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

xx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人:课题物质世界和实践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与难点1、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2、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及步骤备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物质(二)物质的存在形式(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别和统一的基础二、物质与意识到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三、世界统一于物质(一)、意识统一于物质(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三)、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授课效果分析总结(一)复习提问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二)新课引入:视频《生命起源》(三)新课内容: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使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数李科学的世界观,就该学会哲学思考。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观点案例资料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7/2/18
37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 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 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
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017/2/18
38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承认物质形态是高低之分,当然也承认运
动形式有高低之分,不同的运动形式不仅物质主体不同, 而且其基本矛盾不同,认为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
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2017/2/18
35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运动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浩瀚的大海
原始的部落
坚韧的意志
2、哲学
哲学也是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世界观,哲学不同于自发的世界观。它是在 自发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归类、整理、加工使之系统 化,通过概念、范畴以及范畴之间关系的逻辑设定而建立 的一种世界观。 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不同于宗教。
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
个问题周围绕圈子‛。但并没有明确这一问题就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论哲学基本问题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 恩格斯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 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方 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 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 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教学时间12学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

”(《列宁选集》第2卷,第79页)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物质世界进一步分化的前提,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论,它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物、以实践为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它坚持对世界的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把握。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究竟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的词源哲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还只是思想的萌芽,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

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

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

就词意而言,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文由“爱(philein)”和“智(sophia)”两个字组成,合在一起就是爱智慧的意思,现代英语philosophy就是起源于这个词。

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

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给人聪明的学问。

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键词:物质、实践、联系、发展、规律、矛盾、方法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

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世界观?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形成了其发展的多样性。

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

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

显然,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人类也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

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用中国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

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列宁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 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 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 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 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 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 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 此以外,都是鬼话。”
——《反杜林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 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 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 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 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 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相互依存
磁铁有南北两极,总 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即使将它切断、打碎, 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 存在。
相互贯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世界的过程性 就是“现实的诸环
节的全部综合的 展开
原因和结果
•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 象
•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 现象
• 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 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 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 系
现象与本质
•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
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 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201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但由于马赫在哲学上所持的唯心主义立场,他惊 呼“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从而 使他未能在物理学的革命中作出进一步的贡献。
案例分析
彭加勒:(1854一1912),法国著名数学家和物理 学家,早年在数学研究中作出了不少贡献,后来 曾提出电动力学的相对性原理。他在研究用交换 光信号确定异地同时性的实验中,对同时性的定 义与爱因斯坦的相当接近,但由于他在自然观和 方法论上受唯心主义影响较深,故未能对牛顿的 绝对时空观产生怀疑。他在《科学的价值》一书 中,深刻地表达了对物理学危机的疑虑惶恐,但 未能像爱因斯坦那样作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与相 对论失之交臂。
案例分析
爱因斯坦:(1879一1955),在科学上作出了划时代的工作,很大 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在哲学上的批判精神。
爱因斯坦认为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 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认为“自然科学家在理论变革时 期,必须亲自去做哲学推理”。
爱因斯坦13岁就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大学阶段,读 了马赫的《力学的发展》。该书对牛顿力学的时间绝对性进行的 尖锐批判,给爱因斯坦以深刻的影响。1902年至1905年,爱因 斯坦在伯尔尼与索洛文、哈比希特组成了“奥林比亚科学院”, 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研读了柏拉图、穆勒、斯宾诺莎、亥尔姆霍 茨、黎曼、马赫、彭加勒等人的科学和哲学著作。
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维 第一性

问题




系 同一性 问 问题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 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 现。(客观/主观)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 现。(朴素/形而上学/辩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 改造,是说人能够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 地存在”着的摸型、计划等实现出来,使人的理想和目的变 为客观现实,从而来断的按照人的意愿改造对象,改变对象。 意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改造人自身 人对自身的改造,是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进行 的,包括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骄傲情绪,形成正确的 “我识”;包括体验生活、磨练自己,就像《孟子·告子下》 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包括不断强壮自己 的体魄,调整自己的心理,培养自己的能力,规范自己的行 为,塑造自己的品格,总之,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免的问题。(引 发学员思考 2 分钟)
是古代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
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又如: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本身与具体物质形态混同起 来了,没有达到科学的抽象,也缺乏科学的论证。
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
自然科学证明,地球已有 46 亿年历史了。开始是一个 死气沉沉、没有生命的世界,经过 20 亿年,才出现最低级 的菌类;人类和人类意识产生,只有二三百万年。意识产生 是一个漫长过程,这一过程包括 3 个飞跃性的环节。
一是从非生物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二是从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三是从动物的 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 的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是当时 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 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 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 性、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以此为根据,把当时自然科学
脑与意识的关 系。
第二,它对物质世界和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 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的缺陷。
第三,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批驳了不可知 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物质观从理论逻辑上,也 从事实根据上充分表明,世界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它不依
精彩文档
人的意识为转移,也不依任何神秘的客观精神为转移。
板书设
3.世界统一于物质(略讲)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计:意识的本质
在于它是客观存 在的反映(较难
首先,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 理解)
基石,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基础地位。
其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再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 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 28 —
实用标准文案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在对世界本质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义 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唯心主义 佛家有镜花水月的故事,是说大千好世界的万事万物如 同镜中花、水中月一样,并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 虚无。这是对外部世界的唯心主义的解释,是对外部世界客 观性的否定。在这个问题上,一切唯心主义的理论与宗教神 学的理解有一个本质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否认世界的客观实 在性即物质性,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如柏 拉图就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一种叫“理念”的东西。世界有 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现实世界的 每一个事物背后都相应有一个规定这个事物是这个事物的 “理念”,无数的事物构成现实世界,无数的理念构成“理 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本质、本原,现实世界是 理念世界的摹本、体现。黑格尔也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种叫 “绝对精神”产物。现实世界事物的多样性只不过是“绝对 精神”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表现形态,现实事物的变化发展
特殊物质的功能。这说明,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是所有 物质都有意识。意识承担者只能是人脑。
幻灯片图 式:唯物主义与
精彩文档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唯心主义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 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 映象,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说,意识必须有反映 的对象。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外界输入信息,在人 脑中加工制作的过程。因此,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原材 料只能来源于客观世界。意识既然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 映,那么反映者当然不能离开被反映者,否则,意识就只能 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 映,错误的意识,也有它的客观原型。其二是说,意识的反 映形式是主观的,感性的反映形式如感觉、知觉、表象,理 性的反映形式如概念、判断、推理等,都是主观的。意识就 有主观性,是人脑加工的结果。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过程,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反映形式。意识可以是对客观对象近 似真实的摹写,也可以是歪曲的、想象的反映。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员从整体上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有利于学员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 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可以帮助学员端正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课题引入】 问题导入或学理导入 【讲授新课】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4.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 世界” 人类的意识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动物的本
— 26 —
实用标准文案
能活动是没有计划和目的的 。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人是意识活动的主体,人又是实践着的社会的人。因此,
人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而带着一定的主 观要求,抱着一定的动机和目的。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 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 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个观念的存在着 的劳动结果,就是人的目的、人的实践活动的思想蓝图,人 的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目的,而且规定了为实现这一目 的所必需的活动方式和步骤,这就是计划性。意识的这种目 的性和计划性是其他动物没有的,它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重 要表现。
3.意识的本质
关于意识的本质,应讲两句话: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 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恩格斯: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
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
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换言之,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没有
人脑的神经活动,就谈不上意识。人脑是物质,意识是这种
重点比较分 析以往唯物 主义与辩证 唯物主义的 区别,得出 马克思主义 物质观的意 义。
思路
实用标准文案
导课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 勃,奥妙无穷的世界,我们不 禁要问:世界是什么?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小结,布置思考题
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章节名称: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主义的物质观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又经
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科学说明世界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关键在于建立科学 的哲学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总结哲学和科 学长期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 质观,实现了哲学物质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物质的定义
— 24 —
实用标准文案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虽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这里有一个问 题,那就是在意识问题上,自然界为什么选择了人而不是其 他动物。其实,自然界并不是对人类有偏爱,人之所以产生 意识,除自然的基础外,还有它的社会原因。其中,劳动具 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劳动过程推动着猿脑向人脑转化; 劳动产生了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劳动使意识的内容不断 丰富。
伟大成果,是 浩瀚哲学思想 的一颗明珠。
性。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 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
那么哲学究竟 研究什么?它 的基本问题是
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什么?这是研 究哲学无法避
1.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 22 —
实用标准文案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这个物质定
义的最大特点是,它不是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论证自
然界中哪一层次、哪一种粒子是最基本的、不变的“宇宙之
砖”,而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物质。它不是仅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章节 名称
第二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学时
2
教学
说出世界的物质性,阐述物质、意识及其关系,复 教学
要求 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条件
多媒体
重点 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难点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 18 —
教学 基本
精彩文档
也只不过是“绝对精神”发展变化的体现。
唯物主义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主张世界的客观存在,主张物质是 世界的本原。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唯物主义 对物质的理解和界定是有差别的。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系 统地总结了历史上一切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充分吸 收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形成了最为科学的哲学物质观,对 物质世界和客观存在给予了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