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优秀手抄报505 (9)

合集下载

简单好看的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简单好看的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简单好看的重阳节手抄报内容重阳节征文又到了重阳节,那个属于老人们的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每想起这首古诗,都会感叹重阳节特殊的意义。

这天,秋高气爽,精神好似被它感染,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好。

放完学疲惫的我正想去小息一下,却在半路被母亲拦下,她生气地说:“你难道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我看了一眼母亲,继而打了个哈欠才说道:“今天是重阳节,我应该为奶奶他们做点事情。

”母亲点点头,说:“那就去吧,没做完不许回家。

”最终,我还是被母亲“请”到了奶奶家。

敲了敲门,里面立即传出匆忙的脚步声。

而后大门便开了。

望着奶奶那饱经风霜的脸,我突然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多来看看她、陪她说说话也好。

我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奶奶,祝您节日快乐。

”奶奶高兴地拉起我的手,乐呵呵地说:“孙女儿,陪奶奶吃顿饭吧,爷爷有事回不来了,奶奶寂寞。

”我被奶奶拉到餐桌前,什么都来不及说就被她硬塞坐到椅子上,没办法只好吃了。

在吃饭的时候,我询问了奶奶最近的生活状况,奶奶都从一回答。

最后,到快吃完了饭时,我笑着说:“奶奶,我陪您散步吧,让您能够好好消化肚子里的食物。

”我们便这样出了门,黄昏那缕强光照耀着我的眼睛,让我有些睁不开眼……我静静地陪奶奶走完了路,坐在草地上看日落,那挂在天上的太阳就斜斜地落下去,过程很美轮美奂。

傍晚,我陪奶奶重新踏上那条回家的璐,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知不觉回到了奶奶家。

本来这个时间,我应该在家中逍遥。

但是面对奶奶不舍的目光,我终是狠不下心告别。

“孙女儿,有空多来看看奶奶。

”我的心瞬间因为这句话而涌出无数泪水,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明白奶奶那颗寂寞的心灵。

奶奶对我说:“今年,是我过得最快乐的重阳节。

”我紧紧地抱住了奶奶,久久才松开。

世间最暖的言语比不过我想你;世间最美的感情比不过亲情;世间最远的距离比不过时间。

人生就像一列通往坟墓的列车,在途中会有很多人下车,但是我们要笑着和他们说再见。

九月九日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九月九日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九⽉九⽇重阳节⼿抄报内容 重阳节快到了,许多⼩伙伴可能会要做关于重阳节的⼿抄报,那么这⾥已经给你准备好内容了哦!以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九⽉九⽇重阳节⼿抄报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九⽉九⽇重阳节⼿抄报内容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

庆祝重阳节⼀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初九⽇,与除⼣、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祭祖的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间的节⽇,此后历朝历代沿袭⾄今。

重阳与三⽉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倾室⽽出,重阳这天所有亲⼈都要⼀起登⾼“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九⽇,⽇⽉并阳,两九相重,故⽈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魏晋重阳⽓氛⽇渐浓郁,倍受历代⽂⼈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间的节⽇,此后历朝历代沿袭⾄今。

1989年农历九⽉九⽇被定为⽼⼈节,倡导全社会树⽴尊⽼、敬⽼、爱⽼、助⽼的⻛⽓。

2006年5⽉20⽇,重阳节被国务院列⼊⾸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 1、辟邪⽓之说 重阳节登⾼有辟邪⽓之说,古⼈认为重九之时,天⽓下降⽽地⽓上升,天地⼆⽓相交,不正之⽓弥漫。

为避免接触不正之⽓,须登⾼⼭以避重九之邪⽓。

加上九⽉九正值仲秋时节,秋⾼⽓爽,⾮常适合登⾼远望。

2、吉利之意 也有说农历九⽉九⽇具有“宜于⻓久”的吉利之意。

汉末曹丕在《九⽉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来,忽复九⽉九⽇。

九为阳数,⽽⽇⽉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久,故以享宴⾼会(即登⾼会)。

”因此,重阳登⾼、饮菊花酒、⼥⼦在⼿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间习俗。

3、登⾼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较空闲。

这时⼭野⾥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纷纷上⼭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的植物原料。

以重阳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

以重阳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

以重阳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日子。

这个节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习俗,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下面是一份以重阳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供您参考: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重阳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就有在九月九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俗。

据传说,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义后,因遭到秦朝官吏的追捕,被迫躲进野外的湖泊中。

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他通过芦苇漂浮到对岸,逃脱了秦军的追捕。

后来,每逢九月九日,人们就会登高远望,以求平安吉祥。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远眺:重阳节期间,人们会选择山川秀美的地方登高远眺,寓意着步步高升、健康长寿。

赏菊:重阳节是菊花盛开的时候,人们会相约赏菊,欣赏菊花的美丽和芬芳。

喝菊花酒:人们会在重阳节喝菊花酒,据说能够治疗头痛、明目、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为“花糕”或“菊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

它以糯米粉为主料,加上豆沙、枣泥、核桃仁等食材制成,寓意着步步高升、甜蜜幸福。

3.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重阳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

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还蕴含着尊重老人、珍爱生命的意义。

在重阳节期间,人们会陪伴老人登高赏菊,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此外,重阳节还与一些传统文化活动相关联,如荡秋千、射箭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追求。

4. 重阳节的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中,重阳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陪伴他们度过晚年时光。

此外,重阳节还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敬老爱老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尊重。

5. 结语重阳节是一个承载着尊重老人、珍爱生命等重要意义的节日。

通过参与各种传统习俗和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精髓。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爱老人、尊重生命,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重阳节手抄报

初中重阳节手抄报

初中重阳节手抄报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以下为管理资料下载网收集整理的初中重阳节手抄报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重阳节诗句: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

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

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

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

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二、敬老名言和祝福老人的话: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
不能也。

(庄子)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孙两人,更相为命。

(李密)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5、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黄遵宪)
6、子孝父心宽。

(陈元靓)
7、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康德)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
9、人老不失戎马志,余热生辉耀九重。

振兴九洲心不老,祝与青松永同龄。

我们忠心的祝福您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九九重阳节手抄报内容(10篇)

九九重阳节手抄报内容(10篇)

九九重阳节手抄报内容(10篇)九九重阳节手抄报内容篇1伴着今秋的凉风,丹桂的芬芳,上周六我们又迎来了一个重阳节。

这是个代表九九日月相逢的节日,是个象征着长长久久的节日,是个尊老、敬老、爱老的节日。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代代相传。

孔子认为,作子女的,如果仅仅是赡养父母,但并不尊敬他们,更不能以跟颜悦色的态度对待他们,这不算真正孝敬老人。

孟子则进一步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意思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也要关心、爱护其他的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

同学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的年纪一定都大了,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自己的子女奉献了全部的心血。

我们应该尊重跟爱戴他们,更要关爱他们的身体健康。

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含有长久长寿之意。

我想,这也是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的意义所在吧。

老人对我们的爱,博大而无私;我们对老人的关心,渺小而稀少。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手心向上地去索取,却忽略了雨天为他们撑上一把伞,劳动后为他们递上一杯热茶,睡觉前为他们揉揉肩……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报福中学成为“孝亲敬老”的模范校园!那么,就让我们跟更多老人共度重阳节吧!乘车时,主动起身将座位让给老人;排队时,主动让老人站到自己的前面;过马路时,主动上前搀扶一把身边的老人……这简单的起身、简单的谦让、简单的搀扶,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岁月的尊重,对崇高品质的尊重。

最后祝福天下所有的老人:节日愉快身体健康,笑口常开幸福永在!九九重阳节手抄报内容篇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每当想起这首诗,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我查找资料得知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关于重阳节的手抄报黑板报内容(通用)

关于重阳节的手抄报黑板报内容(通用)

关于重阳节的手抄报黑板报内容(通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九月十日即事(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7、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8、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9、蜀中九日(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10、九日作(王缙)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11、九日(杨衡)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12、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韦安石)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3、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14、醉花荫(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5、沉醉东风·重九(关汉卿)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关于重阳节的手抄报黑板报内容

关于重阳节的手抄报黑板报内容

关于重阳节的手抄报黑板报内容重阳节介绍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祥瑞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在这一时期,重阳节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具有祭祀祈祷风调雨顺的意义。

在我国的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节,还与“久久”同音,且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许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1989年,我国还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寓意“久久”长寿之意。

重阳节的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许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福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许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欣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旧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1~6年级一等奖重阳节手抄报精选

1~6年级一等奖重阳节手抄报精选

1~6年级一等奖重阳节手抄报精选1~6年级一等奖重阳节手抄报重阳节的起源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同时,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月九日有“久久”长寿之意。

2006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重阳正式被定为节日是始于唐代。

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的原因。

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其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

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习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 阳,咏菊花的诗
关爱老人
中国人盛行的是:"百善孝为先",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的民族咱们先不管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就是因为咱们中国人关爱老人爱护孩童。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505 彭梓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