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内河航运概况
环境演化与上海地区内河航运的变迁

历史地理第十八辑环境演化与上海地区内河航运的变迁.戴鞍钢张修桂上海地区①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南水乡,境内江浦纵横、湖滦众多,与国内大水系、大多有河道相通。
舟楫便利的河道水系为内河航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O■■上海地区水系是太湖水系的一部分,古■.■今太湖尾闾大都经过今上海市境入海。
由于受地理环境变迁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历史时期上海地区水系曾发生过较大的变化,从初期的三江水系,逐步演变为吴淞江水系和黄浦江水系②。
当前,上海境内最主要的航运河道,是历史悠久的吴淞江以及明初整治后的黄浦江。
吴淞江源自于太湖,唐宋时长250余华里,宽150余丈,其入海口南跄浦阔达9华里。
宋庆历二年(1042年)因风涛多毁漕船,吴淞上游太湖入口处筑起长堤,使江流渐淤渐狭,历朝历代多事挑浚。
尽管如此,明清时期它仍然是上海地区内河航运的■主要干流之一。
其东会黄浦可出入南北大洋,西溯运河可抵苏、常,北连安亭等浦港可南水利,采纳上海人叶宗行的建议,疏浚黄浦下游范家浜河道,上接浙西测湖诸水,下径达海。
数百年来水量充沛,河道深畅,成为“漕船商舶日夕往来要路”③。
吴淞、黄浦之外,上海地区境内还有不少重要的通航支流,除上述淞南五大浦外,介于J吴淞江与黄浦江之间,东西走向的蒲汇塘,东■■-I接肇家浜直抵上海县城并注入黄浦,西与五大浦交会,经青浦,过湖沸可达运河而抵浙西、苏南,是横贯浦西的重要水道。
黄浦以东r■■的主要水路有周浦塘、下沙浦、闸港等等,它 们东连各盐场团灶运盐河,西接黄浦,南经其他塘浦可达浦南、浙西。
吴淞江以北重要的支流有练祁塘、盐铁塘、马路塘等。
以马路塘为例,西可达罗店至嘉定县城,东达宝山,南■-.■至泗塘达吴淞,为嘉定县北境通邑干河。
这些河道以及为数众多的其他小泾、小浜,不仅把整个上海地区连接成一个舟楫便1利的水路运输网,而且它们还辐射四方,与国J内各大水系沟通,其中最重要的是运河和长江水系。
上海地区入江南运河水系的河道甚通太仓浏河、常熟白茅港;此外江之南还有赵屯浦、大盈浦、顾会浦、松子浦、盘龙浦五大支流,南通青浦、松江城,接秀州塘还可直抵浙西。
上海市内河航道养护资金来源

上海市内河航道养护资金来源上海市内河航运资源丰富,发展内河航运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比较优势和能耗低、污染轻的独特优势及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优势和继续发展的潜在优势。
据统计,同样的一吨货物,公路运输的成本约为0.40~0.45元/km,铁路运输约为0.12元/km,而水路约为0.07元/km。
因此,加快发展内河航运事业,是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大部分建材消耗企业(单位)为节约运输成本,都选择临水而建。
在上海内河航道上航行的船舶主要为运输黄沙、石子、水泥、钢材等建材物资的货运船舶,此外,大量电煤、石油等物资也要通过内河运抵相关企业。
近年来,虽然我国制定出台了不少水运建设发展融资政策,对水路运输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航道水运无法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特性,因此其筹资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河航运发展。
如何拓宽资金渠道,建立高效的航道运输融资体系,对于缓解航道运能不足、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加强水运建设发展的指示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上海市内河航道现状1.1 概况上海市境内现有内河航道199条,航道里程km,其中Ⅰ级航道53.64 km,Ⅲ级航道43.03 km,Ⅳ级航道123.45 km,Ⅴ级航道63.84 km。
上海市内河高等级航道所占比例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见图1),这与上海市历年来内河航运资金投入较少密切相关;近年情况稍有好转,但尚未形成有效资金保障机制。
图1 各等级航道所占比例1.2 养护现状上海市内河航道养护资金原先主要来自征收的航道养护费,养护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内河航运发展,全市70%的内河航道里程达不到国家标准中的最低等级要求,年年“欠账”,航道淤浅越来越严重。
根据2021年上海市航道普查断面计算量及当时航道维护工程量计算结果,按照当时的航道技术等级标准,全市航道维护量达万m3,所需维护经费约6亿元。
上海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问题探讨

内河航道33 k .万 m,占全 国内河航道 的2 %,其 8 中Ⅳ级及 以上航道 约18 0k 0 m,占区内航道里程
的53 .%, 占全 国 Ⅳ级 及 以上航 道 里 程 的 1%。为 2 充分 发 挥 区域 交 通 的综 合 优 势 ,交通 部 组 织 编 制
率 达 ̄ 9 %。 10 1
截 至 2 0 底 , 浙 江 内河 航 道 通 航 里 程 01 年
为97 4k 0 m,居全 国第5 ,其 中Ⅳ级及 以上 高 位
等级 航 道 里 程超 过 13 0k 0 m, 占全 省 通 航 里 程 的
1. 3 %。全省内河港 口共有生产性泊位4 1个 ,年 7 23 综合通过能力35" t 0 0 . f ,2 1年全省 内河港 口完成 3L 货物吞吐量3 8 t . " ,位居全 国第2 “ 3[ L 位。 十一五”
了《 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 网规划 》。规划 的整
体 布 局 以长 江 干线 和 京 杭 运河 等 水 运 主 通道 为核 心 ,规 划 航 道 “ Ⅲ级 为 主 体 、Ⅳ级 为 补 充 ” , 以
横”3 5 m 5 高等级航道组成 的干线航道网。预i 4 k 贝 4  ̄2 1年 ,江苏内河货物运输量达到6 亿t 10 5 . 。浙江 7
国家在 “ 十一五 ”规 划 中 ,明确要 求 推进
建 设 上 海 国际 航 运 中心 。根 据 中 央对 上 海 发 展 的
沿线省市 。目前 ,长三 角地 区内河集装箱运量 , 去掉长江沿线集装箱运输量 ,实际内河集装箱运
上海市内河航道管辖范围的划分

上海市内河航道管辖范围的划分上海市曾在1988 年按照市、县两级管理的模式进行过内河航道划分。
2001 年,《上海市内河航道管理条例》出台后,原航道管理办法相应废止。
近年来,上海市内河航运快速发展对内河主干航道的管理维护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上海市对跨区航道的管辖缺乏清晰明确的界定标准,尚未进行过系统划分,给当前市、区两级航道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和市级维护资金的使用带来不利影响。
为进一步促进上海市内河航道规范化管理,适应城市管理的需要,应结合内河航道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上海市跨区的市、区两级内河航道的管辖范围划分。
1 意义和作用(1)上海市内河航道管辖范围划分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市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将为上海市内河航运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维护提供参考,为加快上海市内河航运发展打好基础,并将有力地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2)上海市内河航道管辖范围划分可以作为建立上海市内河航道维护标准和考核体系、定额体系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助于增强上海市市级城市维护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上海市航道管辖范围两级分工界面的划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市管、区管航道行政管理职责,避免交叉管理引发的矛盾,提高监管成效,实现界限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目标。
(4)上海市航道管辖范围的划分有利于厘清内河航道管理机关的管理范围,突破以往仅依行政辖区划界或沿袭历史习惯做法的限制,建立新的参考标准,并为上海市内河航道应急事项报告制度等相关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应急救助体系的布局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2 原则和方法上海市内河航道管辖范围划分以上海市第三次内河航道普查结果为基础,调查分析各区县航道管理部门实际管辖范围等数据资料,综合考虑近年来由于上海市内河航道调整、建设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管辖范围发生变化等情况,确定划分原则和方法。
2.1 基本原则将非跨区航道划归航道所在区(县)或市航道管理部门管辖;对跨两个及两个以上区的航道(包括跨省航道)以“界限清晰、权责明确、方便管理”为基本原则进行管辖范围的划分,航道走向基本垂直于行政区界的,以行政区界作为航道管辖范围分界。
内河港口运输统计调查方法的评价与改进

某 月上海地 区 内河水 路运输相 应指标 。 最后 将各站 点 法推算得 到 的指 标实 际上 为航 道签 证量 , 并不 是 真正 全 年的估计值 汇总 , 就得 到上海地 区全年 内河水路运 意义上 的航道通 过量 , 只是 航道通 过量 指标 的一个参
输相 应指标 。
现行方法 是典 型调查 , 没有相 应 的推算 公式 。从
从 思下 闸 、 沟 、 团)0 3 东 六 20 年各 月每 天 的签证 资料 以及 照苇点 单位 的选取 原则选取 。 调 查单位 的实 际选择 现 南汇 航管所 3 港监 签证站 点( 个 周浦 、 惠南 、 头) 和对月 总量 的推算 方法来看 , 行 方法对 各站点 调查 航 的月 各站 点月 内的所 汇总报 表资料 , 区内其他站 点相 比较 , 6 这 个站 点选 月 内样 奉 日的选择 是一种典 型调 查 ,
【 摘 要 】 从现行的样本确定方法和推算方法两 方面对 上海 市 内河运 输现 行统计 调 查方 法进行 分析 ,
并提 出有 关改进措施 。
【 关键词 】 内河运输 ; 调查; 统计
上 海是我 国经济 最发 达的城市 , 内河航 运最发 是
11 样 本 确 定 方 法 分 析 .
考值 。
实 际推算来 看 , 行方法 与抽样调 查 中的简单估计 方 现
纛 一 一
一
法具有类似 之处 , 其并非 随机样 , 但 也非 简单估计 。 基 本公式表 达 目前 的推算方法 :
由上述分 析可知 , 海地 区 内河 水路运输 年总量 上
维普资讯
第8 6 0年 月 水 巨 管哩 2 卷第期 2 6 0 6
内河港口运输统计调查方法的 评价与改进
外高桥内河集装箱港区一期多用途码头工程

外高桥内河集装箱港区一期多用途码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2008年10月30日1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名称:外高桥内河港区集装箱港区一期多用途码头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上海外高桥内河港开发有限公司1.1建设项目必要性、意义随着上海航运中心的加快建设,2020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3900万TEU,港口吞吐量高速增长给集疏运系统带来很大压力,甚至经常导致城市道路拥堵,因此无论是港口发展还是城市发展,都要求扩大港口集疏运系统能力。
上海港规划在继续扩大疏港道路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其他集疏运方式,依托长江干流航道和长三角骨干航道网大力发展内河集疏运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此,上海港在其未来发展的两个主要集装箱港区(外高桥、洋山)后方都规划了相应的内河集装箱港区、上海市也将“一环十射”内河航道作为强化交通枢纽功能的重要手段,启动了一系列建设项目,进一步发挥内河运输在上海港集装箱集疏运中的作用。
本项目是上海市高等级航道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区建成后,对改善外高桥地区交通结构、发挥赵家沟航道、提升上海地区内河集装箱疏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建设项目概况外高桥内河集装箱港区一期多用途码头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赵家沟以北区域,介于洲海路、环东大道、华东路和五洲大道所围地块内。
隶属浦东新区高东镇,紧临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西侧。
本项目码头位于集装箱规划港区中部岸线的南侧,堆场位于岸线后方所对应的场地。
本工程拟建内河1000DWT集装箱泊位2个,1000DWT件杂货泊位3个,共占用岸线长度446m(其中码头长度385m),同步建设陆上配套设施。
工程总占地面积22.96万m2,其中陆域总面积21.55万m2。
陆上配套设施包括集装箱重、空箱堆场、件杂货堆场、综合楼、加油站及预留生活配套区等。
本工程设计前提条件为航道和斜坡式岸坡部分已全部完成。
航道和回旋水域部分不计入本次设计范围。
工程建设需拆迁居民150户,动迁人数为377人。
上海内河航运发展规划

上海内河航运发展规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上海内河航运发展规划上海市内河航运要适应上海港集装箱发展的需要,结合上海洋山港区、外高桥港区的建设,以建设集装箱集疏运通道为重点,加快内河航道整治,全面提升与上海深水港相贯通的内河航道层次,扩大内河运输能力,缓解城市道路交通的压力。
对全市内河航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战略集中”,将建设范围集中到“一环十射”四级以上内河航道网和集装箱、大宗散货、液体化工、滚装码头建设上来,实现“航道景观化、码头集约化、船舶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1)内河航道规划在“一环十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规划框架的基础上,首先打造与江浙两省和上海枢纽港相连接的集装箱运输主通道,以适应外高桥和洋山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
为保障世博会黄浦江水上游览功能的开发,限制货船穿越黄浦江两桥之间水域,分流黄浦江内河货船,实施客货分流;保障临港新城296平方公里建设规模建材供应的需要。
把连接外高桥港区的赵家沟航道和连接芦潮港港区的大芦线航道规划等级由原来的Ⅳ级调整为Ⅲ级.将连接赵家沟和大芦线的大浦线航道规划等级由原来的Ⅳ级调整为Ⅲ级。
从而形成内河航道浦东环线。
(2)内河港区布局规划内河港口现代化分为机械化、部分规模化和多功能化。
内河港口面临的是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小的问题。
因此,内河港口的现代化应以全面应用实用技术和设备为突破口,尽快实现港口作业的机械化,逐步形成港口规模效益,部分港口还可以向区域物流中心方向发展。
上海内河港口要与上海深水港相衔接,与上海市产业布局相衔接,调整和整治现有码头,形成集约化、专业化内河港区,并实现GIS(地理信息系统)化管理。
(3)船型发展规划内河运输船舶现代化包括船舶标准化和大型化。
我国现有运输船舶船型复杂,当务之急要尽快淘汰水泥船,抓紧淘汰挂浆机船,同时还要指定政府鼓励的船舶标准,采取市场手段,推进内河船舶标准化。
上海市内河港区布局规划的思考

上海市内河港区布局规划的思考张锦文【摘要】内河航运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大运量、低成本的特点,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上海的经济基础有了质的飞跃,进入了转型发展的阶段,其对内河航运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国外先进国家内河航运的分析,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提出内河港区等级的分类新方法,同时研究内河航道的布局优化,以改善内河航道的通达性,提高内河港区的使用效率,实现内河运输安全、便捷、高效、生态、环保的目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Inland waterway shipp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urba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contributes a lot to urban construction due to its large capacity and low cos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ghai, we need a higher judging standard in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land waterway shipping because Shanghai has turned into the phase of transformation stag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goals based on the new master plan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former Inland Port Allocation Plan in Shanghai,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ranking classification method about inland waterway shipping and focuses on an optimization research on inland port allocation plan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accessibility and efficiency. Our findings can benefit the goals of inland ranking classification, which includes safety, convenience, high efficienc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5页(P70-74)【关键词】内河航运;;内河港区;布局研究【作者】张锦文【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规划院市政规划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确定了本市的发展目标,规划至2040年上海将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内河航运概况上海地处东海之滨,位于北纬30°23′~31°27′,东经120°52′~121°45′。
北接长江,南临杭州湾,东濒东海,西接江苏苏锡地区和浙江杭嘉湖地区,南北长约120余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控长江之咽喉,扼东海之要冲”。
境内水源充沛,河渠纵横,江河湖泊常年不冻,是航运条件优越的江南水乡地区。
上海属长江的太湖水系,水乡特征突出,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富,河流受潮汐影响水位每天两次明显涨落,具有感潮河特色。
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江南得到开发。
隋初上海地区出现第一个市镇-华亭镇,唐天宝五年又设青龙镇,天宝十年建华亭县。
其时吴淞江为上海地区最大的水道,直达苏州,作为苏州的门户港,以苏州航线为主,并通过支流连接杭、湖、常等州。
唐宋时期上海地区内河航运主要为粮运、盐运,其他有酒、丝等,出现多舱位平底木板船。
北宋时吴淞江南岸诸多大浦中的上海浦畔,今小东门附近人口增多,商贩积聚,形成集市,曰上海市。
宋景定末咸淳初上海建镇。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华亭镇设置市舶务,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青龙镇设置市舶务,南宋咸淳初上海镇设置市舶分司。
市舶司(市舶务、市舶分司)是封建朝廷在水运比较发达的口岸设置的专门管理航运、外贸等业务的机构,抽解博买。
市舶机构的设置,是该地区港口航运贸易发展到相当规模的产物。
元代黄道婆将植棉和纺织技术带回上海,上海地区的植棉和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明代上海成为棉花种植和纺织中心,“衣被天下”。
上海地区内河航运除了粮运、盐运和棉布运输,商业运输也开始繁荣,各地商人运来土货,收购棉花、棉纱、棉纺织品等。
明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治理吴淞江水患,征用民工10多万,历时2年完工。
一项重要工程是浚范家浜、大黄浦,形成了一条新航道。
新航道总会杭嘉之水,淀山泖荡诸水从上灌之,逐渐宽阔成江,成为主流。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李充嗣率民工自夏驾浦浚吴淞江,废吴淞江下游旧江,另掘拓宋家浜70余里,形成吴淞江下游新航道,与黄浦江合流。
上海地区的航运原以吴淞江为主脉,此后以黄浦江为主脉,面貌一新,商船辐辏,往来频繁。
在航运推动下,沿河市镇发展很快,涌现出一批沿河市镇和内河小港口,诸如乌泥泾镇、南翔镇、罗店镇、外冈镇、七宝镇、江湾镇、周浦镇、朱家角镇、商榻镇、安亭镇等等。
入清后,松江府的棉纺织业已成为全国三大纺织中心之一,所产布匹,日以万计。
白机布、药斑布、丁娘子布等美誉天下,“无远勿届”。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禁,二十四年(1685年)设江海关于崇阙,替代市舶机构,2年后移置于小东门外。
开海禁促进了内外货贸,也使上海航运有极大的发展。
北洋、南洋、国外、长江航运都与上海有货物往来,长江船、海船汇集上海,“城东船舶如蚁,舳舻尾接,帆樯如栉,似都会焉”。
杭州、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常州与上海更是航运关系紧密,运来上海的货物有稻、麦、酒、蔬菜、水果、家禽、家畜,运出上海的货物有棉布、糖、豆、海产品、日用百货,通过大运河的漕粮和客货运输也是上海内河航运的组成部分。
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加之控江带海的地理优势,上海逐渐成为重要的航运中转枢纽。
上海开埠后,外国航运势力侵入上海,并逐步扩张。
木帆船这一传统运输工具在沿海运输中衰退,在上海港货物内河集疏运中仍较活跃。
19世纪90年代,上海出现民族内河轮运企业。
1896年清政府颁布《苏、杭、沪三处贸易试办章程》,将通商所有内河开放,“无论华洋商,均可行驶小轮船,藉以扩充商务,增加厘税”。
当年经营上海、苏州、杭州的民族小轮企业有8家,1897年苏州一地经营上海至苏州航线的小轮企业有7家。
1912年经营上海内河轮运的小企业有55家。
往来沪、苏、杭小轮公司主要集中在苏州河四川路桥至新闸路桥之间。
其时内河轮运三巨头是戴生昌轮船局、内河招商轮船局、大东汽船株式会社。
1910年9月,浦东塘工善后局禀准县道各机关立案,于12月5日租赁“安泰”小轮行驶浦东东沟至浦西南京路外滩铜人码头,接送职员,附载旅客,酌收渡资,是为官办轮渡之发轫。
20世纪20年代,上海国际贸易大港已基本形成,外商也退出沪、苏、杭内河轮运,1927年成立上海特别市,实施大上海计划。
凡此种种,成了上海内河轮运大发展的机遇,10年间民族内河轮运企业大量涌现,轮运航线广泛开辟。
1936年上海内河轮运企业270家,轮船314艘。
在上海趋于都市化的过程中,湖南、江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各地内河船舶纷至沓来,承担粮食、副食品、南北货,以及工业用原料、纺织品、轻工业品、砂石料运输。
除了沙船外,云集上海内河的各地及本地木帆船多达70余种形式。
木帆船中出现众多行商船,船主即货主,运销合一,一户一船,或贩运柴草,或贩运砖瓦砂石,或贩运地货,或贩运旧房料等等,多出自苏北。
1932年,全国经济建设委员会在黄浦江上游西渡、闵行筑纲引桥设趸船浮码头,建造柴油机钢壳车辆渡轮“经航”号,创办车辆渡运,为车辆渡运之始。
翌年又添“济航”号车辆渡轮营运。
50年代初期,民船出现合作化运输模式,继而成立了5个民船运输合作社,实施统一货源、统一船舶调配、统一运费结算的三统管理。
1956年,上海内河航运业完成对私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上海市轮渡公司、公私合营上海内河航运公司、公私合营上海港内驳船运输公司等规模化专业运输企业成为上海内河航运的主要力量,占据内河航运的主导地位。
1958年7月,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上海地方航运业的航线、船舶、人员、设备分别移交给江浙皖三省,并撤销了初具规模的专业内河运输企业,地方运力仅存港内驳运。
这一年原江苏省管辖的松江、金山、青浦、上海、嘉定、宝山、奉贤、川沙、南汇、崇明等10县先后划归上海市。
时值上海经济建设掀起高潮,依江傍河形成冶金、有色金属、机电、化学等一批工业区。
基建项目多,工程上马快,基建材料和其他物资需求量猛增,迫于形势上海重组专业货运企业——上海市内河运输公司。
50年代末,上海已拥有大批100吨级、150吨级内河钢质驳船,仅上海市内河运输公司即有约100艘,2年后又增添了300吨级内河钢质驳船。
50年代末,因缺少钢材,为迅速组织内河运力,满足运输生产需要,上海试造50吨级、60吨级、120吨级的钢丝网水泥船,效果颇佳,其后批量建造了数千吨投入营运。
其时上海2家主要内河运输企业上海港内驳船运输公司、上海市内河运输公司拖轮50余艘,无论长途运输还是港内作业都以拖带化为主了。
70年代水泥驳开始大量充实到郊县内河运输企业。
1970年30吨级水泥驳68艘2040总吨充实到郊县内河运输企业,1972年为配合金山石油化工总厂建设又增添40吨级水泥驳100艘4000总吨。
至1979年末,上海交通运输部门水泥驳拥有量达2240艘、85552总吨。
70年代上海内河船舶开始向大型化发展。
700客位、1000客位渡轮先后投入黄浦江渡运,1500客位、2000客位双体客轮投入淞崇线营运,货运则出现了1000吨级的钢质驳船、431千瓦拖轮、720.8千瓦拖轮,以及1000吨级油轮。
70年代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小机上船”在郊县掀起高潮,涌现出大量挂机船。
至1980年全市挂机船拥有量为4659艘、41756总吨。
挂机船为驳船安装发动机改成的机动货船,以水泥船为主,后发展为铁驳装挂机。
挂机船在船型、舵系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适航性差,尤其是应变性能差,由此导致航行安全系数极低,每每发生内河交通事故。
挂机船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噪音污染,发动机排气声在1米内高达115分贝,30米横距测试最大值也在95分贝,后经研制安装消声器,也仅下降15分贝。
1979年5月上海市内河航运局成立“浦江游览站”,经营浦江游览业务。
投入“浦江”号游轮,为原双体客轮沪航11号改装而成,载客1000余人,功率638.3千瓦,配有雷达测深仪、迷雾导航仪、高频电话等。
日间从北京东路外滩水上饭店起航,至吴淞口返回;夜班从北京东路外滩水上饭店起航,至高桥返回。
后又投入“春江”号游轮。
浦江游览业务恢复后,盛极一时,接待过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希腊总统萨采踏斯基、爱尔兰总统希勒里、日本自民党干事长竹下登、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拳王阿里夫妇等。
内河港口建设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三年改变港口落后面貌”号召激励下,开发兴建龙吴路港区、纪蕴路港区、淀浦河港区、三沙洪新港、朱行作业区等,船舶靠泊能力有所扩大,机械化装卸程度进一步提高。
航道建设则注重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本着水利、航运共同受益原则开挖了淀浦河、川杨河浦东运河等数条人工运河。
1979年金山县三浜村3户农民分别购置了12至14吨手摇水泥船参加营业运输。
此后,郊县个体专业运输户不断涌现,有独资经营的,几户联营的,以及各种形式的承包户。
80年代,改革开放,实施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内河航运业的方针,全民、集体、个体联户一起上,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全面实行经济考核责任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制。
上海内河航运发展迅速,成了确保宝钢、金山石化二期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重要运输力量,先后为宝钢、金山石化二期等工程运输了1000万吨基建材料和5万多吨超长、超宽、超重的特大件设备。
内河集疏运能力已达6000万吨以上。
市轮渡公司日均渡运两大100万人。
航道建设方面开拓了淀山湖北航道、开挖油墩港等,并全面改善助航标志,在淀山湖航道使用圆台套叠式灯桩,发光能源开始推广应用太阳和风作能源,航标灯器则逐渐使用功能更佳的300毫米旋转透镜碘化铊汞灯和200毫米旋转遮光罩自动控制碘化铊汞灯,并研制使用金属卤化物高压汞灯自动控制器、备用灯电源自动控制自动充电装置、便携式航标灯遥控装置等。
基于内河港区建设,苏州河港区装卸逐步萎缩淡化,苏州河沿岸沿马路装卸点逐步向外搬迁。
由于船舶密度高、噪音大,苏州河白天等效声级将近80分贝,瞬时峰值达90分贝。
噪音污染治理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上海内河航政部门颁发港航规章,规定各类机动船必须安装消声器,禁止营运船舶、码头装卸单位使用扩大器,船舶交会时白天用旗夜间用闪光灯示意,少鸣号笛。
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内河水域船舶排污管理。
上海内河航政部门从四方面着手,1、监督内河船舶排污,处理造成水域污染的船舶;2、建立健全防止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的规章制度;3、监督内河水域污染,配合环保部门监督陆地污染源对内河水域污染;4、培训防污监督员,建立防污监督网。
内河水域噪声和污染治理有成效,但还远未达到消除的目的。
90年代,由于油价飙升,管理成本上升,以及运价方面的原因,诸多因素导致众多内河航运企业连年亏损,不堪重负。
内河航运业流传这样一句话:“国营做不过集体,集体做不过个体。
”1996年闵行区最大的国有水运企业上海通顺实业总公司停止营业,卖船抵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