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单选重点1哲学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普通点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主观唯心主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理是天地万物之根”---------客观唯心主义。
“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始基,天地万物有土金木水火构成,世界有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静止绝对化-----------形而上学。
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开展规律一、观点案例资料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别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根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拟,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局部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根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唐。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⑴识记:世界观。
答: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元论。
答: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二元论。
答: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答: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运动和静止。
答: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
答: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实践的本质。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答: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领会:哲学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依赖人的意 识存在,自我意识、个人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主观 唯心主义极端化成为唯我论、利己主义、主观主义。 Eg.英国贝克莱的主体的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黑 格尔主体的思维,叔本华主体的意志,视为本原性的 存在。中国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 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 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把人的观念实体化、 精神绝对化、偶像化、神化,客观唯心主义极端化 则通向宿命论、蒙昧主义、精英论、神秘主义创世 论和宗教信仰主义。 Eg.中世纪神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 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理 论形态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人人都有,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 不系统的,世界观影响哲学。
• 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 论体系。 • 方法论最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方法 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按照认识的 规律来认识客观世界,按照客观世界固有 的规律来改造世界。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 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 论。
• 世界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 人类两大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生存 生产活动 世界的本质 发展 人 世界 事物之间的联系 衣食住行 认识 人的地位作用 物质资料
3.哲学基本派别 3.1唯物主义及其发展 •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经历了三个基 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类自古以来都执着于认识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甚至宇宙的本原,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者就是凭借直观感觉的天才,在说明世界 本原上,他们执着于将世界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 物质形态。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2)静止的表现形式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
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 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 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 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 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 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两种错误倾向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回答的是世界 是什么的问题,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由此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 本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 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 1、什么是发展?
• 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 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 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 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 样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 用事物。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 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1)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 定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 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一般用‚多少‛来形容, 是可以传播和积累的; 智慧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 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感悟和觉醒,一般用‚有 无‛或‚深浅‛来形容,传播和积累对智慧的获 取作用不是很大。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各种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形成的是各 门具体科学 智慧的系统化形成的是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它们分别是怎么理解 物质的?怎样评价它们对物质的理 解,有什么可贵之处,缺陷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在哲学史 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一专题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人类对世界物质性认识的不断 深化
联系之二:哲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 响制约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 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 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 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 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先哲没有 走上这两步 。” --爱因其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联系之一:哲学是建立在各门具体科学的基 础之上的。各门具体科学为哲学的发展与丰富提 供新滋养与新论据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事先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绝对理念”自 我发展到一定阶段外 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
黑格尔
慧能(公元638-713)本姓卢,出 身是贫苦的樵夫。青年时曾到湖北黄梅 向禅宗五祖弘忍学习佛法,因见识超群 而见授衣钵,禀为六祖(初祖即是传说 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菩提达摩)。慧能 后来到岭南韶州曲江县曹溪山,建宝林 禅寺,终身弘扬“顿悟”心法,学者甚 众。他的说“法”言语,身后被弟子们 汇辑成《六祖坛经》,这是中国本土佛 教中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著作。到 唐代后期,禅宗已几乎统一了佛教各宗 派,六祖慧能的盛名也千古流传。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创造物质
资料的实践
•创立社会
关系的实践
•创造精神
文化的实践
•经济生 活
•经济结 构
•政治生活
•精神生 活
•政治结构
•观念结 构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6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社会关系(变化)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 为什么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
畴的中心线索;
▪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 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 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 矛盾同一性和斗
争性对事物发展的
作用 ●同一性:
相互吸 取,相 互转化。
■斗争性: 推动矛 盾双方 力量对 比发生
•同
•相互依存
•一
•性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斗
•争
•性
•相互排斥、相互
•离异、相互对立
变化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变化)
•社会结构(变化)
•社会生活(变化)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7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实践使历史的发展现实 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 统一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 思维 • 和存 • 在的 • 关系 • 问题 • 是哲 • 学基 • 本问 •题
•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 •谁决定谁, •也即何者第 •一性,何者
•第二性
•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 可知论:肯定思维与
•
存在的同一性
•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 有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所包 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 有其自己的特点。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从矛盾的性质分 析矛盾的特殊性
•基本矛盾: •贯穿于事物发 展过程的始终, 规定事物及其 过程本质的矛 盾
•
存在的同一性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 观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物史 观
•决定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2.世界怎么样——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二)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非基本矛盾: •不贯穿于事物 发展过程的始 终,不规定事 物及其过程本 质的矛盾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从矛盾的地位作用 分析矛盾特殊性
•主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 的、对事物发 展过程起决定 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 的、对事物发 展过程不起决 定作用的矛盾
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唯心论的先验 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 再次,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最后,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1、联系的含义:事物
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 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的种种关系。 2、联系的特点:
•A
•B
•C
•D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 性
•条件性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关于人类进化 的一种假说
▪ 发展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
§ (1)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
前途;
§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 (3)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伟大意义
§ 首先,它阐明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 了界限;
§其次,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坚持了辩
(二)从实践出发来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与世界的 两重化
•主 观 世 界
•整个世界 §在实践活动中,
•
实 践
物质世界出现
了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的区分
•客 观 世 界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1)实践是社会关系 的发源地,是社会得以形 成的基础。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
观
•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
性活动。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实践的特点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形 式
•物质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 践
•科学实验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 展规律
2020/12/1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
§物质世界和实践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