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 形意拳的起源及李洛能对形意拳的贡献
形意拳.d

形意拳2篇形意拳(一)形意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以其独特的拳法和理念,吸引了无数的武术爱好者。
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形意拳的起源和特点。
形意拳起源于明朝初年,创始人为明代武术家宋氏,他将拳法和兵器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形意拳的独特系统。
形意拳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揣摩形意”即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和动作来悟出拳法的精髓。
形意拳常常以虎、鹰、猴等动物为模仿对象,通过模仿动物的力量和灵活性,来提高自身的武术技巧。
形意拳的特点之二是注重内力的培养。
形意拳讲究整体的力量发挥,力量在身体内外统一,通过内力的培养和运用,使拳法更加精准和有力。
形意拳的内功训练包括站桩、吐纳和气导等,这些练习都能够提高武术修为和身体素质。
形意拳的特点之三是每招每式均有独特的用意和技巧。
形意拳注重技法的变化和灵活性,每一招每一式都有不同的攻击和防御技巧。
在实战中,形意拳强调出拳、进退、转身、躲闪等技术的灵活运用,通过不断变化的拳法来制服对手。
形意拳的特点之四是将拳技与哲学思想相结合。
形意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巧,而是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形意拳强调自然的力量和斗志,注重和谐和平衡。
通过修炼形意拳,人们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武术的精髓和智慧。
形意拳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动物的形态和动作融入到拳法中,通过内力的培养和技法的运用,使形意拳成为一门既潇洒又强大的武术形式。
无论是武术爱好者还是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形意拳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形意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形意拳(二)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以其独特的招式和高度的舞台装束,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者的追逐。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形意拳的起源和特点。
形意拳起源于中国明朝时期,始创人是明代武术家宋氏。
他根据观察动物的形态和动作,将拳法与兵器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现今的形意拳拳法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形意拳是一种传统的太极拳流派,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武术形式之一。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验和智慧,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形意拳起源于明代明成祖朱棣期间的军事演武,其创始人为传说中的宋氏兄弟和马王堆的吴祖光。
宋氏兄弟的形意拳注重“形神合一”,强调拳术中动作的外表形态和内在意义的合一,是形意拳的核心精神。
形意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运用各种武术技巧,逐渐形成了一套丰富多彩、技术高超的拳术体系。
它的特点是动作简明刚劲,冲击力强,便于实战。
形意拳讲究身势、步法、眼神、呼吸、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富有哲理性、精神性和实战性的技击艺术。
形意拳所表现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聚焦技艺传承与传统文化融合形意拳注重师徒制度的传承方式,要求传承者必须先扎实基本功,熟悉拳理,才能逐步掌握高级技艺和武术奥义。
同时,形意拳的拳理和哲学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例如,形意拳所倡导的“一念万心,万心归宗”思想与中华儒家文化中的“大同”、“仁爱”等思想相呼应,这种文化融合的背后是形意拳在技艺传承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拳手的思想修养,塑造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内涵。
二、反映生活与历史的融合形意拳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代表,它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也与历史和生活紧密相连。
形意拳所注重的身手协调、行路有序的要求与传统中国的行为准则和礼俗有关;形意拳所强调的手法和发劲技巧也赋予其一种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文化特质。
例如,形意拳中常用的“七星连珠”、“铁板桥”、“踏虎跳”等变幻莫测的跃起姿势和各种具有攻击性的手法,都与民间武术和军事练兵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体现形意拳多样的文化特质源于其多元性。
虽然形意拳有其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文化内涵,但同时它也在与其他流派的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差异和多样性。
例如,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形意拳不断吸收、融合和创新各种武术技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

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起源传说:形意拳的创始年代及其源流,众说纷纭,无确凿的史料可资佐证,主要的说法有三种:起源一: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僧,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另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人望文义断的误解。
起源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
在一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日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
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问),为蒲东诸冯人氏(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
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由戴龙邦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及师传口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
但1982年黄新民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山西永济县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
”并且从岳飞生平分析其没有时间编纂此拳法。
李洛能先生论形意拳

李洛能先生论形意拳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手也难防,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到,束长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辩羊,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把打起落手头当,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抢步变势难,尾打落意不见形,猛虎坐卧藏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较勇无计备,去意好似卷地风,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腹打去意要占阴,好似反弓一力精,丹田久炼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
步法手法五恶:步法者,寸步、垫步、剪步、快步是也。
一尺远近则且寸步;三五尺远则用垫步;六革尺远则剪步;八尺远则用快步。
步法中为快步最难,是起前足则后平飞而去,如马之奔,虎之,步法者足法产之要意是起翻落钻,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阴,落钻如石之沉水,夫足之进忌踢,进则用踩,踩者如鹰捉物也。
手法者,单手、双手是也。
单手起往上长身而钻,往下落缩身而翻,形如鹞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飞;双手上起,两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举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恶:即抓、扑、裹、舒、抖也。
抓为毒,扑如虎,形拟猫扑鼠,裹为护,身不露,抖要绝,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
总而言之,手不离足,足不离手,手足不能离身,分而言之则为万法,合而言之则乃归一气,三回九转是一势,正此之谓也。
上法以手足为妙,进步以手足为厅,以身为纲,其运用进身而发势,三节要明,四梢要齐,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随,远近应时而用,心一动而即至,其理法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承上接下,势如连珠箭,何虑他有邪术,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战手要法:二人初见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气,审查敌人五行之虚实(精神体格),注意敌人这动静,贴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形,占左上右,上右进左,进步退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翻浪,发拳要擤紧,拳紧增气力,发掌要扣手心,掌扣气力增,三节四梢要相齐,心李虚空而狠毒,不毒无名,俗云:“人无伤虎心,虎生食人意”,气要上下三田联络往返,精气能灌溉四肢,以心为主宰,以眼为统帅,以手足为先锋,不贪、不欠、不即、不离、胆要大,心要,面要善,心要毒,静似书生,动似雷鸣,审查来人之形势,彼刚我柔,刚柔相济。
内家拳高峰——形意拳祖师李洛能及八大弟子

内家拳⾼峰——形意拳祖师李洛能及⼋⼤弟⼦李洛能(1788-1876)讳飞⽻,字能然,世称⽼能先⽣,清代直⾪深州⼈,⽣于乾隆末年。
⼭西太⾕经商期间,拜学于戴龙邦学习戴⽒⼼意拳,⼗年⼤成。
艺成得悟,将“⼼意”改为“形意”,形意之名由此开始,形成了养⽣与技击并⾏不悖的武术瑰宝——形意拳,约1845年正式以形意拳为名外传。
当时,先⽣被尊称“神拳李能然”。
李洛能向戴龙邦学拳时间约于1825年⾄1836年间。
学成后,1838-1849年期间来往于⼭西、河北等地,⼴收门徒。
咸丰六年(1856年)收车毅斋为徒;授艺郭云深、刘奇兰、刘晓兰;咸丰⼗⼀年(1861年)收徒贺运亨、李⼴亨;同治四年(1865年)收宋世荣、宋世德为徒;称形意门⼋⼤弟⼦。
车毅斋(1833-1914)系⼭西省太⾕县桃园堡村⼈,后移居太⾕县贾家堡。
早年,在太⾕富户武福蛮家当车夫,曾保镖护院,约1856年,李洛能先⽣(世称李⽼农)在太⾕⼀绅⼠孟綍如家保镖护院。
车先⽣知李洛能精形意拳,咸丰六年(1856年)经友⼈介绍,拜李洛能先⽣为师。
⾃得名师指教后,昼夜发奋苦练⼆⼗余年,形意拳造诣炉⽕纯青。
每与⼈相较⽆不随⼼所欲、⼿到成功,为李洛能先⽣最得意门徒,为武林同辈中佼佼者。
从《车君毅斋纪念碑记》和有关车的资料看:车毅斋的⽼师有王长乐、李洛能、戴⽂雄;若论拳术,⽼农甚。
李洛能忙于⾛镖之时,曾托师兄戴⽂雄带教三年,尔后再亲授车毅斋,毅斋得⽼农之术尤精。
(车毅斋形意有戴家⼼意味道,独具⼀格)郭云深(1820-1900)直⾪深县马庄⼈,家不富⾜,⼒⾷四⽅,兼访名师,闻刘晓兰先⽣名⽓,便访⾄易州西陵,也拜孙亭⽴先⽣为师练⼋极拳,住在刘晓兰先⽣处,这样刘晓兰先⽣与郭云深先⽣成了⼋极拳门中的“谱兄弟”。
孙亭⽴先⽣见郭云深学拳已成,便让他也去⼭西李⽼能那⾥学形意拳。
1842年郭云深到⼭西太⾕以同乡之关系拜见李⽼能先⽣,说明来意,并将⼋极拳中的刚猛猴拳和梨花⼤枪演⽰给李⽼能先⽣看。
形意拳的发展和演变

形意拳的发展和演变形意拳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形意拳也叫”心意拳“,”行意拳“,”六合拳“,至今一些地区仍称为”心意拳“。
有人说,由于他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和内意高度统一,所以称为“形意拳”。
还有的解释说,这种拳法象形取意,表现了很多动物的特长,故名“形意拳”。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形意拳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隆丰,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
清雍正13年(1735年),河南进士王子诚在所著《拳论质疑序》中有如下记述:武艺类不同也,他端亦不知创于何人,惟此六合之拳传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而先师犹有虞焉。
以为......若太平之日,刀兵销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哉。
于是将枪法为拳法,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之谓六合。
晚清期拳谱《心意拳原委考》记载:查此拳出于姬氏二人,一名姬龙,一名姬凤,系山西蒲州人也,家居均村,习艺有年。
姬际可(1602年-1683年),字龙峰,山西永济县张营乡尊村人,明末武将,是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的始祖。
姬际可精通大枪,人称“神枪”,并创出六合枪法。
因清朝禁止人民私藏武器,他将枪法改编成六合拳法,成为形意拳的始祖。
姬际可曾担任明军武将,有强烈反清复明思想。
他听说反清志士云集少林,于是前往少林,后参照少林寺龙、虎、豹、蛇、鹤五拳创出心意六合拳,闻名世界。
他去世后,葬于祖茔之内。
姬际可年少时,在家塾里学文习武。
他刻苦用功,聪明过人,深得家长和教师的喜爱。
后来姬际可在终南山访得名师,并得到岳武穆拳谱(岳武穆王拳经)〔未有佐证,疑为后人相传〕。
姬际可精通大枪,据说他练“点椽功”时骑战马,手握大枪,每次就在乘马疾驰瞬间,总能刺中屋檐下椽头。
又闻“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
传出六合枪法。
后来因为清朝禁止人民私藏兵器,相传姬际可依照六合枪法创出六合拳法,成为后世形意拳的始祖。
尚派形意拳入门(一)

尚派形意拳入门(一)形意拳是一种传播年久,习者较多的优秀拳种之一。
它具有体用兼优、老幼咸宜、内外兼修、刚柔兼长的优点.并有形简意赅、拳械同功的特色;加之它动作简朴无华,故深为人们所喜爱。
只要持之以恒,就可达到怯病、强身的目的。
一、拳法渊源此拳的创始人以及前几代的传人虽有过争议,但就谱、史和今人考证,此拳系明末清初姬际可所创;姬际可传曹继武,传戴龙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等及山西宋世荣、车般斋等的说法,是得到多数人承认的。
就拳技的历史情况看,姬际可所传的拳技与现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
从少林寺秘不外传的“心意把十二大势”,和河南马学礼所传的“心意擎十大形”等来看,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步型和步法上,他们所传的都是用侧身弓箭步。
在拳法上虽都着重单势的磨砺,精于技击,利于实战,但在动作、名称、内容和技法上,不仅实质不同,而且面貌不一样。
戴龙邦在山西祁县一带所传的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用的是侧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现代形意拳所用的鸡腿和槐虫步。
但在技法上却强调了内外合一,开始着重内在的意识和呼吸,以及劲力和动作的内外相合。
以丹田为本,以意领气,手脚相合,攻防一体。
从这些技法要领来看,戴龙邦先生开始从动作、招法的传统中,突出对内意、内劲以及神、气的运用。
这一转变是技法上的升华,无疑是一个贡献。
为六合拳衍变成形意拳创建了技法前提。
李洛能学自戴龙邦,传入向北,曾叫意拳,后改名形意拳,他使此拳进一步发扬光大。
他用似斧、似闪(似电)、似箭、似炮、似弹之形来提炼,形成劈、钻、崩、炮、横这五行擎的形和意,利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定顺序,治病、强身、增进功力。
又把戴龙邦的十大形、七小形,像形取意以精化成为十二形(这就是改名为形意擎的来由),丰富了拳法的内涵。
他对拳械套路也作了提炼和充实,改掉了侧身弓箭步,而代之以两腿弯屈、前三后七、具有夹剪劲的鸡腿和进身跟后脚的槐虫步,使形意拳打破武术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独具一格的“行如槐虫“的独特步型和步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形意拳,又称形意门拳术,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流派。
形意拳以其独特的拳术技法和深厚的武术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
形意拳不仅具有强大的实战能力,还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内外养生。
形意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不可小觑。
形意拳起源于中国明朝末期,由明朝末年的拳师张三丰所创。
据传,张三丰学习《易经》和《道德经》,在修炼内功后创立了形意拳。
形意拳注重以意导气,以气驱动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达到提高身体协调性和攻防效果的目的。
形意拳有五行八卦的理论基础,讲究以意导器,以形得意,强调手法的精准和用力的狠辣。
形意拳强调快速、灵活的技法,注重以少胜多、速胜慢,攻守兼备,注重攻击要害部位。
形意拳的训练分为太极、形、意三个层次。
太极是指身体的动作和力量的控制,形是指动作和招式的外表,意则是内功的修炼和运用。
形意拳讲究身体的内外协调,手足的配合,内外力的协同作用。
在实战中,形意拳注重攻守兼备,擅长以化解对方的力量,并快速进行反击,以迅猛的攻击力量压制对手,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武术形式。
形意拳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形意拳凭借其独特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亮丽名片。
形意拳远播海外,影响了世界范围内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的认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形意拳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
形意拳的传统技法和理论体系,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形意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武术技法和理论体系上,还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上。
形意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代表形式,不仅在武术实战中表现出色,更重要的是在身心养生、健身锻炼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形意拳的起源及李洛能对形意拳地贡献形意拳是我国传统国术中拳的一种,它与太极拳、八卦掌称为中国的三大内家拳。
所谓内家拳就是将道家性命炼养之旨与拳法练习的内功要理融于拳法练习之中,讲究养生、养气、养血、固丹田。
内家拳不惟强健筋骨,并具有一定的佛道家禅理:上则精神贯顶以养性,下则气达丹田以固命,大则可以强国强种,小则可以祛病延年、健体防身。
内家拳法是按阴阳五行六合七疾八要诸法以成其技,使气血充足丹田,然后内达于五脏,外发于四肢,使血脉贯通,筋骨坚强。
在练拳过程中探讨“以养而练与以练而养。
”使得拳法在练习中“丹田气足充盈,便于内达五脏、外发四肢”,更会在练拳的过程中使“心与意相通”、“意与力相达”、“力与气要相互运济”,使之心、气、力、意相互贯通浑然一体。
久而久之就能做到:“内外如一,手足相合,动静有常,进退有法,手不虚发,发则必胜!”形意拳,以它的发力迅猛、攻守兼备、舒展大方、刚柔相济、伸缩自如、动静相兼而闻名于世。
它静若处子、动若雷鸣、轻如狸猫、迅如猛虎,特宜于实战。
形意拳象形取意,在内外兼修的基础上,它在“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在原【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改“心”于“形”,它不像一般拳种那样的花哨与漂亮,但它更注重修身养性,注重内在的气、意、力的练习及基本功与基础动作的练习和探讨,求其在练习过程中达到“心催意动、意至力达、力到气发”的武功境界,与“心与意合、意与力合、力与气合”等形意拳较深层地练习的要求与体现。
形意拳的基本功是以三体式也就是站桩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又以【五拳】、【十二形】的练习为重点,起落钻翻、含胸拔背、合膝裹胯与叩齿舔舌、气沉丹田是形意拳练习的重点要素。
“外三合”、“内三合”是形意拳外形与内力练习的方式与要素。
它讲究“气从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的硬打硬进的风格,也讲究“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进攻策略,“打人如走路,看人似蒿草”更是以我为主的作战作风;其实“脚踏中门抢他位,消息全凭后足蹬”的形意谱训才是形意拳真正克敌制胜地根本法蒂。
【五拳】也称为【五行拳】,是按照五行金、水、木、火、土的排列,分别叫作【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并指出劈拳似斧性属金通鼻益肺,钻拳似电属水连耳益肾,崩拳似箭性属木养肝明目,炮拳似炮属火连舌养心,横拳似弹属土通口养脾,也就是说经常练习五行拳对我们的肺、肾、肝、心、脾都有好处。
【十二形】是根据十二种动物龙、虎、猴、马、鼍、鸡、燕、鹞、蛇、骀、鹰、熊的本能与技能,据其形取其意而演化的十二种武学练习方法。
【十二形】一形就是一趟套路,虽然简繁有别,但简有简的好处繁有繁的特点。
【龙形】是表现龙的大开大合,【虎形】是体现虎的发力迅猛,【猴形】是表现猴的轻盈灵巧,【马形】是展现马的刚猛奔放,【鼍形】反映的是我们平常见到在水中一种叫‘剪子股’的小动物在水中轻盈漂浮游动的舒展形态,【鸡形】则是体现鸡的独立之形、欺斗之勇。
【燕形】则是表现燕子其扶摇高翔、灵活速敏,【鹞形】更能表现出它的“束身”之捷、“入林”之巧。
其余【蛇形】、【骀形】、【鹰形】、【熊形】等则更是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表现它们各有绝妙风采。
形意拳除了【五拳】、【十二形】外,另外还有【连环】、【六合】、【八势】、【十二弘捶】、【安身炮】、【杂势捶】【十二形拳】等套路,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连环刀、剑】、【六合枪、棍】等器械套路。
至于形意拳地起源与源流,说法不一。
有的说是始于达摩老祖,还有的说是由岳飞岳武穆所传。
以上两说基本无文字考证,目前有记载地按说应该还得从四百多年前说起。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特别是在明神宗在位期间,明神宗二十五年不上朝致使朝廷昏聩,饥民遍地以致群雄四起。
姬龙峰(隆峰),就是这个时代下背景下出现的英雄人物。
他名际可,字龙峰,生于山西蒲东诸冯里(现属山西永济市尊村)。
姬龙峰(1602--1683)原籍山西洪洞县,祖上明朝初年才迁来蒲州,到姬龙峰父亲姬训时已是第八代了。
蒲州一带西邻黄河、东靠中條山,相传是虞舜故居,自古就是一个武风鼎盛的地方。
姬龙峰先生姬龙峰生性豪迈好武,年少时时常在村西黄河滩上练武,曾经遇到异人指点,从此手、眼、身、法、步浑然一体,他的大枪的造诣尤为精绝。
晚年破流寇与村西,手歼渠魁。
据说他还当过明朝的总兵,在战场上“纵马提枪,有万夫不当之勇。
”后因世乱朝昏就弃官归田。
明清更迭,他对政事更是厌倦。
于是他便云游名山大川,据说终于终南山获得《岳武穆拳谱》,于是他将枪法、拳法化为一体,终于创成了【心意六合拳法】。
【心意六合拳法】形散万殊,分为前后六合之别,后他又在少林寺住了十年,又吸收了少林寺的龙、蛇、虎、豹、鹤五拳,又把前后六合一势变为十势,真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心意六合拳法】。
【心意六合拳法】其中的精华就是一个“合”字,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内外相合,注意心与意的融贯,奠定了【心意六合拳】的基本本质与内容。
曹继武(1662—1722)是康熙年间的武状元,后来成了姬龙风了的得意门生。
姬龙峰把【心意六合拳】传给了曹继武与儿子姬寿,曹继武又把【心意六合拳】传给了山西的戴龙邦与河南的马学礼(1739—1824)。
戴龙邦(1713—1802)字兴国(也有人称隆邦),山西祁县祁县小韩村人,戴龙邦生于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卒于1802年(清嘉庆七年),戴家为山西祁县历代名门望族。
戴龙邦自幼酷爱武术,长年坚持练功习武,寒暑不辍。
更兼谦虚好学,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师。
他常与一拳师相遇,彼之拳法奇异,劲法神妙,深为龙邦羡慕。
经再三恳求,始得拜师学艺,历经二十易寒署,方知该师即为曹公继武,艺成归晋时,曹公赠与龙邦《姬际可自述》和《拳论十法摘要》。
后他到河南省南阳县赊旗镇开设镖局,声名大震。
其为人谦恭豪爽,重义轻利,一诺千金,深受武林拥戴。
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博采众长,集各地武术名家之拳术精华融于一炉,终于编创出具有独特功法的戴氏心意拳。
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
其子文量、文雄(乳名大闾、二闾)都是武林高手,特别是文雄,拳术高超,声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戴龙邦在跟得曹继武学得【心意六合拳】后,非常珍惜,除了不断刻苦锻炼钻研以外,对这门武术的传承也显得格外地珍视与珍重,他教授给了他的儿子戴文量、戴文熊及自己子侄,其余外人基本不与相授。
于是便有了“只见戴家打人,不见戴家练拳”的说法。
戴文雄(1778-1874),为戴龙邦先生之次子也有人称其为文熊,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卒于同治十二年终年九十六岁,他与他父亲戴龙邦相比,他的行为的表现较为开放是冲破戴氏家训,是心意拳向外传播的关键人物。
他从小即随父亲龙邦学艺,常以抱羊、抱牛、抱碌碡、打沙袋练力,十几岁功力过人,因他排行第二,故村人又以“二驴”之名,后来,上了年纪人们尊称:‘二闾’。
二十岁后,他到河南省鲁山县南门外十家店之一的广盛店经营店业。
一天,当地一恶棍向店里索银五百两,二闾不与,遂与之交手,经几番缠斗终将恶棍制服,从此名声大振。
次年回晋后,又得与兄文量和表兄郭维汉共同对武学悉心探索,加之自己的勤奋学习,刻苦练功,终于成为一代名师。
李洛能(1808—1890)名飞羽,字能然,我国著名的武学家,近代形意拳宗师,他于嘉庆12年生于河北省深县。
李洛能当年家乡河北深县窦王庄学得家传长拳,在当时已有了相当地造诣。
闻得山西戴氏【心意六合拳】武功精绝,他竟然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于37岁时远赴山西去学习【心意六合拳】。
原先,有人说李洛能是戴龙邦的弟子,其实戴龙邦于1802年去世,生于1808你37岁来到山西的时间应是1845年。
这时生于1778年的戴文雄年时67岁,戴文雄才是李洛能真正的老师。
李洛能来到山西后,学拳并不是进行的多么顺利。
戴龙邦去世之后由他的儿子文量、文雄主管家中一切事宜,虽然他们较他们的父辈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一般外姓人学拳还是相当不容易,李洛能虽然找过戴家几次,但都被戴家婉言谢绝。
但是,李洛能并没有以此而灰心丧气,在几经周折后自己所带的盘缠几乎就要花尽,学拳的事情一无着落下,据说后来他用所剩的钱租了一间房屋,置置办了一副挑担,每日批发一些菜蔬到市面去叫卖。
但他每天不忘一件事,就是每天先到戴家门口,把一筐新鲜的菜蔬放到戴家门口,然后再去做自己的买卖。
对他的举动一开始戴家根本不买他的帐,但是经不住一来二去他每天依旧的依然坚持,再加经戴文雄悉心观察李洛能是一个非常正派并且是个非常有决心与毅力的人,最后他冲破了家庭不向外姓人教拳的约束,终于答应教授李洛能开始学习【心意六合拳】。
1839年李洛能开始跟戴文雄为师学习【心意六合拳】,也可能刚开始戴文雄对其不是很了解对他教的很慢,两年过去了只教了他一项【劈拳】和半趟【连环】,但李洛能也不贪益,只是每日坚持专心地练习,朝夕不断。
有一年,是戴文雄母亲的八十八岁大寿,戴文雄及其子侄、徒等都来拜寿,席间,戴母叫戴文雄所有子徒对所学地【心意六合拳】各展其能尽情表演。
李洛能也就表演了自己所学的一趟劈拳与半趟连环。
戴母问过戴文雄得知李洛能两年就只学了这些,就对戴文雄说:“这个人学了两年之久,并不贪益,功夫练得也倒像模像样,看样他也是个忠诚朴厚之人,以后你就好好教他吧!”戴文雄是个孝子,本对李洛能基本有了好感再加又得母亲面谕,因此尽其所能加以传授。
春去夏来、秋过冬往,在祁县李洛能一练就是十年。
到了他四十七岁,武功大成,每逢与人交手无不随心所欲,手到功成。
他有个考上武进士的好朋友,体力过人,对他的武功頗不心服,又不便开口挑战,有一次走在他身后,趁他不备,两手抓住他,要用力举起,就在那一瞬间,他自己的身体竟然腾空飞起,碰上屋頂才掉下來,而且两脚站得好好的不曾跌倒,自己还以为是邪术,觉得很納悶。
在孙祿堂的《拳意述真》书中曾经說明,这是‘不见不聞的知觉’,就是在拳术上已经到达了所谓‘不知不觉’上乘神化之功。
据他所知,当时世上有三个人到达到这境界,除李洛能之外还有八卦掌的董海川、太极拳的杨露禅,李洛能因此被称為「神拳李能然」。
他除了功夫练到化境之外,对形意拳作了非常大的貢献,首先他吸收了道家的养生观点和思想基础,定三体式為形意拳的基本架勢,确定了【五行拳】的练法,把原有的十大形扩大為十二形,又编【连环】、【八势】等套路,更重要地是把【心意六合拳】改变成为现在的【形意拳】。
他不但把【心意六合拳】发展和改成【形意拳】,而最重要地是李洛能打破了戴家教拳墨守成规教人唯亲的保守做法,大开门庭、广收弟子。
当时的社会,清朝已经非常衰败不但内乱不息,而且帝国主义的大炮已经打到了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白花花的银子流向了外国。
随后,圆明园又被烧,过去自为强大无比天下第一的清朝帝国已遥遥欲坠。
李洛能这时已经认识到,强国必须强民,只有国家人民素质提高了、国家富强了,才能不受外国人的欺负。