五、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a.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没有远大的发展前途b.理解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应注意: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不能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a.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不是形式逻辑的矛盾,而是辩证逻辑的辩证矛盾(客观存在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
简而言之,既对立又统一)。
b.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对立):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相互联结: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c.矛盾普遍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其二,矛盾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存在着。
(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首先,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制约作用。
其次,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首先,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
其次,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指导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六、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质、量、度的含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直接规定性(注: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往往是多方面的。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现的规定性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量变的形式: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和非爆发式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