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
退
生物运动
化 方 向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进 化 方 向
. 机械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 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犯形而上学 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
6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
论哲 化学 的是 世系 界统 观化
和 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为第一性、何 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
.
•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其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 象的钥匙(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讨论: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和物理学中的物质概念?如何正确理解物质范畴?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5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愚公移山
开会讨论
6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社会 历史性
7
4、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人) 实践客体(客观对象) 实践手段(工具)
8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客观现实
5、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自 然界关系的 实践活动
10
社会实践: 处理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 实践活动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物质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
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 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 人的活动造成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
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 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 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
➢ 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 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 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
11
科学实践: 科学实验
12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理解人类 社会的物质性的关键
17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 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依赖人的意 识存在,自我意识、个人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主观 唯心主义极端化成为唯我论、利己主义、主观主义。 Eg.英国贝克莱的主体的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黑 格尔主体的思维,叔本华主体的意志,视为本原性的 存在。中国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 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 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把人的观念实体化、 精神绝对化、偶像化、神化,客观唯心主义极端化 则通向宿命论、蒙昧主义、精英论、神秘主义创世 论和宗教信仰主义。 Eg.中世纪神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 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理 论形态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人人都有,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 不系统的,世界观影响哲学。
• 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 论体系。 • 方法论最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方法 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按照认识的 规律来认识客观世界,按照客观世界固有 的规律来改造世界。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 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 论。
• 世界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 人类两大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生存 生产活动 世界的本质 发展 人 世界 事物之间的联系 衣食住行 认识 人的地位作用 物质资料
3.哲学基本派别 3.1唯物主义及其发展 •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经历了三个基 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类自古以来都执着于认识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甚至宇宙的本原,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者就是凭借直观感觉的天才,在说明世界 本原上,他们执着于将世界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 物质形态。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列宁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 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 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 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 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 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 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 此以外,都是鬼话。”
——《反杜林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 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 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 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 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 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相互依存
磁铁有南北两极,总 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即使将它切断、打碎, 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 存在。
相互贯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世界的过程性 就是“现实的诸环
节的全部综合的 展开
原因和结果
•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 象
•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 现象
• 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 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 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 系
现象与本质
•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
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 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 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 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 质世界和客观规律。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心外无物”(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本原: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何谓本原? 意识本原:唯心主义 能:可知论
能否统一?
否: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 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 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是什么?
世 界
怎么样?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坚持联系发 展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坚持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 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 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 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 证法。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个普遍性极大的哲学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联系的特点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特点: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含义及实质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与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相符合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先后为依据,不能以形式、现象是否新奇为标准,不能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不能以发展的快慢为依据。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由于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批判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所以,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即------------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作为宇宙的根本------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规律,是辩证法------提供根本方法论矛盾分析法核心和实质(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世界有无统一性 2. 世界统一于什么 3. 世界是怎样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化的世 界是有统一本原的,这就是物 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 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有无统一性
一元论 二元论
认为世界是统一的,有一 认为世界是分裂的,有两 个统一的本原。 个不同的本原,物质世界 统一于物质本原,精神世 (物质或精神) 界统一于意识本原。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 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 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 ‘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 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 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 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用人工设备对人脑思
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人工智能的意义
2.意识的本质 3.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历经三个 发展阶段:
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 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
狼孩卡玛拉的故事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2.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1. 物质的根Leabharlann 属性——运动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 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
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
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 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 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恩格斯
自然科学证明:天体是运动变化的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 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 垠的宇宙中疾驰。 银河系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 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 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 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 的速度旋转。
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
化的言语。从而建立起高级神经活动的新学说。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无条件反射 是动物对外界环境作用的一种生 而具有的反射,它是遗传而来的 本能,不需要后天的学习。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条件反射 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动 物个体活动的经验而建立起来 的、后天学习的结果。
太阳系全图
自然科学证明: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生物进化
泰山也在运动变化之中。 100万年以来,它已经长高 了几百米。
社会科学证明: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深圳的今天
深圳的过去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 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 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辨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是不可 想象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 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 物质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一)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二)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体选择性,是 二者的有机统一。
历史宿命论 历史唯心论
×
×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 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 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 问题。
马克思主义 物质范畴理论 理论意义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 第二 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一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三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 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 了理论基础。
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 上‚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 和主观世界。
(一)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 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意识是人脑(特殊物质器官)的机能,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 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 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 在着。‛
——马克思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意识统一于物质
2.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 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 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鱼缸里10条 鱼,死了1条, 还有几条?
10条
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卧薪尝胆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 一的。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心理过程是以 人的大脑的生理过程 为基础的。
哲学史小资料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高级神经 活动学说的创世人。由于家境贫困,靠拿奖学金完成大学
学业。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金。从1903年开始连续30年
应用条件反射的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心理活动,并提出 了两个信号系统的思想,认为人除了有第一信号系统外,
A.实物反射系统 B.语言反射系统
实物反射系统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望梅止渴
动物只具有无条件反射 和条件反射中的实物反射系 统。而人不但有以上两种反 射系统,更主要的是人具有
语言反射系统。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 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鲁迅
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A.物质生活领域 B.政治生活领域 C.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 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素朴 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等同于物质具体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 质结构层次——原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劳动产生了语言
‚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 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 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 已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 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增 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 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 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 ——恩格斯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
2.意识的本质
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 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 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世界从此 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这种飞跃和区别归根到底 是人通过
实践完成的。
实践
第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 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 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
方法论: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B.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
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 尺度。
第二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 根本条件。
第三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运动和静止的
第一
运动体现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体现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第二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世界统一于什么
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 世界统一于意识。 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3.世界是怎样统一的
朴素唯物主义 世界的统一性是建立 在‚多‛和‚动‛的 基础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