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园形态历史演进研究
北京大学历史沿革简介PPT课件

在学术期刊方面,北京大学所发 行的部份学术期刊,是中国大陆
在国内傲视同侪,不少各界出色
业者及知名学者出自北大或曾在 北大任职。
学外,其余领域均高踞中国大陆
之首。在中国大陆的一些排名榜 中,各种排名均是以清华大学或 者北大居首。
内第一,更曾获评为澳、亚地区
最佳大学,名列世界第十四,比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及东京大学等 更高。然而,单就中国大陆而言, 大学排名的首二位均不出北大和 清华,暂未见有其他大学能跃居 首二名内。
未名博雅 图 书 馆
百年讲堂 考古博物馆
未名博雅
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 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 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
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
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 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 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
未名博雅
历史名人
北大起源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京师大学堂,是中国 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 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 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 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 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 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院系设置 科研机构
学术成就
院系设置
人文学部 社会科学部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医学部 理学部
跨学科类
快速成长期大学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快速成长期大学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一、大学的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的形成原理1.大学的理念正当世界进入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与网络化的时代,基于大学教育基本理念的大学办学体制迎来了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时代,“改革”与“挑战”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的中心话题。
与此同时,作为大学教育物质载体的校园空间同样面临着发展与继承的挑战。
一所大学历史愈是悠久,其传统愈是逐渐凝结于物化的校园之中。
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体现出其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而且还能突出反映其特有的学术传统与氛围。
2001年7月公布的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东北大学旧址和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名列其中,这也充分显示了大学及其校园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然而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事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与校园空间的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也日显突出,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扩大、调整、合并、改建、搬迁或新建等大规模校园建设的局面。
其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宗旨及校园文化传统的理解甚浅,校园规划设计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建筑标准一味求高,而对特定的区域基地条件、投资经济合理性及校园的文化内涵却考虑较少;攀比成风,规模求大,侵占大量农业良田,不注重土地使用效益;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大学城遍地开花,区域资源配置和布局不当;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自然要素往往“重改轻保”。
大学是百年育人之地,其本质是生产知识、创造知识的场所。
大学不仅需要有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还需要有可供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生产或创造知识的实在的场所,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空间,这就是大学的空间,是其它形式所不能取代的空间。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近年来,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的建设和规划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的演变。
首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大学校园的建设变得更加先进和现代化。
过去,大学校园主要是以教学楼和宿舍楼为主,功能单一,建筑风格较为单调。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设施如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开始在大学校园中出现。
这些设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为科研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其次,大学校园形态的演变也体现在环境和绿化方面的改善。
过去,许多大学校园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绿化不足的问题。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大学校园开始注重绿化和环境保护。
学校建立了各种绿化和环保项目,如园林景观改造、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校园的美观度,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此外,大学校园形态的演变还体现在建筑风格和功能布局上的改变。
以前,大学校园的建筑风格主要是传统的中式建筑,且基本上只有教学楼和宿舍楼。
然而,现如今的大学校园开始注重多样性和功能性。
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如现代风格、欧洲风格、日式风格等开始出现在校园中。
同时,在功能布局上,大学校园也增设了各种服务设施如超市、餐厅、医院等,方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最后,大学校园形态的演变还体现在科技应用方面的提升。
过去,大学校园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学生和教师们的信息交流较为有限。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大学校园开始借助互联网和智能化设备来提高信息化水平。
现在的大学校园往往配备有免费Wi-Fi网络覆盖,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学习资料和信息。
同时,一些大学还开设了线上课程和教学平台,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和便利性。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从传统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到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从环境保护到科技应用的提升,大学校园的发展表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当年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北大如今变成了丑陋的北京大学

当年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北大如今变成了丑陋的北京大学第一篇:当年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北大如今变成了丑陋的北京大学当年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北大如今变成了丑陋的北京大学手机变钱是怎么做到的?点击标题下方蓝字订阅本号,回复“手机”揭晓答案。
赶快来学会,给自己身边的朋友炫耀一下吧!我是2004年2月调到北大社会学系的。
已经记不得多少次了,朋友们让我谈谈对北大的印象。
我心口如一:我哪里了解北大,它是庞然大物,我是边缘侏儒,我只在有限的程度上了解我的一些学生。
但是以后的经历却使我深深地疑惑:校内各级领导都了解北大吗?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清楚吗?经过各自主客观上的微妙组合,每个北大人都有自己对北大的印象。
中心的人未必没有盲点,边缘的人未必没有洞见。
一个基层教师可能见木不见林,一个全局领导者可能失去了细微和纵深。
普通教师的积极态度就是利用一切机会谈自己的印象,发自己的牢骚。
它是一个边缘人参与北大建设的第一步。
接触北大、形成印象,在成为它的一员之前就开始了。
大概是1988年的五四,我应邀参加北大团委组织的一个座谈会。
会上一位同学站昂首天外、慷慨陈词:“社会在改革,北大也应该改革;北大不要作象牙塔。
北大有太多的没有用的课程,都应该撤销,北大要为社会服务,要为中国现代化做贡献。
”我记得当时我也像他一样霍然起立:“照这位同学的看法,很多院系和专业应该撤销,梵文、考古等等,能够帮助中国致富吗?如果完全致力于实用,大学还是大学吗?”该同学的言论在那个时代,乃至今天,出现在社会上都稀松平常,使我惊讶的是,他可以在中国第一学府中像发现真理一样,坦然陈述。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举办了演讲比赛,我当时还是人大教师,被邀请担任评委。
第一个讲完,我的感觉是真好,别的学校本科生恐怕达不到。
第二个讲完,惊呼更好。
讲到第三个,觉得只有北大能如此人才荟萃。
再听第四个、第五个,坏了,越听越倒胃口,仿佛看到了一批精致闪光的螺丝钉。
听完全部,悲从中来。
燕园主题教育文化

燕园主题教育文化燕园是北京大学的校园,也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一直致力于教育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而燕园作为校园的核心地区,也承载着北京大学的教育文化。
本文将从燕园悠久的历史、建筑和景观、文化传统以及教育精神等方面探讨燕园的主题教育文化。
燕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清政府设立京师大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大学的前身。
经过几次迁址和改建,燕园于1952年成为北京大学的永久校址。
这段丰富的历史使燕园充满了沉淀和积淀的文化底蕴。
一进入燕园,映入眼帘的是悠久的建筑和独特的景观。
燕园的建筑以中西合璧的风格为主,包括中式的主建筑和西式的教学楼。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就是钟楼和校训楼。
钟楼位于燕园中心,建于1924年,高46米。
它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学问的沉淀。
校训楼是一座古典式建筑,内有校训“厚德至善,学习为本”四个大字。
这些建筑都是燕园的标志,也是教育文化的象征。
除了建筑,燕园的景观也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燕园内有山岳颐景园等景点,可以让师生们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沉浸在自然中。
这些景点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环境关注和保护的意识。
此外,燕园还有一些纪念碑和雕塑,如毛泽东、陈寅恪等人的铜像,它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文化的精神。
燕园的文化传统是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丰富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
在燕园里,你可以看到学生们激烈的讨论,可以听到学者们精彩的演讲。
这种积极的交流和思辨精神是北京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此外,燕园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和组织,如学生会、社团协会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自己兴趣和才能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燕园代表了北京大学的教育精神。
北京大学一直秉承着自由、民主、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目标。
这种教育精神体现在燕园的每个角落。
在燕园里,学生们不仅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的回顾与展望

.
n w ive t o n s men c n  ̄, t ha nes
l w rs C i ̄euie i c m u , rh l y rnio . h rc rR v wa dpop c m o d l h l n r a p s Mo p o o t s i C a a t . e i n r s e t ns v s g a tn e e
1引 言
mod r ier t c e nunv si ampu o m ”an ln hep er on u esunv r i a p y sf r sn T ap c cld ie st c m usta  ̄o c r t s nd1 iats ta p liaI 0 y r ns in haacer a ndc e h e ic t t
学校园形态发展中。
化渊源上的 质 使 异 性 其总是处于政治改造 、 文化 中 突和 教育理念 融合 等的中 。因此, 中国 心 对 大学校园形态演 变起连贯性作用 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政治 、 育理念、 教 文化特性,以及建 、 筑 规划 思 潮,本文从 以 上四个方面 着手研究 l 世纪 6 年代至今中国 g 0 大学校 园 形态演变的 整体特征, 而 讨 进 探 未来 中国 大学校园形态生长、发展
与根植干 西方社会 、历史文化进程中,在形式和内
21 . 国家政治 主导下 的中圜大学 校园形 态发展
() 1 政治性起源。
【老照片中的北大校史(一)】京师大学堂时期(1898

【老照片中的北大校史(一)】京师大学堂时期(1898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校。
一百多年来,北京大学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学术传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发祥地,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
北京大学“承太学正统,立大学祖庭”,催生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现代学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
北京大学115周年校庆之际,在校史馆的支持下,本网特编辑一组校史照片,从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中,一窥北京大学发展的脉络,重温文化传统,以“弘扬五四精神,共筑中华梦想”。
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
它是我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
京师大学堂改革旧式科举制度,制订新的学制章程,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教学内容强调“中体西用”、“中西并重”。
成立之初,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京师大学堂匾京师大学堂旧址,原马神庙和嘉公主府,位于今北京景山东街。
1902年由张百熙主持制定的《钦定大学堂章程》,共8章84节。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全面系统的学制章程。
1903年京师大学堂仕学、师范师生合影师范馆学生孙昌烜的中国文学试卷京师大学堂教职工合影,背景为藏书楼。
京师大学堂足球队光绪二十九年(1904)清廷将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
京师大学堂设总监督,专管大学堂事务,张亨嘉为首任大学堂总监督。
京师大学堂1907年首次举行毕业典礼。
图为京师大学堂学生杜福堃毕业文凭编辑:Clark。
“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简介

办 “ 国史青年沙龙” “ 国史读书会” , 加强国史青年学者学术互动; 举办 “ 国史口述研究” 活动,
推进国史口述历史资源交流、 培训当代口述采访人员; 举办 “ 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 ( 下转第 159 页)
· 156·
中共党史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96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汲取能力研究 ( 1949—1955) 》 等博士论文得到外审专家的
良好反馈。 研究人员还陆续发表了一批代表性成果, 诸如黄道炫 《 社会的隐没和复现: 共和国史七
十年》 、 张静 《 中美民间科技交流的缘起、 实践与叙 事 ( 1971—1978) 》 、 黄 江 军 《 〈 毛 泽 东 选 集〉
前述国史研究的复杂性、 难度及学术前景, 既激发着研究者破除学科成见、 探求智识边界的学
术兴趣, 也强化着研究者反思舆论话语、 廓清历史谬说的职业责任。 有鉴于此, 北京大学于 2020
年 10 月成立实体学术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 ( 以下简称 “ 国史中心” , 挂靠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 几乎同时, “ 四史” 学习教育被正式提出, 国史研究进一步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
2023 年 3 月编印问世。 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 “ 中共党史专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 “ 改
革开放史专题” 等课程, 组织研究生定期举办 “ 新编地方志读书会” 等活动。 指导国史研究方向的
学位论文 30 余 篇, 其 中 《 供 销 社、 物 资 流 通 与 计 划 经 济: 计 划 商 业 体 制 的 逻 辑 与 困 境 ( 1948—
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 是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必然要求。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校园形态历史演进研究
作者:孙华, 陈威, Sun Hua, Chen Wei
作者单位:孙华,Sun Hua(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 陈威,Chen Wei(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1)刊名:
教育学术月刊
英文刊名: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年,卷(期):2012(3)
1.陈晓恬;任磊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 2011
2.李向群老北大校园变迁回顾 2005(z1)
3.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1993
4.侯仁之北京大学校园本部在规划建设上的继往开来[外文期刊] 2005
5.方拥燕园规划和发展刍议二则 2005
6.方拥北大建筑与园林 2008
7.同济大学历史图片
8.李婷婷;冯支越;唐伽拉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校园规划的历史考察 2009(07)
9.吴良镛学园建设与文化内涵 2005
10.北京大学规划草案1959
1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外文期刊] 1993(3)
12.北京大学“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jyky201203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