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教案苏教版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2.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3.学习文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了解文章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3.通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重点】文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记叙剪裁上详略恰当的写作特色。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资料链接1. 《左传》简介。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知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修订:常州市朝阳中学周莉娜审稿:田中分校曹介梁单元分析本单元七篇古诗文均是经典名篇,又是中考必考篇目,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六篇文言文,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宗旨是共同的,即要求学生能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操,以国家利益为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习古文中精辟的论证方法。

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掌握常见的古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的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最后,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古诗也同样要进行诵读训练,熟读成诵以增强语感。

让学生知人论诗,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本单元同时也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所以要重视复习与归类整理工作。

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对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的能力。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帮助梳理和共同探究。

以下是重点实词、重要句式整理:课时安排:《曹刿论战》2课时《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孟子>.二章》2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出师表》3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课时《综合实践与探究》4课时(含作文)《诵读欣赏》1课时名著阅读4课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孟子》二章教案设计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孟子》二章教案设计 苏教版

《〈孟子〉二章》教学目标知识: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哲理散文(议论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人和”观念。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敎时:一课时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古时候的《四书》指哪四部书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那么谁能介绍孟子及《孟子》一书吗?(可学生介绍,师纠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孟子》二章的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诵。

1、请同学们把《我是优生》翻到63面课前预习齐读这课生字两遍。

2、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1)师范读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点两个学生试读。

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气势。

《出师表》 教案教学设计

《出师表》 教案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设计者:宋世芬工作单位:竹山县试验中学课题名称出师表学科语文总课时数3课时单元章节名称第四单元学会读书执教者宋世芬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出师表》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章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本文是学生在初中所接触的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

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

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

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

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

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

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七首古诗文名著。

为了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们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

继续阅读训练,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

2.借助笔记和参考书,继续培养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阅读课文和理解内容的能力。

3.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对实词的几种特殊情况(常见假词、词性活词、古今同义词)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几种常见虚词(指、气、儿、义、言、语、泽等)的用法和意义进行梳理,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4.梳理和掌握文言文中某些特殊句型(省略句、重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挖掘和理解句子的意义。

5.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作者的生活和写作背景,了解世界,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志向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

文言词汇的整理与积累。

2.理解地背诵著名文章和段落。

3.能独立学习文言文,掌握关键句子,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难点:1、梳理和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课文的欣赏。

三、单元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想:本单元是初中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

它由七个中国古典文本组成,都是传统的著名文本。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注意复习和分类。

首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笔记和参考书的帮助下继续阅读原文,并反复阅读以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题或中心意义以及写作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综合性学习和探索,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整理,整理特殊句型,分析其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和音乐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的能力。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愚公移山说课稿1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说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说学生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说教学设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江城子》教学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江城子》教学案苏教版

江城子基本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并能背诵默写2.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深情。

提升目标:学习诗词中通过巧妙运用典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学习诗词中通过巧妙运用典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一、默一默合上书本,默写词。

二、读一读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设计目的:读词,整体感知内容,能独立找出词人在词中“狂”体现。

预设:生在文中能找到具体的词语,如“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师生合作,概括为:形象狂、气概狂。

三、想一想1.苏轼为何而“狂”?请结合词中关键字词分析。

设计目的:解决目标2,“狂”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形象,从而体会诗人的内在情感。

预设:“老夫”“鬓微霜”“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希望报效国家,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报国无门,年华空老。

2.这首词多次巧用典故,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设计目的:解决提升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预设:“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学生的回答会不完整,师需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的“壮”更主要的是面对误解、怀疑、逆境、磨难的不屈服的乐观精神,这是苏轼精神人格的体现,是真正的豪放。

四、练一练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千骑卷平冈”一句中“卷”字的表达效果。

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3..这首词下阕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设计:常州市朝阳中学陈怡张丽芬吴国旺审稿:常州外国语学校徐发琴单元分析本单元七篇古诗文均是经典名篇,又是中考必考篇目,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六篇文言文,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宗旨是共同的,即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的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最后,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重点实词、重要句式整理:课时安排:《曹刿论战》2课时,《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孟子>.二章》2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出师表》3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课时,《综合实践与探究》4课时(含作文),《诵读欣赏》1课时,名著阅读4课时。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能对照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通译全文,掌握重要词句。

2、能说出曹刿的战略思想3、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4、能阐述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同学们可以举出多少这样的闪烁着智慧的战例?举例: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受到毛泽东同志盛赞的战例——长勺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

二、初读课文,准确翻译课文。

1、朗读课文。

由同学自荐分别扮演曹刿和鲁庄公,有条件的话可以就文中某一段即兴表演课本剧。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同桌合作翻译课文(此段时间应充裕,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难问题,对于一些重点字词应及时板书,在下一环节时重点强调。

)3、全班交流、释疑(特别要注意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本环节结束时可以尝试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4、趁热打铁,背诵课文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背出课文第一段。

(时间允许,可以当场默写,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效率高,以此激发学生诵读优秀古诗文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文中语句填空1、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2、曹刿认为战场上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是“”之时3、曹刿认为战场上发动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之时(三处分别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第二课时一、分析人物性格结合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等,说说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分析人物,要紧密联系课文,可引导学生想象,曹刿在说此话,行动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无反对之声?让学生深入课文情景,细细品味人物语言、动作,从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

)曹刿:1、关心国事,为君分忧——齐国恃强凌弱,发动战争,鲁国虽无充分准备却决定迎战,形势危急,“曹刿请见”2、有自信心——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对备战条件认识充分——鲁国凭借什么条件抵抗强齐的入侵?庄公三次回答,前两次都被曹刿否决掉了,因为直到这时,鲁庄公都是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和神灵上,直到他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加以肯定,这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

这个观点对于古人来讲,无疑是进步的,是高明的。

4、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交战时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鲁庄公:1、对备战条件认识不充分——一度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护上。

2、不懂战术,急躁冒进——战斗初始,齐师一鼓,即“将鼓之”,齐军刚败,即“将驰之”。

3、能认识自身不足,善于听取他人意见——通过曹刿对备战条件的分析,不仅接受了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他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战胜后虚心向曹刿请教战略战术的采用原因。

二、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曹刿论战”?(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样才能探讨文章如此布局的原因。

)明确: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扣“论战”,纤细刻画曹刿言论(战前分析备战条件,战后分析获胜原因),而双方交战则写得言简意赅,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所以文章的题目叫“曹刿论战”。

设计/陈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说出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以敢于进谏和雄辩著称的谋士,他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为齐国的称霸立下了赫赫功劳。

他就是邹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邹忌,一起去感受一下他雄辩的智慧。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4、全班齐读课文。

三、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2、全班交流、释疑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

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谋士邹忌雄辩的口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邹忌是怎样一步步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二、小组讨论:邹忌为什么要向齐威王进谏?他是怎样讽齐威王纳谏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此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时间要充裕,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针对不同小组适当进行点拨)第一问:在未见徐公时,妻、妾、客都肯定邹忌比徐公美,但重视客观、实际的邹忌见到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之后,对这个现象“暮寝而思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妻、妾、客相同的回答中找到了不同的原因,这个不同的原因正是由人与人的不同关系而决定。

生活的经验给了邹忌极大的启迪,由此联想到齐威王必然受到更多的蒙蔽,作为助君治国的谋士,必须进谏。

第二问:邹忌没有对齐威王进行直接的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受蒙蔽的事来讽谏齐威王,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邹忌最后点出“王之蔽甚矣”,这是以他自己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而的出的结论,犹如当头棒喝,使齐威王猛醒,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问:齐威王虚心纳谏,敢于除弊,内政修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设计/陈怡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鱼我所欲也一、导入:在我国,不少仁人志士奉“舍生取义”为行为准则,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为人称道。

那么,“舍生取义”这个观点是谁最先提出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翻译课文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几句话,让学生上台演示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仿照黑板上四句话的翻译,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句与句的区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四句话与前四句话一一对应,句式大体相同,因此对于黑板上的话应当详细讲解,并把以后四句作为翻译的实际操作、训练。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余下内容。

(着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及多义字。

)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这是全文的难点,学生讨论可能会无章可循,因此此环节建议教师采用讲授教学。

)明确: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就不避开它。

然后进行假设推理,从犯面进行论证。

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

接着,再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从反面加以证明,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设计/陈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更是千古名句,振聋发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诵读课文,翻译全文(文中许多语句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名言警句,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讲课前先行背诵。

)1、全班齐背课文。

2、默写课文指定段落,(推荐文章第二段)比一比,看谁默写的准确率最高。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认真翻译课文。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适当点拨,但要求学生能逐字逐句读懂原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课文。

)4、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5、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理清课文层次,说说文章是如何曾曾推理展开论证的。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此环节可放开让学生讨论,特别是理清层次环节,完全可以有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答案。

)第一层(§1—§2):阐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二层(§3):正反论证困境造就人才的原因。

第三层(§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