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及其规律

合集下载

唯物辩证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唯物辩证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唯物辩证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根本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辩证法指导人们通过对事物的矛盾分析和对矛盾的统一处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活动。

唯物辩证法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矛盾规律: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促进事物的发展。

2.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量变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质变,即事物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旧事物在新事物的冲击下被否定,但同时又被保留和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形成新事物。

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4. 辩证统一的发展法则: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斗争和矛盾的统一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矛盾的统一既是事物发展的结果,也是推动事物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5. 人的能动性:唯物辩证法强调人的能动作用,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推动事物
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能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改变客观存在的条件来推动事物发展。

总之,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是一种对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概括,它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为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及其规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矛盾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武”由“止、弋”组成。 弋即戈,是一种带长柄的兵器。 “武”即武力、战争,其本意却 是停止战争,求得和平。
矛盾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
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是有条件的。 在特定条件下,石 头与战争就联系起 来。
电影《英雄儿女》
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是有条件的,同时联系的条件又是多样的、可变的。 大致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条件:
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和非充分条件 决定条件和非决定条件 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联系的普遍性
(4)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 多种多样的。大体说来有: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不仅因物质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事物存在和 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联系的多样性
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1)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 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 其方法论意义: (1)相互区别:绝对 性和相对性,共性与个 性; (2)相互统一:共性 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 统帅和制约个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一、两大观点:1.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是辩证的、全面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二者互为基础与反映关系。

2. 唯物辩证法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量变为质变的辩证规律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事物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实现发展。

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方法,即通过对矛盾的辨证分析和综合统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二、三大规律:1.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性质和质量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当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新的质变。

2. 总量变化规律:事物的总量变化是通过事物的量变积累逐渐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而引起新的质变。

3.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事物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实现的。

即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旧的事物经过否定被新的事物取而代之,新的事物又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新的否定。

三、五大范畴:1. 联系(或互相对立):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也具有对立的矛盾关系。

2. 内部矛盾(或矛盾运动):事物自身内在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质量(或性质):事物的本质和质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特性。

4. 过程(或发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量变实现质变。

5. 基础和上层建筑:事物的基础是物质世界,而上层建筑是在物质基础上形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制约关系。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关系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关系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关系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一种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三大规律,它们分别是:
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依存规律
这个规律表明,一切事物都具有相互联系和依存的特点,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事物的发展是由它们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决定的。

2.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个规律表明,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的两个方面。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不断解决矛盾和对立,事物才能不断发展。

3.事物的发展的飞跃性规律
这个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它具有一定的飞跃性。

事物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累积过程,而是通过一个飞跃的过程,从一个质的层次跃向另一个质的层次。

这三大规律相互关系紧密,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框架。

其中,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依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事物的发展的飞跃性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高级阶段。

只有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三大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 1 -。

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及其规律
我国解决台湾问 题的原则立场是 “力争和平解决, 但绝不承诺放弃 使用武力”。
矛盾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克隆过程
克隆棉羊“多莉”
“克隆”是细胞与个体之间的相互贯通、相互转 化。
塞翁失马:
矛盾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在自然界 中,吸引和排斥、化合和化分、同化与异化、遗传 与变异等等。在社会中,市场上的竞争、战场上的 厮杀、学术上的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 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 制约。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1、联系的涵义
对联系范畴的上述理解,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 存在方式。
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 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 断。
量变
质变
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老子
(四)矛 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 性
1、事物矛盾 问的精髓—— 普遍性和特殊 性、共性与个 性、绝对性和 相对性的辩证 关系
2、矛盾的普 遍性:无处不 在、无时不有
3、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 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 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 点
4、矛盾的复杂性:
(1)复杂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

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对立统一规律┤ (核心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

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

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

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

这种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所提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事物质变走向死亡的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
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 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 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 的统一整体和过程。
联系的普遍性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 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 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 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 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 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 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 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恩格斯
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啦!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火水鱼”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呀
联系的多样性
B、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是 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 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C、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外部联系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 联。 前者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即内因,后者是 事物发展的外在矛盾即外因。 此二者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互不相同。
第三讲
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及其规律
辩证法是研究和揭示世界的存 在状态的哲学理论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 法论。
唯物辩 证法的 总特征
普遍 联系 的观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和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一.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及其特点:
1、联系的涵义
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相互作用类型
物质主体
电磁相互作用
带电体和磁体
引力相互作用
一切实体
强相互作用
强子(介子和重子)
弱相互作用
轻子
2、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 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事 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 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 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
核心和实质
普遍联系的 根本内容
变化发展的源泉
动力和方向
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 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一)矛盾
的含义:
事物之间 或事物内 部各要素 之间的既 对立又统 一的关系。
(二)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
(1)同一 性:相互 吸取,相 互转化。
(2)斗争 性:推动 矛盾双方 力量对比 发生变化
(三)矛盾是事 物发展的动力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 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 制约。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1、联系的涵义
对联系范畴的上述理解,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 存在方式。
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斗 争 性
相互排斥、相互 离异、相互对立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矛盾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
1、联系的涵义
第一,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
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看似 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相互联 系之中。
1、联系的涵义
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事物运动变化的终极原因就是 物质世界本身,是物质世界所 固有的永恒运动和事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我们不能追溯到 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 的地方。” 恩格斯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 转移。
斯大林
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是有条件 的。在特定条 件下,石头与 战争就联系起 来。
电影《英雄儿女》
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是有条件的,同时联系的条件又是多样 的、可变的。大致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条件:
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和非充分条件 决定条件和非决定条件 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1)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2)新事物具有 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社会领域里新生事 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矛盾规律即 对立统一规律。
作为宇宙的根本 规律,是辩证法
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 进性的运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 后。我们应当永变化 和进化性的趋势
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 升性的运动。
2、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性的变化 和进化性的趋势
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亡 。
联系的客观性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A、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 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B、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 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C、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 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2)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 和过程相联系的,并对它的 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 素的总和。
联系的多样性
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 上,这是苹果与地球 之间的必然联系;但 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 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 联系。
(二)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 化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 相互联系既包括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包括事 物的外部联系。 一方面,没有联系就构不成运动。 另一方面,离开事物的运动,也不能理解事 物的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
(4)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 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大体说来有: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不仅因物质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 且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 化
联系形式与运动形式是同一个相互
作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侧面。
从过程看
某种关系的确立
相互 作用
从结果看
某种运动的发生
发展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 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 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 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 势。
2、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性的变化 和进化性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