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互动广告创意新探
谈广告创意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

谈广告创意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广告创意作为营销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关注点在于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为此,本文就谈一谈广告创意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
一、情感化情感化创意是运用人们感情的属性,以营造情感共鸣的方式,使消费者对广告所传递的主题或内容产生共鸣,从而加强与产品或服务的情感联结性。
在创意上,通常可以通过诉诸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展现产品或服务的情感属性、利用情感符号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可口可乐”通过“share a coke”的活动,将消费者的姓名印在罐子上,让消费者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友情、爱心等,通过彼此分享的方式来增强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品牌的好感度,从而促进销售。
二、趣味化趣味化创意是用引人入胜、有趣的形式来表达清晰明了的主题或信息,旨在通过对消费者视觉和表达方式的创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受众有更好的记忆感。
在创意上,可以通过创造富有趣味性的视觉效果、运用幽默中的诙谐、让消费者参与其中等手法来实现。
例如,国内知名的电商平台“拼多多”曾经推出过多款有趣的广告,如龙猫吃包子、拼多多麻将、杨幂品质生活攻略等,都通过有趣的方式来体现出“拼多多”这个品牌的特点,增加消费者对该平台的记忆感。
三、信息化信息化创意是将有价值的信息和观念注入到广告中,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特点与优势,传达具体的信息,比如价格、使用步骤、功能特点等。
在创意上,通常可以使用隐喻、对立、象征等手法,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信息,并进一步产生购买决策。
例如,洗发水品牌飘柔的“果酸去油”系列广告,以导演变魔术、模特拍照等比喻的方式,将产品的功效与使用方法生动形象地传达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增强。
四、互动化互动化创意是将品牌与消费者联系起来,通过活动、游戏等形式让消费者参与其中,提升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和黏性,从而加强品牌与消费者的联系。
在创意上,通常可以使用问答互动、抽奖活动、即时互动等方式来实现。
广告翻译: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1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商品开始在世界市场上流通,全球的商品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推销本国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广告宣传。
如今,中外企业都面临着商务广告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即广告翻译的问题。
广告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能否打动读者是广告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志。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做好广告翻译以达到预期效果。
2接受美学简论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尧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将读者提升到突出重要的地位,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是注定为接受者而创作的”。
其主要观点有读者中心论:一部作品生命的长短取决于读者的接受。
尧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不是被动的因素或单纯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再创造历史的力量。
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任何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野”,即“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又称对某类作品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
这一阅读前的意向和视野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取舍标准、决定了他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态度与评价。
审美经验论: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头脑中已有一系列自觉或不自觉的准备,如审美经验、生活经验和鉴赏能力等。
当新作品唤起读者对同类或有关作品的过去的审美经验时,读者会把过去的经验视界和眼前的作品所体现的新视界做出想象的对比。
审美经验使人产生一种潜反射的审美态度,如读者在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人物事件,在阅读中发现有虚假现象就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抵制接受,形成与作品的审美意象对峙的观点。
召唤结构说:阅读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
一部作品的本文“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来自较早本文的期待和规则的世界,那样,这些较早的本文就被改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制作了”。
《2024年接受美学视野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范文

《接受美学视野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篇一一、引言随着文化多元化和消费升级的浪潮,国产电影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电影创作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作业,而是需要针对不同观众群体进行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本文旨在探讨在接受美学指导下,国产电影创作如何进行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以期为电影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接受美学是一种以观众接受和理解为研究中心的文艺理论,它强调观众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电影领域,接受美学要求创作者关注观众的心理需求、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从而创作出更符合观众期待的作品。
三、国产电影创作的现状与挑战当前,国产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市场上的电影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和个性;另一方面,观众需求日益多样化,对电影作品的质量和类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国产电影创作需要进行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四、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与实施1. 观众细分:根据观众的年龄、性别、地域、文化背景、审美趣味等因素,将观众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例如,可以划分为青少年观众、中老年观众、城市白领观众、农村观众等。
2. 内容创新: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和审美趣味,进行内容创新。
例如,针对青少年观众,可以创作更多科幻、奇幻、青春等题材的作品;针对中老年观众,可以创作更多历史、传记、家庭等题材的作品。
3. 表现形式多样化: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也要进行多样化的尝试。
例如,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的特效技术、叙事手法、剪辑方式等,以吸引不同观众的注意力。
4. 营销策略精准化:在电影的宣传和营销方面,也要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
例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进行精准的宣传推广,以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票房。
五、成功案例分析以近年来的国产电影为例,如《战狼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作品,它们在分众化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美学审美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美学审美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引言: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手段,通过各种手法去影响人们的购买决策。
然而,广告并非只有产品本身的信息和功能,还需要考虑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过程中,美学审美的运用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能够极大地影响广告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美学审美如何影响广告的效果,从而使广告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美学审美提升广告观赏性美学审美是人们对于艺术美感和审美趣味的追求,通过美感的呈现,广告可以提升观赏者的视觉享受,进而吸引他们更加关注。
1. 色彩运用:广告中巧妙运用色彩可以使广告更加鲜明、丰富,增加观赏者的视觉冲击力。
比如,鲜艳的色彩可以引起观众的眼球注意,而柔和的色彩则可以营造出温馨的情感氛围。
2. 图像设计:图像是广告中重要的元素,通过运用美学审美的视角,可以制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图像,吸引观众的目光。
例如,精心构图的图像可以将产品的特色展现出来,同时也使整个广告形象更加有力量感。
3. 特效运用:美学审美在广告中的特效运用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通过合理运用一些特效技术,如颤抖、慢动作等,可以使广告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让观众记忆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第二部分:美学审美突破广告形式的创作1. 创意灵感:美学审美可以激发广告创作人员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想出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广告创意。
例如,通过诗意的文字、动人的音乐,或许在平凡的产品背后,会有一种神秘而美妙的存在感。
2. 故事叙述:美学审美在广告中的故事叙述能够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通过好的叙事手法,广告可以将产品融入到一个有情感、有故事的场景中,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并接受产品。
3. 文化背景:美学审美考虑到人们的文化背景,通过运用各种美学元素,创造出与观众的文化共鸣,使广告更加符合他们的审美审视。
所以,无论是在设计、镜头运用还是叙事方式上,都需要考虑到目标观众所处的文化背景,以此促进广告的传播力和对目标受众的满意程度。
第三部分:美学审美带来广告效果的提升1. 发挥情感力量:美学审美的有效运用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广告更容易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读接受美学有感

读接受美学有感读接受美学有感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学过的文艺美学都是主观美学,即着眼于创作者的心理、经验、情感等主观方面探究艺术创作的规律和价值。
然而,主观美学却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观者的心理和认知过程如何影响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这也就是接受美学所关注的问题。
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艺术作品不再是创作者的孤独创作,而是与观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观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不仅仅是感性的,还包括诸如情感、认知、知识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如何让观者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感受,则成为了接受美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怎么样看待艺术作品,会引起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文化,个人国际素养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素材相对单一的环境中,我们缺乏新鲜感和想象力,但每当接触了艺术作品之后,它所带来的视觉、心灵冲击,可以迅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进而会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等。
在传统的审美教育中,我们大多只接受抽象概念以及对艺术品的外部形式要素的分析和解释。
虽然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创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但仅凭这些毕竟还不能使美学知识充分为我们所用。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有创意,从而去不断探索,开拓艺术世界的新局面。
艺术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家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和描述社会、生活、自我等状态,而当观者去欣赏这些作品时,就是通过自己的感知去解读艺术家的想法。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独特的创意,还要能够引发观者的语言感知和认知,让观者从中得到启迪、鼓励,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学是以美的标准为价值取向特征的一种普遍意识形态,它自古就享有崇高地位。
接受美学的出现,是人们在理解美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提出了艺术作品与观者互动的概念,使我们更加了解人类对美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在增加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对生活的品位。
“文化菱形”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电影海报研究——以“黄海现象”为例

38FILM THEORY电影理论设计师黄海和他的海报艺术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审美风格获得国内外一致赞誉,“设计明星备受追捧”形成的“黄海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反映并不是单纯线性镜像的关系,维多利亚的“文化菱形”所建构的五个点六条线,给了我们新的启发。
本文通过探讨海报作为艺术美学、社会文脉、受众反馈、创作者背景与传播途径共同作用下的深层映射,对“黄海现象”进行更加客观和全面的研究。
一、“黄海现象”与“文化菱形”黄海受到业内关注是从2007年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海报设计开始的,这是他第一次设计电影海报,却在戛纳电影节上惊艳四座。
随后他的设计才能受到大量知名导演的青睐,如《让子弹飞》《太极》《一代宗师》等一系列风格多变但越发成熟的作品。
然而真正让他从设计界走向大众成为“设计明星”“网红设计师”的契机,则是2014年一组《黄金时代》的电影海报在微博、微信上被疯狂转发开始的。
2015年开始,他的优秀作品开始井喷式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网友对他最高的评价则是“中国海报第一人”[1]“他的魅力在于很多人仅仅因为他设计的海报而去看相关电影”以及“把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水平拉升至世界级别”[2]等。
通过对知网进行“黄海”并含“海报设计”的关键词搜索发现,从2015年以来,学者们针对黄海海报的艺术风格进行研究的文献有13篇。
以同样的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可查找相关结果1240000条。
可以说,“黄海现象”是由导演、大众和业内学者的共同关注而引发的。
艺术反映社会,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反映,何况这样复杂的独特的引发大众“追捧设计明星”的现象在中国近代设计史上是罕见的。
这种现象背后必然包含着社会多个方面的现实。
根据温迪•葛瑞斯伍德(WendyGriswold)1986年提出的“文化菱形”(cultural diamond)理论认为:从艺术产品、艺术创作者、艺术消费者以及更广阔的社会这四要素来分析艺术作品或现象是较为客观理智和全面的。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在文艺领域中,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理论强调了读者在文艺作品理解中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艺创作和审美体验。
本文将介绍姚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应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姚斯,德国著名美学家,1967年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概念。
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认为文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构建的。
与传统的以作者或作品为中心的美学理论不同,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了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1、接受美学理论的定义:接受美学理论的是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和意义构建。
它强调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文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才得以实现的。
2、姚斯对接受美学的贡献:姚斯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强调了读者在文艺作品理解中的重要性,认为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
此外,他还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即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对作品所抱有的预想和期待。
接受美学理论在文艺领域中的应用广泛。
例如,在理解文艺作品方面,接受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在审美感受方面,接受美学理论可以让我们更加注重读者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
同时,在价值体现方面,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我们重新审视文艺作品的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接受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其未来发展方向也备受。
与其他美学理论的比较优势在于接受美学理论更加注重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审美体验。
然而,这种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对作品意义的过度诠释、忽视作品本身的客观存在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强调作品本身的客观存在:在强调读者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应忽视作品本身的客观存在。
作品本身的特点和内容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应对作品进行客观分析。
2、提高读者的审美素养:读者的审美素养是影响接受美学理论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视觉传达设计的交互性与参与性

视觉传达设计的交互性与参与性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图像和文字的组合,而是越来越注重交互性与参与性。
这种转变不仅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挑战。
交互性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首先表现在用户与设计作品之间的互动交流。
以往,我们看到的海报、宣传单页等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向受众传递信息,而现在,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用户可以通过触摸、点击、滑动等操作与设计作品进行互动。
比如,在一些线上广告中,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不同的按钮,获取更多的产品信息或者参与到有趣的小游戏中,这种互动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增强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兴趣。
参与性则更进一步,它强调用户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
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对某些设计元素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和定制,比如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背景、字体颜色等,这种参与让用户对设计作品产生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视觉传达设计中交互性和参与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它们能够极大地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当用户能够与设计作品进行互动并且参与其中时,他们会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使用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同时,这种积极的体验也能够增强用户对品牌或信息的记忆和好感度。
对于设计师而言,交互性和参与性的融入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创意可能性。
设计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工具,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引人入胜的设计作品。
此外,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和用户的参与反馈,设计师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案。
然而,要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交互性和参与性,并非易事。
这需要设计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
首先,设计师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字技术和工具,如编程语言、动画制作软件、交互设计平台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技术手段,才能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可行的交互设计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2018—04—22 作者简介 :赵 冰清(1988一 ),女 ,河南商丘人 ,助教 、硕士 ,主要从事 广告 设计 研究 。
商 丘 师 范 学 院学 报
从 创 意 角度 来 看 ,这些 互 动 广告 并没 有 很 好地 发挥 与受众 交 流 的优 势 。 因此 ,以接受 美 学 的观点 研究 互动 广告创 意 ,可 以在 更好地 与受 众沟通 、更好 地开启 受众 内心 体 验 、更 好 地 呈 现互 动广 告 的美 感 等方 面带来 新 的启 示 。
第 34卷 第 8期 2018 年 8 月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1.34 No.8 August 2018
接 受 美 学视 角 下 的互 动广 告 创 意新 探
赵 冰 清
(商丘师范学院 艺术设计学 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关键词 :接 受 美学 ;互动 广告 ;创 意
中图分类号 : 13.81
文献标识 :A
文章 编号 :1672—3600(2018)08—0105—04
随着 移动 互联 网 的快 速 发 展 ,受 众 地 位 的逐 步 提高 ,互 动广 告 的优势 愈来 愈强 ,越发 受到 学界 和业 界 的重视 。然 而 ,当 下学 术 界 对 于 互 动 广告 的研 究 并 没 有真 正把 受众 放在 本体 的位 置上 。接 受美 学理 论 对 于研 究互 动广 告 创 意 具 有 直 接指 导 作 用 ,以接 受 美 学 的视角 研究 互 动 广 告 创 意 ,将受 众体 验 放 在 第 一位 ,探 索在 互 动广 告 创 意 中如何 更 好 地 激 发 受 众 的 主动性 和创 造 力 ,对 于 加 强 互 动 广告 的传 播 效 果 ,具 有重 要 的理论 与现 实意 义 。
一 、互 动广 告创 意 的基本 现状 互动广告 ,是指具有互动形式的广 告。互动广 告 与受 众 的接 触面 愈 多 ,作 用 于 受众 的感 觉 器 官 就 愈 多 ,进而 达到 的互 动 效 果 就 愈 好 。现 将 互 动 广 告 创 意 的主要 类 型和现 存 主要 问题分 析如 下 。 (一 )互动 广告创 意 的主要 类型 1.情景互 动 型 情 景互 动 型广告 ,是 指借助 某些 载体 ,通 过广告 画面营造情景,当广告画面外的物体参与进来后 ,两 方共 同完成 某种 情 景 ,消 费 者 就在 这 种 情 景 中与 广 告产 生互 动 ,共 同完成 信息 传播 的一 种广 告形 式 。 2.感 应互 动 型 感应互动型广告 ,主要是指以计算机视觉技术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受众地位 的逐步提 高,互动广告的优 势愈来愈强。因此 ,
越 发 受到 学界 和业界 的重视 。 然而 ,当下 学术界 对 于互动 广告 的研 究 虽有 对受 众的 关注 ,但 并 没有
真 正把 受 众放在 本体 的位 置上 。以接 受 美学的理 论 为基 础 ,从 本 文 、召唤 结 构与 空 白、期待 视 界 等
二 、互 动广告 创 意的新 视角 受众 是互动 广告创 意关 注 的中心 ,因此 ,在创 意 中 ,应将受 众放 在 主 体位 置 。接 受 美 学理 论 将 受众 看作 整个 艺术 活动 的 核心 ,运 用 接 受 美学 理 论 研 究 互 动广告 创意 ,可 以获得一 个全新 的视 角 。 (一 )接 受 美学理论 的主要 观点 接 受美 学 理论 ,是 将 接 受者 作 为整 个 艺术 活 动 的主体 ,重视 接受 者 对艺 术 作 品 的解 读 及接 受 者 的 主动性 和创 造 性 ,研 究 整 个 艺 术 活 动 的美 学 理 论 。 最 早 由德 国康茨坦 斯大 学文 艺学教授 姚斯 提 出 。与 其 他美 学理 论相 比,接 受美 学 第 一 次将 受 众 拉入 艺 术本体 的位 置 ,其 主要 观点如 下 。 1.本文 接受美 学 是 将 一 般 的 艺 术 作 品看 作 “本 文 ”, “本文 ”和 作 品 有 着本 质 的不 同。根 据 接 受 美 学 理 论 的代 表之 一伊 瑟尔 的观 点 ,一 般 意义 上 的 艺术 作 品 ,只是作 者创作 的 、提 供 了某种艺 术性 以及 可能实 现潜 在艺术 价值 的结 构 ,即 “本 文 ”;而实 现 这种 艺 术性 和价值 ,则 有赖 于接受 者 对 于 “本 文 ”的创 造性 接 受 ,“本 文”所包 含 的艺术 的潜在 可能 性通 过 接 受 者 的解 读 转 化 为 现 实 ,此 时 “本 文 ”才 呈 现 为 “作 品”… 。。因此 ,作品既不能被单纯地理解为作者艺 术创 造 的成果 ,也不 能 完 全 等 同于 接 受 者 的审 美 实 现 ,而是 “本文 ”与 接受 者 “两者 之 间交 互 作 用 的结 果 ”。 2.空 白与召唤结 构 接 受美学 理 论认 为 “本 文 ”是 一 个 具 有 许 多 空 白的 召唤结 构 ,即艺术 作 品 因缺少 某 些 信 息形 成 的 空 白和否定 所导致 的不 确 定性 ,有 待 于 鉴 赏者 去 补 充 ,呈现 为一 种具 有 多 种 可 能性 的 开放 性 结 构 。 召 唤 结构 可 以吸引接 受 者 参 与进 来 ,运 用 自身 的想 象 力 和创造 力填 补 和充实 空 白 ,实现再 创造 ,使召 唤结 构 具体 化 。这种具 体 化 的过程 创 造 了作 品 的意 义 。 在 以“本文 ”为基础 进行 解读 的过 程 中 ,不 同接受 者 对于 同一个 作 品的看法 、感受 各不相 同 ,创造 出的意 义也 迥然不 同 。 3.期待 视界 依据认 识论 的观 点 ,在接 受 活动发 生时 ,接 受者 基于 自身 的教育 、素 养 、经 验 等 因素 ,在 主体 心 理 上 存在 着一个 结构 图式 ,在 此影 响下 对 于任 何 即将 看
等 为基础 ,识 别受 众 的动 作 ,并且 随着 受众 动作 的变 化 ,广告所 展现 的 内容也 随之发 生变 化 ,从 而完 成信 息传 播 的一种 广告 形式 。
(二 )互动 广告 创 意的主要 问题 由于互 动 广告 在信 息社 会 的传播具 有 较强 的优 势 ,因而对 它 的运 用 愈 来 愈 多 。就 当 下互 动广 告 的 整体来 说 ,虽不 乏好 作 品 ,但仍 然存 在一 些 问题 。 1.互动 形式 单一 社交 网络 的 发展 使 互 动 广 告越 来 越 多 。但 是 , 多数互 动广 告 的互 动 形 式 比较 单 一 。例 如 ,人 民 日 报 的新 浪微博 三 周 年 纪念 时 ,在微 博 上 发 起 的转 发 微博抽奖活动。虽然这种“转发 送好礼”的形式也 达 到 了与受 众互 动 的 目的 ,但是 ,这 种互 动方 式并 不 能 向受 众提供 独 特 的互 动 体验 。受 众 的关 注 点 只集 中在 奖 品上 ,对 于品牌 和产 品 的信息 印象 模糊 。 2.互动不 足 在 好 的互 动 广 告 中 ,受众 的互 动行 为可 以和互 动广 告 内容协 同增 效 。有 的互动 广告 存在 的问题是 互 动不 足 。比如 ,浙江 卫视 的节 目《二 十 四1bB-,t>>发 起 的互 动活 动 ,邀请 受 众参 与 ,将 心里 话带 话题 转发 并评 论 ,并 从 中 随机 抽 取 几 位 用 户送 出奖 品。虽 有 互动 ,但大多数受众并未获得互动体验 。
方 面 ,对 互动 广告创 意进 行研 究 ,能够使 互 动广告 在 打破 期 待视 界 和 实现视 界 融合 上 找 到平 衡 点 ,
满足 受众 的定 向期待 和创 新期 待 ,以获得 独特 的互动 体验 和传播 效 果 。 因此 ,用接 受 美 学的理论 来
研 究 互动广 告创 意具 有一 定 的理论 和现 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